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从来都不是一个幸福的人。他的祖父,是淮右布衣出身,头挂腰间,刀口舔血的朱重八,公元1368年建立了明朝,成为了明王朝的建立者。
他的父亲,是十三岁就被立为皇太子,温厚贤德的朱标,他是祖父最优秀的儿子,也是祖父百年后帝国最好的接任者。
有这样的身世,我们为什么还说他不幸福?因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的人生似乎就是一场悲剧。
而悲剧的根源,来自于他的父亲朱标。朱标是最受重视的皇子,从至正二十五年成为世子,到洪武元年成为皇太子,朱标都是一副谦和温顺的形象,和他的父亲有巨大的反差。朱元璋没读过什么书,就让手下最好的学者刘基、宋濂去教导朱标,即使忙于战事政事,朱元璋都会亲自去督促他的修习,作为一个有深厚文化知识和能力的皇太子,朱标是超过朱元璋的预期的,他坚信他的帝国能在儿子的带领下稳步前行,他可以放心的西归。
但是他也知道,朱标的温厚和气,对他那些战功卓著的功臣来说,是一个机会,所以他做了一个他认为父亲该做的事——杀光功臣。从洪武十五年开始,但洪武三十年,朱元璋为了儿子,他的战友们都被他送走了。但是儿子,也没有活到可以继承他的帝国的时候。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死。
朱标的死对朱元璋的打击是巨大的,就像自己辛苦做好的一个东西在使用前意外的坏掉一样,朱元璋之前一切的努力培养都白费了,他成了一个垂暮的老人,却没有人继承功业,让他的帝国长治久安。
此时的朱允炆,成为了没有父亲的孩子,他不能过度的悲伤,他还要去照顾因为悲伤而病倒的朱元璋,他成了朱元璋对朱标的寄托,面对朱允炆衣不解带的照顾,朱元璋对于最疼爱的儿子的爱,全部投身到了这个年轻的皇孙身上,他没有从他的儿子中寻找继任者,没有从成熟稳重懂得政治规则的皇子中挑选继承人,而是将大明交到了一个年仅二十一岁的年轻人的手里。朱允炆真的完全没有准备,他本来就缺少历练和经验,却突然而然的接收了整个帝国。这似乎对他来说有点儿太过残酷了。
初次掌握帝国的朱允炆,刚刚摆脱父亲去世和祖父驾崩的悲伤,却要面对真实存在的威胁——他的叔叔们。太子朱标在世时,作为最大的儿子,他对弟弟们的关照和友爱,让他的威望与日俱增。但是朱允炆只是藩王们的侄子,他们有理由给朱允炆脸色,更重要的是,他们带着兵,随时都是威胁,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就是其中的代表。
各位叔叔们的威胁下,朱允炆现在似乎没有什么力气抵挡,如果他能相安无事的和叔叔们相处,起码还能积蓄力量,慢慢地对他的叔叔们下手,可是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皇帝,他似乎非常着急处理他的叔叔们,而全然忘记了当年和祖父说过的“先仁后义最后动刀”的方法。他的两位大臣齐泰和黄子澄,和他想的一样,他们迎合着朱允炆的强烈愿望,建议对藩王下手,而从不考虑后果,但最后反而害了朱允炆。
接下来雷厉风行的削藩,朱允炆利用皇帝的诏命,先取兵权,后夺爵位,一切都非常顺利,可是到了燕王朱棣那儿,出事了。
由于削藩太着急,燕王朱棣被逼无奈,宣布靖难。这时的朱允炆犹豫了,他似乎有点后悔自己的敏感,我们都是骨肉亲人,怎么能这样对他们。虽然自己的命运尚不可知,叔叔朱棣的兵锋也毫不停歇,没有办法的朱允炆,只能派出兵将迎击,但是从一开始,他就将不许伤到燕王的指令告诉了他的将领们,他认为骨肉至亲,还是不要那么狠的好。
可是他错了,燕王可不这么想,他有了朱允炆给他的这个“护身符”,周旋着,消耗着,甚至戏耍着讨伐的大军,在一系列的胜利后,在建文四年,攻下了京城。
破城之日,皇城一片火海,朱棣派人去灭火寻找朱允炆,也没有任何线索,史书上写着他死了,而民间的传说有众说纷纭。可是无论怎么样,他和这个皇位已经没有了任何关系。从突然地接受皇位,到被迫离开皇位,朱允炆度过了四年的皇帝生活。他从小父亲去世,独自一人照顾母亲和弟弟妹妹,衣不解带的服侍祖父直到去世,他在叔侄反目的危险关头还告诫自己的将领不要再打仗的时候伤到自己的叔叔,他是一个好人,他似乎不是一个好皇帝,他不懂得政治的深奥和技巧。他和曾经的南唐后主李煜以及明王朝未来的一位皇帝天启一样,如果不生在帝王家,他们一定会很幸福。
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进入南京城,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朱棣进入南京时,皇宫突然起火,朱允炆不知所终,对于他的下落,史书记载不一,有的说建文帝及其后妃都自fen宫中,有的说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化装成僧人从皇宫逃出。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迷团,连卫斯理也有以其作为主线的故事。以下资料可供参考:根据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燕军破城而入时,朱允炆欲拔刀自尽,少监王钺在侧拦住说:“陛下不可轻生,从前太祖升遐时,曾留有一个箱子,并说‘子孙若有大难,可开箱一视,自有方法’。”朱允炆即命王钺取箱,片刻后有太监四人,扛一箱入殿,箱的四围俱用铁皮包裹,连锁心内也灌生铁。王钺取了铁锥,将箱敲开,里面藏着度牒三张,以及袈裟僧帽僧鞋等物,并有剃刀一柄,白银十锭,及一张纸,纸中写着:“允炆从鬼门出,余人从水关御沟出行,薄暮可会集神乐观西房。”朱允炆叹息道:“天命如此,还有什么可说的?”太监立即取出剃刀,给朱允炆剃发。朱允炆脱了衣冠,披上袈裟,藏好度牒;一面命纵火焚宫。顿时火光熊熊,把金碧辉煌的皇宫,烧为灰烬。皇后马氏,投火自尽,妃嫔多半焚死。朱允炆痛哭一场,麾衣出走。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朱允炆伛偻先出,其余亦鱼贯出门。门外正好有一艘小船,船中有一道士,呼朱允炆乘舟,并叩首称万岁。道士说:“昨夜梦见高皇帝,命臣来此守候。”流亡诸人遂乘舟而去。这是个十分离奇的传说,流传很广。在西南数省留有不少有关朱允炆的遗址和传说。据说是朱允炆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还作了一首诗: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颇为符合朱允炆身份。虽然无法证实朱允炆是否真的流亡道西南一带,但其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朱棣在大火中找到了两具尸体,当作是朱允炆与皇后马氏下葬,但其实他内心深处,也对朱允炆的死很怀疑。朱棣曾经派户科给事中胡濙,配上认识朱允炆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武当道士张三丰(时人称为“张邋遢”,大名鼎鼎的奇人,不修边幅,飘忽不定,据说能一日千里)的名义,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打探朱允炆的下落。永乐二年(1404年),又有谣传说朱允炆已经逃亡海外,朱棣又派亲信宦官郑和(世称“三保太监”)领兵浮海,远巡西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但也未查到朱允炆下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在外面漂泊十几年的胡濙突然赶回北京。此时朱棣驻地刚好在宣府驻军。胡濙匆忙赶到宣府时,已经是深夜,朱棣已经睡下,听到是胡濙回来,立即批衣照见。君臣二人一直密谈到四更。《明史》记载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如此推断,显然胡濙已经打探到了朱允炆的确切消息,而且事隔多年,朱允炆已经没有任何争夺皇位的想法和可能了。自此,朱棣不再追查朱允炆的踪迹。还有记载说后来年已六十四岁的朱允炆因被人发现而被接入京城。明英宗为了辨明真伪,让曾侍奉过朱允炆的老太监吴亮出来鉴别,朱允炆的左脚趾上有颗黑痣,吴亮验过属实,就捧着朱允炆的脚哭了起来,朱允炆就被迎入宫内居住,直到老死。万历二年(1574年)十月,十二岁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向首辅张居正问及朱允炆的下落。张居正当时回答说:“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朱允炆)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张居正也认为朱允炆并没有烧死,而是逃走了。因为时间已久,明成祖朱棣当时担心的朱允炆复辟问题已经不复存在,连明神宗都公然发问,可见当时已经不是什么忌讳。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难以确考,为明史的一大疑案。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朝。明朝建立后,他不顾刘伯温等大臣的劝阻,将自己的四个儿子封王,派到边境镇守边疆,这些王不仅手握大权,而且拥有军队。 明太祖朱元璋 为了教导子孙也为了延续明朝的统治万年不衰,他亲自主持制定了《祖训录》,规定子孙后代必须遵循里面的规定,这些人中也包括后世的皇帝。 朱元璋制定的祖训录,来约束后世子孙的规定 朱元璋也吸取了之前那些朝代封王的教训,为了约束藩王,他在《祖训录》中明确规定,在新皇登基的前三年里,诸藩王不得进京。但同时也写明,如果朝廷出现奸臣,诸藩王要准备好军队,随时听候皇帝的调遣,帮助皇帝拨乱反正,在任务完成后就要立即返回,不得逗留。 这一规定虽然本意是为了维护皇权,但最后却成了朱棣起兵造反的理由。 朱允炆 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他的皇长孙朱允炆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继位初期,朱允炆听取了儒臣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的建议,决定加强皇权,同时削弱地方藩国的权利,于是他开始削藩。他依次废除了周王、代王、齐王、桂王、岷王,最后只剩下了燕王。由于燕王实力最为强悍,所以朱允炆有所顾忌,行动上小心谨慎,但这却也给了燕王朱棣准备的时间。 骁勇的朱棣 到了公元1399年,朱棣不想像他的那些兄弟一样,于是在准备充足后,发动了叛乱,史称「 ”奉天靖难”。为了给自己的反叛寻找到合适的理由,于是便打出了「 ”清君侧”的旗号。这也正符合朱元璋制定的《祖训录》中的规定,他将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人说成了建文帝身边的奸臣。意思很明显,他起兵反抗朝廷,并不是造反,而是按照太祖的遗训来清理朝中的奸臣,为大明拨乱反正。 朱棣打出了奉天靖难的旗号 三年后,朱棣大军攻破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有人说他在燕军破城时自焚而死,也有人说他是出家了。 朱允炆剃发后乘船逃走 不管建文帝最后结局如何,但我认为,建文帝朱允炆的结局可以说和那个最疼爱他的爷爷朱元璋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成也朱元璋,败也朱元璋。是朱元璋让他当上了皇帝,也是朱元璋留下的遗训给了朱棣起兵造反的借口。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 朱元璋在立国后,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但他发现这个未来的继承人性格孱弱,于是为了使这个儿子将来能够管控住天下,所以他大肆杀戮开国元勋,骄兵悍将几乎被他杀尽。 朱棣斩杀蓝玉等悍将 这也导致了后来燕王叛乱的时候,朝廷没有一个可以领兵的将领,军队素质也不高,而朱棣自幼便跟随徐达学习兵法,到了封国后,经常指挥军队和蒙古人作战,作战经验丰富,军队素质也高。所以战争初期虽然人数少,但凭借着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很快的便扭转了局面。 所以说虽然表面是朱棣的奉天靖难推翻了朱允炆的统治,但其实真正导致朱允炆败亡的是朱元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6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