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三国里谁最会收买人心,连极会用人的曹操都不如他

话历史 2023-07-22 03:07:12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艺术性、文学性毋庸置疑,但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据说日本德川幕府的建立者,大名德川家康就常常翻阅《三国演义》,将其视为奇书,当时颇不以为然,但是随着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想,渐渐发现它确实已经超脱了寻常所说“小说”的范畴。

“黎叔”说过“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眼睛要看着别人的长处!”

“黎叔”还说过“这次出来一是通过实战锻炼队伍,二是考察新人,在这里我特别要表扬两个同志,小叶和四眼。他们不仅突破了自己,也超越了在座的前辈。”

众端参观,各尽其用

所谓众端参观,即是要求领导对员工从各个方面了解、观察,然后根据才能进行使用,“汉初三杰”中萧何是县吏,韩信直接肄业,樊哙是屠夫,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却都能被挖掘,被善用,这和众端参观大有关系。

根据《襄阳记》记载,庞德公称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三国演义》中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

而实际上,刘备通过对二人的了解,大约是把诸葛亮当作了萧何,把庞统当作了张良,庞统死后,军事上则倚靠法正,很明显,刘备是看到孔明和庞统二人虽然名声相当,但是擅长的技能不同,从后来诸葛亮北伐事事操心上来看,其实他还是更为擅长内政方面的政务。

再如孙策临死说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虽然《三国演义》中没有描写多少具体的领导和员工接触问题,却通过这种结论性的方式在告诉我们,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知道员工能干什么,才能成为一个好领导。

唯物辩证法中的两分法告诉我们要全面的看待问题,不只要看到缺点,更要看到优点。

所以说不论做为领导还是员工,都忌讳头脑一热,看到眼前的一点问题就做出判断。如果不去了解,只凭一时的感觉,很容易铸成大错。

《三国志蒋琬传》载“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这个故事是不是挺眼熟,曾几何时,鲁肃给刘备写信,说庞统庞士元非百里之才,结果刘备通过和庞统的接触,认为他确实是人才,等到他成了大集团的领导,即使是作为左膀右臂的诸葛亮给说好话,也不行了,此时的刘备被权力冲昏了头脑,犯了主观臆断错误,如果不是诸葛亮了解蒋琬,蒋琬就被刘备给杀了,又如何会有将来的宰相蒋琬,为蜀国稳定军心,稳住国势?

刮目相看,不计前嫌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是告诉我们要如何了解他人,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例子,不能固守于旧观点,用固定的眼光看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以吕蒙为例,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吕蒙通过自己的学习,将自己由一名具体劳动者变成了既可以进行具体劳动,也可以进行抽象劳动,即是从领兵武将,到带将统帅的转变,如果没有上级领导的重新认识,不给他新的机会,吴国如何夺回荆州?诸如现代的“董小姐”,不就是从销售转到管理,诸多IT界的牛人,也何尝不是从技术转到管理。

如果领导不能发现员工的成长与提高,员工又怎么会有动力,等到真正成长之后,他们又怎么会守在原来的岗位上呢?

当然,这种发展眼光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不计前嫌,如汉初刘邦信任韩信、陈平,三国时代代表人物则如曹操。

官渡之战,许攸叛袁投操,内心很是忐忑,但是看到曹操光着脚就迎了出去,他很受感动,对于这种领导,刚刚跳槽的许攸立刻提出了决定整场战役胜败的关键计谋。

如果说当时是因为曹操势弱,那么到了任用张辽、张郃、张绣等一批降将时,就能看出他如何不计前嫌。

辩证唯物主义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作为对抗东吴的前沿重要阵地合肥,曹操就任命张辽为主帅,而更早跟随他的乐进、李典,只能作为张辽的副手,因为曹操不以出身为标准,能够各尽其用,这也同时证明了了解员工的重要性,张辽也不辱使命,合肥之战大败孙权,曹操对于员工的认识,决定了他的任命方式,这种方式反过来也证明了他认识的正确性。

再说说小心眼的刘备,当初刘备入蜀,刘璋有一个手下叫做张裕,因为胡子特别茂密,刘备拿他找乐,编了个小故事,说他是毛多的猪,结果张裕立刻反唇相讥,说刘备是无毛猪,那个时代没有胡须都可以算是一种缺陷了(当时崇尚蓄须,所以关羽胡须长就有“美髯公”的美名),所以刘备很生气。

但是因为他是刘璋的手下,自己只是客人,等到他夺得西川,这个张裕平时还爱玩点高科技,预测蜀国国运不长,虽然诸葛亮给上书求情,还不被刘备给咔嚓了,谁让他当初拿未来的领导找乐,这领导还不那么宽宏大量呢。刘备的这点“小任性”和蜀国后期人才的匮乏恐怕多少有点关系吧?

臣居君上,先人后己

初,袁绍与操共起兵,绍问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段出于《三国志》的对话,袁绍倚仗集团资本,曹操则以道御之,成为了二人日后发展的指导思想,而最终曹操能够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曹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天下是靠手下的员工打下来的,不是靠他一个人。

比如典韦为保护曹操力战而死,过了一年之后,当曹操再次淯水时,忽然在马上放声大哭,因为他想起了典韦,虽然长子和侄子也为掩护他而死,但对于他来说,更为悲痛还是典韦之死,大哭之后大设祭筵,曹操亲自拈香哭拜,吊奠典韦亡魂。

再比如郭嘉死时,曹操“往祭之,大哭”,虽说这两哭会让人觉得有作秀的嫌疑,但是,一起打拼的情义,以及这二人一武一文的才干,都在曹操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可以和曹操做对比的,是刘备,都说刘备摔孩子是收买人心,但是他那句“险些为你损我一员大将”确是真实的想法,要知道乱世的领导,占据一块地盘自保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自保,别说一个孩子,多少个孩子也要落得个灭门的结果,那句话从侧面也看出刘备把人才摆到了相当高的地位,其他如张绣对贾诩“执父礼”,刘备三顾茅庐,都是把人才摆在第一位。

现代社会也不乏其例,只是换了种形式,大企业大财团的ceo赚足名声,但其实他们只是面子,里子还有董事会,还有持股人,即使是如乔布斯,作为苹果的创始人,声名赫赫,可是高层权利斗争还是将他撤权,暂不提勾心斗角的权利之争,作为苹果的领导层,何曾不是把乔布斯努力推上神坛,将他摆到高位,“领导们”退居幕后。

三国乱世曹操如何收买人心?



三国时期,环境非常混乱。在这样一个时代造就英雄的环境下,要想真正成就自己的霸权,就必须招贤纳士,手下要有一大堆的良臣良将。这才是真正成为皇帝的关键因素。


曹曹参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北方统帅成为一个勇猛的北方统帅,这可以说是与曹操当时所选择的一种用人方式分不开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曹操是如何在乱世设法收买人心,然后让这些人为己所用的?


曹操任用人才,打破门第观念,招募中下层地主,镇压豪强,加强中央集权。在选拔人才方面:汉代在选拔官员时,被选拔的人除了要有仁孝等封建道德品质外,还要有高贵的家世。曹操为了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权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的限制,强调“任人唯贤”。只要他有才能,即使缺乏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他也会重视升迁。从20年到217年,他三次下“求才令”,选拔任用一些人才。


曹操是一个很大度的人,如果自己的军队里有不服从他的人,曹操对这些人唯一的要求就是道歉,然后走自己想走的路。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很少有一些人能如此大度,但曹操真的做到了,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以至于追随曹操的人都真心表示愿意追随曹操至死。曹操当时说的最感人的一句话是,一个能孝顺亲人的人,绝不会背叛自己的主人,而这句话无疑给所有人都留了退路。谁愿意承认自己不孝?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曹操选择了理解和信任别人,他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即使对面的人背叛了自己,曹操也会从他的角度出发。我想没有人遇到这样的君主会选择中途离开。


其次,曹操控制人的方式很巧妙。一旦军队战败,曹操就会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但一旦军队打胜仗,曹操会毫不犹豫地送给部下,不管关系远近。同时曹操对郭嘉的认可也很能表明他对部下的态度。因为正是曹操能够抓住下面人心中的原因,所以说曹操的成功能够帮助到他的部下。


最后,曹操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在那个时候,他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代表。对曹操来说一切都很顺利,无论是文人还是武将曹操的手下都有优秀的人选。曹操在当时的人才竞争中取得成绩的原因非常简单明了。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优势,甚至上帝也能帮助曹操。


总而言之,曹操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所以曹操在当时还是能够找到一大批愿意跟随他实现自己伟大理想和目标的人。总之,我觉得你可以从曹操身上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方法。三国时期曹操的聪明才智估计没人能比,但一直被认为是反派。其实他是被冤枉的。最后要说的是,他在做人和与人相处上一定要学曹操。

曹操、司马师是如何收买人心的?

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曹操决定北上征服塞外的少乌桓。这一举动十分危险,各位将领纷纷劝阻,但曹操固执己见,率军出击,将乌桓打得落花流水,基本完成了统一北方。

班师归来,曹操调査当时都有哪些人不同意北伐,计划将领们以为曹操要处罚人了,一个个都十分害怕。曹操却给那些人十分丰厚的赏赐,将领们很奇怪:事实证明劝阻北

伐是错误的,怎么反而得到赏赐呢?

曹操说:“北伐之事,当时确实十分冒险。虽然侥幸打胜是天意帮忙,但不可当作正常现象。各位将军的动阻,是出于万全之计,所以要奖赏,使他们今后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到了三国时代,魏国计划攻伐吴国,连续三次要求臣下献计献策,并单独询问尚书傅嘏(音假)。傅嘏说:“将领们贪图奖赏功劳,没有必胜的可能而只管先打仗,都不是妥善安全的策略。”

把持朝政的大将军司马师置若罔闻,下令兵分三路,大举进军吴国,结果大败而归!

朝廷内议论纷纷,要求贬斥出征的将领。司马师却说:“诸将有什么罪过?当时我没有听从傅嘏的意见,才导致这次失败,是我有罪过啊!”结果宽恕了所有将领。唯有司马师的弟弟、监军司马昭,受到了革去爵位的处分。

雍州(今陕西长安一带)刺史陈泰曾上书朝廷,要求和并州(今山西太原)联合讨伐胡人。司马师听从了。还没准备完毕,二州之民由于遭到征调从军服役的侵扰,一举揭竿而起,造反了!司马师于是又当众承认错误道:“这是我的过失,陈泰没有责任。”所以,人们又惭愧,又喜悦。

曹操、司马师在用兵打仗之际,把好处推到别人身上,把过失拉到自己身上,有智有谋,还有谁不高兴尽心尽力为他们效劳呢!

相反,东汉末袁绍不听从田丰的计策,却说:“我没听田丰的话失败了,要被他耻笑。”竟然杀了田丰!他后来遭到彻底失败,看来是必然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6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