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元宵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乐逍遥。在我国古代,元宵节有一个浪漫的别称,即情人节。
因为在这天夜晚,朝廷会解除宵禁,无数少男少女走出家门,到街市赏花猜谜,嬉戏玩闹。这便给少男少女们相遇创造了条件,邂逅有缘人,恋上有情人。
在元宵节的晚上,还流行“走桥”的习俗。古代许多女子将自己打扮得美艳动人,成群结队地游走于河桥,类似于今天的人们在晚饭后到桥上散步。她们迈着婀娜多姿的步态,缓缓穿过一座又一座小桥,吸引着众多男子的目光。
唐朝的长孙正隐曾在《上元夜小庚体同用春字》序中说“美人竞出,锦障如霞;公子交驰,雕鞍似月。同游洛浦,疑寻税马之津;争渡河桥,似向牵牛之诸。”
古代女子为何在元宵节“走桥”呢?
已婚女子“走桥”是为了求子,她们在走桥时还会“摸钉”。明朝的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元旦》载,妇女们“至城各门,手暗触钉,谓男子之样,曰摸钉儿。”
此外,“走桥”还有“走百病”的意思,即为祛除百病。清朝的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正月·走桥摸钉》载:“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俗传曰走百病。”
年轻女子“走桥”是为了与情郎约会,没有情郎的,则渴望在桥上得遇俊逸男子,共赴爱河。
相传,古代有一女子贾玉贞,与一位书生韦燕春在桥上相遇,一见钟情,两情相悦。离别时,两人约定下次在蓝桥约会私定终身。那天晚上,韦燕春在桥上苦等贾玉贞不来,天降暴雨,将桥淹没,他仍不肯离去,非要等到心上人,最后抱柱而死。雨后,女子赶到桥上,见情郎已死,痛不欲生,投河自尽。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古代流传至今的那些可歌可泣的爱情佳话,总是少不了与桥有关,无数男女在桥上相会、相爱。《大明宫词》元宵节当天,十四岁的太平公主遇见了俊逸男子薛绍,从此不再感到宫廷生活有多寂寞。
牛郎织女每年相会于鹊桥,被安排在七月七,其实百姓这样传说的基础来源于元宵节的“走桥”。许仙与白娘子第一次相遇是在西湖断桥,后来水漫金山两人失散,重逢再续前缘也是在西湖断桥。
元宵节,月正圆,良辰美景,最适合俊男靓女怀着小儿女的心思,一边逛灯会,一边赏佳人。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看一下大明朝的元宵节是如何过的。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佳节,又被称为元宵佳节。元宵节赏灯,听说起源于汉祠太乙。明朝上元节看花灯,则是其遗韵。唐敕金吾弛禁三夜,宋增为五夜,明朝因之。明宫禁内鳌山高十余层,饰以金碧,灯如星布,极为侈靡,以至达官贵人陆续效仿。
对于民俗灯节,则以杭州市为顶峰。举凡皮、绢、纱、纸所制作之灯,都出自于杭州市。除此之外,灯节期内,杭州市还汇萃了大街小巷一些珍贵的照明灯饰,如闽中珠灯、白下角灯、滇南料丝灯,如此等等。灯的花式也极为多种多样,让人应接不暇。例如:像生角色,有孔子、佳人、钟馗捉鬼、流海戏蟾;花草植物之属,有红提、杨梅、柿子饼;禽虫一类,有鹿、鹤、鱼、虾、走马;精巧一点的,则有琉璃球、黑云母屏、水晶帘、玻璃瓶子等。民俗跨街杓木为坊,饰以绘彩。至暮,灯火阑珊对望,金鼓相闻,一时男孩和女孩塞途,竟相追求。一些好事儿的人写出藏头诗句,任人揣测,称之为“猜灯”。
明人瞿佑标有灯词15首。其词云:“东家斫竹缚山棚,西舍邀人合凤笙,官衙榜文初出了,今宵喜得晚西晴。”“都司烟花揭高竿,万斛珠玑撒玉盘,见到顶边齐欢呼,紫葡萄上月阖家团圆。”灯节隆重开幕,在此能够相见。
明人江盈科有一首《京师元宵》诗,勾画元宵节北京街拍隆重开幕道:“元夜艾维亚暖气片融,灯火闪耀万家和同,串珠缀玉星攒月,剪绮裁罗碧间红。戚里香车尘拔地,侯家烟火苗连空。都人都说先宣德,许看鳌山近禁中。”由此可见宣德年间的元宵佳节,宫禁中的鳌山灯景确实太美了,乃至到明朝末年,北京市的群众还经常挂在嘴头。
元宵佳节的灯光节,烟花是不可或缺的精彩纷呈新项目。明人张岱曾记述了那样一则小故事,以体现烟花之盛:昔有一苏州人,自吹自擂其州中灯事之盛,曰:“苏州市这时有其火亦无从放,放亦不得上。”众曰:“何也?”曰:“这时天空被烟花挤住,无间隙耳。”
灯节期内,除张设各种各样彩灯以外,北京元宵节时常用的张乐、烟花、太平鼓、走百病诸习,非常值得给予简易的详细介绍。张乐包含宣扬、戏法、弦索三种:宣扬有橘律阳、撼东山、海青、十番;戏法有队舞、细舞、朋友、跟斗、蹬坛、蹬梯;弦索有户数、小调、责怪、大盘子,弦索之器则有胡拨四、土儿密失、叉儿机等。
释放的烟花以架、盒论,有的烟花架达到一丈,而罐装烟花则达五层,里边所藏之花型,有寿带、廊架、天然珍珠帘、长明塔等。
说白了太平鼓,便是道童捶鼓,二道童引索略地,如乳白色光轮,一道童跳光索,称之为“跳白索”。
女性相率一起宵行,以清除病症,称“走百病”,又被称为“走桥”。明朝黄陂人蔡士吉有一首《元宵曲》,借此能够掌握明朝京都元宵佳节的民俗日常生活。曲道:“郎莫看灯去走桥,白绫衫氅卖萌娇,走过来儿怕双纤趾,不动儿愁一捻腰。”说的便是“走百病”之俗。
灯节期内,多方货品俱集,产生经营规模极大的灯市。如北京市,四方生意人各持全部,在东安门外迤北大街设摊卖东西,称之为灯市。在杭州市,寿安坊下列至众安桥,也在灯节期内产生灯市。所卖货品多见市食,有糖、粽子、粉团、荷梗、孛娄、葵瓜子、诸品瓜果蔬菜。开封市各街也都是有灯市,自初十日股市开市,出售各种各样精巧彩灯,也有纱人、耍货,门面铺装至一二里长。
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习俗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龙灯也称"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如广东阳江的《鲤鱼化龙》,灵活奇巧,善于变幻,舞龙手身着可开可合的鲤鱼皮,观众起先看到的是一条条戏水之鱼,可随着明快的乐曲突然一变,鱼儿成龙,然后一条口中喷火的鲤鱼跃过龙身,象征"鲤鱼跳龙门"之意。布龙也称"彩龙",主要在白天表演,节中不燃蜡烛,所以表演时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气势非凡雄伟,别有一功。舞龙时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欢腾,动作非常复杂。有的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华里。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在海外,至今仍有许多华人社团保留着耍龙灯的古老传统,常为当地节日赛会演出。
踩高跷、舞狮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吴县有一个叫张成的人,起夜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立在家中的东南角,举手召唤他。张成走上前去,女子对他说:“我是你们家的这个地方的神,明年正月十五的时候,你做好粥,上面盖上肉来祭祀我。你们家的蚕桑就能丰收。”说完这女子就不见了。张成从此以后每年都这样做,果然年年丰收。
所以在丝绸业逐渐兴盛的魏晋时候,这种风俗就流传开来。人们做好粥,祝祷说:“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古代的祝祷词是:“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妇。小姑可出。”念这样的词,把紫姑的人形拿到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如果觉得人形变沉了,就是紫姑的灵来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紫姑是皇帝的女儿,临终时说自己平时就喜欢游玩,嘱咐身边的人在正月十五的时候,用衣服来迎接自己的魂魄,好继续享受元宵节的热闹。
后来的传说中,紫姑就变成了厕神。据说,陶侃曾经在厕所见到一个人,自称是后帝,对他说:“三年莫说,贵不可言。”意思是陶侃三年后就能发达,后来果然如此。 古代的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在现在的天津,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因为是在农历正月十六进行,当地称作“溜百病”。但由于条件改变现在多是妇女在这一天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娘家撮一顿。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分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旧时人们狩猎归来收拾猎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皮跟、众人从,围火堆重现打猎动作。肉熟以后,众人分食。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节日中的巴乌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闰年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推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种狞猎动作。节日期间,还要进行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活动。
古代社会的女性,特别是年轻女子,受妇德的束缚终年禁锢家中,大户人家的小姐更是深居闺阁,连楼都不得轻易下。元宵节却是例外,不但能走出宅院,还可穿街走巷观灯游玩彻夜,称得上是“解放”的了,从古籍《雍洛灵异小录》中,可知唐代女子闹元宵已十分普及:“唐正月十五日夜,灯明如昼,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宋人陈嘉言的诗中也有反映:“今夜可怜春,河桥多丽人。”元宵节女子所以能得“解放”。
一是为祈福求吉。
有汉一代,先是武帝定制,以新年的第一个望日──正月十五燃灯祭太乙天神,后是明帝诏令天下寺庙于是日大张灯火表佛,故元宵观灯本有敬神敬佛祈求福祉的本意。唐初道家又宣传,上元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是夜须燃灯祭祀,以迎天官下凡赐福世人。千家万户愿望的是全家福,男人再封建再专制,也不忍妻子女儿没有福享,所以往往举家出门张灯看灯,自然含有“保驾”以策女眷“安全”的成人。
二是为祛病延年。
明清时,北方城乡的元宵节庆中,有一种叫做“走百病”的风俗,又称“散百病”。参与者多是女子,相约了出游观灯,谓能祛除病疫,益寿延年,请看康熙朝《大兴县志》:“元宵……民间击太平鼓,走百索,妇女结伴游行过津桥,曰『走百病』。”
江南的“走桥”等同于北方的“走百病”。清人顾禄的《清嘉录》中有载:“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不止,谓‘走桥’。”“上元,妇女走历三桥,谓可免百病。”三是妇女在元宵节负有求子的重任。身为一家之长的男人们,最担心的是香火为继,无不企盼早有后嗣子孙满堂,故而破例在这天大开绿灯。
南方的闽广地区谓女子元宵观灯有繁衍子孙的神力,盖因“灯”与“丁”谐音,“丁”者,男子之谓也,为生男的吉兆。故而尚未生育与未生男孩的妇女,元宵节观灯尤为踊跃,而且专看有生子好口彩的灯笼,诸如贵子麒麟灯、送子娘娘灯、五子登科灯、观音送子灯、多子石榴灯……
北方则有元宵摸钉求子的风俗,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元夜女子至各城门,手暗触钉,谓有生男子之祥,曰‘摸钉儿’。”《清朝野史大观》中也有类似记载:“京城元夜,妇女连袂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阳门下摸钉乃回,意在求子。”
台湾年轻妇女正月十五晚上参拜“注生娘娘”,求生儿子,还要提着灯笼从灯下走过,谓这年可得生男儿。
女祖宗一年中难得外出,皆有爱美之心的缘故吧,都是盛妆美饰,着意打扮,使月下灯前看起来格外的婀娜多姿,美色可餐!有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为证:“元夕,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项帕,衣都尚白,盖月下所宜也。”更有胆大的女子,趁着一年一度难得“解放”的元宵观灯良机,物色郎君私定终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2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