关于三藩的问题,朝廷中一直都有争议,不过当时康熙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将把持朝政的鳌拜除掉,先将自家后院的火灭了,再去找三藩的麻烦。
等鳌拜被抓住后,就决定清朝统治根深蒂固,天下太平,三人虽然老奸巨猾,但也掀不起什么风浪,可是没有想到康熙这个决定差一点就让清朝被推翻。
吴三桂造反后,先后攻克湖南等大部分地步,同时派人联合其他两位藩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一起造反咯,一时间,南方数个省战火燃起,吴三桂军队在短时间内就打到了长江以北的地方。
在如此大好形势的情况下,吴三桂却没有北上,而是在衡州称帝,定国号为周。
康熙想用全国之力对抗三藩,结果没想到的是,清朝会败得如此迅速,甚至朝廷已经走在悬崖边上,就差一点,康熙就成为了亡国之君。
三藩虽然造反了,但三人并不是一条心,由于内部斗争,才给了康熙喘息的机会,局面才一点点的挽回来。
而平定三藩最大的功臣就是周培公,周培公用了三寸不烂之舌将王辅臣劝降。王辅臣,人送绰号“西路马鹞子”,又被人称为“活吕布”。
此人打仗厉害又深得吴三桂器重,吴三桂打下的五十三座城池中三十三座是他打下来的,不仅如此,王辅臣手握8万兵马又在平凉地区,如果他动手的话,北京城岌岌可危。
康熙在用人和识人上面都比吴三桂高明,吴三桂虽然待他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但就是不用,让人在家足足待了十三年之久,而康熙许给周培公的却是山陕大将军一职。
我们再说说吴三桂为什么不愿意过江北上,这诡异的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存在?
一是吴三桂畏惧八旗军,不想和他们决战。二是吴三桂在等,等康熙同意和他划江而治,我们井水不犯河水。
原本对他寄予厚望的明朝遗民,也渐渐失去了支持,同时也失去最好的战机。
等康熙将其他势力扫平,在集中力气吴三桂的时候,吴三桂再也无力回天了。
问题一:吴三桂反清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他无法自圆其说,逼死明永历帝,安能自认明臣反清。
再说他这个汉奸也是历史上最有权势的汉奸,几乎和多尔衮平分天下,所以他的反清复明口号基本没有号召力。(就像一个锦衣玉食的二奶宣称自己是被迫的一样。)
他仅仅是和康熙争夺天下而已,而老百姓在过去的30年间,死的死,散的散,早已厌烦了无味战争。
昆明至今都有逼死坡,诉说吴三桂的“功绩”。
如果康熙不废藩,到他儿子、孙子都不会反的,这一切充分证明了他本质的商人基因,也直接导致后来的兵败。
问题二:康熙胜利的主要原因 和 吴三桂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啥? 我简单的说几个吧,可能不太全 康熙胜利的主要原因 1在方针上,主要分析了三番判乱的根源,主要就是吴三桂,对吴则是孤立,对其党羽和附逆及二番进行分化,只要肯降,既往不咎,所以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的王辅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后投降清朝。次年,广东的尚之信也投降于清. 2 在军事上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兵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而且充分信任汉兵汉将,使其发挥作用。吴三桂外援渐渐都没有了,又被困于长沙,失败之势已成。 吴三桂失败的主要原因: 1.在其管辖范围实行暴政是首要原因:在控制地区内铸钱、煮盐、贩洋、开矿,横征暴敛。 2.其反清复明的口号不得人心。对明朝的遗老遗少和忠顺者来说,他本来就是引狼入室的“叛贼”,不会去投靠他。 对广大农民来说,他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受人民拥护的李自成代表农民利益,就是被吴害死,怎么会去支持自己的敌人?清朝在康熙期间,施行的政策很得人心,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安定,要反,不容易。 3.实际上吴和清朝在实力上有很大的差距,管辖的土地少,人口少,经济不很发达,和清朝不可对抗。 4.在战略上有很大失误,上面可以看到:吴三桂在占领湖南后,未趁辅臣之叛,溯江北上,坐失战机,而清军则贯注全力,收复湖南大片土地。清兵主力利用长江天堑作为南部的长城进行顽强防守;作为战争后3年,清并开始重用江北的绿营,补充大量的兵力,同时,吴的主力部队消耗甚大;陕西平凉的王辅臣开始时候保持中立,被清兵诱战出城,战败受招抚,使战争的天平彻底到向清兵。 5.孤军作战,没有和其余两藩很好的协作。 6.急于登基。野心暴露,失去人心。 7.人民厌烦战争。
希望采纳
问题三:吴三桂反清为什么失败 清 *** 说吴三桂在云南的军费开支过大,清政|府无力供养吴三桂军,所以决定撤藩。后又指责吴三桂在云南私自开采铜矿、银矿供做军饷。清政|府这种自相矛盾的表白,说明了什么?
其实吴三桂在离开山海关后,就没有谁为他提供军饷。吴三桂的军费一直都是靠自己筹集,有谁能为一个敌对势力提供军饷的道理?况且在清政|府撤藩前,清廷用分化瓦解的办法,陆续把吴军一支又一支地调出云南。如甘肃的王屏藩、平凉的张勇、汉中的王辅臣、四川吴之茂、贵州的李本深等。
这时在云南的吴军也不多,吴军自筹的军费也用不完,吴三桂把多余的铜建造了昆明金殿,可见军费问题是借口。
吴三桂这时六十七岁,早已无心争夺名利地位,况且大儿子吴应熊还在北京做人质。这时的吴三桂也想回老家辽东安度晚年,所以吴三桂请求撤藩的奏书显然是出于真心。
其实吴三桂云南起兵的主要责任在年少狂傲的康熙。史学家们总爱吹捧伟大的康熙皇帝,好像他不会犯一点错误。
康熙忽略了一个问题,吴三桂手下聚集的是一伙反清人士,他们在吴三桂的管治下勉强降清。吴三桂的离去他们本来就不高兴,康熙轻率地就派遣一名朝廷奴才朱国治做云南总督,他根本就管理不了吴三桂的部下。
就在吴三桂将要离开云南之际,吴应麟、吴国贵、高得捷、夏国相、胡国柱联手杀朱国治逼吴三桂反清,事发突然令吴三桂措手不及,无奈之际吴三桂只好下令 *** ,其目的是为了营救正在北京做人质的大儿子吴应熊。
可是当康熙得到消息后。一怒之下,杀了在北京做人质的吴三桂的大儿子吴应熊、大孙子吴世霖、和硕公主及其全家,噩耗传来,吴三桂在万分悲痛之后,决定讨伐清 *** 。事后,康熙王朝为掩饰自己的错误,反复声称吴三桂反叛早有预谋。
问题四:吴三桂叛乱为什么会失败? 1清军在长江阻击,打了翻身仗 2吴三桂不该在湖南称帝,而且没几天就死了
问题五:三藩之乱,吴三桂为什么会失败 载选送侍氯独立购
问题六:吴三桂反清之战占据半壁江山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 第一,名不正言不顺,古时候包括现在,这个是最重要的,能起兵要么有财力,要么就是所谓的口号得人心,战争需要很多支持,就算自己没有,至少也要有潜在的,例如别人跟你以后有好处有发展,有人愿意支持,不然怎么打。而这一点,吴三桂口号是推翻清朝,恢复明室。这也是通常起兵所用的口号,选择并没有错。错的是之前所作所为,第一,明室的灭亡就是因为他引清兵入关,第二明王也是给他弄死的,所谓名不正言不顺。
第二,能占据半壁江山不过是联合其它藩王,且一开始三番势力就很大,清朝一个根基未稳,一个没有太多准备有点措手不及,但是缓过来就是注定要赢得,吴三桂没有任何胜算。当初楚汉相争,刘邦都只能躲入蜀中,虽说项羽没有抓住时机,但是也说明了形势不代表一切。
第三,口号和想法不一致,说是反清复明,其实是自己想做皇帝,其实战争没多久吴三桂就死了,那时候他已经很老了,也算是死前一搏,没有当初的谋略了。
说到底战争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
问题七:吴三桂为什么失败 吴三桂是怎么样被消灭的 吴三桂为什么失败
吴三桂的失败似乎是历史注定的,朝代兴替的所有契机似乎都是因吴三桂的失败而发生的。
吴三桂在与李自成的山海关一战中,损兵折将,为解心中激愤,向清军投降,借助其兵力剿灭李自成义军,从而加速了清军入关原本几十年的历史进程。
接下来,吴三桂再次倒戈,起兵反清,发布檄文,而他却仍未摸透历史的脾性,非要逆历史潮流而为之,在大清朝站稳根基,羽翼丰满之际,与清廷抗衡,可以说是自讨没趣,吴三桂与朝廷的对抗持续了五年之久,兵力与物资都已殆尽,起兵之初,吴三桂正值六十花甲,尚能驰骋疆场,御马射箭,但之后的五年,日复一日的殚精竭虑,这位老人的身体很快就吃不消了。
吴三桂晚年称帝算是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也使他成为了历史上称帝最为荒诞的一位。自古成王败寇,建国称帝之人必定在其势力顶峰之时,拥有宽广的领土,兵力财力鼎盛,才会顺应民意,建立政权,而吴三桂恰恰是在其势力急转而下之下,勉强称帝,更像是在晚年聊以安慰,随性而为。吴三桂晚年在衡阳继位,头戴珠冠,身着红袍,行至天坛,举行祭天大典,然而准备仓促,礼制不全,仪仗简陋,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典礼最后下了场漂泼大雨,群臣扫兴,典制草草收场。
例数吴三桂这一生,似乎眼前永远都有一个过不去的坎,而他在这中间兜兜转转,不能审时度势,看清历史,顺应潮流,终将自己的命运迷失在这雾霭之中,成为了历史的负面人物。
吴三桂是怎么样被消灭的
崇祯年间,吴三桂旗下的辽东兵团成为了明王朝的最后一口气,面对满清的强大攻势,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可谓腹背受敌,再加上与满洲铁骑的最后一战――松山之战,吴三桂的兵力遭受大创。
若是继续为气数将尽的明王朝效忠,除了吴三桂本人留下千古忠名,对于出生入死的十几万将士来说是一个灾难,打着明朝的旗号驻守山海关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寻死路。吴三桂出身武行,他并非死守礼制重典的文臣,更不甘心做崇祯的殉葬品。那么剩下的路该怎么走,一边是乱臣贼子,一边是异族 *** ,无论是哪一个选择都将留下千古骂名。
不得不说吴三桂降清的选择是明智的,他并未陷入狭隘的民族情怀中,而是选择当时更具活力与野性的满清,这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进步的,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比起同期的欧洲国家更甚一筹。
从历史的大角度上看,吴三桂的选择对得起中华民族,然而让他背负亡国叛军的骂名实在是太局限他了。再者说吴三桂降清后,并未给他带来安逸享乐的生活,康熙年间,清王朝颁布一道诏书,同撤三藩,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彻底粉碎,气急败坏的吴三桂打着“复明”的旗号,起兵反清,然而一个正在上升期的新王朝是容不得前朝叛将动摇的。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登基为大周皇帝,建都衡阳,改年号为昭武。同年在衡阳病逝。吴三桂所带领的势力不久被清王朝剿灭,三藩之乱也随即结束。
吴三桂为何难成大事
吴三桂最为明末之际唯一拥有重兵的将领,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种历史的可能性,在他面前有三条出路可以选择,一、为明王朝奋战到底,留下一世英名。二、与农民起义势力李自成合作,兴替王朝。三、打开山海关,迎清军入关,暂保安逸。
但是并非每一条路都是行得通的,晚明时期,宦官专权,君臣之间互不信任,文官之间勾心斗角,这些官场黑暗使得吴三桂难以对朝廷倾付忠心,也不相信任何人,他只能权衡自身利益,来选择出路与方向。
吴三桂最后因李自成霸占陈圆圆而怄气选择了投降清军,想借清军之力剿灭李自成,他心中打着如意算盘,认为满洲族会一如既往地来中原之地掠夺一番,就会班师回朝,留下中原这片烂摊子,到时就只有自己的势力足以复立明朝。
然而历史是不能被假设的,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便大摇大摆地进驻北京城,丝毫......>>
问题八:刚开始吴三桂造反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为何最后失败 其一是不得民心。造反时是举着反清复明的旗帜,结果百姓一呼百顺,深得民心。后来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互清复明的意义彻底抛弃,造成人心失散,不得民心。
其二是没有乘胜追击。打到长江边上时,他竟然莫名其妙的没有继续北上,而是静观其变,这就给了清廷机会。
问题九:吴三桂反清的真实原因 肯定是自己相当皇帝啊!!!
电视剧是电视剧
历史是历史!!!!海削藩是导火索
吴三桂这个人,在影视剧中是一个反派角色,不管是在《康熙王朝》还是在《鹿鼎记》他在里面出现都不是一个好人的身份。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不要再被电视剧中的形象给欺骗了。
在吴三桂和清朝的斗争中其实他是有机会可以战胜清朝的军队的,但是为什么最后会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公元一六七四年,吴三桂因为康熙的撤藩的命令,发动了?三藩之乱?。在这个叛乱的初期,清朝其实是没有发现他的不对劲的地方的。
从康熙12年的年底到13年的三月份这四个月的时间里面,吴三桂攻陷了很多的重要的地区,打得清军也是猝不及防,所以清军完全是没有还手之力的。要说这一些是他能够成功叛变的原因之一,那他藩地的各个大将的支持,简直就是如虎添翼。在这些人的支持之下,清朝的江山有一半都已经掌握在了吴三桂的手中。
而且这个时候的清朝算得上是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的,要是这个吴三桂选择继续这样下去的话,那江山可能就已经姓吴了,而不是姓爱新觉罗了。但是就在这个转折点的时候,他选择的停止不前,给康熙写信,想要从长江作为一个边界,长江以南就属于他,而长江以北就属于清朝政府了。
这样一来,就给了清朝军队一个喘息的机会了。这个时候的康熙已经采用孝庄太后的意见,将这个外忧给平定了。现在就剩他这里是需要解决的了。康熙接到了吴三桂这个划江而治的信之后,就将吴应熊和他的儿子下令处死了。
既然康熙这样做了,那吴三桂知道这条路是走不通了。于是就还是想着走武装这一条路,但是这个时候的康熙已经缓过劲来,怎么还可能再给他这个机会。就这样吴三桂开始节节败退。到了康熙17年的时候,他在湖南登基称帝,但是这个称帝就像是一场笑话一样。就在他称帝之后不久,他就病逝了,这样一来,群龙无首,吴三桂叛变的的失败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吴三桂要是在起初康熙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一路高歌猛进,可能清王朝到了康熙这里就没他什么事了。但是,何曾想吴三桂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有一定的成绩之后就给敌人留下机会,让敌人能够反扑,做事还是不要优柔寡断,当断则断,不要让一些小小的事情影响到整个事情的进程。这样的做法也难怪他会失败了,这可是非常大的忌讳,作为一个领导者。不管是平凡人还是身处高位的人,这样的做法或者是想法都是非常危险的。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有时候一个很简单的抉择或者是一个很简单的决定都会影响到整个事情的发展。所以,在生活中的每一次的选择都是重要的,在做抉择之前一定要慎重,要是走错了一步,那接下来的路可就越走越离谱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