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靠十个女人登上皇位

话历史 2023-07-22 12:47:54

若论古代竞争最激烈的职业,那无疑是皇帝。这个职业的待遇很高,权力最大,而且任期终身。由此造成了竞争者很多,多到几乎包括了全天下所有的人。然而,皇帝这行唯一的缺点就是录取率低,低到了只有一个名额。这种极端失衡的供大于求局面,直接导致竞争异常残酷。古人们为了当皇帝,可谓用尽了各种招数,别说五花八门,就是十花十六门都绰绰有余。譬如本篇故事的主角——宋孝宗赵昚,他能成功登上皇位靠的就是十个美貌的处女。

赵昚是南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他本来叫伯琮,不是前任宋高宗赵构的亲生儿子,而是属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一系,是其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自北宋赵光义开始,宋朝的皇帝就没有一个出自于赵匡胤这一支。按说赵昚是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除非赵光义一支断子绝孙。似乎是老天爷有意捉弄,赵光义和他的子孙们掌舵中原一百多年后,他们真的几乎断子绝孙了。

话说公元一一二七年,宋钦宗为了不让从前不喜欢自己的老爹宋徽宗在政治上有翻盘的机会,就强迫他和自己一起困守东京汴梁。就在这一年,刚刚灭掉辽国的金国出其不意,一举攻克汴梁,俘虏了两个皇帝不说,还抓走了宗室、大臣、后宫嫔妃共计三千多人,史称“靖康之辱”。这件大变故产生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其中一条就是赵光义一支几乎全军覆没,成了金人的俘虏。比较走运的是当时还是康王的宋高宗赵构,他侥幸逃过一劫,在河南商丘登基称帝,创立了南宋。原本他的皇帝是可以传给自己亲儿子的,可惜后来发生了苗刘之变,他唯一的亲子元懿太子因此丧命。建炎二年(公元一一二九年),金左副元帅宗维攻入宋高宗所在的扬州城。当时他正和一名美女温存,听到士兵报信受到了重度惊吓,就此失去了生育能力。宋高宗眼看香火不继,北方的金人又来捣乱,他们见武力打击很难奏效,就想出从俘虏找出一个傀儡,扶上帝位,希望以此分裂还很脆弱的南宋王朝。

在内外交困之下,宋高宗导演了一出好戏。《宋史》中的记载是这样的:“元懿太子薨,高宗未有后,而昭慈圣献皇后亦自江西还行在,后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会右仆射范宗尹亦造膝以请,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于是诏选太祖之后。”宋高宗借着圣献皇后之口,谎称她经常做梦梦到宋太祖,然后自己就坡下驴,说太祖大公无私,明明自己有儿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他的后人生活过得很不理想,所以呢,他准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从这件事情看出,宋高宗并非别人想象的那么差劲,他的政治智商还是可以打到一百八十分的。

相比赵光义一支的人丁凋敝,赵匡胤当时的后人竟有上千人之多。宋高宗在这么多人里面费尽心思挑来挑去,最后挑出两个小孩,准确地说是一个胖小孩,一个瘦小孩。其中那个瘦小孩就是赵昚。一般而言,小孩子胖乎乎的更可爱些,高宗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很喜欢那个偏胖的小子。按说赵昚的皇帝梦也就到此结束了,可这时偏偏突然来了一只猫。赵昚本着猫不犯我,我不犯猫的精神,原地一动没动,而胖小孩却粗鲁地伸脚去踢猫。这一脚在踢疼小猫的同时,也彻底踢翻了宋高宗对他的好感。于是他决定就把赵昚留下来,养大之后继承自己皇位。

为了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宋高宗不仅为赵昚安排最好的老师,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还对他不断加封,先是在其成年后封公,然后又封为郡王。一晃快二十年过去了,赵昚却还一直是王,而没被封为太子。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宋高宗生子之心不死,总觉得自己努努力说不定还可以生个一子半女。为此,他一方面让太医给自己开出各种药方,企图使自己恢复“生机”。另一方面,他向佛祖菩萨求助,时不时举办一次隆重的亲祀礼。具体步骤是他本人沐浴吃斋,然后让文笔好的大臣们写些诗,通过特殊办法(用火烧)邮寄到神灵手里。其实,早在他三十岁那年,岳飞就曾经劝过他早点确立皇储,结果被他恨得牙根直发痒。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宋高宗的生育能力就是如此。折腾了好久,直到四十九岁那年都不见效果,他只好消停了。

其次是赵昚不是唯一的人选。另一个人是赵琢,也是从小在宫中养大,非常讨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的欢心。母亲的话不能不听,而赵昚也一直规规矩矩,没有什么大错。宋高宗犯难了,索性就一直拖着,直到把老娘韦太后拖死。但是立太子毕竟不是小事,他决定设个局,测试下两个小伙子的人品。主意打定,宋高宗派人给两人每人送去十名美女,不是一般的美女,是绝世般的美女,而且都是处女。这件事主要测试的是定力,两个大小伙子正处于荷尔蒙分泌的旺盛期,只要一点星星之火就能燎原,何况还是顶尖的十个美女。幸亏赵昚有位好老师叫史浩,他成功揣摩出了宋高宗的心思,就告诫赵昚一个女子都不要碰。过了一段时间,宋高宗觉得差不多了,就把二十个美人全部召回,派专人认真检查了一遍。结果令人十分意外,给赵琢的那十个都不是处女了,而给赵昚的那十个都还是货真价实的处女。不用说,宋高宗最终确立了赵昚为自己的接班人,正是册封为太子。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一一六一年)九月,宋高宗用岳飞性命换来的和约无情地被金废帝完颜亮撕毁,对方举兵六十万人浩浩荡荡杀过长江。幸好一介书生虞允文在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以少胜多,粉碎了完颜亮的野心。但是,宋高宗长期奉行的屈膝求和政策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声讨,他迫于舆论压力被迫退位,禅位于太子赵昚,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夺宫过上了退休生活。

赵昚可以说是南宋一朝最有作为的皇帝,时年三十六岁的他即位后,特别想有番作为。他不顾宋高宗还活着的事实,在即位第二个月,就坚决给被冤杀的岳飞平反,予以昭雪。然后大量重用主战派,压制主和派,积极备战,准备收复被占领的北方领土。在动武之前,他先是想通过友好协商的外交手段收回失地,以避免大规模的伤亡,结果遭到了金国的断然拒绝。于是,武力解决成为唯一的手段。可惜,他生不逢时,虽有恢复之君,却无恢复之臣,当时岳飞、韩世忠都早已不在,剩下一个张浚也年老脑昏。而当时的金国皇帝是有小尧舜之称的金世宗。最后的结局是此次北伐大败,南宋被迫将收复的唐、邓、海、泗四州还给金国,并且改两国的关系为叔侄,即金国皇帝是南宋皇帝的叔叔。此外,南宋还额外割让秦、商二州给金。

经过第一次失败,赵昚并没有绝望,恢复北方领土的愿望无时无刻不在他心中跳动。但他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当时南宋经过金国的多次入侵,经济和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同时,多次的战乱使得前任宋高宗没有太多精力放在内政治理上,官员素质低、人浮于事的现象广泛存在。南宋建国不过二三十年的光景,但是贪污腐化的现象已经十分严重,许多地方都曾爆发人民起义。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北伐大计就会受到严重拖累。赵昚经过深思熟虑,从政府、农业、军事等多个方面同时入手,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尤其是他亲自主抓政府队伍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官员考核,不合格的一律下岗,如同当年的王安石变法一样坚决。财政方面,他提倡节俭为主,并以身作则,减少日常花销,连身上的衣服都是旧的。省下来的钱都被积攒到国库里,用于日后北伐的军费支出。此外在军事方面,赵昚积极选拔年轻将领,加强部队军事训练,并且亲自练习骑马射箭,作为全军的表率。很快,南宋建国之初的颓废景象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为后世称道的“乾淳之治”的繁荣局面。

然而就在出征前的关键时刻,他所倚重的大将虞允文却病死四川。这次事件对他的打击很大,他的手下再没有可以担当北伐大任的将领。此后,赵昚再也没有心情准备北伐,把精力基本放在了内政民生上,一直到死。

南宋最有能力最有作为的皇帝竟是他!宋孝宗赵

赵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已经在皇宫里苦熬了30年。

时隔多年以后,宋孝宗赵都会清晰地想起他第一次进皇宫的情形。那时候,他才6岁。当他被父亲牵着手,慢慢的走进森严壮观的皇宫时,心里涌上的,除了恐惧,就是孤独。那么多那么高大的房子,不管是谁走进去,也会像一滴水溶进海洋、一片树叶飘入森林一样,无影无踪。

过了几天,赵就与另外一个胖胖的小孩子一起,忐忑不安地站在一个瘦削、目光锐利的伯伯面前。伯伯衣着华丽,沉默寡言,他的目光在两个孩子身上瞟来瞟去,像是一头狮子在两只绵羊面前挑选晚餐。晚餐嘛,当然是越肥越好,这位伯伯对胖小孩露出了和蔼的微笑。就在这时候,斜刺里跑来一只猫,胖小孩伸出脚去踢它——这一脚便把皇帝位置踢走了。

伯伯叹了一口气,摸摸小赵的脑袋瓜子,对旁边的人说:就是他了。

这个瘦削的中年男人,就是在长期的逃跑生涯里丧失了生育能力的宋高宗。从此赵就开始了漫长的皇宫生活。

宋高宗虽然选定了赵为自己的接班人,但一直没有给他一个正式的名分。从内心讲,宋高宗还想挣扎一下,给自己鼓捣一个龙种。在宋朝,没有人工受精这一说法,因此宋高宗就得完全靠自己折腾,求医问药,不在话下。另外,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不喜欢赵,她中意的是另一位候选人:赵琢。

天姿聪明的赵决定为自己的政治前途挣工分了。多年的皇宫生活,让他逐渐熟悉政治生活的套路。他敏锐的发现,晚年的宋高宗与秦桧之间出现了不和谐调子,于是,他义无反顾的站在了宋高宗这一边。后来,秦桧病重,赵及时得到了消息,通知了宋高宗;宋高宗亲自去相府探视,粉碎了秦桧和他的余党准备让秦桧儿子当宰相的企图。

这是赵在政坛第一次亮相。

49的宋高宗无法再折腾下去了,于是,立储的问题也摆上了议事日程。此刻韦太后已死,凡事都得他来抓主意。宋高宗打算对两个候选人进行一番考核,从而为南宋王朝选出一个合格的老大。以什么为标准考核呢?宋高宗苦苦思量,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好色之徒,害得整个国家都受到了牵累,因此未来的接班人一定不能步自己后尘,于是他决定用美色考验两个候选人。

宋孝宗赵

宋高宗在宫中选了20名宫女,分别送到两个候选人宿舍。赵当时已经快到30岁了,正是当打之年,有美女投怀送抱,那自然不能白白浪费——好在他的老师史浩提醒了他,让他好好对待这些宫女。

过了一些日子,宋高宗召回20名宫女,一番体检之后他发现,赵同学是完璧归赵;而赵琢同学则毫不客气的将那10朵花儿尽数采摘。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1160年,宋高宗正式将赵立为太子。1163年,在主战派军民的压力之下,宋高宗把皇位禅让给赵,是为宋孝宗。在禅位仪式上,宋高宗说了一句出自内心的自我评价: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可谓一生的总结。

宋孝宗一上任就表现出与宋高宗不一样的地方。他恢复了主战派胡铨的官职,为抗金英雄岳飞 *** ,追封岳飞为鄂国公,谥号为武穆,在西湖边建立岳坟,供后人缅怀。他还削去秦桧的官号,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他重用主战派,重新拜张浚为相,并且整顿吏治,积极备战。这些措施在当时大快了人心,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宋孝宗身处的情况比较窘迫。当他想在政治舞台上来个大鹏展翅的时候,却发现太上皇宋高宗有意无意的按住了他的手脚,使他腾挪不得。比如,1165年,金国派使臣进京入见。双方在递交国书的仪式上发生了争执。金国使臣要按绍兴和议的礼仪,由宋朝皇帝在殿上亲自从使者手中接受国书。而宋孝宗认为金朝南侵,两国为敌对国家,应由大臣转呈金朝的国书。双方僵持住了。这时太上皇宋高宗发下来话,让宋孝宗遵守和议。因此宋孝宗不得不屈辱的从金朝使者手里接过国书。

宋高宗一度非常坦白地告诉宋孝宗:你等我死后再搞那些事儿吧。这让宋孝宗很是不爽却又无可奈何。此是后事,按住不表。单说宋孝宗甫一登基,就采纳宰相张浚的建议,积极筹划北伐的事情。

按照惯例,只要有人提出北伐,就会有人站出来反对。而且这反对的人来头不小:宋孝宗的老师,兼右相史浩。他反对的依据其实也有道理:北伐的各种准备工作还没有到位。窃以为,在大一统时代,能够在朝廷里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实在是皇帝的福音。古人老早就说了嘛,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过,为了这一天宋孝宗已经等待得太久了,他几乎迫不及待的想挥师北上,一雪靖康之耻。而张浚同志也是相同的心思:建功立业。于是乎,他俩为着同一个目标走到一块儿来了。

在宋朝,调动军队是需要履行一定的手续,通过三省和枢密院来完成。而三省和枢密院基本上都由主和派把持着。为了达到迅速出兵的目的,张浚在经过宋孝宗同意之后,绕过三省和枢密院,直接向李显忠等将领下达了北伐的命令,发动了抗金战争。

史浩知道此事后,以自己作为右相,居然被排斥在国家大事之外为由,辞去了右相职位。

战争伊始,进展比较顺利。金国怎么也没有想到,一贯软弱无能的南宋政权居然会主动向自己进攻。他们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北伐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李显忠率领攻打灵壁,一路由大将邵宏渊率领攻打虹具。李显忠是陕西人,一家200余口尽被金兵杀害,因此与金国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坚定的主战派。他很快就攻克了灵壁。另外一路久攻虹具不下,最后还是李显忠派灵壁降兵前去劝降,虹具守将才放弃抵抗。

邵宏渊这人心胸狭窄,嫉妒李显忠的才能,因此在军事行动上不配合李显忠。李显忠请邵宏渊乘胜进攻宿州,但邵宏渊却不予理睬。李显忠只得独自率部行动,经过激烈战斗,攻下了宿州。宿州是军事重镇。宋孝宗闻讯后那是相当高兴,写了一封亲笔信嘉奖将士,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

他当然不知道,他的嘉奖使得李显忠与邵宏渊之间的矛盾更深了。

在经过最初的溃败之后,金兵开始展开反扑。李显忠奋勇抵抗的时候,邵宏渊不但不救援,反而站在城墙上说风凉话:这大热天的,摇扇子也不凉快,打什么仗嘛。

可想而知,孤军作战的李显忠抵抗多时后,独木难支,最终全线溃败。宿州古称符离,因此这一事件也称为符离之溃。

虽然宋军在符离之溃中没有受到实质性打击,但这给了踌躇满志的宋孝宗沉重一击。他也逐渐意识到,恢复大业并不是旦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就倾向了主战派,他重新任用了秦桧余党汤思退,并将主战的张焘、辛次膺和王十朋等先后赶出朝廷。不过,他还是对主战派留有余地。张浚因战败请辞,宋孝宗好言劝告,象征性地降为江淮宣抚使,部署两淮防线;不久又恢复都督江淮军马的职务。

不打仗了,大家就坐到谈判桌上来。

金国开出了价码:宋帝与金帝改为叔侄关系,宋朝归还在战争中占领的海、泗、唐、邓四州,归还降宋的金人,补纳绍兴末年以来的岁币。

金国以为像以前那样,只要自己开出价码,宋朝就只有乖乖的接受,但这回他们遇到了宋孝宗——一个欲有所作为的皇帝。宋孝宗说:不。

说不是需要底气的。宋孝宗召回张浚为右相,全力备战,准备与金军一决雌雄。

张浚招徕山东淮北的忠义之士万余人,补充建康、镇江的正规军,增修两淮城堡工事,添置江淮战舰,随时奉命待发。无奈汤思退及其同党百般攻击张浚,污蔑他名曰备守,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再加上太上皇宋高宗插了一腿,让宋孝宗不要折腾。在种种压力之下,宋孝宗屈服了,将张浚罢免。

四个月后,张浚死在离京途中,留下遗嘱,我曾任宰相,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死后不配葬在祖宗墓侧,葬在衡山之下足矣。

谈判继续进行。几番艰辛的拉锯战之后,1164年,隆兴和议签字生效。具体条款是:

1、宋帝称金帝为叔父;

2、国交平等,改诏表为国书;

3、改岁贡为岁币,银绢各减5万;

4、疆界如绍兴之旧,宋归还所取商秦二州。

与绍兴和议相比,双方都进行了适度的退步。在金国那边,是因为国内政局不稳;在南宋这边,是军事实力实在太差,打不过人家。绍兴和议之后,两国进入了40年的和平时期,直到开禧北伐。在这40年里,两国都开足马力,发展生产,因此社会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不过,宋孝宗还是对恢复大业念念不忘。他一边搞建设,一边搞军备。他也知道,金国是靠不住的,只要他们一恢复元气,随时都有撕毁条约,举国南侵的可能。是以,他任用主战派代表虞允文为相。

虞允文曾经组织指挥过采石大捷,宋孝宗对之寄予了很大希望。这年9月,宋孝宗派虞允文到四川任宣抚使,希望他日后能在四川率先出兵。他对虞允文说:丙午(即靖康)之耻,当与丞相共雪之。他甚至与虞允文相约,一起发兵攻打金国。虞允文临行前,宋孝宗握住他的手,说:爱卿啊,如果你出兵了,我没出兵,是我辜负你;如果我出兵了你没出兵,是你辜负我。

虞允文走后,宋孝宗天天等候他出兵的消息。可虞允文到四川快一年了,都没有向他报告出兵的计划。宋孝宗等不及了,一封又一封加急电报发过去,催促他出兵。而虞允文的回答都是:还没准备好,不能出兵。宋孝宗很生气,派人拿着自己亲笔写的信去催促虞允文。这一回,派去的人赶到四川,却发现虞允文已经因为劳累过度病逝了。

宋孝宗的计划又泡汤了。

学界有一种说法: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这说法是比较公允的。宋高宗空有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却尽做些自毁长城的事情;到了宋孝宗时代,老大挺能干,手下却多是胸怀大志,却碌碌无为之士。比如张浚,是一个旗帜鲜明的主战派,但能力实在有限。虞允文的情况也差不多。对国家忠心耿耿,却并不是一个栋梁之才,难以承担中流砥柱的重任。或者,这就是宋孝宗不得不面临的窘境吧。

虞允文事件又给了宋孝宗沉重一击。他也由此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为一个现实主义者。从此再也不提北伐之事,一心一意抓国内建设,增强国力,为下一届 *** 北伐打好人力、物力基础。

宋孝宗恢复了开国以来言论自由的传统,鼓励大臣们存在不同意见,互相争论。这使得相当长一段时间,政治都比较清明。

为了改变民贫国弱的局面,宋孝宗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每年都亲自过问各地的收成情况,而且还十分关注新的农作物品种。有一次,诗人范成大向他介绍了一种叫劫麦的新品种,宋孝宗让人先在皇宫的后花园里试种,发现确实穗实饱满,就在江淮各地大面积推广。

宋孝宗不但在执政能力上远胜宋高宗,在个人操守上也比他强很多。他崇尚节俭,经常穿旧衣服上班。他也不爱大兴土木。在他的治下,南宋出现了乾淳之治的小康社会。国库充盈,据说连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

宋孝宗本人没有太大的权力欲望。宋高宗死后不久,他就禅让给三子赵。说来还有点意思。因为当时金国也换庄,轮到20几岁的金章宗做老大了。按照隆兴和议规定,60多岁的宋孝宗要在国书里称呼金章宗为叔叔,这对自尊心极强的宋孝宗来说,是绝不能忍受的。

宋孝宗执政的大部分年头都有一个宋高宗压在头上,怎一个字了得?不过,他又是南宋最有能力、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怎一个强字了得!

南宋最杰出的皇帝是谁?

在我们的印象中,宋朝最有作为的皇帝是宋孝宗。宋孝宗一生在位27年。前十多年的时间,他积极北伐。虽然北伐并没有成功,但他有效地遏制了金国想继续南下的雄心。从此后,金国除了最后阶段对宋朝有过一次报复性的侵略以外,就再也没有主动侵略过南宋了。后十多年的时间,宋孝宗致力于发展生产。南宋初年,由于宋金之间的战争,宋朝的经济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宋孝宗在发展生产上是卓有成效的,让南宋延续了北宋末年金国入侵前的那种辉煌。

宋孝宗取得的功绩是巨大的。不过说起来,宋孝宗只是一个继承性的皇帝。也就是说,他是在宋高宗打下的良好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如果没有宋高宗的基础性工作和正确的策略,宋孝宗要想取得这样的成绩,其实是很难的。有人可能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会说,宋高宗是一个苟且偷安的皇帝,是一个投降派,而且还杀了岳飞,陷害忠良。

他的主张和宋孝宗的主张是相反的。怎么能说宋孝宗继承了宋高宗呢?事实上,宋孝宗确实是完完全全继承了宋高宗做法的。宋孝宗的这个“孝”字可不是随便得来的。他在位27年,有25年宋高宗是看着他执政的。如果他什么事情都和宋高宗反着来,他和宋高宗不发生矛盾吗?发生了矛盾,他去世后,他的庙号还能叫“孝”吗?

那么,说宋孝宗继承了宋高宗的策略,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来呢?

一、北伐。有人可能会说,你这不是胡说八道吗?宋高宗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投降派,他的主张是坚持议和的,与北伐无关。事实上,我们要知道,宋高宗一生其实做北伐的事情,比他做议和的事情要多得多。当北宋灭亡,金国南下的时候,宋高宗一直在坚持抗战。也正是有他的支持,南宋才出现了岳飞、韩世忠等坚决抗战的力量。

另外,宋高宗在位的最后几年,当完颜亮再一次大举南下的时候,他也是主张回击的。而且在他的支持下,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完颜亮,有力地遏制了金国南下的步伐。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能说宋高宗没有抗击,他只是主张有“有节奏”地抗击,目的是以保住南宋小朝廷为主。宋高宗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把皇位禅让给了宋孝宗。他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我认为,他是想要宋孝宗来代替他“北伐”。当然了,他所谓的“北伐”,并非是收复失去的国土,而是“以打促和”。通过主动打击金国,让金国再也不发生像完颜亮那样,主动南下侵略的事情。宋高宗在禅位的时候,就国策的问题,肯定是给宋孝宗交代过的。肯定也是得到了宋孝宗的认可,宋高宗才会交出权柄。

二、平衡。历史上,被北方游牧民族追打,逃到南方建立政权,最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稳定下来,站稳脚跟。站稳脚跟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就能实现的。因为南方本身就是有人常驻的,你从北方拖家带口到达南方,对于南方的原住民来说,你其实也是一种侵略。因此,一方面你需要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另一方面你又得处理和南方原住民之间的关系,这其实是相当不容易的。历史上往南逃的三个著名政权:南宋、南明、东晋。只有南宋站住了脚跟。

东晋受制于当地的世家大族,整个皇室软弱不堪。南明也是一样,各种派系纠纷太多,扯皮不断。南宋能够延续一个半世纪,可以说,与宋高宗在主战的北方士族与主和的南方士族之间,求取一种平衡,不无关系。宋孝宗正是延续了这种策略。他上台后,对国策进行了调整,给岳飞平反,打击秦桧。看起来他与宋高宗是背道而驰的,其实不是,他是延续宋高宗追求平衡的策略。因为不允许一方独大,所以他打击主和派,扶持主战派,从而求得一种新的平衡。

三、生息。宋高宗为什么一开始提倡北伐,后来又阻止北伐。除了他有私心以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确保南方的生息。毕竟打仗是需要钱粮的,如果南方的经济一片破败,仗也打不下去了,而且还容易引起原住民和南下居民的矛盾。毕竟对于原住民来说,他们失国之痛,并没有那么强烈。宋孝宗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北伐以后,立刻转变方向,发展生产,也就是重视南方生息的表现。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宋孝宗的策略,不过是宋高宗策略的延续罢了。因此。要说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还得是宋高宗。(参考资料:《宋史》)

南宋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是哪位?

孝宗是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
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绍熙五年六月初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3年——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孙,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养子,原来是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父亲为秀安僖王赵子偁。由於高宗的唯一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没有嗣子,所以只好从其他宗族中选择后继者。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是为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长房。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逊位,让位与儿子宋光宗赵敦。绍熙五年(1194年)病逝,终年68岁。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

生平

孝宗登基后,定年号“隆兴”,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遂恢复名将岳飞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剥夺秦桧的官爵,并且命令老将张浚北伐中原,但在符离遭遇金军阻击,大败。接着金军趁胜追击,南宋军队损失惨重。宋孝宗被迫于隆兴二年(1164年)和金国签订“隆兴和议”。次年改元“乾道”,并又任用王淮理财备战。乾道年间,由于没有战事的干扰,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贪污腐朽的局面。由于宋孝宗治国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现“乾淳之治”(乾:乾道,淳:淳熙)的小康局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0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