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代阎立本《孝经》图卷(关于阎立本的古帝王图卷)

人生百味 2023-07-22 04:35:15

唐·阎立本 《孝经》图卷( 原传南宋 )辽宁省博物馆18.6×529cm 绢本设色。

阎立本虽因善绘事而贵为右相,却无宰相器宇,缺乏政治才干,姜恪因战功升为左相,时人评论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

关于阎立本的古帝王图卷

左侧那个是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543―578年),字祢罗突,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北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公元560年—578年在位。宇文邕在位期间,诛杀权臣宇文护,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公元575年,宇文邕大举进攻北齐,并于一年半后灭北齐。公元578年,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出发即病死,英年中逝时年仅36岁,谥号为武帝,庙号高祖。

右侧那个是陈后主陈叔宝,
陈叔宝(553—604年),字元秀,南朝陈最后一位皇帝。公元582年—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589年(祯明三年),隋军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后在洛阳城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曰炀。

丹青神话,阎立本作品欣赏

简介

阎立本(约601~673),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

阎立本的绘画艺术,先承家学,后师张僧繇、郑法士。据传他在荆州见到张僧繇壁画,在画下留宿十余日,坐卧观赏,舍不得离去。后人说他师法僧繇,人物、车马、台阁都达到很高水平。

阎立本除了擅长绘画外,而且还颇有政治才干,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即在秦王(李世民)府任库直,太宗贞观时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高宗显庆元年(656)阎立德殁,他由将作大将迁升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擢升为右相,封博陵县男。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因而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咸亨元年(670)迁中书令。咸亨四年卒。

艺术成就

阎立本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善画道释、人物、山水、鞍马,尤以道释人物画著称,曾在长安慈恩寺两廊画壁,颇受称誉,《宣和画谱》所载宋代内府收藏阎氏作品,道释题材占半数以上。他又工写真,下少肖像画是为了表彰功臣勋业而创作的。武德九年(626)所绘《秦府十八学士图》系表现秦王李世民属下的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的肖像,都是按人写真,图其形貌,画卷中对每个人的身材、相貌、服饰、年龄及神情等特征都有生动而具体的刻画。贞观十七年(643)又奉诏画长孙无忌、李孝恭、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24功臣像于凌烟阁,成为继汉代麒麟阁、云台画功臣像之后的又一次大型政治性肖像画创作活动。

唐代凌烟阁画像早已不存,北宋元祐五年(1090)游师雄曾据流传粉本摹勒上石,现尚有少部分石刻画像流存于陕西省麟游县,计存萧璃、魏徵、李绩、秦叔宝4像,皆为主身执笏肃立,惜面部形象残毁,据唐代杜甫《丹青引》中曾咏及凌烟阁肖像为“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秦琼)、鄂公(尉迟恭)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可知是非常传神的。阎立本还曾奉诏为唐太宗画像,后经人传写于长安玄都殿东壁,一时传为名迹。 阎立本的《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图绘唐太宗李世民及众臣,形象逼真传神,是当时名作,时人誉之为“丹青神化”。北宋宣和年间,御府尚藏有阎立本作品四十二件,其中有《王右军(羲之)像》、《窦建德图》、《李思摩像》、《凌烟阁功臣图》、《魏徵进谏图》、《步辇图》等。现存相传为阎立本的作品(或摹本)有《历代帝王图》(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萧翼赚兰亭图》、《步辇图》、《职贡图》等。《步辇图》描绘唐太宗同迎接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臣会见的情景,是反映汉藏和亲的历史画卷。

传为阎立本的作品还有描绘汉至隋代l3个不同帝王形象的《古帝王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描绘边远民族及国家使臣去唐王朝通聘的《职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表现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以巧计从和尚辩才处赚取王羲之书法名迹《兰亭序》的《萧翼赚兰亭图》(此图有两卷,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藏辽宁省博物馆)。虽然这些作品与阎立本的关系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基本上反映了初唐时期绘画的风貌。

艺术风格

长于刻画人物神貌

阎立本的作品笔法圆劲,气韵生动,能从画中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传为阎立本的作品保留到现在的有《历代帝王图卷》,就是古代画家企图表现性格特点的重要作品。

主要作品

《历代帝王图》《步辇图》《萧翼赚兰亭图》

擅长时政题材

阎立本的不少创作活动与初唐事件有密切关系。据记载,他画过《职贡图》、《西域图》、《外国图》、《异园斗宝图》,都是通过对边远各民族及国家人物形象的描绘,反映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从而歌颂政权的强大。他曾画《魏徵进谏图》则是表现太宗时名臣魏徵敢于直谏,从而歌颂唐太宗善于听取臣下意见的美德,他曾画《永徽朝臣图》,系表现高宗时的大臣肖像,又画《昭陵列像图》,则是树立在太宗陵墓两侧的各族首领石雕像的设计图,可惜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历史评价

阎立本的不少创作活动与初唐政治事件有密切关系。据记载,他画过《职贡图》、《西域图》、《外国图》、《异园斗宝图》,都是通过对边远各民族及国家人物形象的描绘,反映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从而歌颂政权的强大。他曾画《魏徵进谏图》则是表现太宗时名臣魏徵敢于直谏,从而歌颂唐太宗善于听取臣下意见的美德,他曾画《永徽朝臣图》,系表现高宗时的大臣肖像,又画《昭陵列像图》,则是树立在太宗陵墓两侧的各族首领石雕像的设计图,可惜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阎立本在艺术上继承南北朝的优秀传统,认真切磋加以吸收和发展。从传为他的作品所显示的刚劲的铁线描,较之前朝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古雅的设色沉着而又变化,人物的精神状态有着细致的刻画,都超过了南北朝和隋的水平,因而被誉为“丹青神化”而为“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野史逸闻

阎立本,阎立德的弟弟。唐太宗在位时,官至重位,与哥哥阎立德齐名,曾经奉太宗召令,亲自为唐太宗画像。后来,有一位高手,在玄都观东殿前间临摹,既可以镇住冈上能产生天子皇帝的灵气,又可以仰观这些天神们的神武英威。阎立德绘画的《职贡图》,画的都是外域的人物,形像非常怪异。阎立本绘画的国王的速写单本流传在民间。这以前南、北两朝的绘画高手,没有超过他们兄弟俩的。

一次,南山出现一只凶猛的野兽伤害人,太宗皇帝派遣勇猛的勇士去捕获它,没有捕到。虢地的王元凤自报奋勇为民除害,一箭射死了这只猛兽。太宗皇帝非常喜爱他的豪壮,让阎立本将他射杀猛兽的场面画下来,鞍马仆从,都栩栩如生,跟真的一样。看过这幅画的人,没有不惊叹和佩服他技艺的高超的。另外,阎立本还画有《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图》等作品,也是光耀以前历代绘画名家的。只有《职贡图》、《卤簿(按:古代帝王将相出行时的仪仗队)》等画,是跟他哥哥阎立德合作的。民间传说在慈恩寺画功臣,是很多人画的,看不到阎立本的手迹。这些功臣画得人物鞍马、冠冕车服,都非常传神。李嗣真说:"阎立本的画,师承郑法士,实际上已经超过了郑法士。在阎立本之后,还有王知慎,师范的画也很见功夫。

阎立本的画是最精妙的艺术品。"唐太宗有一次同侍臣们乘舟在御苑的池中游玩赏景,看到池中有奇异的怪鸟在水面上随波浮游。唐太宗手拍船栏杆叫好多次,命令在座陪同的侍臣们当场赋诗赞咏,又命令随侍的宫人宣召阎立本前来将怪鸟画下来。宫人们当即向岸上传道:"召画师阎立本到青苑玉池拜见皇上!"当时,阎立本任主爵郎中。听到传召后,他急忙跑步赶来,大汗淋漓,立即俯身池边挥笔绘画起来。而且,满面羞愧不堪。事后,阎立本告戒他的儿子说:"我小时候爱好读书,值得庆幸的是我还不是个不学无术的蠢材。我都是有感而发才写文章。在同行中,我的文章写得还是比较不错的。然而,我最知名的是绘画。可是,它却使我象奴仆一样地去侍奉他人,这是莫大的耻辱。你应该深以为戒,不要学习这种技艺了。"到唐高宗在位时,阎立本官为右丞相,姜恪原是守边将领,凭着战功做了左丞相,又遇上饥馑,国子监里的学生都放假让他们回家去了。同时又规定三省、六部及御史台的低级办事人员必须通晓一门《经书》。当时有人赋得打油诗一首言说这件事:左丞相是个威震大漠的骁将,右丞相是个驰誉画坛的名家。三馆学生都放羊回家了,三省、六部及御史台的办事员却要通晓经书。阎立本家世代擅长绘画。

他有一次去荆州。观看张僧繇的遗画说:"从这画来看,他是空有虚名啊。"第二天又去看,说:"他还是近代的绘画高手。"过了一宿又去看,说:"盛名之下没有低手。"在画前或坐或卧,观赏不已,晚上就睡在画旁边,过了十天了还不离开。梁人张僧繇的《醉僧图》,画得唯妙唯肖,道士们常常用这幅画来嘲笑僧人。僧众们感到羞辱,于是大家凑了几十万钱,雇用阎立本画《醉道士图》,这两幅画同时流传下来。

作品欣赏:

历代帝王图

历代帝王图局部

历代帝王图局部

前汉昭帝刘弗陵

光武皇帝刘秀

魏文帝曺丕

蜀主刘备

吴主孙权

晋武帝司马炎

后周武帝宇文邕

陈文帝

陈废帝伯宗

陈宣帝讳顼

陈后主叔宝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历代帝王图》中国唐代画家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又称《古帝王图》。此图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 531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全卷共画有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画像,从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而显得个性分明;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处理人物的大小。《历代帝王图》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的方法,有佛教艺术的影响。

《古帝王图》或者《历代帝王图》,画了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加上侍人共四十六人。帝王均有榜书,有的还记述其在位年代及对佛道的态度。画家既注意到刻划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同特性和气质仪容,而又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不同的境遇命运,成功在塑造了个性突出的典型历史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这些帝王的评仪。右图人物从左到右为:北周武帝宇文邕、陈后主陈叔宝。

《历代帝王图》描绘从西汉至隋朝十三个皇帝的形象。画家力图通过对各个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那些开朝建代之君,在画家笔下都体现了“王者气度”和“伟丽仪范”;而那些昏庸或亡国之君,则呈现委琐庸腐之态。画家用画笔评判历史,褒贬人物,扬善抑恶的态度十分鲜明。人物造型准确,用笔舒展,色彩凝重。此图经历代内府或个人收藏,清末落入梁鸿志之手,流入国外。

《历代帝王图》作品没有名款,长期以来一直传为阎立本的作品,主要依据是宋代富弼题识。根据史籍记载,现在流传的绢本,是宋代杨褒根据白麻纸唐画传摹,设色附彩的。艺术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在古代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唐代是中国画繁荣、鼎盛的时期,在绘画题材方面倾向面对现实。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大家辈出,描绘人物的技法也得到了全面发展。阎立本溯源顾恺之又融进恢弘博大的气度,他在《历代帝王图》中,以刚劲而厚实的线条恰当而真实地刻画出古代帝王的个性特征。画卷共包含了十三个帝王及一些侍从的肖像,帝王的上方书写有庙号、姓名及在位年数。这十几位皇帝依次是前汉的昭帝刘弗陵,后汉的光武帝刘秀,有才有艺的魏文帝曹丕,憨厚的蜀主刘备,深沉的吴主孙权,统业天下的晋武帝司马炎,粗野但有策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外柔内凶的隋文帝杨坚,聪明浮夸的隋炀帝杨广,美才兼备的陈文帝,以及软弱无能的陈宣皇帝陈顼等。总体来讲,《历代帝王图》作为中国肖像画的经典作品,把帝王的气势和内心世界体现无疑,画家的色彩审美水平完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职贡图

职贡图局部

职贡图局部

唐朝时期,中国为世上强大的国家,连接东西双方的通商大道行旅不绝。首都长安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国际性都市,并且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活动中心。在长安的街道上,各类种族、肤色的人群熙来攘往,呈现著嘉年华般的热闹与多样。阎立本〈职贡图〉所描绘的便是唐太宗时,南洋的婆利、罗刹、与林邑国等前来中国朝贡及进奉各式珍奇物品的景象。 从前端牵羊者已在画外的形式判断,有学者认为现存的〈职贡图〉乃是经过裁切之后的作品。目前全幅共绘有二十七人,如同游行的队伍一般,自右向左行进。行列的中央及左方,有仆人持伞盖随行,暗示出伞盖下人物的使者身份,而伞盖的存在,同时突显了他们尊贵的地位。画中的贡品包括鹦鹉、怪石、象牙等等,其样式之多,除了令人目不暇给外,也充满了异国的情调,让人得以窥探在不同文化的下多元性。

锁谏图

锁谏图局部

锁谏图局部

《锁谏图》唐 阎立本 绢本设色 纵36.9厘米 横207.9厘米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此图旧传为唐阎立本作,虽为元、明摹本,但仍不失其原有风格。表现的是十六国汉廷尉陈元达向皇帝刘聪冒死进谏的情景。生性荒淫奢侈而残暴的匈奴君主刘聪,耗巨资为宠妃建宫殿,陈元达冒死进谏,被暴躁的刘聪下令将他全家处斩,后被刘贵妃解救。画面表现的就是陈元达用铁链将自己锁在树上的情景,气氛紧张,人物表情十分传神生动。

萧翼赚兰亭图

《萧翼赚兰亭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所作,是一幅以故事情节为题材的人物画。它描绘了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僧智永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的是萧翼和袁辩才索画,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炉上备茶;各人物表情刻画入微。该画卷后有宋代绍兴进士沈揆、清代金农的观款,还有明代成化进士沈翰的跋文。

唐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唐太宗深爱王羲之传世名著《兰亭序》,便派监察御史萧翼去搜求。王羲之后裔释智永的弟子释辩才秘藏《兰亭序》而不示人,萧翼乔装书生与辩才结交,又出示从宫中借来的王羲之真迹与之论书,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在获取辩才信任而出示《兰亭序》真迹后,萧翼借故留下,乘机席卷而去。明代李日华、近人余绍宋皆认为不可信,但是据此画成的《萧翼赚兰亭图》在宋及以后多被反复临仿。此图即以该故事为题,选取萧翼访辩才的情景作画,画面生动而有戏剧性,人物的身份与神情描绘得当,图中器用衣饰以劲细的铁线描画出,风格古朴,再现了千多年前烹茶、饮茶的部分细节,其形象生动而妙趣横生。对于这幅画的作者,虽有不同的意见,但却一致认为这幅作品在某方面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艺术成就。

孔子弟子像

王会图

阎立本(款) 胡骑图 立轴

阎立本唐太宗纳谏图

竹林五君图

步辇图

步辇图局部

步辇图局部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取材于贞观八年(634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唐太宗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步辇上,另有数名宫女或掌华盖,或持扇。禄东赞身着吐蕃民族流行的联珠纹袍,拱手向唐太宗致敬,生动地刻画出藏族使臣的身份和恭敬、机敏的性格特征。画家笔下的唐太宗,通过他那舒朗的眉宇、睿智的目光和飘动的胡须,表现了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封建帝王的自信与威严。线条劲细流畅,色彩浓丽。画卷分左右两个部分,唐太宗和吐蕃使臣禄东赞分别是各部分的中心人物。

右侧部分,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由宫女抬着的步辇(又称坐榻)上。唐太宗是历史上杰出的贤明君主,他统治唐朝23年之久,开创了“贞观之治”伟大时代。会见吐蕃使臣时的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正值四十二岁的盛年。画中的唐太宗,面带“帝王之相”,正襟端坐于步辇(又称坐榻)上,威严的神情中流露出对使者的盛情和嘉许。为了突出唐太宗的至尊风度,画家安排了九个宫女加以衬托。六名宫女抬着步辇,另有三个宫女分别在前后掌扇和持华盖。宫女们娇小玲珑,更突出唐太宗的高大硕壮。色彩上,在宫女红绿相间的宫服掩映中,太宗的褐黄色衣衫、黑色靴帽尤显庄重严肃。

画的左侧部分,有三个人站立在唐太宗的面前。前面的那位,身穿红袍,手持笏板,是这次会见的引见官员;最后的那位,身穿白袍,手持笏板,是宫廷内官。中间的那位,就是唐太宗此次会见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禄东赞是松赞干布的相国,在吐蕃的地位很高。画面上,禄东赞拱手而立,身穿小团花衣袍,发型和服饰与中原地区不同。他举止谦恭、敬畏并且沉稳,矫健的性格中带着质朴粗犷。额头及眼角的皱纹,表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丰富阅历。 画的后面,有北宋大学者章伯益用小篆书写的《步辇图题记》,记述了唐太宗召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经过。画卷的拖尾,有米芾等众多名人及收藏家的题跋。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

《步辇图》在《宣和画谱》、米芾的《画史》及元代汤垕的《画鉴》中,都有著录,向为历代收藏家所珍重,可以代表初唐绘画所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今所存者为宋摹本。

感谢收看,阳阳说画致力于为您呈现精美画卷。

欢迎收藏转发,如有问题欢迎在评论处留言。

敬请搜索关注“阳阳说画”,谢谢!

唐朝画家阎立本主要作品有哪些

《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历代帝王图》又名《列帝图》、《十三帝图》、《古列帝图卷》、《古帝王图》,传为唐代阎立本画作,绢本,设色,现存后人摹本。画面为横卷是一幅历史人物肖像画,全图共描绘了十三位帝王形象,每位帝王旁均有榜书,有的还记叙其在位年代及对佛道的态度。摹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萧翼赚兰亭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创作的中国古画,描绘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僧智永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据记载,阎立本曾为唐太宗画《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为当时称誉。阎立本还画过《职贡图》、《西域图》、《外国图》、《异园斗宝图》,都是通过对边远各民族及国家人物形象的描绘,反映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从而歌颂政权的强大。他曾画《魏徵进谏图》则是表现太宗时名臣魏徵敢于直谏,歌颂唐太宗善于听取臣下意见的美德,他曾画《永徽朝臣图》,系表现高宗时的大臣肖像,又画《昭陵列像图》,则是树立在太宗陵墓两侧的各族首领石雕像的设计图,可惜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咱中国 经历了八国联军。日本的烧杀夺。`究竟有多少文物的流失。。。

150多年来,中国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现存何处?确切的数字恐怕永远是个谜。我国政府、学者和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流失海外文物的调查工作,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这项调查工作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据我国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200多座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而且均是文物中的精品,它们大多是在旧中国时流失海外的。
旧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3个渠道:一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抢走的;二是当时有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从中国偷走的;三是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反动军阀和奸商以极低的价格买下偷运出境的。
早在1840年,列强就把中国文物列为文化侵略的重要内容,拉开了中国近代文物大流失的序幕。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野蛮的劫掠和焚烧。圆明园内四五十处殿堂内装饰了难以计数的紫檀家具,陈设了大量的国内外珍奇宝贝,有家具、锦缎、毡毯、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漆器、牙雕、玛瑙、琥珀、水晶、木雕玉器、宝石、书画、钟表、历代典籍应有尽有。当时的法国文豪雨果说过:“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但是,这座艺术宝库被洗劫一空,大量稀世之宝,包括《永乐大典》,被掠走海外,为英、法、美、日、西欧诸国博物馆和私家所收藏,其中尤以大英博物馆和法国枫丹白露宫最多。现在大英博物馆中中国历代珍稀之品多达3万多件,包括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早摹本。法国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也收藏了中国历代名画、金玉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等3万多件。

同时,一些外国探险家以科学考察的名义掠去的中国文物也不计其数。据统计,1856—1932年间,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国等国曾考察我国西北地区66次,每次考察都掠走了大量中国文物。历次考察中,尤以斯坦因和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掠走的文物最多。斯坦因窃取的9000多个卷子和500多幅绘画,一部分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一部分在大英图书馆,一部分在印度事物部图书馆。伯希和窃取的6000余种经书和一些画卷,主要收藏在法国国立图书馆。历年的劫掠,加上国内某些军阀、奸商及无知国民的盗卖,中国文物被大量偷运出境,国外的中国文物日见丰盈。

1899年左右,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甲骨文自出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流失之中,先是被当作药材贩卖,后又被西方列强的文化掮客以各种名目大量收购而去。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片甲骨,有近3万片流失海外,被12个国家和地区收藏。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人对我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文物进行了大规模地盗掘,大量文物被劫走。其间,美国人利用中国社会动荡之机对中国文物大肆收购。

1949年解放以后,我国一度告别了大量文物外流的历史。然而,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非法利润的刺激下,国内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结,掀起了一波波盗窃、走私文物的狂潮。

曾有人统计,从1982年起,江西余干县800多座古墓被盗;1987年1月至6月仅半年时间,青海就有1700多村民盗掘古墓2000余座,抢走文物1万余件;1990年四川省有23952座古墓被盗;湖南邵阳市某县在二三年内被盗古墓的面积近全县2000平方公里的1/5。我国文物资源丰富的陕西、山西、河南3省一度竟成为海内外走私者买卖文物的金三角。又据海关总署统计,1991年—2000年,全国海关缉获走私文物10多万件。1997年5月,天津海关查获一起用集装箱偷运文物案,集装箱内共有文物5000余件。据公安部不完全统计,1993年—1997年,公安机关侦破文物案4943起,缴获文物5万余件。

近20年来,中国文物走私海外形成高潮,仅从香港走私出境的文物就多得不可想象。有报道称,香港做贮装文物匣盆的师傅忙得不亦乐乎,有时一个月挣五六十万港元不止。继伦敦、纽约之后,香港在八十年代以后,凭借大陆大量的走私文物,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大文物艺术品中心。

为了进一步说明大量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事实,兹列举部分国外博物馆重要中国文物的收藏如下:

大英博物馆:该馆东方艺术馆,大部分是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可谓应有尽有,总数达3万多件,其中绝大部分是无价之宝。

大英图书馆:中国珍贵文物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密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和地图。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该馆最出色的收藏是东方文物,其中最精彩而著名的是中国文物,数量多、质量高。

波士顿美术馆:该馆以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现藏有中国和日本绘画5000余幅。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鹦鹉》。

俄国东方文化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从殷商到明清的青铜器、绘画和雕刻作品。绘画中有唐代明仇英的《侍女图》、清任伯年的《荷花》等杰作。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该馆几乎一半收藏品是中国文物,包括书画、佛教艺术、铜器、玉器、陶器等。

此外,卢浮宫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仅其分馆吉美博物馆就收藏中国文物数万件,其中历代陶瓷器1.2万件,居海外博物馆中国陶瓷收藏之最,卢浮宫还收藏6000多件中国历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绘画。法国巴黎市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与卢浮宫不相上下。日本有上千座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其中尤以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最丰,设有五大展厅展示中国文物。

面对如此光彩夺目的中国古代艺术瑰宝,我们在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杰出创造力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为如此众多的无价之宝流落海外而感到痛惜。近年来,我国**和民间企业积极在全球各地追索和赎买流失海外的文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流失在海外百万件的祖国文物相比较,能够回到祖国的文物实在少之又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9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