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太师平章贾似道是著名的蟋蟀迷!元兵南下时,作为军国重臣的他不顾国事,陪着群妾斗蟋蟀!后人戏称“蟋蟀宰相”。他不光玩还进行了研究并著有《促织论》《蟋蟀谱》和《促织经》,后者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建构起“蟋蟀学”的雏形。
贾似道之历史评价:
《宋史》:“似道既专恣日甚,畏人议己,务以权术驾驭,不爱官爵,牢笼一时名士,又加太学餐钱,宽科场恩例,以小利啖之。由是言路断绝,威福肆行。”
谢太后:“似道勤劳三朝,安忍以一朝之罪,失待大臣之礼。”
王爚:“本朝权臣稔祸,未有如似道之烈者。缙绅草茅不知几疏,陛下皆抑而不行,非惟付人言于不恤,何以谢天下!”
文天祥:“己未鄂州之战何勇也,鲁港之遁何哀也!”
忽必烈:“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彼守城者只一士人贾制置,汝十万众不能胜,杀人数月不能拔,汝辈之罪也,岂士人之罪乎!”
刘克庄:“以衮衣黄钺之贵,俯同士卒甘苦卧起者数月。汔能全累卵之孤城,扫如山之铁骑,不世之功也!”
理宗尝夜凭高,望西湖中灯火异常时,语左右曰:“此必似道也。”明日询之果然。
希宪:“昔攻鄂时,贾似道作木栅环城,一夕而成,陛下顾扈从诸臣曰‘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
“蟋蟀皇帝”——斗蟋文学名著见之于明清 明清两代历时五百四十三年,斗蟋之风经久不衰,尤以明宣德年间为盛。其时出了位酷好促织之戏的皇帝,岁岁有征,民不堪扰。皇帝曾教令苏州知府采办促织。“今所进促织数少,又多细小不堪的。已敕他每(们)……要一千个,……不要误了。”搜觅千头上好蟋蟀,谈何容易!一敕至府,健夫小儿,常“群聚草间,侧耳往来,面貌兀兀,若有所失”,“至于溷厕之中,一闻其声,踊身疾趋如馋猫。”(明袁宏道《畜促织》)。为进贡一头蟋蟀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数。可谓中国蟋蟀史上的“血泪篇”。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曾将这一血泪篇章写成一短篇小说,名《促织》。内容说的是明宣德年间,里胥奉上司之命向一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成名索要蟋蟀,成名到处捕捉不得。就在他惶惶不可终日,“忧闷欲死”之时,终于得到一头佳品,谁知刚刚到手,却被顽皮的儿子捏死了。儿子惧怕父亲责骂,投井自尽。虽被救起,却长眠不醒,其魂魄已化作一只轻捷善斗的蟋蟀。其父得之,献给皇帝,得了重赏。这段生生死死的故事,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堪称一着“蟋蟀佳作”。近人将此故事改编为电影上映,直题其名日“蟋蟀皇帝”,真乃画龙点睛,一语破的。贾似道的《促织经》问世以后,明清两代有关蟋蟀的专著又相继出过多部。除前已提及的《促织经》和《畜促织》之外,还有明代刘侗著的《促织志》,清代更有金文锦的《促织经》,石莲的《蟋蟀秘要》,朱翠庭辑的《蟋蟀谱》,金六(音伊)厂删定的《促织经》和朱从延纂辑、林德垓、庄乐耕重订的《蚟孙鉴》等。汉代楚人称蟋蟀曰蚟孙。王孙或即蝗孙,这些著作,大都以贾似道的《促织经》为基础,增益而成。近代,李文翀于1930年出版了《蟋蟀谱》一书,同年,李石孙、徐元礼等又编辑出版了一部集大成之作《蟋蟀谱》,全书十二卷,为盆图一卷,卷首一卷,谱十卷。此书卷帙虽繁,内容仍未突破前人窠臼,故亦可视为明清文献之余绪。
起绰号,这在我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小时候很多人都被人起过绰号,甚至成年人也不放过起绰号的机会。
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起绰号在中国是有传统的,不光是普通人,连名人也深谙其道、乐在其中。
下面笔侠就给大家讲讲宋朝那些人给人起绰号的趣事儿,那才叫一个“绝”字。
好了,从谁先开头呢?就拿千古冤家司马光和王安石开头吧:
1、司马光
司马光,绰号“司马牛”,这是千古才子苏轼给他起的,这个苏轼真是哪都有他啊。
话说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反得那是一个彻底,不管好的坏的,只要是王安石提出的,一律反对。
苏轼比较客观,他认为司马光做得太过分了,又不听人劝,一怒之下就给司马光送上了这个绰号,苏轼也因此而仕途坎坷。
2、王安石
王安石绰号“拗相公”,什么意思呢?和司马光一样,犟,只要决定了的事情,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王安石和司马光本来还是好朋友,在文坛上惺惺相惜,自从变法后,两人就杠上了。王安石为了坚决执行变法,已经不顾别人的意见了,所以大家叫他拗相公。
但王安石是出于公,而不是私,他牺牲自我,挽救大宋,从这个层面看,他比司马光要更识大体。3、范仲淹
范仲淹绰号“穷塞主”,这是大文豪欧阳修给他起的。
话说范仲淹忧国忧民,担任边塞守将时写了一首凄凉忧愤的《渔家傲》,全词我就不摘录了,很有名,但不是歌颂太平那种。
欧阳修读了这首词后,评价了5个字:“穷塞主之词”,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欧阳修看来,边塞将领就应该写些鼓舞人的话,最好捷报频传,而范仲淹却写些凄凉的话,让人觉得他是不是黔驴技穷了?
欧阳修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范仲淹在边塞见到的凄凉景象又有谁能理解呢?
4、王珪
北宋著名宰相,李清照的祖父,绰号“三旨相公”。这可不是个好听的绰号,听完它的意思你就明白了。
身为宰相,王珪一点而都不作为,上殿时“取圣旨”,等神宗皇帝决定后,“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人,称“已得圣旨”。这就是王珪的为官之道,尸位素餐。所以人们戏谑地称他“三旨相公”。
5、李邦彦
李邦彦,北宋著名的“浪子宰相”。
他的人生格言是:“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赏遍天下花(喻指女人)。”像这样的人也能做宰相,真可谓“浪子宰相”了。
6、李邺
这个人大家比较陌生,但他的绰号比较精彩,“六如给事”。
在靖康之耻前,李邺以给事中的身份出使金朝,回来后,他吓破了胆儿,形容女真人:“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
这真是典型的奴才相,所以人送“六如给事”称号。
7、李孝迪
李孝迪和李邺堪称“双贱合璧”,李孝迪叫“四尽中书”。
当金兵围困汴京城,向城内勒索钱财的时候,身为中书侍郎的王孝迪为了凑足金人要的银子,向全城老百姓叫嚣:“如果不交出银子,则男子杀尽,妇人虏尽,宫室焚尽,金银取尽。”这口吻真像后来的伪军。
所以,人称“四尽中书”。
8、贾似道
贾似道就太有名,著名的“蟋蟀宰相”,以斗蟋蟀出名,南宋的气运就是败在他手里的。
此外,北宋还有著名的“三相组合”:“公相”蔡京,“媪(母)相”童贯,“隐相”梁师成以及''传法沙门''韩绛,''护法善神''吕惠卿等,宋朝真是绰号的鼎盛时期。
《蟋蟀宰相》是依据史书记载精心打造的一部大背景的虚故事。这部古装剧以幽默、诙谐的戏说样式,表现南宋末年忽必烈大一统中国时,南宋临安府(杭州)宰相贾似道以“小虫治国到小虫亡国”的过程。被世人称作“蟋蟀宰相”的贾似道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玩家,原本只会玩虫,且只愿意玩虫的他,年少时就被父亲赶出了家门,后在心上人的威逼下走进了考场,无奈之下,他把自己玩蟋蟀的体会写成了文章,不成想,这篇《蟋蟀经》歪打正着被昏庸贪玩的宋理宗奉为至宝,贾似道从市井小民一跃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之后扶摇直上成为南宋权倾一时的当朝宰相,由此而演绎出一幕曲折离奇、可笑可恨可叹的历史大戏。
资料来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2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国史大纲》谈岳飞真正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