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孙策是孙吴政权的第二代创始人,作为孙坚的长子,孙策堪称有勇有谋,在父亲死后他先是继续为袁术效力,后趁机带兵带兵进入江东,开启了自己的宏图霸业。
孙策在江东很快击败了刘繇、许贡、王朗、陈瑀、太史慈、华歆、黄祖,割占江东五郡,为孙吴政权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爆发大战,孙策闻讯想趁机偷袭许昌,抄了曹操大本营,如果这一计划真的实施成功,东汉到三国的历史就会彻底改变。
对此曹操也担心孙策在背后搞偷袭,但郭嘉却认为:“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果不其然,孙策在几个月后便遭遇许贡门客的刺杀,孙策身负重伤,最终不治身亡。
孙策去世时年仅26岁,只有一个儿子孙绍,孙绍的生卒年不详,但根据孙策的年龄判断,孙绍最多也就十一二岁。
乱世之中最怕主少国疑,眼瞅着亲儿子太小,孙策决定把位子传给了弟弟孙权。
孙权是孙坚次子,也是孙策最年长的弟弟,当时正值18岁,虽说年纪也不大,但至少是个大小伙子了,而且孙权确实有些能力,因此成为孙策的继位人。
孙权继位后确实没有辜负孙策的期望,不断地扩大地盘,不仅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还接连拿下荆州和交州,天下三分有其一。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同时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追谥大哥孙策为长沙桓王,封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
说实话,孙权对待孙策和侄子确实有点刻薄,以孙策的功劳而言,他完全有资格被追谥为皇帝,再怎么说江东也是孙策打下来的,孙权的位子也是孙策给的。
但孙权称帝后只将孙策追封为王爵,而孙绍更是只获得了一个侯爵,二人级别都不高。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此非常看不惯,在书中为孙策打抱不平道:“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孙权之所以刻意贬低孙策,冷落孙绍,主要还是担心孙绍对他的皇位产生威胁。
倘若孙权承认孙策是皇帝,孙绍这一支血脉就获得了皇位继承的资格,毕竟人家是孙策的亲儿子,父死子继的合法性终究是大于兄终弟及。
因此为了避免孙绍对自己儿子的威胁,孙权坚决不承认孙策是皇帝。
但是虽说如此,孙权还是有点小心眼。同样在三国末期,西晋的建立者司马炎就对他的大伯司马师很好。
曹魏政权在魏明帝曹爽死后,国家大权被司马懿夺去。
司马懿死后大权交由长子司马师继承,到司马师死时,由于儿子司马攸太小,于是便将位子传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昭又传位给了自己的长子司马炎。
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称帝后的司马炎感念大伯司马师的功劳,追谥司马师为景皇帝,庙号世宗,封其子司马攸为齐王,并没有介意司马攸对他的威胁。
PS:其实司马师没有亲儿子,司马攸本是司马昭次子,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胞弟,后来过继给了司马师,也就是说即便是司马师传位给司马攸,皇位实际上也是由司马昭这一脉继承。
对于司马昭而言,司马师无论是传位给司马攸还是传位给自己,他都可以接受,毕竟司马攸也是自己亲儿子,位子给他也行。
但问题是如果位子传给司马攸,司马炎就不乐意了,这关系到自己能不能当皇帝。
事实上,当年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为了感谢大哥对家族的贡献,曾考虑过直接让司马攸继承晋王爵位,不过被幕僚阻止了。
而到了在司马炎晚年时,朝廷内外居然出现了许多让司马攸继位的呼声,因为司马攸是司马师的长子(过继的儿子也是儿子),是司马氏家族的嫡子大宗,在礼法上最有资格当皇帝,可见司马攸对司马炎并非没有威胁。
然而即便如此,司马炎还是追尊大伯司马师为皇帝,封司马攸为王爵,算是很有度量了,起码比孙权大度太多了。
孙策有4个子女,有4个弟弟,却偏偏选择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很多人可能会误会孙策怕自己死后孙权篡位,出于保护自己儿子的目的不得已而为之。事实上,即便他不传位给孙权,孙权也没有篡位的能力。江东的实权并不掌握在孙权手中,况且还有吴国太与周瑜、张昭等人在,孙权不敢乱来。
孙策之所以传位给孙权,是出于对江东大计着想,必须传位给他。不仅如此,孙策还让他“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希望他把东吴带好,临终前鼓励孙权,表示他可以做好。充分说明了孙策是出于真心。
有人说孙策只是个莽夫,事实上,那只是《三国演义》的误传。从孙策看准时机果断脱离袁术,短时间内平定江东、奠定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县)的基业来看,他无疑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政治人物。若非其英年早逝,吴国必定是另外一番光景。
孙策有自己的优势:
第一、战略眼光独到、用兵为奇!
第二、识人用人之术也堪称有极高的水准!
虽然论政治韬略,孙策比不上曹操、刘备等人,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才能。比如袁术被击败前夕,孙策的兵马早已运至庐江附近,借用攻打刘表为幌子,一举击败庐江豪强刘勋,目的就是收揽袁术的文臣武将,包括袁术的左右亲信张勋、桥蕤、杨弘等人。
其中,桥蕤很可能是二桥的父亲,孙策与大乔的结合,很可能是一场政治婚姻。为了让袁术的部将死心塌地,孙策还为孙权主持了一场政治婚姻,让他娶了袁术的女儿。这就能说明孙策的政治头脑。比起那些只懂划分袁术领土的刘表、张绣等人要高明得多。
另外,孙策军事韬略以及识人用人之术,论综合水平并不在曹操、刘备之下。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识人用人”,在奠定江东基业的过程中,他及时拉拢了张昭、张纮、秦松、陈端等一系列谋主,很多时候都是他及时发掘了这些人的才能亲自去招揽的。特别是临终前的一句话“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充分显示了孙策知人善任的伯乐之才。简单的一句话,彻底指引了孙权往后的用人方向。
——对于临终前选择孙权为继承人,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为了江东的大局着想!
孙策了看得一清二楚,在他执掌江东期间,就开始任用孙权,并让他跟随自己参与了多次大型战役,包括此前提到的庐江之战。除了孙策给他的政治婚姻外,孙权甚至还在这一战中找到了真爱步练师。
临终前,孙策还给孙权打气: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相比之下,孙策清楚,孙权比自己的优势在于文略,表面上似乎很善于隐忍,实际上内含王者气息。如果让孙权统领江东,江东不会被他带跨。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孙权接管江东后,除了老年时期略显昏庸之外,前三国时期几乎不逊色于曹操、刘备,也是一位雄主。
而且根据江东的国情,他也必须选择孙权,因为江东虽然暂时“一统”,根基却摇摇欲坠并未稳固,曹操彼时已渐显扭转官渡颓势、王霸北方之态势。相比之下,无论曹操、袁绍谁最终取胜,江东都是最弱小的,甚至于与对岸的刘表相比,可能在孙策死后都不足为敌。
——对于江东来说,这条统一的道路还很长远,似乎才刚刚开始,尽头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这时候如果让他的儿子接管江东,无异于让江东十余年内陷入“无主”的困境。在群雄相争的时代中,一个“无主政权”岂能长远?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个道理,孙策岂能不知?
由此可见,孙策临终前让孙权接替,是出于对江东未来的考量,是唯一的正确选择,是必然结果!
在中国古代,一般基业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例子也有一些,只是相对较少而已。孙策临终时,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叫孙绍,兄弟也有孙权、孙翊、孙匡、孙朗四个之多。对于孙策来说,如果由自己儿子继位,那肯定是最好的事,但是当时的江东面临内忧外患,他不得不另做选择。
江东的外患
孙策占据江东以后,西面是占据荆州的刘表,北面则是曹操。说起来刘表和孙策一家可是死敌了。当初袁绍、袁术兄弟相争时,刘表支持袁绍,孙坚支持袁术,两家人没少开仗,孙坚就是死在刘表部将黄祖手上,可谓真正的杀父之仇,孙策和刘表的关系自然不会好。
所以孙策生前,也一直和刘表有摩擦。孙策虽然在这些冲突中占据了一些上风,但是荆州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表手下兵多将广,孙策的压力也不小。
至于北面的曹操,当初孙策曾经和他联手对付过袁术。但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谁都希望自己能笑到最后,袁术被消灭以后,孙策和曹操之间就很快发生了矛盾。孙策一直希望北上夺取扬州和徐州,两人时有冲突发生。特别是曹操和袁绍开战以后,孙策更是谋划奇袭许昌,夺取献帝。这可让曹操手下都出了一身冷汗,只有郭嘉淡定表示孙策打江东时杀了不少英雄豪杰,结仇众多,他又不注意个人安全,命不会太长。不久孙策果然遇刺,很多人怀疑这就是曹操在幕后指使。
所以孙策的两个邻居都不是好相处的对象,他死后势必会有所动作。
而江东内部也不稳固在东汉时期,一方面世家豪族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在地方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很注重一个人的出身,如果出身低微,那么往往会受到歧视。
比如说刘备虽然出身于涿县刘氏,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室宗亲,祖上也累代为官,“世仕州郡”,他的祖父就是孝廉出身,在至东郡范县当过县令,说起来也算官宦之后了。但是毕竟祖上当的官不大,还是常常被人看不起。
孙策的情况也差不多,他的祖上并没有出过显赫的人物,直到他父亲孙坚靠着镇压黄巾军等军功,才慢慢混出了一些名堂,当上了长沙太守。所以孙策尽管也是江东人士,但是并没有在江东得到豪门士族的广泛认可。他能夺取江东,还是靠着自己的武力强行夺取。
而且在孙策为袁术效力和夺取江东的过程中,战乱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士族人士的死亡。
比如说孙策攻打庐江时,庐江太守陆康率兵抵抗。在长达两年的庐江之战中,陆康一家百余口死了近一半。陆康本人也在城破一个月以后因病去世。陆康出身于吴郡陆氏,陆氏一族对孙策的印象自然不会好。
因此孙策和江东世家集团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微妙,他统治江东主要依赖的,还是父亲孙坚当年在淮泗招募的那些人,比如说程普、黄盖、韩当等,还有就是因为战乱逃到江东的外地士族,比如说诸葛瑾等人。而对于江东本地士族,孙策一直采取的是打压政策,避免他们的势力进一步加强。
当然,孙策这么做自然也会引发江东本土势力的反击。
像刺杀孙策的刺客,就是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因为孙策杀死了许贡,他们才要为主报仇,行刺孙策。而且刺客下手是孙策出去打猎,正好落单的时候。他们能找到这么好的行刺机会,很可能其他世家帮忙提供了情报或者其他支援。
孙策和江东本土势力之间关系的恶劣,由此可见一斑。而一旦他死去,这些反对势力肯定会纷纷作乱,加剧江东内部的危机。
所以孙策临终前,江东是真正的内忧外患,他必须选择一个可以团结淮泗集团、外来士族,同时也能被本地士族接受的人,来继承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避免江东陷入内乱,给外敌可趁之机。
孙策死的时候不过二十六岁,他的儿子孙绍这个时候应该年纪还很小。如果由孙绍继位,势必会出现幼主当朝的情况,显然不利于政局稳定,这个选择首先被排除,孙策只能从年纪已经比较大的兄弟中选择继承人。
在几个兄弟中,孙翊性格最和孙策相近,做事果决,因此张昭等人都认为应该由他继位。但是也正是因为性格直爽,孙翊不善于伪装自己情绪,喜怒形于色,不大会和人相处。后来孙翊就是因为多次斥责属下妫览、戴员两人,最终妫览、戴员勾结外人杀死了孙翊。
很明显,按照孙翊的性子,如果他继承了孙策的位置,势必和本地士族的关系更加僵硬,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相比之下,孙权做事比较圆滑,善于权谋。孙策可能未必喜欢这种性格的人,但是不可否认,这种人才是最适合的人选。所以孙策才会对孙权说打天下,你不如我,但是举贤任能,让他们尽心保卫江东,自己就不如他了,并将自己的印绶交给弟弟孙权,要张昭等人尽力辅佐孙权。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从后来的历史看,孙策这个选择还是正确的。虽然孙权做事有些过于保守,但是他确实在最危险的时候将江东的局势稳定了下来,避免了最糟糕的局面发生,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2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