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司马懿的陵墓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诸葛亮临死前要求下属,“因山而坟,墓地不需要太大,可以容身即可”,同样的作为曹魏开朝始祖曹操,他也是这样,不过他要求的是“薄葬”,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不要在死后搞得太浪费,一切从简。与诸葛亮,曹操相比起来,司马懿的要求更为奇葩,他不但要求薄葬,而且还要求后代要少祭祀,而且连坟头都不用留,更不要树碑!
司马懿好歹也堪称是一代豪杰,为什么他对死后的自己这么刻薄?他到底在怕什么?为什么要给后人提出这样的要求?今天,笔者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众所周知,刘备、曹操、孙权,相争一生,彼此之间尔虞我诈,为了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但最终不是刘备后代,也不是孙权后代,更不是曹操后代一统了天下,而是司马懿的后人,一统了三国,开创了晋朝。
当然了,司马懿作为晋朝的开朝始祖,他绝对有资格要求自己的葬礼非常风光,同时也可以要求后人一定要把自己的陵墓搞得非常的高、大、上,要有气质,要有霸气之感。但是,早在司马懿临死之前就已经交代了后人,要在自己身后事上,不要费太多的心。
在《晋书/帝纪》之中有记载:“先是,预作终制,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这个记载正是司马懿交代给后人,关于自己死后要如何安葬自己的相关事宜。
司马懿贵为晋朝始祖,为何要如此小心,如此低调?原因其实有以下四点。
其一,司马死得其所,但死不逢时。这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司马懿在临死之前,带头发动政变,干掉了曹魏最后的势力,曹爽家族。并且把,其家族三代都给灭尽了,剩下的曹氏人对于司马氏来说,根本构不成威胁。
对于司马家族来说,司马懿生前算是做了一个最大的一统天下的贡献。为什么如此说呢?一者,当时曹魏仍然是实力最大的,东吴早在孙权死后就内乱不止,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力量都在下降。而西蜀,则更是不值一提,刘禅根本扶不动,因而司马懿在有生之年,根本就没有进过蜀汉。
换句话说,如果搞定了曹魏势力,那么司马家族便可以一统天下。而他司马懿则成为新朝的始祖,永世受人敬仰。但是呢,司马懿终究是看不到他的子孙一统天下了。
即使如此,在司马懿死前,他为司马家族扫清了障碍,夺得了最高权利。但是在这个时候,也就是在策划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也就死了。他在这个时候死,对自己的后事肯定不能让子孙大加操办。
最好的收取人心的方法就是简单薄葬,就如同曹操当年死的时候的做法。总之,来说司马懿是死得不是时候,你想想如果在其子孙一统天下之后,司马懿才死,他会不会改变当时对于自己后事的处理方法呢?
其二、为司马家族树声威,收民心。这一点,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也就是在司马懿临死的几年前,曹魏势力仍然有,只是说不是特别的强大。这很明显,司马懿权利反转者的带头人,他肯定得替子孙打通位登九王之门。
再者,司马懿为了打压原先的曹魏势力,通过发动政变把曹爽给废了。而且连曹爽的门人,包含: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个个诛杀,灭其三族。就连曹姓的女子他司马懿都没有放过一个,这种狠劲,真是不愧对他的道号“冢虎”。
正所谓权利、富贵均是在险中求,而冢虎司马懿无异于是三国权利争霸的最终胜利者。但是他的影响也深深影响着世人,司马懿当年虽然诛杀了曹爽及其下属的三族,但是他也没敢诛杀跟随曹爽的二流门人,如:辛敞,王沈等人。
司马懿当时为何不把曹爽势力尽数灭尽?道理很简单,一来害怕舆论,二来也要为其子孙一统天下网罗民心。
其三,为了隐藏自己真实陵墓之所在。说到这一点就很好理解了,这跟诸葛亮、曹操他们的做法一样。当年潼关一战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这句话曹操也是说得通俗易懂。意思就是,马超不死,恐怕他曹操连死后找一块安静的地方都没有。
三国时期几大杰出人才,诸葛亮,曹操,司马懿,他们一生得罪的人很多,可以说在世上树立了很多敌人。如果,不把自己的身后事搞清楚,弄明白,那么自己死后怎么可能有个安静之所容身?
当时的司马懿虽然说是帮助子孙夺得了权利,但是难保世上没有仇人惦记他的坟墓。一旦被仇人得知他的坟墓之所在,那么下场其实会很惨。因此,司马懿才在自己临死之前,要求子孙,不起坟不树碑。如果,起坟树碑,那么就相当于是给了仇人机会。这样一来的话,自己死后的安宁得不到保证不说,还很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下场,例如:坟墓被毁,这都还算是轻的。
其四,担心天下有变,大权终落旁手。三国时期的人才,多如牛毛。司马懿虽然帮助子孙夺得权利。但是难保不会出现什么变故,一旦出现什么变故,那么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最好呢?绝对是跟诸葛亮一样,让世人都不知道他的坟墓之所在,这才是最好的方法。正所谓人死如灯灭,死了就是死了,就算给你修再大的陵墓,那也是没有丝毫作用的。
司马懿当时虽然名声很大,但是他还是比不过曹操。当然,他死后的安身之所,也不能像曹操那样做。曹操是命人修了疑冢72座,以此来惑乱仇人,让仇人很难找到他的真实坟墓所在。从而,保障他的死后安宁。
同时呢?曹操在世之后,就曾经对曹丕说过,要小心司马懿夺权,而且司马懿也是知道这件事情的。后来,过了数十年,司马懿他也知道自己的门人跟他的距离也会越来越大,不管是政治、谋略,各方面都会不如他。
怎么办呢?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保住自己的真身, 这样一来,不管子孙的基业到底如何,那么他这个始祖的坟墓始终不会遭到他人的破坏。这样,即使是司马氏的大权旁落,对于他司马懿来说也是没有什么大的影响的。
综合分析来看,司马懿确实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权谋者。在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皆遵从他的遗愿,不起坟不树碑,少祭祀。在后来,司马懿的子孙,虽然一统了天下,但是却出现了司马睿这样的君主。“无菜果腹,如何不吃肉?”,这简直是司马家族的耻辱,司马睿如此聪明,为何会有这样的后代子孙?
很快,晋朝陷入混乱,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然而天下北方则落入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如此看来,司马懿临死之前的安排是绝对有必要的!毕竟,天下又有几个人可以料到自己子孙后代的发展呢?
即便是贵为一国之君,如果民不顺,官不附,那么政权依然不是你的。当然,在古代最好的做法,就是跟曹操、诸葛亮、司马懿一样,放手做事,畅快做人,即使是死了也要坦荡做人。死后的事情,让后世人自己去评论吧…
自从曹丕当上魏国皇帝后,他为拉拢世家大族而施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势力迅猛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把持着当时国家的权柄。
而司马懿正是出身士族,他的先祖们在东汉帝国做过征西将军、豫章太守、颍川太守等重要官职,父亲司马防更是官至京兆尹。
司马懿本人一生东征西讨,为曹魏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使他成为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
公元239年,魏文帝曹丕长子、魏明帝曹叡去世。继位的新皇帝曹芳年仅八岁,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魏明帝遗诏,辅佐少主。
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大将军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曹爽为了专权,处处设法排挤司马懿,还向天子进言,改任司马懿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对于曹爽夺得了朝政的大权,司马懿非常不满。
不过当时司马懿的实力和曹爽相差太多,只能暂时隐忍。这个时候司马懿上书给小皇帝,说自己有病,需要退居闲职修养。
小皇帝批准了司马懿的请求,之后司马懿呆在家里装病,不理朝政。所以曹爽等人对司马懿放松了控制,未加戒备。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虽然表面装病,实际上却开始了暗中联络、部署,准备消灭曹爽势力。司马懿这些私下里的阴谋,甚至连他的大儿子司马师都不知道。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和曹氏宗族几位领兵将领都跟从随行。
司马懿此时“病”一下子好了,他动如脱兔,立即行动起来。他让儿子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又派人上奏章给小皇帝,陈述曹爽之罪。
曹爽起初对于是否反抗,犹豫不决,之后在得到司马懿免他死罪的口头保证后,同意投降。
然而,曹爽兄弟回京后,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在曹爽府宅四角修高楼,派人在楼上密切监视。曹爽愁闷,不知所措。
不久,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杀死曹爽,连带他的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但对曹爽门下的二流人物,给以特别宽大处理。
高平陵政变成功了,司马懿自此掌控了曹魏大权。但司马懿也骑上了权力的老虎背,他为生前身后骑虎难下的事而无比焦虑。
阴谋有时会成为一个连环套,司马懿必须警惕螳螂背后的黄雀,也就是说,他必须牢牢地保持司马氏控制曹魏的权势,并对任何可能的反对者痛下杀手,否则他随时会成为第二个曹爽。
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马懿走完了他的一生,在洛阳城病逝,享年73岁。
司马懿在逝世前留下一道遗言,"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
司马懿临终遗言只有9个字,也就是这句话,他的后代因此发誓,再也不给他扫墓。
嘉平三年六月,即251年,曹魏权臣司马懿一病不起,于同年八月病死于洛阳,终年七十三岁。司马懿之死并不仓促,所以他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后事,因此在临死前,他“预作终制”、“作顾命三篇”。司马懿对后事的安排有悖于常理,甚至不让后世子孙祭拜他的陵墓,那么司马懿为何要这么做呢?
司马懿的遗嘱主要有四项内容:第一,陵墓的位置选在首阳山,“不坟不树”。所谓“不坟不树”指的是陵墓不用土堆成坟丘的形状,不种植任何树木。按照当时的规制,“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只有平民才会“不封不树。”司马懿虽然没有称帝,但已经是曹魏的权臣,这明显不合符规制。
第二,遗体入殓时,“敛以时服,不设明器”。所谓时服指的是平常穿的衣服,明器就是陪葬品。按照司马懿的地位,即使穿黄袍下葬,也没人敢提出异议。可是司马懿却下令穿平常的衣服下葬,而且要求不放任何陪葬品。中国古代讲究“生养死葬”,才是尽孝之道,因此厚葬之风盛行,可是司马懿却要求薄葬。
第三,“后终者不得合葬”。意思是说死在司马懿后面的夫人,一律不得与他合葬。第四,后世子孙禁止拜谒自己的陵寝。这个规定是最不合理的,“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对先祖的祭拜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可是司马懿却违背礼制,不让子孙祭拜自己的陵寝,这到底是为何呢?
我觉得司马懿的遗嘱之所以有悖常理,主要有两个目的,也是司马懿临终前最担忧的事情。其一,“不封不树”、薄葬以及不让后世子孙谒陵有一个共同目的,这就是隐藏自己陵寝的位置,防止陵寝被盗。战国到汉朝时期,厚葬之风盛行,结果到了乱世,十墓九空,所以司马懿想通过这种手段,来达到防盗的目的。
其二,吸取历史教训。当年,司马懿被曹爽剥夺权力,他是如何发动政变,掌控曹魏政局的?没错就是高平陵之变!当年,曹爽跟随魏主曹芳出城,拜谒高平陵,司马懿这才趁机发动政变,将曹爽一党斩草除根的。司马懿虽然病重,但他并不糊涂,因此他临死前下令,“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都遵从遗嘱,从未过父亲的陵寝。不过,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却违背了祖父的遗嘱,拜谒了司马师、司马昭的陵墓,但是“不敢谒高原陵(司马懿的陵寝)”。西晋虽然统治了天下,但很快就陷入混乱,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北方则落入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
司马懿之所以临死之前会告诫自己的子孙不准为他扫墓,其原因是为了不让后人找到他的坟墓,以免盗墓贼损坏自己的坟墓。由此可以看出,司马懿的老奸巨猾不仅体现在军事策略上,同时也体现在他的日常之中。司马懿是人们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历史人物,他是《三国演义》中曹魏集团有名的谋士,一生之中为曹操打天下立下了无数功劳。
曹操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听闻司马懿的名声想要将其收入自己的阵营之中,然而司马懿却装病委婉拒绝了曹操。曹操称霸中原后,直接以性命为威胁将司马懿强制收入自己麾下。初入曹操阵营,司马懿并没有一开始就展现出自己的全部实力,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慢慢地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并得到了曹操的重视,就这也是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不一般。
司马懿是一个有心机有野心的人,曹操同样也是对司马懿存在不信任的。在历史上有名空城计中,司马懿其实看懂了诸葛亮的计谋,但是他同样也看懂了诸葛亮的提示诸葛亮死,司马懿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在此次事件中司马懿选择了放过诸葛亮。曹操曾想过杀掉司马懿,但由于曹丕的力保以及司马懿滴水不漏,小心翼翼地做事,曹操一直没有机会动手。
就连曹操死之前曾多次叮嘱自己的儿子曹丕要多加小心司马懿这个人,由此可见在曹操看来司马懿的野心确实不小。果然不出所料,司马懿最终在曹魏第三代政权之时选择了夺权,并由他的孙子司马懿建立了新的朝代西晋。司马懿最终活到了73岁,这在古代也算是高寿了,不过他却嘱咐自己的后代不准为他扫墓,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仇家和盗墓贼来打扰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弘昼的生母是谁她是什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