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速成诗,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曹植的七步成诗。其实历史上还有另外三人,比他还要厉害,最快的只需三步便成诗,下面我们一起来瞻仰下各位的风采吧。
第四位:曹植七步成诗,嘲讽骨肉相残
这个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说的是演义中的故事,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此段的记载。说的是三国时期曹丕当了皇帝之后,怕曹植日后势力壮大,打算找个借口杀掉他,以除后患。
曹植到了洛阳见到曹丕之后,曹丕限曹植七步成诗,以“兄弟”为题,且诗中不可出现“兄弟”二字,如能做到,可免一死,否则就杀掉他。曹植听后非常痛心,刚走七步,诗已做成:“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用萁豆相煎来比喻骨肉相残,讽刺曹丕对他的迫害。比喻形象贴切,含义深刻感人,千古流传。
第三位:史青叫板曹植,五步成诗
曹植七步成诗流传深广,被世人所称道。到了唐玄宗时代,有位名叫史青的青年人不服气,上书皇帝说自己作诗更厉害,“子建(曹植)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
李隆基听后,大为惊奇。于是召他进宫,在金銮殿上当场以“除夕”为题,命其作诗,史青未出五步,即吟诗云:“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他在诗中形象的阐述了时光如梭、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使人顿生珍惜时间、活在当下的感慨。皇帝和满朝的文武百官听后,大为惊讶,李隆基当场授予他左监内吏之职。
第二位:书法家信手拈来,三步成诗
据《旧唐书》记载,一日,大书法家柳公权在未央宫陪文宗闲聊,刚好文宗把一批御寒的棉衣送给了边关的将士,文宗便让他做一首诗歌颂一下这个政绩。
柳公权三步之内,便做出了一首无言绝句:“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听后,大为惊讶,想不到身边的这位大书法家,居然还是位诗坛奇才!
第一位:名相七岁,三步成诗
宋朝名相寇准19岁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在他七岁的时候,有一天,父母在家中摆宴,高朋满座,酒过三巡之后,有人向主人提议:“闻令郎善诗,请即席吟一首。”
寇准请客人出题,因为当时离华山不远,于是客人就以“华山”为题,让小寇准吟诗一首。只见他三步未出,一首绝句就已脱口而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全诗仅仅20个字,便将华山之险雄、峭拔之形象道出,让在场的人惊叹不已。
中国最美古诗词 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s/1FafQdlwx2USuF4z3X_9-MQ
提取码: ubdt? ? ?《中国最美古诗词》是2012年1月1日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黄毅、黄钰。选录了从《诗经》时代到清末历代优秀诗人的杰出作品,堪称中国古代最唯美、最缠绵、最精致伤的古诗词。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中国历史上水平最高的十首古诗词。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中国历史上水平最高的十首古诗词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国历史上水平最高的十首古诗词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中国历史上水平最高的十首古诗词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中国历史上水平最高的十首古诗词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在中国的历史上古诗是一朵崔璨的明珠,每一首古诗都是不可替代的,没有历史之最。
中国史上最具霸气的诗歌中国历史上最有气势的一些诗词文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士不可以不弘道,任重而道远。(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
彼可取而代之也!(项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阮籍)
心游万仞,精鹜八极。(陆机)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大好头颅,谁人斫之?(杨广)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王维)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李白)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死海不复回!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杜甫)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
谁知道中国历史上非常经典的诗词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10首诗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许多诗都有很大的影响,这里要评的是影响“最大”的十首诗,而并不是最好的十首诗。
因为要影响大,除了要写得好之外,还必须通俗易懂、易记。 第一首,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提到思乡,诗仙的这首诗是所有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第一时间想起的。这首诗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表达的是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炎黄子孙最熟悉的古典诗歌。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第二首,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爱。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被广为传颂.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第三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这首诗尤以第二句最为有名,影响最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激励了多少辈中国人奋发向前,人不死,奋斗不止。
其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 *** 融,意境浑成,堪称绝唱。 第四首,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连同这个典故,都广为中国人熟知。
曹植运用了十分贴切、浅显生动的比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因此逃过一劫。每当再出现兄弟相争时,中国人都会想起这首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五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也激励着中国人昂扬向上。 第六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游子思乡怀亲。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中国人所特有的佳节思亲就来源于此。 第七首,《诗经》的第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是中国诗歌之始,其中不乏千古名句,尤以第一首广为人知。中国的爱情诗也有很多,其中不乏千古名句,但尤以《关雎》影响最大。
每当男人见到美女,想上去追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成了最充分的理由。 第八首,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李清照这一首慷慨激昂的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 *** ,溢于言表,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 *** 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第九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第十首,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道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诗谁 其实是乾隆皇帝,数量最多,但质量不敢恭维。
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记载,清朝的乾隆皇帝当时已写诗39340首,这还不包括甲辰以后写的诗。另据《中国文献学概要》载,乾隆“御制诗至十余万首,所作之多,为陆放翁(即陆游)所不及。”
乾隆活了88岁,以其寿计算,平均每天写诗3首多。 看来乾隆可算中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人了。
然而,乾隆的“高产”背后有一套鲜为人知的秘诀,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作诗“初无定稿”,或即兴口授,或朱笔作草,称为"诗片",由廷臣学士退下“抄录”后恭进,遂成御诗。说穿了,就是他在诗兴大发之际,故作含糊难辨之音,写乱草费解之字,令人揣摸代笔,当时,能否为他“录”出佳作,竟成了大臣得宠升迁的一项标准。
有一次,大学士于敏中与另一大臣梁瑶峰同时被召见,乾隆诗兴突发,口诵一诗,梁听后茫然不知所云,而于听了则“退默处斗室,刻余录出,所误但一二字。”梁不解其中奥妙,自叹弗如,于是“大服焉”。
由这类马屁大臣炮制出的诗作,充其量不过韵平字正而已。正因为如此,乾隆的几万首“御诗”,流传至今能为人传诵者寥寥无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99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曹操杀谋士的奇葩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