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政府官员的生活

历史典故 2023-07-20 00:57:57

清朝末期有个大臣叫恽毓鼎,他是光绪十五年进士,历任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国史馆总纂,文渊阁校理等职务,担任清末宫廷史官长达十九年之久。他通过自己这么多年在工作中对晚清官场的观察,写了一本《恽毓鼎澄斋日记》,这本日记篇幅浩瀚,共计120万字,详细地记录了他在清末宫廷官场的种种见闻。恽毓鼎身为宫廷史官,使得他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及朝廷大臣的言行。那么清政府官员到底有多累?在他看来,上班上朝不太累,下班了却要人命,整日需要为了前途奔波,迎来送往令人疲惫不堪。

清朝有着严格的早朝制度,虽然到了清朝末期随着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早朝制度早已名存实亡,可朝廷官员们依然不敢马虎,仍旧每天到宫门外候旨。恽毓鼎在日记中对自己的早朝经历也有着详细记载,在他看来,上朝其实并不太累,因为大多数时间都是去混日子的,往往连续十天半月都没有旨意传下来。

恽毓鼎觉得上早朝轻松,那是因为他当时正值壮年,可是对于大多数朝廷官员来说,上早朝其实也挺辛苦的。恽毓鼎在日记中说,自己每天凌晨三点就要起床准备去参加早朝,因为家住的离皇城很远,通常要走个把时辰才能到,万一要是耽误了早朝,生怕太后怪罪。

清朝时期能够参加早朝的官员,大多数年龄都不小了,像恽毓鼎这样正值壮年的官员还是不多的,更多的是那些年龄较大的官员。他们身老体衰,走个把时辰的路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件困难事,至于骑马坐轿,只有那些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才有条件这样去上朝,大多数朝廷官员都是迈着两条腿走到皇城的。

其实这些官员们也知道,去参加早朝不过是例行公事,因为大多数时候朝廷都没有旨意传下来。就算是有大事发生,慈禧太后也不会跟他们商议,而是会找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来商议,例如李鸿章、奕訢这些人。大多数的朝廷官员,他们去参加早朝不过是例行公事罢了,打酱油一般的存在,基本没有机会参与到朝廷核心事务中去。

凌晨三点钟,大多数人都还在睡梦中呢,朝廷官员们却不得不去参加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早朝。而且这场早朝的主要人物光绪皇帝,已经连续很多年没有出现在乾清宫和养心殿了。

官员们下了朝之后,除了少数官员会返回所属的衙门当值,大多数官员都是直接打道回府的。他们每天的工作也就剩下上朝了,上完朝之后就无事可做。可能有人觉得那不是很清闲了吗?实际上一点也不清闲,他们下班之后同样需要为自己的前途而奔波,需要扩大自己的人脉,结交同乡官员,巴结上级官员。

1908年,也就是光绪帝去世那一年,恽毓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时事日非,而京朝官车马衣服,酒食征逐,日繁日侈。”对于同乡官员互相结党的现象,恽毓鼎在日记中写道:“非攀裙带则无以任官”。也就是说,朝廷官员们下了朝之后同样忙的不可开交,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奔走应酬,这一点就连恽毓鼎也无法避免。

恽毓鼎踏入仕途后一直从事的是宫廷史官的工作,也没有人会来巴结他,可是他下了朝之后同样很忙。除了要整理史料之外,恽毓鼎还有各种各样的爱好,例如研究史书、医术、天文星象等,这些都花费了很多时间。可这些都是恽毓鼎喜欢做的事,所以并不觉得如何辛苦,真正令他感到劳累的是每日都要应付前来拜访他的人。

恽毓鼎在日记中曾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有一次他生病了,感觉身体十分劳累,可是下午仍然有不少人来拜访他,而他也只能强忍着病痛来接待这些人。因为他处在这圈子中,就无法进行逃避,如果他闭门谢客,那可能就会被其他人渐渐疏远。所以,虽然恽毓鼎不喜应酬,可仍然要打起精神接待这些来客。

人生在世,是很难做到独善其身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喜欢社交的人来说,比如恽毓鼎,交际应酬确实是令他非常头疼的一件事。可他却无法进行选择,除非他真的打算辞官回乡,不然还是脱离不了京城这个大染缸。而且在朝为官,还有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若是哪天不小心惹皇帝不高兴或者是被御史参了一本,说不定就要被罢官夺爵诛九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伴君如伴虎。

当年大清灭亡以后,之前的官员下岗后都做什么去了呢?

清朝亡国之后,前清大臣除去辛亥革命中殉国或被杀的以外,其他封疆大吏尤其是拥有兵权的巡抚总督之类的地方实力派是换汤不换药。换了一个马甲叫成各省督军之类的,而这种旧有格局的变相保存之下,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更是埋下了民国军阀混战的巨大隐患。

这些前清大臣大部分还是很成功的,身为前朝旧臣,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地位和实力。当然之后军阀混战时被拉下马就是后话了。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这些大臣的待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在手握重兵的袁世凯连哄带骗之下,宣统帝溥仪发表了退位诏书。

诏书具体内容如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诏书由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署外务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署度支大臣绍英、陆军大臣王土珍、署海军大臣谭学衡、学务大臣唐景崇、司法大臣沈家本、署邮传大臣梁士诒、农工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达寿副署发布。

次日在袁世凯的领导下,内阁全班人马不动,仅仅是将各部大臣改称为各部首领。

这些内阁大臣基本上是袁世凯的心腹或者是德高望重但又屈服于袁世凯的大臣,可以称之为袁记内阁。

以这些大臣在民国时的待遇就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首先前清大臣中的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时与南方革命党谈判扯皮中成为民国大总统,身为国家的最高元首,可以说是权倾一时。

外务大臣胡唯德成为了外交次长,后来成为北洋政府的驻外公使。(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先后任驻法公使兼驻西班牙、葡萄牙公使、驻日公使。

民政大臣赵秉钧先后任内务总长、国务总理。

度支大臣绍英在辛亥革命后成为清朝小朝廷的内务府大臣。

陆军大臣王土珍先后任陆军部长、总参谋长、北洋总理。

海军大臣谭学衡先后担任过海军部长和海军总长。

学务大臣唐景崇辛亥革命以后称病隐退,不然估计和前面几位一样得一个换汤不换药的相等职位。

司法大臣沈家本辛亥革命后本可以得到一个司法部长,但历经宦海沉浮无心再为官,隐退而去。

邮传大臣梁士诒先后任总统府秘书长、交通银行总理、财政部次长、国务总理。

农工商大臣熙彦先后担任民国政府蒙藏院副总裁、总裁。

理藩大臣达寿先后任高等文官惩戒委员会委员、内务部次长、蒙藏院副总裁、将军府将军。

而地方上那些趁乱崛起手握重兵的将领或者巡抚总督之类的清朝大臣基本上没有改变格局。先后换官职名称为都督、督军、督理等。

像清庭的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张勋,民国时成为江苏督军,后来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也是大概在其势力范围一带行动。

可以说清朝亡国以后,除了殉国或者死于战乱之中的大臣,民国时这些大臣除了少数隐退的,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的获得同等地位,换个官名罢了。

所以就形成了一种很奇特的现象,清朝亡国以后,袁记内阁成员大部分成为北洋政府的各部部长,地方实力派大臣依旧称霸一方,只不过换了一个民主旗帜,官职名称改了一下罢了,而这正是为什么辛亥革命不彻底的原因,更是民国军阀混战的根本原因所在。

清代的官员一般是几点睡觉,几点起床的

皇帝的时间表通常从清早的朝会开始。仪式性质的集会通常在节庆的日子,或每隔三天(三日、六日、九日)、五天(五日、十日)举行。比较不正式的集会则在其他各天甚至每天都可以举行。朝会的时间早得惊人,约在早上五点或六点。如果朝会到七八点才举行,就被认为晚了。清代皇帝常在北京城外有名的圆明园视朝,许多官员为了准时到达,必须半夜起床。大致上,清朝的统治者相当忠实地遵守这个早朝的时间,这一事实无疑有助于清代成为一个稳定而长久的朝代,虽然它是外族。
不过,清朝皇帝的榜样并非一定为地方官所仿效,虽然他们在自己的官署或者会依据类似的一个时间表。甚至当雍正皇帝对各省长官作特别严密的监察时,官员工作仍然十分弛慢。根据雍正朝刊刻的《州县事宜》,许多府、县官简直都不在早上开始办公。《州县事宜》要求他们改革,至于效果如何,那就很难说了。

插句题外话,

“在这边呢”,你这样没有根据的诋毁明朝是什么意思!首先,明朝就是一个万历常年不上朝,像开国的洪武、永乐甚至末代的崇祯,都是很勤勉的皇帝。第二,明代官员的素质要远远胜过清代,别的不说,万历四十多年不上朝,甚至多年不任免官员,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这靠什么,还不是靠官吏的能力和勤勉,换成清朝你试试?

一句话,你要靠贬低明朝来抬高你祖宗,拿出点历史依据来,不要信口雌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2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