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楚弘水之战

华里士 2023-07-20 02:42:31

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

泓水之战因谁空谈仁义错失机会?

泓水之战因宋襄公空谈仁义错失战机。导致宋军被楚军击溃,自此宋国就沦为二流国家。对于宋襄公固守仁义这件事的分歧非常大,有一部分人认为宋襄公没错,颇有老贵族风范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宋襄公太过迂腐,坚持蠢猪式仁义导致国家衰败。

宋襄公的特点

宋兹甫(公元前637年),子姓宋氏,春秋时期宋国第20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嫡子,宋成公之父。公元前650到公元前637年在位,在位14年。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后葬于襄陵。

泓水之战的来由?

【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伐郑。楚庄王闻讯,率兵攻宋救郑。两军在宋国境内的泓水(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慈圣镇)相遇,宋襄公以强调“仁义”治军,不听谋士劝告,两次错失良机,致使全军覆没,自己身负重伤,不治而死。从此,宋国降为二等诸侯国。“宋襄公之仁”典出于此。

泓水之战发生了什么,齐桓公死后宋楚两国争夺霸主地位?

泓水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3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例,其主要原因确实是齐恒公死后宋楚两国争夺霸主地位,这一战是我国历史上的分水岭,是最后一场?礼仪之兵?,从此以后战场上尔虞我诈,再也没有礼仪道德了。

说起泓水之战,要优先说我们的主人公:宋襄公 。宋襄公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道德的人,他极度因循传统 ,是当时上层贵族的典范。当时很多国家的贵族为了权势兄弟反目,父子相残,而宋襄公却治国有方,甚至将自己的太子位让与兄长,所以很多人都钦佩他,这也导致了宋襄公盲目自信,认为自己就是天命之人。

事情的导火索是公元643年齐国内乱,春秋首霸齐恒公饿死了,他的五个儿子打得不可开交,于是道德典范宋襄公闪亮登场,带领几个小国平定了齐国内乱,迎接公子昭继位,是为齐孝公。宋襄公被自己的行为深深感动了,认为自己值得当上下一任春秋霸主,于是召开了春秋五霸大会,提议自己担任春秋首霸。

面对宋襄公这种臭不要脸的行为,齐孝公一笑而过,因为毕竟欠他人情,却触怒了楚成王,楚成王直接扣人,后来因为舆论的压力,同年秋天将宋襄公释放。

这种奇耻大辱宋襄公怎能忍让,公元638年宋楚两国在泓水 交战,隔河对峙,宋军占据地利,事先摆好阵势,但是兵力上却照比楚军相差非常悬殊。宋军公孙固建议半渡而击,就是趁着楚军渡河一般的时候发动袭击,但是宋襄公认为不能乘人之危。楚军过河之后公孙固再次建议,趁着楚军阵势不稳出击,宋襄公又拒绝,这么做不是大丈夫的行为啊,我们得等楚军行军礼之后才能开打啊!随后楚军列好阵势,一举将宋襄公击溃。

所以说越深厚的文明,所背负的负担也越厚重,过于执著文明的傲慢就会被自然淘汰,对优秀的传统要继承,而一些如同糟粕的传统要扬弃。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泓水之战

宋襄公吃了一把图王霸之名的大亏该清醒了吧,没有。为图仁义的虚名又吃了一把大亏。前次是吃了亏误己,因为虽然自己被拘了,国家损失不大。这一次是吃了亏误国,给宋国带来了惨重损失。这就是泓水之战。
原来宋襄公被楚成王羞辱了一番之后对楚国恨入骨髓,但楚强宋弱,再恨也得忍着,不是不想报,是没法报。打不过“大哥”就找“小弟”出气,一想到郑文公这个“势力眼”当着众诸侯的面倡仪楚成王做盟主,心里就生气。
公元前638年春三月,听说郑文公又去楚国朝贡,宋襄公来了精神,尽起国内之兵去讨伐郑国。而且是自己亲自带兵,留相国子目夷和世子守国。子目夷头脑始 终是清醒的,劝襄公不要兴兵,因为楚和郑关系正是密切的时候,我们伐郑,楚国必救,你执意伐郑有楚国相救不可能取胜,不如治国修德等待时机为上。大司马公 孙固也和子目夷一起劝。
襄公是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过去是认准了一个事:称霸;现在又认准了另一个事:复仇。一看司马反对用兵,居然说 如果司马不愿意去我就自己带兵前去。话说到这个程度就不能再劝了。宋公点齐了兵将率兵伐郑。他自己亲自掌握中军,大司马公孙固为中军副将。大夫乐仆伊、华 秀老、子荡、向訾守随军从征。
谍报报告给郑文公,文公马上向楚告急。楚成王说郑文公对我就像儿子对父亲那么恭敬,我们必须救郑。
成得臣出主意说:救郑就不如伐宋。
楚王问道:那是为什么?
成得臣说:宋公被拘,宋国人谈楚色变。现在又不自量力举倾国之兵伐郑,国内必然空虚。我们乘虚长驱直入,这仗不用打就已经胜券在握了。然后我们以逸待劳等宋军回援,在半路上消灭他。
楚王用成得臣为大将,斗勃为副将,率兵伐宋。
宋襄公对楚国的举动全不知情,还在这和郑军对峙,得到楚军伐宋的消息昼夜兼程回救,在泓水两军相遇。宋军在泓水的南岸楚军在泓水的北岸,两军隔水对峙。 成得臣派人来下战书,公孙固对襄公说:楚军远道而来,为的是救郑,我们借这个机会给楚个面子,就说因为敬楚才撤了郑国之围,楚军就不会和我们交战,双方回 军我们也没什么损失,现在我们应该避免和楚军打这一仗。况且楚强宋弱我们也打不嬴。
宋襄公不听,说出了一句让人笑掉大牙的话,他说:当年齐桓公能主动兴兵伐楚,我们今天面对主动来战的楚军不敢战,怎么能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呢?
公孙固又劝道:自古以来“一姓不再兴”,上天已经抛弃了商族,你却要背天意兴衰族,这做得到吗?况且我们的盔甲不如楚军的坚,兵器不如楚军的利,人马不如楚军的强。宋人面对楚人畏如蛇蝎,这仗能打吗?又怎么打得赢?
宋襄公高论又来了。说楚国是兵甲有余但仁义不足。我们是兵甲不足但仁义有余。当年周武王以三千虎贲就战胜了先祖的百万之众,靠的是什么?仁义!我们不能以有道之君,避无道之臣,如果那样,我生还不如死呢?
凭着这种“仁义”的信念和“有道”的浩气,宋襄公在战书上签了字。双方确定十一月初一,在泓水南岸决战。为弘扬仁义精神,宋公让造了一面大旗,上面写着斗大的“仁义”二字。
公孙固心里叫苦又无力阻止,就私下对乐仆伊说:战争是杀戮场,却在战场上讲仁义,我不知道主公的仁义是什么东西。上天已经夺去了主公的魂魄,宋国危险了。我们尽量弥补吧,但愿别丧师辱国。
到了决战的这一天,公孙固天刚亮就起来做准备,列好军阵之后请宋襄公出场。
楚军驻扎在泓水的北岸,决战地点定在泓水的南岸,斗勃请示:五更天渡河,防止宋军先布阵我们就被动了。成得臣笑着说:如果换个人你的想法就是对的,但我 们现在面对的是愚蠢又总想以仁义宽怀来粉饰自己的宋公,他根本不懂兵机。明天的决战他会等着我们,我们早渡就早打,晚渡就晚打,所以我们正常天亮了再过 河。
天亮了,楚军开始渡河,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天亮了才渡河,这是对我们的轻蔑,我们现在应该乘他渡过一半车马的时候突然发起攻击,这样就是用我们的全部打他的部分,对我们有利。
襄公威风凛凛地指了指写有“仁义”二字的大旗说道:你看见大旗上那“仁义”两个字了吗?我们是仁义之师,哪有以全部打人家部分乘人之危的道理呢?公孙固只能暗暗叫苦。
楚军安全地全部过了河,成得臣腰悬雕弓,手持长鞭,调兵布阵,气宇轩昂,根本就没把对手放在眼里。公孙固又请示:楚军刚列成军阵,乘它阵脚还不稳,这个时候击鼓攻击还有胜的可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6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