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如何评价袁崇焕抗金,袁崇焕抗金的作用,(历史上对袁崇焕是怎么评价的)

华里士 2023-07-22 12:59:38

袁崇焕是明代著名将领,也是晚明很有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但在与后金(清)的战争中,他是举足轻重、可以扭转乾坤的军事统帅。今天笔者就带读者一窥袁督师后期卓绝又悲剧的戎马生涯。

袁崇焕在辽东可分为辅佐孙承宗、巡抚辽东、督师蓟辽三个时期 。督师蓟辽是他理想与实践的集大成时期,也是明末辽东军力最巅峰的时期。

打造关宁劲旅

很多人认为,大学士孙承宗经略辽东时期确立了“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标志着关宁劲旅的形成。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事实上,孙承宗练兵十一万,辽东兵只有三万,而且他麾下大将赵率教、马世龙等人都是清一色西军将门子弟。关外的支柱依然是援辽诸军,崇祯元年辽东的湖广兵兵变就是体现。而且,辽东军没有战争经验,只能说雏形初现。

到了1626-27年的宁远守城战、宁锦会战时,关宁军刚为人所知,祖大寿、何可纲也仅是“浮出水面”。关宁军真正发挥重要作用,要等到崇祯在位时期。

在皇帝的支持下,袁崇焕取得各项专断权,大量人事更换。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三将更成为袁崇焕团队的核心成员,当与袁相终始,甚至要同生死。

同时,五十位新任将领半数出身辽东,一大批辽东本土军官崛起,在未来十年里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关宁军战术革新

经过前述两次会战的胜利,袁崇焕提出了“凭坚城,用大炮”的战术思想,并将之升级到战略层面:明军用堡垒推进战术,层层逼近至后金首都沈阳。

不过,袁崇焕并未止步于坚城大炮的战术理念,而是逐步演化出更具攻击性的野战战役法——骑兵军团配合防御强悍的步车兵。

在战场上,装备长柄武器、鸟枪的绵甲步兵列营防御,轻(骑射)重(铁甲)骑兵与之配合作战。辽东军基本做到了精兵、壮马、坚甲、利兵,能与后金军野战争雄。

骑兵军团的组建是袁崇焕作战思想的最大体现。

此前,明代最多是小股骑兵(两三千)突击作战,诸如烧荒、游击、捣巢,很少组建骑兵军团,孙承宗也是。我们看一下孙承宗时期与袁崇焕时期编制的区别:

对比会发现,袁崇焕在骑兵数量上有比较大的增加。关键是袁崇焕要尝试骑兵集团作战,五部十五营的骑兵独立成军,而不再是步骑混合编组。

这在土木之变后,是明朝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成功组建骑兵集团。这也标志着关宁铁骑正式成军,不再是城池或营垒的优质防御部队而已。

实战中,崇祯二年广渠门作战,后金与关宁骑兵往来驰突,箭如雨下,袁崇焕两肋如猬,幸亏有重甲而没射透。双方重甲骑兵近距离格杀,甚至有八旗兵有冲到袁崇焕面前。

此战看似依城作战,但由于北京宽广的护城河与广渠门外复杂的建筑群(宁远坚壁清野很成功),城上火力很难予以实际帮助,甚至会有反作用。广渠门之战是一次不折不扣的野战,足以证明关宁骑兵的战斗力。

此后的蓟州城外,清军与关宁步兵打了一场遭遇战。清军精锐部队的护军营,在进攻中三旗中竟然有两旗退却,并损失了至少四位将领高级。其中两位由远距离箭雨造成的,两位是近距离格斗造成的。

另外,杀入京师城外的皇太极竟主动从左安门外撤退,是因为被办法攻破关宁步骑车兵合编的大营,只留下一句酸话,“若伤我军士,虽胜不足多也,此不过败残之余耳,何足以劳我军。”

这句话可以佐证袁崇焕新式战术下关宁步骑兵配合的战斗力,已经不弱于甚至更胜清军一筹。可惜历史没有给双方决战的机会,后人只能无限感慨。

更多>>(接下文评论)

历史上对袁崇焕是怎么评价的

历史评价 “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十个字耳。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焕为关门必不可发一援宁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亦但是置将与卒耳。而崇焕置母妻子百口於军中。纸上甲兵,禁中颇牧人,可自命也。而实从矢石锋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胆气较练,而伎俩较实。”(《崇祯实录》卷八) “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为之。而该道员缺,则听崇焕自择以代。”(《明熹宗实录》卷六八) “初,虏势张甚。人心惶骇欲遁。自崇焕坚拒,气始振。关外九城得屹然拱护山海……藤县(袁崇焕)之于东陲,亦勋劳多矣!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辽西将非国之有也。赖藤县力持,成宁远之功,士气少奋。”(《国榷》) “柳河败绩,士卒西奔。崇焕狂呼邀截,使各还守信地。关外城堡幸尔得存。至于宁远解围,誓众效死。金启倧一炮打坏虏营一角,虏乃旋退,危城得全。崇焕虽死于法,不可顿没其功也。”(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五,天启六年正月) “(袁)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驰进北京,与贼对阵于皇城齐化门。贼直到沙窝门。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鏖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朝鲜《仁祖实录》卷二十二) “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而崇焕先置于极刑,妻子流数千里,刑浮于罪,冤哉!”(《明季北略》二十四)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清高宗实录》)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 。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袁督师传》) 感谢您对本团队的支持 我比较倾向于明朝那些事儿所说的评价一个人要看他在一些关键性事件上采取的行动。 对于袁崇焕,第一是,努尔哈赤是死在他手上的。这点几乎被大家所公认。 都是经过一些佐证来旁敲侧击,没有直接性的证明。 第二是,皇太极打到北京城的时候,袁崇焕是千里迢迢赶回北京城来保卫京师的。 即使是在被崇祯关到牢里,关宁铁骑的祖大寿(或是另一将领)逃跑的时候, 袁崇焕从牢里出来,劝说他返回保卫北京城。 不过我们也不妨讨论下,权当茶后闲话 第一是,袁崇焕杀掉了毛文龙。 毛文龙当时起的作用是很大的,他的地盘应该相当于敌后根据地的样子。 毛死后,清军南下再无后顾之忧。 对于这点,按照当时观点看,毛的确有要杀头地理由。明朝时候是由文官来节制武馆的。 但杀掉后弊大于利。有这点看,袁崇焕至少不算是一个名将。 第二是,明朝的时候袁崇焕被凌迟,但是为他平反的却是清朝的乾隆年前。 乾隆也许是想推出这个人,说崇祯皇帝自毁长城,证明清朝得天下的正统性。 但是我想,袁崇焕的实际作用应该是没有这么大的。 个人认为,袁崇焕运气有(打死努尔哈赤),忠君报国有, 不过,明朝时候的以文制武的政策,以及其后期糜烂的财政状况+天灾人祸, 决定了明末期是不会出现精兵名将的。 袁崇焕不是一个能决定明朝气运的人。 个人推荐看一下 明朝的那些事,里面对袁崇焕的看法比较客观。

清朝为什么那么推崇袁崇焕呢?

明未崇祯皇帝执政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曾对朱由检许下?五年平辽?宏愿的原蓟辽督师袁崇焕擅自杀害岛帅?毛文龙?,?擅主议合合、米面资敌?等罪状,被凌迟处死,抄没家产、家人留徒三千里。

当时大明的百姓无不称赞崇祯帝英明。在活剐袁崇焕现场,有老百姓像刽子手争相收买他的身肉食吃,一解心头之恨。就连明末清初的五大学者之一朱之瑜严厉批判道?贼臣杨镐、袁崇前后有卖国行为?。明末浙东四大史学之一的张岱则描述,?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如此形容对他的讽刺,从这些方面可见天下人对袁崇焕之恨意之深。

《明史》中可以看到记载,袁宗焕被杀死为?天下冤之?,为此明南明永历帝还赐其谥号?襄愍?(min)。就连乾隆帝亦加赞赏,梁启超还称其为爱国将领。在这里就产生了两个疑问,很多人就看不明白,如果袁崇焕真的被冤枉,那么他不应该在死后被天下人争啖(d?n)其肉、拍手称快怨恨已久。假如他没有被冤枉,清朝人在修撰《明史》的时候,为何又会对其评价那么高呢?

不明思议,站在现在人的角度来看袁崇焕,即使被冤枉能从一个卖国贼转变为明末抗金英雄,从中必存在冤枉和不现实的争议?

崇祯帝执政期间虽然勤政节俭,但并没有什么作为,在执政期间大量更换或斩杀宰相和各地封疆大史,同时被朝堂大臣左右主见,喜欢听信馋言,朝堂之中时常出现主战派和主和派,为各自的利益互相攻击陷害。这其中也许存在袁崇焕等人无辜加上罪名被冤杀,历史上对袁崇焕的争议很大,尚无盖棺定论。

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刘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袁崇焕传》

存在两个疑点:第一个,擅自和后金议合,交易米面,所谓的资敌。袁崇焕为了寻求蒙古的中立或支持,私自和蒙古部落交易,蒙古部落却不地道,在背后私自又和金国交易,米面都流失到了后金军队手里。这里面不存在袁崇焕直接和后金做交易,他是为了自身所处的战略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第二个关于擅杀毛文龙,袁崇焕上任蓟辽督师感觉毛文龙狂妄自大,不服管教就找了一个机会定出罪名,拿出尚方宝剑将其斩首。这件事是他私自干的,没有向崇祯皇帝请示过,致使毛文龙的三员大将,先后归顺皇太极,导致皮岛名存实亡。

这两件事不足以说明袁崇焕叛国求荣,他所做的这两件错事也是有因彼出,让后金趋于形势能够投降,岂不知后金的野心在于取得天下。

有史载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北京求访国事旧闻时,无意间目睹《清太宗实录》,看到当年努尔哈赤使用反间计借崇祯之手除掉袁崇焕的记载,这个消息后来被流传出去,传到永历朝中,永历帝为了取揽于广东百姓,可提振抗清事情而为袁崇焕?平反赐谥号。

清朝政府的作为也值得深思,乾隆帝在批阅《明史》的时候,向军机大臣和珅感慨下谕:?袁宗焕督师蓟辽,虽然和我大清朝为敌,但是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忠于主事,在当时大明的君主昏庸糊涂,没有查明详情就借此定为叛乱而斩杀袁等人?。乾隆帝不当平反了袁崇焕和熊廷弼等前明朝冤枉斩杀大臣,还为他们的后人封赏补官职,同时昭告天下,令世人瞻仰摩拜。

目前最权威的对袁崇焕的评价是什么

? ? ? ? ? 目前比较权威的评价就是袁崇焕是一个爱国英雄,而不是一个卖国贼。关于袁崇焕功罪的争论,从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依然存在着争论不休的“挺袁”和“倒袁”两派。 ? ? ?倒袁派以草根为主,多是依据各种史料证据中袁崇焕寡谋、损兵、丢粮、不救、议和、献媚、暮气、资敌、斩帅、纵敌、败阵、苟且等劣迹对其提出质疑。

? ? 挺袁派中不乏名人,如康有为、梁启超、金庸、阎崇年等,挺袁派则多以《明史》为依托,其中最为犀利的就是“反间计”和“冤杀”。

挺袁派部分言论摘录:

努尔哈赤:“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杨惟和:“十余年奴氛孔炽,士卒畏敌,不畏将帅。袁崇焕一振起之,而将士始用其命,军民始安其生,天下壮之,真今之方叔也 ”

余大成:“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允绝,圣世谁复为《金陀粹编》者?可叹也!”

王在晋:“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

唐甄:“当是之时,非无贤才也,袁崇焕以间诛,孙传庭以迫败,卢象升以嫉丧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将,国之宝也,不得尽其才而枉陷于死,使当日者有一张居正为之相,则间必不行,师出有时,嫉无所施,各尽其才,而明之天下犹可不至于亡。”

谈迁:“初,虏势张甚。人心惶骇欲遁。自崇焕坚拒,气始振。”“藤县(袁崇焕)之于东陲,亦勋劳多矣!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辽西将非国之有也。赖藤县力持,成宁远之功,士气少奋。”

计六奇:“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

朱舜水:“奴虏种类,原自不蕃。先年李宁远以奴隶儿子畜之,玩之掌股,使其长养内地,知我虚实情形;又加以龙虎将军名号,使得控崇别部,狡焉启疆,失于防御,遂灭北关、白羊骨诸种,益致彼猖。又贼臣杨镐、袁崇焕前后卖国,继丧辽阳、广宁,滋蔓难图;然犹二十年蹂躏,三韩、燕云屹然无恙。即曾两入朔易山东,未敢公然盘踞。祗因流寇攻陷京城,惨杀文武。吴三桂愚呆竖子,失于较计,欲报家仇,勾引入寇;逆虏遂令三桂为导,乘机掩袭北京。”

夏允彝:“自有辽事,所用人,鲜能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为庶几;而武臣如刘綎、杜松、满桂、祖大寿、吴三桂,其最着也。”

张廷玉:“崇焕智虽疏,差有胆略,庄烈帝又以谗间诛之。”

乾隆帝:“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汪荣宝:“明自用兵以来,督师者如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辈,皆以盖世之才,能称其职;而诸将委身许国,效死不屈者亦前后相望。”

韩文举:“以叔季衰亡之国,撄犬羊暴起之众,自有历史以来,未有能取胜者,能取胜自督师始。且不徒取胜而已,实足制敌死命而无难,是中经营惨淡,殆非寻常英雄所能胜任。夫知敌所长而避之,侦敌所短而乘之,难矣;然犹非至难也。大败之后,人无固志,胡尘乍起,望风而逃,于此而欲振作士气,俾将卒去其畏敌之心,起其灭敌之望,宁非难中之至难者哉?以此而论督师,殆天人不可及欤!”

康有为:“若吾粤袁督师之丧于谗间也,天下震动,鬼神号泣,明社遂屋,余祸烈烈,波荡至今。呜呼,天下才臣名将多矣,谗死亦至伙,而恻恻于人心,震惕于敌国,非止以一身之生死系一姓之存亡,实以一身之生命关中国之全局,则岂惟杜邮、钟室、凉风、金牌之凄感也。……假若间不行而能尽其才,明或不亡。”

梁启超:“使督师以前而有督师其人者,则满洲军将不能越辽河一步,使督师以后而能有督师其人者,则满洲军犹不能越榆关一步,故袁督师一日不去,则满洲万不能得志于中国,后金军之处心积虑,以谋督师宜也。而独怪乎明之朝廷自坏长城,为敌复仇,以快群小一日之意见,而与之俱尽,古今冤狱虽多,语其关系之重大,殆未有袁督师若者也。”“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萧一山:“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皆以盖世之才,治辽事而有余,然或内毁于阉党,外罹于反间,不终其位。”

李济深:“论明清间事者,佥以为督师不死,满清不能入主中原。”

孟森:“庶知三百年公论不定,一翻明末人当时之记载,愈坠云雾中。论史者将谓今日之人不应妄断古人之狱,惟有求之故纸,凭耳目所及者之言以为信。岂知明季之事,惟耳目相及之人,恩怨是非尤为纠葛。”

阎崇年

〇“袁崇焕的死是一场悲剧。从哲理来说,生死是一个大关节,也是一个大境界。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谦如此,袁崇焕也如此。袁崇焕之死,唤起万千人奋起,笑洒碧血振乾坤。如鲁迅所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〇“袁崇焕是一位历史人物,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与性格的局限性,也有其军事失误和举措失当之处,且成为他罹祸的‘口实’。然而,瑕不掩瑜。袁崇焕作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的爱国英雄而永垂史册,万古流芳。”

〇“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因阉孽诬陷、后金设间、崇祯昏庸而被含冤磔死。崇祯帝在自毁长城。”

金庸

〇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〇努尔哈赤与袁崇焕正面交锋之时,满清的兵势正处于巅峰状态,而明朝的政治与军事也正处于腐败绝顶的状态。以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之下,而去和一个纵横无敌的大英雄对抗,居然把努尔哈赤打死了,打三场大战,胜了三场,袁崇焕的英雄气概,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十分罕有的。

〇希腊史诗《伊里亚特》记述赫克托和亚契力斯绕城大战这一段中,描写众天神拿了天平来秤这两个英雄的命运,小时候我读到赫克托这一端沉了下去,天神们决定他必须战败而死,感到非常难过,“那不公平!那不公平!”过了许多岁月,当我读到满清的皇太极怎样设反间计、崇祯和他的大臣们怎样商量要不要杀死袁崇焕,同样有剧烈的凄怆之感。

相关争议

? ? ? 袁崇焕的事迹、评论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时期历史记载十分混乱,即使是与其耳目相关的人,其恩怨纠葛也尤其复杂。其中,主要争议的集中点是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

被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学者之一的朱舜水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里,将袁崇焕称为“卖国贼”, 明末将领徐石麒也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清朝学士张廷玉在撰写《明史》时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计六奇在《明季北略》里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

? ? ? 清乾隆皇帝觉得袁崇焕的死值得怜悯,民国初年,梁启超在《袁崇焕传》中对袁崇焕大加赞赏,认为他是能影响国家安危、民族兴亡的人。1952年,北京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城市建设时,叶恭绰等联名上毛泽东,请求保护袁墓,毛泽东在回复中称袁崇焕为“明末爱国领袖”。

? ? ? ?袁崇焕因为行事作风的问题,曾经让器重他的孙承宗大为震怒, 擒杀毛文龙也是袁崇焕擅自主张。他的同事王在晋认为袁崇焕虽然死于国法,但是他的功劳不可淹没, 但同时,他也认为袁崇焕的死是自取灭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1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