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朱元璋的后妃们五花八门的来源

华里士 2023-07-22 13:06:03

在中国古代,婚姻大多会和政治挂钩。明代的后妃制度创始于朱元璋。《明史·后妃传》曾这样评价:“终明之代,宫壶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超轶汉唐。”

朱元璋曾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后宫,以防止宫闱之失。他的这些主张都写入《皇明祖训》。比如规定“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大臣不得私自进呈。

因为朱元璋是从马上打的天下,41岁时称的帝,他的后妃不可能完全按这些规定来办。据统计,朱元璋的后妃有20多位,这些妃子都是怎么来的呢?

一、起义军将领之家

朱元璋的马皇后是郭子兴的养女,两人为结发夫妻,起于贫困,感情深厚。

郭惠妃,就是郭子兴的亲生女儿,生蜀献王朱椿、代简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汝阳公主。

朱元璋的贵妃孙氏,陈州人,其父仕元,后在战乱中父母俱亡,随兄孙藩至扬州避难,被起义军元帅马世熊收为义女。生怀庆公主,谥号成穆。

二、普通百姓之女

郭宁妃,濠州人,其父郭山甫,兄郭兴、郭英。生鲁荒王朱檀。据说郭宁妃之父善看相,一次偶然看到朱元璋,知道此人必然大富大贵,遂把女儿嫁给朱元璋,同时又让两个儿子追随朱元璋。

三、收纳对手之妻

达定妃,生齐恭王朱榑、潭王朱梓,原为陈友谅之妻。朱元璋在平定陈友谅之后,将陈友谅的后宫收为已有。《罪惟录》记载:“达宁妃,汉友谅宫人,册为妃,生潭王梓。”

朱元璋收对手之妻,完全是出于报复心理。他曾公开说:“朕平诸僭伪,未尝有其妻女,汉我深仇出此。”因为有了大仇,才以收其妻的方式羞辱对手。《万历野获编》也说:“高皇帝提一剑芟群雄,于所平诸国妃主,无选入侍者,惟伪汉违命最久,上心恨之,曾纳其妾。”不过“旋即遣出,深以为悔”。后人还据此演绎出朱梓为陈友谅的遗腹子,后来起兵为父母报复,兵败自焚的故事。

四、收纳元朝后宫

在起兵反元的过程中,朱元璋曾收纳过元朝的后宫女子,其中有蒙古人,也有高丽人。

韩妃,本为高丽进贡的女子。生辽王朱植、含山公主。

翁妃,“系元妃甕吉剌带之族”,也有说她是元顺帝的后宫。

碽妃,朱棣的生母,可能是蒙古人,或者是高丽人。《南京太常寺志》所载明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来未之有改者。”

五、勋臣之女

李淑妃,寿州人,父李杰,广武卫指挥佥事,洪武初年北征时战死。。史书未有她生下皇子的记载,但有人却认为李淑妃生懿文太子朱标、秦愍王朱樉、晋恭王朱棡。在册封李淑妃时,朱元璋说:“朕自后崩之后,欲得贤淑之女助朕奉祀宗庙,乃卜诸功臣之家,惟尔李氏最贞,物册尔为淑妃。”

胡顺妃,生湘献王朱柏。其父为豫章侯胡美,开国功臣。

六、来自民间

胡蓝之案,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4万余人,随朱元璋起家的淮西勋贵大部分被消灭。为了防范勋臣势力,所以朱元璋的后妃也有很多来自民间的。

胡充妃,生楚昭王朱桢,谥号昭敬。

崔惠妃,谥号庄靖安荣,未生子女

赵贵妃,生沈简王朱模

郑安妃,生福清公主

李贤妃,生唐定王朱桱

刘惠妃,生郢靖王朱栋

葛丽妃,生伊厉王朱彝。

余妃,生庆靖王朱栴

杨妃,生宁献王朱权

周妃,生岷庄王朱楩、韩宪王朱松

张美人,生宝庆公主。朱元璋死后,她因女儿年幼而幸运的成为唯一一位免于殉葬者。

任顺妃;生平不详

郜氏,生肃庄王朱楧。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后妃“来自民间,则习闾阎生计,可以佐人君节俭之浥。若必出于勋旧,则勋而兼戚,戚而兼勋,王氏祸汉,贾氏祸晋,可为前鉴。”这样看来,朱元璋的祖父家法,实在是“其意深远矣”。

朱元璋封伙伴故事缩写

朱元璋称帝以后把应天府改称南京,立其结发妻子马妃为皇后,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当时朱元璋41岁。当上皇帝后,朱元璋就想如何才能让他的子孙永远当皇帝,让朱家皇朝,传之千秋万世。

他的第一个办法是把儿子封王。朱元璋的后妃们一共给他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其中长子朱标封为皇太子,还有一个皇子朱楠,中途夭折,其余24个皇子,全都封为亲王(也叫藩王),让他们的封地遍及全国,去主宰那里的一切。比如他将二儿子朱樉封到西安(今陕西西安),这里是古代秦国,朱樉便被封为秦王。三儿子朱棢封在太原(今山西太原),这里曾是古晋国,便封为晋王。四子朱棣封在北平(即元大都),称为燕王。以此类推,这24个王就像一个特大的蜘蛛网,把整个中国都笼罩在朱家的势力范围之内。

亲王府内设置官署,由“相国”主持,还有护卫的军队。亲王有着很大的权力,可以控制当地驻军的调动指挥权。不过有一条限制,就是被分封的各亲王不能干预地方的民政,除王府以外,都归各级地方官吏治理。

第二个办法是大封功臣。所谓功臣是指跟随他打天下的文官武将。这些开国元勋多是有才能的人,笼络住他们,就可以保卫他的政权。这些功臣封公的7人,封侯的28人。当初随朱元璋起兵的24将,除已死的外,都得到封侯,比如徐达封为魏国公、常遇春封为鄂国公、李善长为韩国公、李文忠为曹国公、冯胜为宋国公、邓愈为卫国公、汤和为信国公。

朱元璋别出心裁,设立了一个特务机关“锦衣卫”,随时监视大臣们的行动,向皇帝报告。百密还有一疏,国家那么大,人员又那么多,再加上一些贪官污吏从中挑拨离间,自然会生出事来。而朱元璋随着年纪的增大,性格也发生变化,原先那种坦诚待人的长处不见了,变得刻薄、猜疑、凶残、好杀。特别是他看到太子朱标很像他的母亲马皇后,性情朴实,待人宽厚。他怕太子将来驾驭不了那些功臣,从而威胁朱家的皇位,于是朱元璋狠狠心,决定把一些一意孤行、擅权妄法、行为跋扈,能够影响朱家王朝安全的大臣全部杀掉。

洪武十三年、二十六年,朱元璋两次借丞相胡惟庸和凉国公蓝玉谋反案,杀掉了几万人。死于两案的功臣有李善长、陆仲享、费聚、唐胜宗、张温、曹震、陈桓等人,甚至连元帅徐达也不例外。朱元璋杀红了眼,对自己的亲戚也不客气。他的亲侄子朱文正被他用乱杖打死,外甥李文忠被他派人毒死。“二十四将”中,除花云等少数早期战死的以外,其余的几乎都被他杀死。只有一个汤和,看徐达、李文忠先后被毒死,急忙跑去见朱元璋,主动交出兵权,回家养老,才得以幸免。真是伴君如伴虎,当年轰轰烈烈的“二十四将”,只有此人得以善终

明朝为何没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这事与朱元璋有什么关系?

古代历史上的中国,时常会发生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情况,例如西汉、东汉时期。而明朝却从来没有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事情。这事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努力分不开!虽然朱元璋没什么文化,但他对前朝的历史特别感兴趣。他在位期间,虚心好学,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还曾编写《皇明祖训》,以让后世子孙借鉴学习。那么朱元璋是怎么杜绝后宫、外戚干政的呢?

第一个就是正确选择后妃。朱元璋明白外戚专权的根本在于后妃的选择。一直以来后妃绝大多数出自官宦人家,从而造成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情况。所以朱元璋曾规定,“凡天子及亲王、後、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所以在明朝统治期间,大部分皇后来自民间的平头百姓。这样一来,外戚的力量自然也不足为患。

第二个就是妃子的权限问题。在《皇明祖训》中就提出了种种限制。比如说严禁男人进入后宫。甚至是妃子们患病,也不让御医进入后宫。所以有人说后宫中的妃嫔们看似华丽,其实很可悲。

第三个就是对文官的抵制。明朝统治时期,文官的力量十分强大。所以皇帝对文官很是戒备。其实最终还是和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分不开,它影响了他的后代,使得明朝一直也没有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情况。

朱元璋殉葬的嫔妃们 为何尸骨呈八字形?

说到古代的一些殉葬制度真的太恐怖太恐怖了,把活人拿去殉葬的都是很常见的,到底有多么的恐怖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朱元璋的殉葬坑,话说朱元璋出土的殉葬坑里面的尸骨都是呈八字型的,那么这到底是为啥啊?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真实的内容其实真的挺让人觉得恐怖的!

“朱元璋陪葬的女子双腿都被掰开,呈八字形”,这是因为古代的一种非常特殊的陪葬方式。这些陪葬的女子被致昏后,为了保持死后容貌不腐败,需要立即将水银灌注在这些女子的后脑,因为这些女子还是活人,神经反射还存在,所以就呈现出“八字形”。可以想象这样的殉葬制度是何等的残忍啊!

“人殉”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但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就不得不提中国历史上的“人殉”制度。中国的“人殉”制度原始氏族社会开始,历经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发展时期,最终消亡,这也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一、“人殉”最早的历史起源距今1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内,发现了上古时期最原始的殉葬形态:一个青年女子、一个中年女子和一个老人,随葬品仅有燧石、打磨过的石器工具和穿孔的兽牙装饰品,这是原始氏族社会人殉葬的最原始形态。

二、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殉制度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逐渐出现了奴隶主等贵族阶层,这些人为了死后依然能够享受着生前的富足生活,所以丧葬采用大量的奴隶来殉葬。这一历史时期的殉葬以殷商、西周最为典型!

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发掘的一个中型王室墓葬。在其周围发现人祭坑1400多个,殉葬的奴隶多是未成年的儿童,有的被砍头或锯手、足等,惨不忍睹。这绝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三、历经春秋战国、到了汉朝以后,人殉制度才逐渐降温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战争的因素,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凋敝,人口凋零。这个时候,统治者普遍接受儒家思想,较少采用人来殉葬,人殉葬制度较之殷商、西周时期已经大为减少了!

《孟子·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据此文献记载,当时已经有人采用木俑来代替人殉葬了。比如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正式下令废止人殉,开创了在国家层面出台正式法令禁止人殉葬制度的先河,这一历史善举也被史官记入史册!

四、历史进入东汉末年三国时代、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直到隋唐宋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由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以后,“不杀生”的佛教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也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认同,人殉葬制度趋于消失。

五、到了明朝,为什么朱元璋重启了殉葬制度呢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重新开启了消失一千多年的殉葬制度,这是为什么呢?

一种说法是,朱元璋详细分析历史之后,认识到后宫干政的风险极大,像西汉时期的吕雉、唐朝的武则天等等,为了使后代能够顺利接权,他绝对为接任者扫清障碍,因此重新开启了殉葬制度。

二种说法是,元代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它的丧葬制度较之中原王朝比较原始落后。在马可·波罗的记载:成吉思汗死后,在运送灵柩的途中,残忍的将途中遇到的2000多人杀死作为殉葬者,还将40多名生前服侍过成吉思汗女人也杀掉殉葬。

元朝建立之后,继任者依然采用人殉葬制度。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这种观念依然深入人心,所以他也顺利成章的元朝这种制度。

根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太祖崩,宫中有多从死者”。

至于具体人数,一般采信明代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上的数字: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在明英宗朱祁镇执政时,废除了“人殉葬制度”,他的继任者明宪宗也没有继续推行人殉葬,在这两位皇帝的坚持下,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在明朝终于画上了句号!

中国历史上的人殉葬制度在明朝短暂兴盛,又转向衰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今天我们向封建陋习宣战,提倡绿色环保丧葬,这也是社会赋予我们新的历史职责!

参考文献:

1、《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01期 黄展岳《明清皇室的宫妃殉葬制》;

2、《文史天地》2008年06期 兰殿君《野蛮的殉葬制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1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