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基论朱元璋义军九恶(朱元璋吃烧饼时刘基为何要进言天下大乱?)

人生百味 2023-07-20 21:09:20

朱元璋未夺天下前曾问刘基:天下义军为何屡起屡灭?刘答:皆因九恶也!一恶不敬孔孟;二恶攻伐无度形同流寇;三恶时降时反,相互猜疑;四恶粮饷不能自足;五恶只知取民不知养民;六恶将者心胸狭隘;七恶士者缺乏训练,作战形同群殴;八恶胜时聚集,败作鸟兽散;九恶相互猜疑,互相攻伐。

史载刘基论九恶,条条如刀刺中朱元璋死穴,朱边听边“闻之勃然色变”。而刘基却毫无惧色总结发言:“九恶不除,虽称义军,实则草寇流贼。”后来朱元璋按图索骥,逐条整改,才最终成就了霸业。

后人对刘基评价:

杨守陈《重锓诚意伯文集序》:“汉以降,佐命元勋多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
沈德潜在《明诗别裁》中说:“元代诗都尚辞华,文成独标高格,时欲追韩杜,故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
《明史》:“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蔡元培:“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奥野纯:“际会风云,平定海宇,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盖诚意伯刘公一人而已矣。”
民间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朱元璋:“(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足与高启相抗”。

朱元璋吃烧饼时刘基为何要进言天下大乱?

伯温《烧饼歌》译文是:

公元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朱元璋某日早上在内殿吃烧饼,才刚咬下一口时,宫内太监火速紧急来报,说护国军师刘伯温晋见。

这时明太祖朱元璋突然想起:“自元朝顺帝十九年,刘伯温助我一臂之力以来,一直到收复江山为止,共九载寒暑,大小战役无数,尤其五年前与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会战於鄱阳一役,军师用兵如神,以寡击众,好比诸葛孔明再世。

果真刘伯温有如此神算,朕倒要好好测试一番。”於是明太祖将盘中的烧饼用碗盖着,再召请刘伯温晋见。等刘伯温坐定,朱元璋就问说:“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

刘伯温於是就掐指轮算,回答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明太祖为之赞叹曰:“我朝之中,有如此博学异人之国师,真是我大明子民之福份。”

愿文:

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

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

开视果然。帝即问以天下后世之事若何。

基曰:“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帝曰:“虽然自古兴亡原有一定,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试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机,臣罪非轻!陛下恕臣万死,才敢冒奏。”

帝即赐以免死金牌,基谢恩毕。

基曰:“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方终灭北方终,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帝曰:“朕今都城竹坚守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见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

随作歌三首:

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北方胡虏残生命,御驾亲征得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谏,旧灵遮掩主惊魂。

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

相送金龙复故旧,灵明日月振边疆。

帝曰:“此时天下若何?”

基曰:“天下大乱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谁乱者?”

基曰:

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

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

老拣金精尤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

阉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

帝曰:“八千女鬼乱朕天下者何?”

基曰:

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

救得蛟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难顺当。”

帝曰:“莫非父子争国乎?”

基曰:“非也!

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

至此天下未已。”

帝曰:“何谓未已?”

基曰:

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

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

基又曰:

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

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杰总无春;

戊子已丑乱如麻,到处人民不在家;

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

帝曰:“偶遇饥荒,平常小丑!天下已乎?”

基曰:

西方贼拥乱到前,无个忠良敢谏言;

喜见子孙耻见日,衰颓气运早升天;

月缺两二吉在中,奸人机发去西东;

黄河涉过开金阙,奔走梅花上九重。”

帝曰:“莫非梅花山作乱乎?从今命人看守何如?”

基曰:“非也!

迁南迁北定太平,辅佐帝王有牛星;

运至六百半,梦奇有字得心惊。’”

帝曰:“有六百年之国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

帝又曰:“天机卿难言明,何不留下锦囊一封,藏在库内。世世相传勿遗也,急时有难,则开视之。可乎?”

基曰:“臣亦有此意。

九尺红罗三尺刀,劝君任意自游遨;

阉人尊贵不修武,惟有胡人二八狄。’

臣封柜内,俟后开时自验!

基又曰:

桂花开放好英雄,拆缺长城尽孝忠;

周家天下有重复,摘尽李花枉劳功。

黄牛背上鸭头绿,安享国家珍与粟;

云盖中秋迷去路,胡人依旧胡人毒;

反覆从来折桂枝,水浸月宫主上立;

禾米一木并将去,二十三人八方居。”

帝曰:“二十三人乱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基曰:“臣该万死,不敢隐瞒,至此大明天下亡之久矣。”

帝大惊,即问:“此人生长在何方?若何衣冠?称何国号?治天下何如?”

基曰:

还是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忧;

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嫦娥配土牛。”

帝曰:“自古胡人无百年之国运,乃此竟有二百余年之运耶?”

基曰:

雨水草头真主出,赤头童子皆流血;

倒置三元总才说,须是川水页台阙;

十八年间水火夺,庸人不用水火臣;

此中自己用汉人,卦分气数少三数;

亲上加亲又配亲。”

帝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夺火灭,亲上加亲,莫非驸马作乱乎?”

基曰:“非也!胡人英雄,水火既济,安享太平,有位有势。时值升平,称为盛世,气数未尽,还有后继。

宝剑重磨又重磨,抄家灭族可奈何;

阉人社稷藏邪鬼,孝弟忠奸诛戮多;

李花结子正逢春,牛鸣二八倒插丁;

六十周甲多一甲,螺角倒吹也无声;

点画佳人丝自分,一止当年嗣失真;

泥鸡啼叫空无口,树产灵枝枝缺魂;

朝臣乞来月无光,叩首各人口渺茫;

一见生中相庆贺,逍遥周甲乐饥荒。

帝曰:“胡人到此败亡否?”

基曰:“未也!虽然治久生乱,值此困苦,民怀异心,然气数未尽也。

廿岁力士开双口,人又一心度短长;

时俺寺僧八千众,火龙渡河热难当;

叩首之时头小兀, 娥虽有月无光;

太极殿前卦对卦,添香禳斗闹朝堂;

金羊水猴饥荒岁,犬吠猪鸣汨两行;

洞边去水台用水,方能复正旧朝网;

火烧鼠牛犹自可,虎入泥窝无处藏。

草头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儿作主张;

二四八旗难蔽日,辽阳思念旧家乡;

东拜斗,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狮;

分南分北分东西,偶逢异人在楚归;

马行万里寻安歇,残害中女四木鸡;

六一人不识,山水倒相逢。

黄鬼早丧赤城中,猪羊鸡犬九家空;

饥荒灾害皆并至,一似风登民物同;

得见金龙民心开,刀兵水火一齐来;

文钱斗米无人要粜,父死无人兄弟抬;

金龙绊马半乱甲,二十八星问士人;

蓬头少女蓬头嫁,揖让新君让旧君。

帝曰:“胡人至此败亡否?”

基曰:“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休;

可怜难渡雁门关,摘尽李花灭尽胡;

黄牛山下有一洞,可投拾万八十众;

先到之人得安稳,后到之人半路送;

难恕有罪无不罪,天下算来民尽瘁。

火风鼎,两火初兴定太平;

火山旅,银河织女让牛星。

火德星君来下界,金殿楼台尽丙丁;

一个胡子大将军,按剑驰马察情形;

除暴去患人多爱,永享九州金满盈。”

帝曰:“胡人此时尚在否?”

基曰:“胡人至此,亡之久矣。

四大八方有文星,品物咸亨一样形;

琴瑟和谐成古道,左中兴帝右中兴;

五百年间出圣君。

周流天下贤良辅,气运南方出将臣,

圣人能化乱渊源,八面夷人进贡临,

宫女勤针望夜月,乾坤有象重黄金,

北方胡掳害生灵,更会南军诛戮行,

匹马单骑安国外,众君揖让留三星,

上元复转气运开,大修文武圣主裁,

上下三元无倒置,衣冠文物一齐来,

七元无错又三元,大开文风考对联,

猴子沐盘鸡逃架,犬吠猪鸣太平年,

文武全才一戊丁,流离散乱皆逃民,

爱民如子亲兄弟,创立新君修旧京。

千言万语知虚实,留与苍生长短论。”

扩展资料:

《烧饼歌》每句答话都像一首谜语,和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一样,写得十分隐讳,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诠释这些隐语的意思。许多研究者称《烧饼歌》非常灵验,但这些所谓灵验无非是用“既已发生之事实”去套合歌谣里的谶语。

基本上,《烧饼歌》仍无法斩钉截铁地推断出未来将发生什么事件,必须等待事情发生后才来“事后诸葛”。且并无任何史料能够证明此为刘基所作,此歌于民国以前也未曾流行,故可知其为今人假名伪作。

刘基(故称刘青田,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在文学史上,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元至顺间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其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洪武四年,赐归。洪武八年去世。明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

朱元璋Pk刘邦谁会赢的天下?

朱元璋和刘邦PK谁会赢得天下?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二位皇上的出身。

朱元璋小时候是放牛娃,长大了一点就出家当了和尚,很简单。

刘邦二溜子出身,当了一个泗水亭长,论 社会 关系,复杂了一些,为什么呢?当个小小的亭长,也是有些手段的哦。

在从军上来看,朱元璋从马前卒做起,一路摸爬滚打,最后做了一个皇上。

刘邦起事就是领导,一直都是汉军的最高统帅。

文化水平上刘邦的《大风歌》,让他略输文采。朱元璋的诗歌二三流的水平。

从智谋才干上来说,刘邦具备雄才大略,他善于用人,会用人。例如军事上的事,都交韩信处理,国家大事由萧何去完成,国策国略上有陈平主张。不过这些事情的原委,刘邦必须知道,但是不参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朱元璋更是气死独头蒜,不让小辣椒的主,他的用人之道,起初还是很高明的,徐达、刘伯温都是他的军师,常遇春、李善长、胡大海、朱穆英等都是打头阵的大将军。

可以说朱元璋的天下是功臣打下来的,他起到作用也就是个掌舵人。

后来炮打庆功楼,把这些生死弟兄斩杀殆尽。

从以上各个方面来看,朱元璋不是刘邦的对手,刘邦工于心计,善于发现人才,利用人才的价值。

朱元璋刚愎自用,凶狠毒辣,在仁义道德上输了一招。如果与刘邦开战,他把大将都杀没了,拿什么兵来将挡呢?

综合来说,得承认朱元璋是个英雄人物,从大明王朝对外政策上看,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 历史 上最有气节的王朝,正如朱元璋宁死不回头性格一样。

刘邦对外和亲,对内仁和,在统一的背景下,求得共存共荣。实行的怀柔政策,韬光养晦。

对此你们怎么看!

刘邦和朱元璋,同是中国 历史 上唯二的布衣天子,也同样开创了两个大一统的王朝,对中国的 历史 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说到两人PK谁会赢得天下,得先从他们个人的能耐和团队战力来分析。个人观点,各项综合得分,刘邦力压朱元璋。下面来看对比:

个人PK 刘邦: 天生的领导型,为人圆滑且豪爽。沛县亭长出身,结交的除了官府的萧何、曹参、夏侯婴等官吏外,还有一帮喝酒打架的兄弟。县令朋友吕公办酒,身无分文的刘邦赴宴时大笔一挥,白纸赠千金,如此的胆魄,也只有刘邦具备。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杆而起,发动了中国有史以来农民起义。身为沛县亭长的刘邦押送劳役不利,返回县城杀死县令,被乡人推为沛公。通过设坛立旗,刘邦自称是赤帝之子,加入到反秦阵营。巨鹿大战前,在义帝的安排下先入关中,受封汉王。

朱元璋: 从小跟地主家放年,父母双亡后剃度出家。25岁那年得儿时伙伴汤和应邀,加入到郭子兴的义军,因作战勇猛,灵活机智,得到郭子兴的赏识,被任命为亲兵九夫长,迎娶郭子兴义女马氏为妻。

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病逝,朱元璋被小明王韩林儿任命为左副元帅,排职第三。然而义军多为朱元璋招募的旧部,加上朱元璋在军中威望较高,实际成为了义军主帅。

团队PK 刘邦团队谋士:

阳谋张良: 韩国贵族,秦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矢志抗秦的张良也拉起了100多人的队伍,加入到反秦浪潮中。后因势单力薄,决定率众投奔景驹,途中遇上刘邦,两人一见如故,张良果断弃投景驹而跟随了刘邦。

在楚汉相争中,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智激项羽遣刘邦入主汉中,接着烧毁栈道、鸿门宴上助刘邦脱险、荥阳献策裂土封王拉韩信等、彭越等人。

阴谋陈平: 本在项羽军中任都尉,刘邦还定三秦后,攻下了殷地。项羽大怒,准备杀掉之前指挥和参与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吏,陈平也在其中。因此陈平害怕被杀,转投到刘邦军中。

陈平到刘邦军营后得到了刘邦的重用,之后在楚汉之争和大汉初期中为刘邦中出谋划策,曾成功离间项羽谋士范增和两救(荥阳兵困和白登山之围)刘邦脱围。

朱元璋团队谋士:

刘基:(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 公元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被任命为谋臣。刘基针对朱元璋面临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同时建议朱元璋先夺取金陵(今江苏南京),以此为基地,平定江南,最后攻灭元朝,夺取北方,统一全国。

朱升: 就是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的那位。

后勤保障:

刘邦团队萧何: 从沛县跟起家,一路跟随刘邦鞍前马后。攻咸阳、进汉中,筹粮饷,安抚百姓,发现韩信的军事并保举为汉军大将。

朱元璋团队李善长: 朱元璋在南下滁州途中,遇上李善长,两人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各团队战将:

刘 邦战队: 韩信、曹参、樊哙、周勃、灌婴、英布、彭越、卢绾、夏侯婴。

第一大将:韩信,“率百五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善长谋战,为刘邦打下大半汉家天下,王、侯、将、相一肩挑。

朱元璋战队: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廖永忠、冯胜、汤和、邓愈、蓝玉、沐英。

第一大将: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有勇有谋,冲锋陷阵,一马当先,勇猛无比,然而徐达曾败于王保保。

王朝建立后,刘邦团队除了谋反的韩王信、藏荼、卢绾外,清除了韩信、英布、彭越,其他人得以善终。

而朱元璋团队除汤和及亲属得以善终,其余屠杀殆尽!加上刘邦的知人善任,因此从各项因素分析综合得分,刘邦胜出!

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人有许多相似之处,出身都很低微,刘邦高一点点,至少当过亭长,但是我个人觉得朱元璋的胜算更大,朱元璋这边的谋臣武将比刘邦多 ,而且质量不比刘邦的差,首先从谋士上说,刘基的谋略不比张良差,后勤保障方面李善长也不比萧何差,现在说武将:朱元璋这边可是将星云集,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李文忠、沐英、胡大海、傅友德、朱文正、冯胜、石良、耿君用、耿炳文、郭兴、郭英、周德兴等,刘邦那边武将数量少许多,而且忠诚度没有朱元璋的高,朱元璋的武将很多都是儿时朋友或者自家子侄,刘邦那边很对都是被迫无奈才投降刘邦的,一旦遇到大的挫折,很多人都可能出走或者反叛,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个人能力方面,无论是文韬武略,朱元璋绝对甩刘邦几条街

有人说刘邦是个混混,我想请教诸君,汉初三杰如何?他们哪一个不是人精,后世能和他们比肩的,能有几人?难道这样的人精,能看上一个混混?再说王陵,初起事时,王陵为一方豪强,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楚汉相争时,他坐山观虎斗,为了拉笼他,项羽扣留了王母,王母却认定刘邦是个长者,以伏剑自刎来激劢儿子投奔刘邦。这就奇怪了,一个老太太,何以对刘邦如此景仰?再说夏侯婴吧,他原是县令专车司机,却和刘邦打得火热,一有时间,便和刘邦侃的昏天黑地,刘邦误伤了他,他却舍命去保刘;后来跟随刘邦闹革命,屡建奇功,这是偶然的吗?或许你会说,夏侯婴有何奇功可谈?就不是刘邦在逃跑路上,把儿女踹下车,夏侯婴把他们拣起来了吗?我说,这只是其中之一,他还两次叫响了刀下留人,韩信犯法,当刽子手举刀时,韩信喊出“汉王要夺天下,何故先杀壮士?”,夏立即叫停,并且把韩信推荐给刘邦。没有夏侯婴,就没有韩信,没有韩信,波澜壮阔的楚汉相争鹿死谁手,还是一个未知数;还有那个季布,数次把刘邦追得屁滚尿流,刘邦继位之后,悬赏重金捉拿,又是夏侯婴力保,才留下季布一条命,而季布在刘邦死后却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说那个雍齿吧,原来他是刘邦最信任的人,可是在关键时刻他却背叛了刘邦,刘邦对他恨的咬牙切齿,可是为了大局,他却封雍齿为侯;还有那个娄敬,不过是一个戍边小卒,却向刘邦建议迁都,而邦却接受了,刘邦去亲征匈奴,娄极力反对,刘邦把他下狱,败仗回来,刘邦亲自道歉,并且给他封侯,这是何等胸怀!

而朱元璋无论在格局上还是用人眼光,都要比刘邦略逊一筹,不说明初三杰(刘基、徐达、李善长)比不上汉初三杰,就是从他们结局而言,朱的格局也难以和刘相比,你或许说,刘邦不也杀了韩信吗?你再细看史书,韩信该不该杀,郦食其被烹,死在谁手?荥阳之战,刘邦危在旦夕,韩信却用封齐王来要挟,换上你,你不杀他?而张良,刘邦自始至终,尊他为先生,萧何在刘邦死后还是丞相,而刘基、李善长、徐达,哪一个有好下场?

再比一比后事安排吧,刘邦死前对吕后说,萧何死后由曹参接仼,曹后王陵、陈平接,周勃厚重少文,可任太尉,安刘天下者必然是他。 历史 证明,刘邦是何等英明!

而朱元璋给朱允炆选的辅臣又如何呢?那个方孝孺就是个书呆子,本来朱棣攻破南京,朱允炆还可以移个位置号令天下兵马,而他却力主不成功便成仁,还有那个黄子澄,简直是昏招频出,削藩第一步就选错了方向,又把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推上主帅位置,从这一点看,朱元璋识人的水平,连做刘邦学生的资格都没有!

人生魅力、格局,

是成大事者首要条件,而识人、用人则是一个团队主帅的看家本领。如果刘邦和朱元璋同处一个时代,朱元璋的出路有两条,一是在刘邦帐下做一员虎将,另一条则是步项羽后尘。

刘邦和朱元璋作为中国 历史 上两个草根皇帝的代表人物,其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否则两人也不可能以一届平民之身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从结果而言,刘邦和朱元璋不分伯仲。毕竟刘邦白手起家建立了汉朝,朱元璋也同样是白手起家建立了明朝。从这一点来看,两人貌似也分不出个高低。但如果我们细化一下,或者以一些点来进行对比的话,还是会判断出刘邦和朱元璋之间胜负的。

首先我们从两人创业初期开始比较。刘邦和朱元璋相比的话,刘邦的起点要高出不少。首先刘邦早年间在 社会 上混过,在魏国和张耳等人混 社会 的时候没少见世面。后来回到沛县后,虽然刘邦还是一个 社会 最低层的人物。但因为刘邦在外闯荡的经历,他还是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人愿意和他厮混,当他的小弟。除此之外刘邦自己还混了一个亭长的职务。虽然这个职位低的不能再低了。但不管怎么说刘邦也算是体制内的人了。从这一点来看就比朱元璋要强。

朱元璋相比起刘邦那就惨太多了。自由家庭贫困这一点和刘邦倒是相似。但朱元璋惨就惨在少年时期,自己的父母和兄长都因为饥饿而亡。年少的朱元璋只能和哥哥分开逃难希望求得一条活路。之后的朱元璋当过放牛娃,当过和尚,还当过乞丐。这种悲惨经历是刘邦所不具备的。坦率的讲,朱元璋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其性格要比刘邦坚毅很多。把刘邦换在朱元璋的位置上,很可能刘邦早就死了。他根本受不了这些。要知道早年间刘邦甚至都不愿意劳作养活自己。这一点和朱元璋高下立判。

还有就是刘邦和朱元璋造反的起点问题。朱元璋造反之处就是一个小喽啰。他参加起义军的目的也并不是什么推翻元朝。朱元璋之所以参加起义军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吃饱肚子。后来朱元璋才凭着自己的本事一步步爬了上去。刘邦不同。刘邦造反之处手底下就有自己的兄弟有数百囚徒。起义之初刘邦就是一个义军小领袖。刘邦造反的目的就是想趁着秦朝天下大乱来搏一把。从刘邦早年间混 社会 的经历就可以看出刘邦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从这一点来看刘邦又比朱元璋强 。

从刘邦和朱元璋两人称霸天下的策略来看,刘邦属于那种“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的角色。而朱元璋则属于“广积粮缓称王”的角色。从发展策略来看,显然朱元璋的策略更加稳妥。 历史 上要不是项羽接受不了一时的失败,想不开自尽身亡,那么刘邦想要战胜项羽还真挺困难的。如果刘邦碰上朱元璋这种稳扎稳打类型的人。他还真不一定能战胜朱元璋。朱元璋多稳啊。陈友谅,张士诚那么厉害的人物最终都被朱元璋给击败了。可见朱元璋的“广积粮缓称王”策略多么成功。他要是和刘邦碰上,绝对是刘邦最大的竞争对手。

时代造就人,看谁去谁的时代。

刘邦开创的大汉比明要风光的多,明王朝后期较弱。汉破落到三国,也没一个外邦能惹的起。明不行,被十万清兵就灭了。

我还是希望刘邦赢。

懂明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这个帝王最大的缺点就是出生层次太低,格局太小,如果朱元璋当个地方官绰绰有余,他心里想得到基层百姓的问题,整个朱明267年就毁在朱元璋的格局上了,任何朝代是皇帝与臣子共治天下,到朱元璋这变了,不放权,所有的权利都在皇家,当官只是一种职业。刘邦出生也不咋地,普通家庭,后来混了个“亭长”,普通小吏,不享受国家待遇的合同工,起兵反秦开始,刘邦的能力逐渐显露出来了,组织能力是有的,但要说打仗他真不行,这点和朱元璋比不了,勇猛也不行,刘邦就没有真正意义的上过战场,怂包一个,可刘邦会用人啊,打仗交给韩信,内政交给萧何,政治路线交给张良,包括刘邦死前内定的丞相和太尉,曹参和周勃,平定吕后作乱,拥护文帝,周勃之子周亚夫又助景帝平息七王之乱,这点朱元璋没这个胸襟,属下稍稍有点问题老朱心里就开始打架了,就一点留还是不留。开始PK,徐达对韩信,韩信击败了力拔山气盖世的项羽,要说项羽是中国战神,武将之楷模无争议,当然徐达也是很优秀的将领,不过和韩信比还是差一点,给刘邦战队加一分。李善长对萧何,他俩主打后勤补给,大差不差吧,都能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过李善长的人品和官品是真不咋地,当然这会比人品没意义,这里给个平分吧。刘基对张良,他们都是难得的人才,几百年也未必出的了一个这样的人,他们对自己的主公布下的政治路线和政治规划都很好,但刘基看透世事没看透他朱元璋,没落得善终,张良就不一样了,兔死狗烹的道理他明白,刘邦称帝后张良什么都不要,隐退了,这里刘邦战队再加一分。其实这样的关公战秦琼的推论没多大意义,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种结果,但有一点刘邦的团队很聪明,有政治觉悟,这点比朱元璋的团队要强很多,朱元璋团队整体素质还是跟不上。

这个问题嘛,先说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味,两人怎么PK,不同的环境下,谁胜谁败还不好说。

先说刘邦,星际争霸大家都玩过吧,刘邦的得国就如同“FREE FOR ALL”模式一样,全国都是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各自为战,刘邦开始只打项羽,后来发现其他的诸侯国,虽然不一定打自己,但也不一定帮自己,所以派遣韩信把其他诸侯国一一消灭,实力最强盛的时,还需要撕毁协议,击其暮归,才收拾了最大的对手-项羽。但是部分诸侯国还是要等到收拾完项羽,称帝后再慢慢收拾。

再说朱元璋,朱元璋的得国就难多了,一方面和自己一样起义的势力众多,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强大的政权,所以朱元璋的得国就要难多了,从离开郭子兴独立到最后称帝再到收拾完所有的割据势力,耗费的时间超过了刘邦,只是他没有刘邦称帝时候的烂摊子。

但是二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得不走上争夺帝位这条不归路的,刘邦是因为带领民夫误期了,不得不流亡,最后不推翻暴秦,自己就是一辈子的通缉犯。而朱元璋最主要是,没吃的,活不下去了,不得不参加义军,不得不推翻暴元。

再说说二人假如在一片天下共争帝位,那么在秦末,还是刘邦赢,在元末,还是朱元璋赢。

朱元璋和刘邦是 历史 上仅有的布衣天子,并且都开创了强盛的大一统王朝。如果两个人竞争,谁会赢得天下呢?这要从两个人的个人能力,团队素质,对功臣态度来对比。我认为刘邦会胜出。

首先从个人能力对此,刘邦从小一直是二流子,到处骗吃骗喝,四处游荡,手下有一帮小弟,后来当了亭长,又认识了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人,可以说刘邦是一个很有情商的人,并且会笼络人心。从日后起兵到最后打败项羽,他的这一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把军事交给军事奇才韩信,把国家大事和后勤保障交给萧何,把出谋划策,战略战术交给张良,陈平等人。自己只在一旁不让跑偏就行,这是大领导的风范。

而朱元璋更像是一线成长起来的领导,他从小给地主放牛,做和尚,从军后,从大兵开始,一路成为一军主帅,虽然也有徐达,刘伯温,萧何等人物,更多的自己亲力亲为,尤其建国后,废黜丞相后,很多事情都是独断专行,这一点他是不如刘邦的,应该说朱元璋就是累死的。

团队对此,刘邦团队,每个人都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做自己在行的,刘邦只需要激励就可以。朝政有萧何,谋士有张良,陈平,郦食其等,武将有韩信,曹参,樊哙,夏侯婴,卢绾,英布,彭越等。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优秀的完成任务。

朱元璋的团队,萧何类的人物,李善长,谋士刘伯温,朱升,宋濂。吕昶等,武将,徐达,常遇春,朱文正,傅有德,蓝玉,冯胜等朱元璋的团队也很优秀,很多都是当时一流的,但是很多方面都是听从朱元璋,没有自己发挥的时候,这一点没有刘邦的好,这样长此以往会缺少创造性。

对待功臣态度,决定领导的智慧,影响朝廷的稳定。刘邦只杀了韩信,英布,彭越等少数功臣,其他人都是安全的,并且功臣在第四任皇帝景帝时还发挥着作用,这侧面保证了王朝的稳定,而朱元璋除了汤和善终外,其他的几乎屠杀殆尽,这个后果就是到了建文帝时,他叔叔造反,他无人可用,从而改变了大明的 历史 走向。不过大明的骨气是值得肯定的,他是唯一一个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硬气王朝,这一点汉朝就要逊色一点了。

所以综合来讲,朱元璋和刘邦争夺天下,刘邦胜算更大一些。不过朱元璋也是不遑多让的。











朱元璋,为什么呢?来看一下两个人的出身,刘邦泗水亭长出身,而朱元璋乞丐出手,最后二人都当了皇帝,这说明朱元璋能力高于刘邦!再来看二人身边的人才都有谁!

刘邦文有萧何张良,武有韩信,樊哙,周勃等,朱元璋文有刘伯温,武有常遇春,徐达,蓝玉等。从人才这点看,朱元璋的人才更多,人才济济,所以朱元璋最有可能赢!

读《明史?刘基传》有感|刘基之死冤不冤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十六日,刘基(字伯温,1311-1375年)死了,享年六十五岁,与大明的其他开国功勋相比,走的还算从容,还算体面,还算安详。毕竟,他还可以有条不紊地向两个儿子交代后事。这也算是老朱(朱元璋)对其生前的最后恩典吧!

然而这位素有大明第一谋臣之称的刘伯温,这样一位大人物,死的却不明不白。他的死因,至少在当时就是个迷,及至如今更是无从考究了。

这是正史里对刘基死因的唯一一段记述,从这段话语中我们不难推测出刘基的死因属于非正常死亡。那么问题就来了,胡惟庸为什么要毒死刘基呢?胡惟庸难道不知道毒死这样一位开国元勋后果的严重性吗?又或者说弄死刘基不只是胡惟庸一人的想法,而是当时一大批人都想刘基死,而胡惟庸只不过是枪手而已?再或者说,刘基的死是必然的,胡惟庸只是被推到前台的棋子,而幕后黑手就是我们的老朱同志(朱元璋)呢?也许胡惟庸只是做了老朱想做又不愿意公开做的事情罢了。

总而言之,刘基确实是死了。他的死,在当时估计很是让一批人欢喜吧,2006年上映的由胡军主演的电视剧《朱元璋》就有这么个情节,当刘琏(刘基的长子)拉着棺材送父归乡安葬,路过街道时,一批淮西将领竟然手舞足蹈,拍手相庆,并将点燃的爆竹扔到了棺材上,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且毫不掩饰。这真是让人感慨呀,这有多大仇多大怨呀,刘基的死竟能让这些人如此兴高采烈,刘基就真的那么惹人厌吗?

当然了,影视不能当正史来看,影视有艺术夸大的成分与需要,当不得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刘基生前定然是触碰到了某些群体的蛋糕,以至于这些群体对他恨之入骨,恨得咬牙切齿。想要解开这些疑惑,那就只能从刘基的一生来寻找答案了。下面,我就以《明史?刘基传》为主要依据,谈谈自己对以上问题的一些看法,鉴于本人能力有限,如有不足与不妥之处,望大家一笑了之。

刘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年龄来划分,大概也就是50岁作为分水岭。50岁之前,刘基的身份是元朝的官员。50岁之后则是朱明的臣子。

跟历史上的很多名人一样,我们的刘基小时候也是神童(基幼颖异),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妥妥的学霸一名。12岁中秀才,14岁入府学,23岁中进士。

在封建王朝社会体系下,想要入仕为官,如果你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的话,那么科举考试就是最主要的途径了,因此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把精力消耗在科举考试上,以期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阶级跃迁,跨过了就鲤鱼跃龙门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没跨过,那么你这一辈子就没有多大出息,永远都是被统治阶级的一份子,处于社会的底层。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你就能体会的到刘基的厉害了。那么科举考试难不难呢?我觉得曾麟书同学最有发言权。

那么曾麟书何许人呢?他或许不算出名,但他有一个很出名的儿子,名叫曾国藩。(曾国藩考了7次才考中秀才)曾麟书同学直到43岁时才终于考中了秀才,而为了这个秀才称号他整整考了17次童子试。然而,这也仅仅是科举考试的开始呀,童子试考中成为秀才,秀才才有资格参加各地州府举行的乡试,乡试考中成为举人,举人再进京参加会试,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最后贡士才有资格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殿试,贡士们通过了殿试之后便可以称之为进士出身了。又由于是皇帝亲自主考,所以考中之人便称为天子门生。

由此观之,科举考试的难度绝不亚于现在的公务员国考。(现在大家或多或少能理解范进中举之后为什么会发疯了吧)而刘基呢?12岁中秀才,23岁中进士,早早地就达成了大多数人一辈子可能都无法完成的科举入仕之梦。神童与学霸之名,刘基当之无愧。

23岁就有了做官资格的刘基,并未马上开启他的从政生涯。由于元末社会动荡,刘基在家闲居三年,直到1336年元廷才任命他为高安县丞。高安县丞是一个正八品的职位,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县令处理政务。在任高安丞的五年中,刘基刚正不阿,严厉打击当地的豪强恶霸,整顿吏治,社会风气一时大为好转,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从刘基人生中的第一段从政经历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刘基并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他还有能力成为实干家。从26岁当上高安丞,到31岁卸任。五年的时光里,他由一个青涩小伙变成了一个勇于任事、雷厉风行的实干家。

对老百姓,他有菩萨心肠;对豪强恶霸与贪官污吏,他有霹雳手段。现在他三十而立了,深受儒家“立德立言立功”理念熏陶的他一定还想继续与恶势力斗争下去。可惜,事物都有两面性,老百姓爱戴他,地方豪绅却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最终,刘基辞官而去。

明史里没讲他辞官的缘由,在刘基的从政生涯中他曾辞官多次,但这是第一次,这一次辞官应该很无奈,对他的内心触动一定很大,按理说而立之年正是人生精力充沛的阶段,有的是时间与精力大展拳脚,然而冰冷的现实却告诉他,光有热血与理想是行不通的,这个世界并非只是简单的黑与白,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地往前冲,不仅不讨巧,反倒容易撞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既然看不懂这世道,那就先离开吧!

对于刘基的第一段从政经历,我还想出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三岁看到老”,刘基的第一段从政经历是否也在预示着他今后的从政之路也会不平坦呢?他嫉恶如仇的性格适合于官场吗?对于饱读诗书的他来说,刚者易折,柔则长存的人生哲理难道他不懂吗? 也许,刘基都懂也都明白,只是在他的心中有一种信念他要坚守,这种信念叫道义,因为他相信他在高安县的所作所为,公道自在人心。

不管怎么说,刘基获得了一段闲暇的美好时光。辞官后,他返回家乡青田(今浙江丽水),于湖光山色之中,整理着自己的心绪。直至1343年,元廷起用他为江浙儒副提举,此时的他33岁。

江浙儒副提举这个官职,其主要职能就是管理浙江一带的教育考试(类似于今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但是副职是没有实权的。按理说,经历两年“湖光山色”洗礼的刘基,锋芒毕露的性格也该磨去不少了。可我们的刘基同志呢,本着“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的大无畏精神,硬是在干好自己本职工作之余,检举了监察御史失职。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就引起了诸多朝中大臣的不满与责难。(好小子,刘基,就你小子能呀,你是能臣干吏,我们是酒囊饭袋。你刘基勇于任事,我们尸位素餐。)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刘基没办法,在两次递上辞呈文书后,归隐了。而在江浙儒副提举这一任上干了仅仅不到一年。

大家看出来了吧。刘基的眼里是容不下沙子的。有句话说的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而无徒”。这句话的意思是,水过于清澈的时候,就不会看见有鱼儿的出现,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过于严格,就会造成身边的朋友远离,也不会有徒弟愿意追随于他。(当然这句话还有别的解释,这里不做探讨)那么刘基弹劾监察御史失职做错了吗?在此也不做讨论。

我想说的是,刘基骨子里的这种刚正不阿一定还会为他带来许多麻烦的,轻者丢官,重者招致杀身之祸。这次辞官,刘基也34岁了,说实话,每次读《明史?刘基传》,我的心里都会隐约为刘基担心,在我看来,官场就不适合他这种类型的人。遇到明君圣主可能还好些,如若遇到暴君昏君与奸臣当道的光景,则下场必定以悲剧收场。

还是接着说吧!从1344年辞官,一直到1352年,刘基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九年里,刘基应该成熟许多,友情方面,他有了欧阳苏、月忽难、陶凯等好友。亲情方面,1348年,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了长子刘琏。现在的他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了(42岁),是继续归隐下去,还是再次出山。或许刘基自己心中都没有底。

恰在此时(时间大概在1352年下半年),朝廷的一封征召公文来了,这封公文再次激起了他那颗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此次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尤以方国珍义军为首要打击对象。

这里简要描述一下当时的天下大势与社会背景。1352年是元至正十二年,彼时元朝各地起义不断,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发动农民起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郭子兴在濠州(今安徽凤阳临淮)起义,张士诚在江苏北部起义,由于起义军头裹红巾,所以称作红巾军。而方国珍则在江浙沿海一带起义。

正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下,元廷起用了刘基。刘基立即走马上任,并在他的建议下修筑庆元等城墙逼阻强盗,使的方国珍的气势受阻。刘基再接再厉,后来更是把方国珍打出了心理阴影。

遗憾的是,昏聩的元廷让刘基的努力变得不值一提,元廷派来左丞相帖里帖木儿招降方国珍。而刘基依旧不放弃,建言到:“方氏兄弟是首乱,不诛杀不足以惩戒后来者。”吓得方国珍赶紧派人用厚礼贿赂刘基。然而刘基却没有接受。

方国珍无奈,只能派人乘船走海路到京城,贿赂朝廷当权者。朝廷于是颁诏安抚方国珍,并授予他官职,却怪责刘基擅自专权,将他关押在绍兴。方国珍一伙海盗就更加骄横猖狂了。

看看吧,这就是当时的朝廷。这样的朝廷已经腐朽没落了,离灭亡也不远了。这样的朝廷还有效忠的必要吗?我们不知道受到如此不公对待的刘基作何感想,但从后续事态的发展来看,刘基对朝廷还未完全绝望。因为朝廷后来又再再起用他去剿捕四处蜂起的山寇盗贼了。

同样,当剿匪取得成效,经略使李国上报刘基的功劳,当时执政的官员却因为方国珍的原因而故意压制他,只给刘基授职总管府判,并不给予兵权。

事已至此,刘基终于清晰地意识到,效忠这样的朝廷毫无意义,元廷一次次不公的对待让他心如死灰,是该离开了,这次是彻彻底底地离开了。

刘基回到了青田,天大地大还是家乡好。他搞起了创作,写下《郁离子》,以抒发自己的心志。也许是他打击方国珍的事迹太过震撼,一些躲避方氏作乱的人群争先归依到刘基的身边,而刘基稍作部署,就使得盗贼不敢再来进犯。

每次看到这段描述,我都不禁感叹,如此有能力的人,朝廷怎么就不能委以重任,使其安邦定国呢?看来一个王朝的没落果真是从不重视人才开始。 假使刘基遇到的是曹操与武则天这样的贤主,可能又会是一番美好的光景了。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骆宾王的《讨武曌檄》,这两篇檄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可谓千古名骂。一个把曹操的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一个把武则天骂成失德与无道的代言人。结果呢?据说曹操当时正害头痛病,当手下人将这篇檄文念到一半时,曹操毛骨悚然,惊出一身冷汗,旋即从床上一跃而起大声说道:“我的病好了”,可以想见,陈琳的这篇檄文深深地刺激了曹操的脑细胞。更为有趣的是,后来袁绍兵败,陈琳被抓住之后,正当大家都以为陈琳必死无疑的时候,曹操却对陈琳说:“你骂我本人就好了,何必骂我的父母,骂我的祖宗十八代呢?他们可没得罪你呀!”陈琳的回答倒也可爱:“对不起呀,我拿了袁绍的钱,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呀。”最后曹操爱其才,不但没有杀了陈琳,反而任命陈琳为司空军师祭酒。

武则天读到《讨武曌檄》时,也被骆宾王(就是写鹅鹅鹅的那位老兄)的才气所吸引,反而认为这样的人才没有被及时发现,实是宰相之过矣。

这就不得不让人向往了!对比之下,刘基所遭受的待遇着实让人心寒。报国无门,小人当道,刘基与元廷彻底决裂,此生再无交集。

刘基人生的第一个阶段结束了。50岁前,他的身份是元朝的官员,从26岁当上高安县丞开始,到最后在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任上辞官,除去辞官与隐居的时间,前前后后在元廷为官长达20年。 这20年,他做过很多努力,但这些努力现在看来不过痴人说梦。社会还是如此动荡,人民的生活还是如此艰难。他什么都改变不了,世道也不曾因为他的努力而有一丝改观。

面对这样的世道,我想,辞官归乡的刘基肯定想了很多。古语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刘基现如今的退隐是无奈的,是被迫的,他并不是真正的想归隐,他一定心有不甘。都说“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难道自己的一身谋略与满腔热血,都将随着自己逐渐老迈的身躯一同化入尘土。 除心有不甘之外,我相信刘基一定在等待什么,而这种等待他自己也不一定说的清楚。要等待多久,他也没底。但他需要等,他需要一个机会,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厉害,而是能将自己的“满腹经纶”物尽其用。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时间来到了至正十九年(1359年),此时刘基49岁。天下越来越乱了,各路反元义军的势力也越来越大了,义军领袖也都建立政权,开始称王称霸了。此时大的势力范围划分是,北有刘福通,西有陈友谅,东有张士诚。而曾经在安徽滁州一带猥琐发育的朱元璋此时也逐渐成了气候。

1359年,朱元璋攻下金华(今浙江金华),平定括苍(今浙江临海市境内)之后,听说刘基与宋濂等人的名声,于是派人以重金厚礼聘请刘基。刘基没有答应。之后,总制孙炎又写信坚持邀请刘基出来辅助朱元璋,刘基这才决定出山。

这里有些细节值得玩味。大家看刘基的出山,有没有一点三顾茅庐的意味。面对重金厚礼,刘基并未马上出山,他为何要拒绝呢?过去在元廷为官的20年里,每次只要朝廷任命文书一到,他就走马上任了。这次为何就迟疑了呢?后面总制孙炎写信坚持邀请他出山,他就出山了,这又是为何?《明史?刘基传》里的原话是“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这个“固”字用的就挺有意思的,总制孙炎何许人也,我们现在也无从得知了,但他为何要坚持邀请刘基呢?孙炎信里写了什么?孙炎的坚持能否理解为朱元璋的坚持?这些问题我无法回答。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不管愿不愿意,刘基不得不出山了。

面对重金厚礼不出山,我们可以理解为刘基不爱财,毕竟“富贵不能淫”嘛,这点操守刘基还是有的。看了孙炎的信出山了,那说明信的内容有了说服刘基出山的理由。前面已经拒绝过朱元璋一次了,这次再拒绝可能多少就显得有点不知进退了。天下局势动荡,各路义军割据一方,朱元璋礼贤下士,诚心相邀。面子给足了,程序走全了,再不知好歹,接下来或许就祸福难料了。

1360年,50岁的刘基正式加入到朱元璋的队伍中,开启了以朱明臣子身份的从政生涯。大明第一谋臣的传奇生涯就此拉开帷幕。

刚到朱元璋身边的刘基,马上就展现出自己当年的风采,办事效率贼高,他向朱元璋呈上“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命人修建礼贤馆让刘基等人居住,一时之间可谓风光无限。

从1360年到1367年,这段时间可以称得上是刘基与朱元璋二人的君臣蜜月期。刘基的许多建议都被朱元璋积极采纳,刘基的才能得到了极大的施展。在朱元璋扫荡群雄与制定灭元方略的过程中,刘基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以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扫刘基在元廷不受重用的委屈与不甘。

这7年,刘基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的“满腹经纶”有了广阔的施展空间,他不再是那个隐于青田,只能靠写书表明心志的失意人。他正用他的谋略改变着这个动荡的世道。

然而可能他自己也未曾细想过(或者说不屑于想吧),在无限风光的表象下,他究竟得罪了多少人?结下了多少怨?埋下了多少隐患?而现在的他正得到朱元璋的重用与信任,他的政敌或许拿他没办法,但这些人一定会引而不发,待到刘基与朱元璋的蜜月期一过,他们便会群起攻之,让刘基死无葬身之地。

从《明史?刘基传》里,我梳理了几个事件用于佐证上面所说的隐患。从1360年刘基加入朱元璋的队伍到1375年刘基去世,刘基的每次出场都有招人怨恨的嫌疑。

举例一:1360年陈友谅攻陷太平,并邀约北面的张士诚夹击建康(今南京,朱元璋的大本营)。面对这样的形势,朱元璋惊恐万分,其手下的将来也大多比较忧惧。朱元璋召集将领谋臣商量对策,大多数将领的意见不是说投降就是说逃跑到钟山据守,只有刘基张目不言。朱元璋也心领神会,知道刘基心里已有对策,于是等将领们都退去之后,单独召见刘基。刘基便激愤地说到:“主张投降与逃跑的都可以拉出去砍头了。”后面的事,我就不讲述了,总之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打败了陈友谅。

在这件事件中,大家有没有这么一种感觉,那就是“老子第一,你们都是大傻蛋”,我不知道这件事是怎么被后来的史官写到史书上的,按理说这是刘基与朱元璋在内室的秘密谈话,外人不应该知道。可是后来都被写到史书上了,大家觉得当时的人会没有一点耳闻吗?

这就对刘基不太妙了,刘基的建言在他看来,可能只是一种稳定军心的必要雷霆手段。可这样的话,他就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自己置于与其他将领的对立面上了。从此他就成为孤家寡人了,没有政治盟友的他今后的从政之路将布满荆棘。

举例二:要命的谈话。

在讲这个事件之前,不得不先介绍一下这次谈话的背景。当时朝廷上的官员分为两个派系,一个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一个是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当然了,淮西集团的政治能量要大于浙东集团。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元璋与刘基展开了第一次谈话。朱元璋对刘基说:“如果换掉李善长,哪个人可以当丞相?”刘基说:“李善长是旧功臣,可以调和诸将”。朱元璋说:“他屡次想要害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拜你为相吧”。刘基赶紧叩首道:“这就像换栋梁柱一样,要用大木才能完成,如果将小木捆绑在一块来支撑,那么房子就会马上倒塌的。”

对话到现在这个阶段,应该说刘基同志还是比较让领导满意的。不仅表现了自己的谦虚与大度,还留给朱元璋一种老成持重的感觉。

后来,等到李善长被罢相,朱元璋又与刘基展开的一次对话。

朱元璋想让杨宪当丞相,他也知道杨宪和刘基的私交甚好。于是朱元璋将这个想法告诉刘基并征求意见。刘基则说:“万万不可立杨宪为相。理由是杨宪这个人,虽有丞相的才能,但却没有丞相的度量。”因为在刘基看来,当宰相的人,要保持心静如水,要用合理的道义作为权衡的标尺,而自己不能主观臆断。很显然,杨宪并不具备这些,所以不能为相。朱元璋随即问道:“那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的度量怕还不如杨宪吧”。朱元璋再问:“那么胡惟庸呢?”

刘基说:“就譬如驾驶车辆,我担心他会把车轮子都给毁坏掉吧!”朱元璋只好说:“看来我的丞相只能由先生来担任了。”

而刘基呢,此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朱元璋的一道送命题。刘基答道:“我太嫉恶如仇了,又不喜欢做烦琐之事,如果我当了丞相,恐怕会辜负了皇上的隆恩。天底下有才之士多的是,只要皇上用心寻求就可以找到了。至于眼下的这些人,确实无法担当丞相一职。”

以上就是这次致命谈话的全部内容了。为什么说这次的谈话很要命呢?这次谈话与前面我们说过的(面对陈友谅大举进攻时的)那次谈话一样,应该是极其秘密的一次谈话。可是为什么后人又知道了呢?那么请问谈话中所涉及到的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他们知道吗?知道了,又作何感想。

看来刘基又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一批人,而且这些人的能量还不小。退一万步讲,即使这三人不知,那刘基这一句“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也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朝中无人呗。唉,原本应该团结一大片,打击一小撮的,变成了打击一大片。刘基祸从口出了。

更要命的是,当朱元璋说丞相非他莫属时,他还说自己嫉恶如仇,不喜繁琐之类的话,这在朱元璋听来是不好受的。老朱会想,我挑选的人,你一个都看不上。我的朝廷里养的岂不都是废物。那你刘基行,你就上吧。可你倒好,又跟老子摆起谱来了,什么嫉恶如仇了,难道我的朝廷里有那么多的恶,什么不喜繁琐了,为国效力还挑三拣四,拈轻怕重的。

不管怎么说,这次谈话,刘基为自己埋下了许多隐患。此次谈话过后,朱元璋不再信任刘基了。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刘基仅仅被封了个伯爵(诚意伯),并且第二年就被赐告老还乡。其政治生涯惨淡收场。

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感染风寒,胡惟庸奉朱元璋的旨意前去探望,并赠予汤药。之后,刘基的病情不仅没有转好,反而觉得肚子里好像淤积着拳头大小的石块一样。再后来,疾病恶化,一个月之后就死了,享年六十五岁。

这大致就是刘基的生平了。回顾他的一生,有过高光时刻,也有过暗无星光的低谷,但最终却以暗淡收场。那么回到文章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刘基的死到底冤不冤?

讲述到现在,我的答案是也冤也不冤。

说他不冤,是因为他的命运早已注定。 与其说他是被胡惟庸毒死的,不如说他是被自己的嘴所弄死的。《明史?刘基传》里说他“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他的性格注定他要说许多招人怨恨的话,而这些话最终也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说他冤,是因为他生错了年代。 在封建王朝的社会体系下,说实话讲真话是要命的。什么时候讲真话讲实话是要拿捏好分寸的,尤其像他这种聪明人,由于目光犀利看人看事又准,一旦讲真话讲实话,往往戳中事物的要害,其威力往往很大,也更容易得罪他人。人治社会不像法治社会有那么多的程序可讲,奖惩杀伐全凭当权者当时的情绪来决定。从这个角度来讲,刘基的死是有点冤。

当然了,刘基的死冤不冤其实无关紧要。历史的车轮依旧在不断地前进着。刘基死后,从洪武十三年开始,朱元璋开启了大肆屠杀功臣的序幕。与后面这些功勋相比,刘基也可含笑九泉了!

最后,用杨慎的词做个结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2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