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英宗为什么杀于谦,于谦是怎样被害死的,

历史典故 2023-07-22 18:58:48

明朝的历代皇帝们,常被吐槽多昏君,唯一两次登上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镇,更是其中看上去槽点满满的一位:土木堡一战败光明朝二十万大军,被瓦剌人当肉票押着在大明边关招摇,好不容易复辟登基,却二话不说先杀害挽救明王朝的大英雄于谦。昏君常见的糟烂事,简直一个人跨界全占。以至于金庸武侠名著《鹿鼎记》里,康熙与韦小宝君臣情深嘲笑明朝的桥段,都专门拿他当反面教材说事。

而关于他的工作业绩,好些史家更是直接一口大锅:造成了明王朝的由盛转衰!

不过在最近这些年里,这位几百年来声名狼藉的皇帝,却也收获了不少同情的声音,照着好些白话写诗读物的说法,他的做人做事,更简直到了“如沐春风”的地步。就连最近十多年,关于明英宗题材的影视剧里,选来出演明英宗的,更都是清一色男神级别的明星人物。每次都收获大把粉丝,声望值刷刷看涨!

当然,捧也好黑也罢,要弄清楚一个真实的明英宗,有一桩公案,却是从来绕不过去:冤杀大英雄于谦事件!

一:于谦为什么会死?

在明英宗的执政生涯里,杀害于谦这事,是他永远抹不去的沉重污点,诸如“自毁长城”“不分是非”之类的恶评,几百年来更是狠砸了他好多遍!但事实上,这事的严重后果,他在向于谦举起屠刀前,自己也十分门清:谦(于谦)实有功!可为什么明知有功还要杀?听听他最终给于谦拍板的大罪:欲迎立襄王世子!

这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理直气壮要杀于谦的缘由:于谦涉嫌的,是明朝皇室从来零容忍的官员勾结藩王大罪。只要参考下十五世纪初,皇叔朱棣掀起的“靖难之役”的滚滚烽火,就知道这是一条多么敏感的高压线。

而放在明英宗这里,这条“高压线”,更是自己从小就拧成疙瘩的心结:传说中要勾结于谦争皇位的“襄王”,正是当年差点抢了大明皇位的明英宗亲叔朱瞻墡,早在明英宗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时,把持大权的张太后,就曾嫌当时才九岁的小明英宗不懂事,一度动了改立朱瞻墡为帝的念头。后来明英宗不作不死,在土木堡沦为俘虏,朝中好些大臣们更是旧话重提,疾呼请朱瞻墡进京主持大局。这么个皇位热门人选,真要和于谦勾结抢皇位?

而在帮助明英宗复辟的徐有贞石亨之流嘴里,于谦勾结朱瞻墡这事,起初貌似有鼻子有眼,就连连明王朝传召襄王的专用金符也无影无踪。因此明英宗也严重怀疑,是不是金符被于谦拿去给朱瞻墡通风报信,打算联手杀进北京抢皇位?而身陷囹圄的于谦,却只是一阵苦笑:这是徐有贞石亨们要置我于死地,我还能说什么?说罢,坦然受死!

所以,在复辟后的一段时间里,对杀于谦这事,明英宗心里肯定有惋惜,但更多却是心安理得:手握重兵的于谦和我的亲叔叔朱瞻墡沆瀣一气,真复制个靖难之役怎么办?必须杀!

可是接下来的事实,却是连番不断,啪啪打了明英宗的脸:先是传说中早被于谦拿走勾结朱瞻墡的金符,竟然在明英宗养母孙太后的寝宫里找到了。而且因为闲置了十多年,上面竟都落满尘土!然后一直背着争皇位嫌疑的朱瞻墡,更是主动进京表明心迹:我和于谦从无往来,更从没有动过半点抢你皇位的念头。于谦一案,是彻头彻尾的冤案!

而多年后为于谦主持平反的名臣李贤,后来更是当着明英宗的面,戳中了这桩冤案最大的荒唐处:景泰皇帝当时病入膏肓,凭着你是他亲哥哥的特殊身份,只要他驾崩,你躺着都能重登地位,何苦那天晚上要傻乎乎站出来夺位!你成功了徐有贞他们是功臣,你要是失败了?黑锅就是你来背,本来就是你的皇位也要白白丢掉!他们更借你之手杀死了眼中钉于谦,你是从头到尾被利用啊!

照着老百姓的话说:这简直就是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

难道曾经挺身保卫北京的大英雄于谦,也是在这件事上犯了糊涂,因为愚忠才落进徐有贞的算计里?最重要的真相却正在这里:当徐有贞石亨们簇拥着懵懂的明英宗,悍然发动夺门之变时,于谦也在第一时间就获知了消息,以他的军事才能,外加兵部尚书兼总督军务的强大权位,只要于谦愿意采取行动,所谓“夺门之变”,顷刻就能灰飞烟灭!

但奇特的是,于谦什么也没有做,哪怕最后蒙冤遇害,他至死都没有为自己做太多辩解。他真愚到这地步?却是《明史》里一句话,道出了他真正的苦心:顾以一死保全社稷也!

因为在那个闹哄哄的深夜里,这位大英雄就如当年北京保卫战时一样,比任何人都看的更深更远:这已经不是景泰帝与明英宗争皇位的简单政变了,此时景泰帝已病入膏肓,就算自己采取行动,把明英宗一伙也团灭掉。北京城就彻底没有皇帝了,大明最高皇位虚悬,各路藩王势力必然蠢蠢欲动。到时候就不止是北京乱,而极有可能是波及天下的惊天大乱。

于是,为大明国计民生,深知荣辱利害的于谦,做出了最屈辱的抉择:以自己的含冤而死,换得大明政权的平稳交接。如果说当年慷慨担起保卫北京大任,痛打野心勃勃的瓦剌强敌,是于谦一生里无比辉煌的担当,那么他的悲情殉难,是同样伟大的一次!

二:此事可告慰于谦

于谦的这番苦心,明英宗复辟后,好几年都不明白,直到陷害于谦的那几位“夺门功臣”: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相继败亡后,随着李贤在他面前的一番痛陈,他才算彻底明白。于是,就有了成化二年,即1466年,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终于为含冤的于谦公开平反时,诏书里那句令天下志士泪奔的话:在先帝(明英宗)已知其枉,而朕实怜其忠!

而当年慷慨挺身的于谦,其实早已问心无愧,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他真心牵挂的,是这个遭受了国难的大明江山百姓。他真心盼望的,是一个励精图治的中兴盛世。而以这个角度说,尽管有生之年,明英宗终没有坦荡面对自己错误,为于谦平反的勇气,但是以执政表现说,他足可以告慰于谦。

因为再次登上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镇,不再是当年冒失制造土木堡之变的炸街青年。经过了草原的雨雪风霜,南宫的幽禁之苦,虽说也一度被徐有贞们利用,但是在了结了这群把他当枪使的奸臣后,他确实彻底成熟,出落成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尤其华丽转身的,就是他再度登基时,一直兢兢业业的勤政表现。他不再是那个成日玩鹰踢球的朱祁镇了,相反每天保持着雷打不动的勤劳习惯:每天五更就起床处理国务,且不再讲究吃穿享乐,伙食变得十分普通,宫廷的日常开支,连年都是一减再减。就算国事不太繁忙的日子,他也是在埋头读书。那几年里,他几乎以直追明太祖朱元璋的勤劳,卷起袖子修补这个历尽折腾的大明江山。

而他的行政处事水平,也比当年高出了很多,虽说夺走了弟弟景泰帝的皇位,但就像景泰帝当年扛过自己土木堡惨案的大锅一样,他也毫不犹豫,卷起袖子去填弟弟挖的坑:江南财政问题。在景泰帝执政的几年里,大明虽说打赢了土木堡之战,但由于经济干才周忱等人受王振牵连落马,曾经见效的江南财政改革,也立刻被推倒重来。几年里江南地区天灾人祸,经济凋敝不堪。也正是在明英宗二次执政的几年里,通过多次更革调整,这个大明朝的“钱包”,总算恢复稳定。

而比起后世津津乐道的,明英宗晚年废除“殉葬”制度的仁政,他的另一大善举,却也被好多史家无视:建立包括“优老之礼”在内的全民福利体制,举国七十岁以上老人,都可享受国家钱粮补贴,传统的养济院等福利政策,也由他继续深化。明朝能够在那些年里保持稳定,这些国策功不可没。

但和早年懵懂时期最不同的一条,则是晚年朱祁镇的用人水平,多年的人生浮沉,终于锤炼出他精准的看人眼光。他晚年信用的李贤,成为后来辅佐儿子明宪宗的重臣。而他力排众议,从山东按察使职位上发现的王越,虽然在当时被吐槽为只靠颜值升官的绣花枕头,却在之后的几年里,大力整顿明朝国防,甚至多次出击草原,打的鞑靼可汗嗷嗷北逃,为土木堡国难后的明军再塑辉煌。他没有辜负明英宗的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也同样是在明英宗的晚年,他信用铁腕反贪强人王翱,甚至尊称王翱为“先生”,力挺王翱发起明朝十五世纪空前的反贪风暴,大批懒官庸臣落马,天顺末年的政风为之一新。好些治国干才从此大展拳脚。所以接下来的明王朝,才会在成化年间连续二十年遭受极端自然灾害天气的困局里,有了“保泰持盈”的好局面,和“臣奋于下”的良好行政风气。

明英宗,世人都知他为明王朝挖了大坑,但在他复辟后,人生的最后八年,确实呕心沥血,为明王朝的中兴大业打底。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教训,这位帝王未必完全做到,却以有限的执政生涯,努力在做。明朝十五世纪下半叶的中兴盛世,同样也有他的一份努力!

一心一意为明朝办事的忠臣于谦,为什么最后被朱祁镇杀死?

明英宗朱祁镇为何杀害功臣于谦,没有具体原因,相信只有当时人自己清楚。不过根据当时的情况判断,明英宗杀害于谦很可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以此来威慑那些在自己当俘虏的时候,支持景泰帝朱祁钰的人。

众所周知,在明朝的历史上,明英宗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特别是他对自己的太爷爷的丰功伟绩羡慕不已。为了能够提升自己的威望,明英宗决定亲自远征蒙古,当时的于谦也是竭力劝阻明英宗不要亲自远征。不过朱祁镇根本听不进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明英宗率领军队行军到土木堡的时候,就被敌军擒获,成了俘虏。

蒙古国认为抓住了明朝的帝王,便可以威胁明朝,并可以让明朝割地赔款,不过于谦早已料到蒙古国的想法,并很快把这个想法识破了。为了防止蒙古能打京城,于谦让监过朱祁钰调动附近的军队来保卫京城,而于谦自己任兵部尚书,全面策划京城的防御工作。正因为于谦的正确选择,京城才被保住。

?不过蒙古人又以明英宗来要挟明朝割地赔款,在关键时刻,于谦果断让朱祁钰做帝王,让朱祁镇做太上皇,这样让蒙古的勒索计划也没有得逞。最后无奈,把朱祁镇给放了,最后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而朱祁钰也离奇死亡。

?当朱祁镇登上皇位以后,立刻逮捕了于谦等一批大臣,并听取奸臣的建议杀死了于谦。其实,朱祁镇对于谦还是很有感情的,认为如果没有他大明的江山早已没了。不过听取奸佞的谗言还是杀死了预期,一方面是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是威慑那些支持朱祁钰的人。

大明王朝的功臣于谦曾力挽狂澜拯救明朝,明英宗为何要杀了他呢?

于谦,拯救大明王朝于危难之中的救世宰相,英宗为何要杀他呢?这是多方面的因素,一是源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后演变的集团之争;二是于谦为人过于刚正不阿,得罪小人所致;三是英宗皇帝的软弱无能。

土木堡之变

先来捋捋于谦成为救世宰相的历史事件。正统十四年( 1449)春,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亲率人攻打明朝边境,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带着文武官员、将士共五十余万人出发。结果,明军大败,死伤几十万,英宗在土木堡被俘。

消息传到京城后,朝廷一片混乱,此时,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以“国不可一日无君”建议太后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英宗朱祁镇的儿子为太子。代宗朱祁钰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由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最终战胜了瓦剌军。景泰元年(1450)八月,在外流落一年的英宗被迎回京,以太上皇的身份居住南宫。

“土木堡之变”导致大明朝国力直线下滑,是于谦力挽狂澜,打赢了京城保卫战,拯救了摇摇欲坠的大明朝,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救世宰相”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明朝的集团之争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不久废除了丞相这一职位,建立了内阁。内阁就是帮助皇帝整理奏折呈现给皇帝,再由司礼秉笔太监朱批之后,发还给内阁。从这里可以看出,内阁制度直接导致明朝政治舞台上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产生。

明太祖、明仁宗、明宣宗是贤明帝王,在他们的时代,宦官集团还没成气候,但在仁宣之治的时代,文官集团开始在朝廷之上公开批评帝王的过错,并逐渐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

到了英宗朱祁镇时,形成了以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王振开了大明朝宦官干政的先河,土木堡之变,王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回到京城后,王振就被斩首。

英宗朱祁镇在南宫复辟后,再次登上帝位。但在英宗看来,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被废、复辟之路如此艰难,都是内阁的文官在阻止,当时的内阁主要由于谦和王文大位大臣主持工作,于是,在英宗眼中,他们都是代宗朱祁钰的人,所以,在有心人的鼓动下,尽管英宗自己也说:“谦实有功”,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杀了于谦,当然,王文也不能幸免于难。

清廉刚正的于谦

明朝时期,地方官每三年要进京接受审查,京官每六年接受一次审查。英宗朝时,太监王振掌权,百官竞相贿赂王振以求觐见皇上。于谦每次进京从不带任何礼品,当有人劝他时,于谦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就是成语两袖清风的典故。

于谦的不随流招致部分权贵的嫉恨,正统十一年(1446年),于谦遭王振诬陷入狱,幸好得到两省百姓、官吏、藩王作保才得以释放。

土木堡之变后,朝堂上,翰林侍讲徐理(后改名为徐有贞)建议南迁京城,于谦听后当场怒骂徐理,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力阻南迁,并以宋室南迁来佐证保卫京城的重要性。于谦的主张得到代宗朱祁钰、太后和许多大臣的支持。因此事,徐有贞记恨上了于谦。

此后在代宗主政的八年,代宗对于谦的各项奏请均予采纳,但光明磊落的于谦并未打击恶搞徐有贞,但徐有贞是小人,一有机会就置于谦于死地。景泰八年(1457)正月,代宗突然病倒,石亨、徐有贞和太监曹吉祥便迎接英宗朱祁镇至奉天殿,英宗再次登上帝位。

在迎接英宗恢复了帝位后,徐有贞等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并诬陷于谦等制造不轨言论,被判谋反罪,判处死刑。英宗看到奏报后,有些犹豫,说道:“谦实有功”。徐有贞立即进言说道:“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师出无名。”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被斩决。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史载:天下冤之!

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呢?

明英宗朱祁镇当年被太监坑了一把,成了瓦剌人的阶下囚。可谓悲惨至极。然而天无绝人之路,谁能想到最后朱祁镇又重夺皇位?然而本是一件大喜的事情,可为什么明英宗上台后非杀于谦不可呢?要知道于谦可是挽救了大明的江山啊。只因为当年明英宗在瓦剌人手里的时候,差点被于谦害死在阵前。

明朝土木堡之变后,皇帝朱祁镇被瓦剌首领也先俘虏。大明江山顿时群龙无首。朝中大臣以于谦为首,几个说话有分量的人凑到一块一商量,这国家不能没有主人啊,那就推举一个出来吧。就这么着,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被推选出来当了这个皇帝。

而且新上任的皇帝朱祁钰被于谦等人说服,放弃迁都南下的打算,准备组织军队进行抵抗南下的瓦剌大军。不过这带兵打仗可不是凭借你一腔热血,就能百战不殆的。如果没有一个好将领,恐怕到了战场上,也只能落得个被屠杀的下场。

于谦临危受命,成为了作战总指挥。其实于谦只是一个饱读圣贤书的文人,没有骑马打仗的经验,这带兵的事儿也是头一回啊。不过一法通万法通,于谦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信奉的是王道,即便是不用阴谋诡计,只要组织起抵抗的军队,就能平推对方。

于是在于谦的号召下,很快京师周围就组织起了二十多万的抵抗大军。而那边的瓦剌军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一路南下,俘虏身份的朱祁镇被瓦剌人当成了攻城锤,一路上遇到的阻拦简直不要太轻松!甭管到哪,城下亮明朱祁镇的身份,基本上这个城防就形同虚设了。这样一个状态下,瓦剌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打到了逼近北京城的地方。

被当成攻城锤使用的朱祁镇也无奈,本想以死殉国,结束自己这屈辱的一生,可是这人当了皇帝以后,意志力很明显就薄弱了许多,为啥啊?因为享福惯了,总存在一种侥幸的心理。这朱祁镇自然也不例外,他也想着说不定哪一天又回去了呢,抱着这种侥幸心理的他,自然对自己这攻城锤的身份视而不见了。

不过这攻城锤到了北京城下的时候,就不好使了。为啥呢?于谦已经看透了也先的心思,知道朱祁镇被抓,肯定会被对方大肆利用。君不见我们几个老头早早的把朱祁钰扶上帝位干嘛啊?就是为了破你这个局呢!这是很明白的告诉对方:你们现在抓的已经不是明朝的皇帝了,而是太上皇。对我们明朝已经起不了要挟的作用了。

也先打到了北京城后,遭遇于谦组织的抵抗军队,双方一交锋,也先就发觉出来不对劲了。这抵抗比之前的强太多!本来还以为能够轻松的破掉北京城,拿下大明江山,结果对方的抵抗让自己部队吃了一个大瘪。也先也是颇为不忿,吃过两场败仗之后,也先又把朱祁镇当成了筹码,押到阵前告诉于谦,这是你们的皇帝,不投降就杀掉。

这种情况,于谦早有预料,连磕绊都不带打的,告诉对方:你杀吧。我们的皇帝早就另有其人了,你现在杀的只不过是大明的一个普通的子民,当然了,身份肯定比普通子民高贵一些,太上皇嘛。不过太上皇就是一个尊称而已,说白了就是一个啥事儿都管不了的过气皇帝了。

被于谦这么一顶,也先什么想法咱们暂且不提,不过被当成人质的朱祁镇算是彻底的恨上于谦了:这老小子,自己还没死呢,居然就敢这么说!激怒对方,真把自己砍了想到这,后边朱祁镇都不敢继续想下去了。好在也先没有被激怒,见是不可为,也就收拢人马再作打算了。可是保住性命的朱祁镇算是惦记上于谦的话了!

当然了,于谦说归说,那毕竟是阵前喊话,不能弱了气势啊!但是想肯定不是这么想的。他也知道,要想真正的保护朱祁镇,就必须把朱祁镇的利用的价值打掉。否则奇货可居,对方绝对不会放弃这么一个筹码。当没有价值的时候,对方手里再捏着这么一个人,处境就有些尴尬了:杀了可惜,留着没用。最大的可能性,还真不如放了落个人情呢。

于谦这么打算绝对是没错的,而且他的考虑也非常周道,否则后来朱祁镇就不会被释放的那么容易了。可以说朱祁镇在后来能被瓦剌人放回中原,这其中绝对有于谦的功劳。可惜的是朱祁镇并没有领会到于谦的良苦用心,包括于谦劝朱祁钰迎回朱祁镇的功劳,也被朱祁镇故意无视掉了。

再后来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重新掌权,这于谦自然也就成为了第一个被杀了祭刀的人!只可惜于谦一番良苦用心的话间接救了皇帝,却也直接害死了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5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