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古代太子造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周易》载:“太子,太者,大也,至大无极,太上贵德。”因此,“太子”一词最早指的是大儿子,并无特殊含义。而到了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被明确称为太子或世子。汉朝的时候,皇帝的继承人称为“皇太子”,诸侯王的继承人则称为“王太子”。汉朝以后,“太子”成为皇帝继承人的专用称谓,诸侯王的继承人称为“世子”,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除非特殊情况,只要是皇帝就会有太子,因为封建社会国家的传承是“家天下”,皇帝必须在自己的直系男亲属里寻找继承人,自己的儿子自然而然是首选。太子是全天下都明确知道的、唯一合法的皇位继承人,是未来的皇帝。但奇怪的是,纵观中国古代,太子作为未来的皇帝,居然也会有很多谋反的,如宋文帝的太子刘劭,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这让人十分不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太子职位太诱人,被更换的概率太大。
按照西周时期延续下来的嫡长子继承制,皇帝的嫡长子一般会是太子。但这并不绝对,随时都可能会发生变化。因为太子之位和皇位一样,诱惑力太大,而皇帝又大多都儿子数量极多。
皇子的地位也往往跟自己的母亲密切相关,历史上有太多的君主因为喜欢某个嫔妃,爱屋及乌,进行废长立幼,例如,汉景帝刘启的太子刘荣就因为其母亲栗姬小肚鸡肠,不够大度惹恼了汉景帝而被废掉。
此外,由于皇帝的儿子实在太多,而为了稳固朝局,太子又往往册立的很早,故也会出现时间越长,太子缺点越多,皇帝看太子越来越不顺眼,想要换其他儿子的现象,例如,隋文帝杨坚就因为觉得太子杨勇不够节俭稳重而废掉了他,改立了杨广。
当然,太子作为储君,在封建社会其权力只会受到皇帝一个人的制约,他本人也经常会成为违法乱纪的源头,如果搞的太过头也会令皇帝失望,例如,刘宋王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太子刘劭就因为违法乱纪,信奉巫蛊之术而让宋文帝意图废掉,结果他下手为强,谋反弑父。
因此,为了保证自己不被废黜,捍卫自己本来已经到手的皇位,太子会选择谋反这条道路。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一位太子李承乾:他是唐太宗的嫡长子,年仅八岁就被立为太子。唐太宗也对他寄予厚望,极为重视这个儿子。
据《旧唐书》记载,早期的李承乾“丰姿峻嶷、仁孝纯深”,看起来是个优秀储君,但是母亲长孙皇后的去世以后,李承乾又因病瘸了一条腿,性格开始大变,行为举止也越来越乖张:养男宠、刺杀老师、暗杀亲弟弟等。唐太宗对他很失望,宠爱起了李承乾的同母弟李泰,而这个李泰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一直在谋取夺嫡。虽然李世民明确表示不会废长立幼,但李承乾依然感到了极大的威胁,先是谋害李泰不成,于是便纠集了赵节、杜荷、侯君集等重臣意图逼宫谋反,无奈事情败露,被唐太宗废为庶人,流放充军到黔州。
第二,太子作为朝局的重要力量,会被政敌算计。
太子是国家的储君,为了保证其即位之后能顺利治国。太子年幼时要修学,年长之后要“实习”,参与朝政历练。因此,太子实际上在即位前也算是一位大臣,虽然身份尊贵,但依然会在朝堂上因政见不合、利益冲突等而招来不少政敌。
遇到胆大包天的政敌,甚至会为了避免太子日后登基会秋后算账,想尽各种办法整垮太子。例如,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太子褚英就因为与几位开国重臣和兄弟矛盾极深,扬言登基以后会处死他们,被他们联合起来整治,结果不仅被废除太子之位,更是被自己的亲生父亲下令处死。
太子如果被政敌逼迫到走投无路,忍无可忍,起兵造反自然就是他唯一的选择。
这样的太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汉武帝晚年老糊涂的毛病十分严重,经常做噩梦梦见自己被巫蛊之术所害,便命令宠臣江充彻查此事。
据《资治通鉴》记载:“江充自以与太子及卫氏有隙,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狱。”江充因为之前跟太子刘据有矛盾,害怕太子即位以后清算自己,便将巫蛊的祸水故意引到太子身上,太子主要亲族,舅舅卫氏、几位公主先后被陷害处死,刘据忍无可忍,起兵诛杀江充,结果被汉武帝误认为谋反,派兵镇压,兵败逃亡,后来遭到通缉以后被逼自杀。
第三,太子与皇帝既是父子,又是天敌。
在古代真正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实在是凤毛麟角,太子即位时如果不能压制住朝堂上的那些旧贵族和官僚集团就极有可能被篡权夺位,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为了消除出现这个隐患,保证皇权的顺利交接,太子除了要修学和实习朝政以外,皇帝也往往会在自己还在位的时候帮助太子培植自己的势力、建立自己的集团、树立自己的威信,以便在即位的时候可以迅速稳住局面。
然而,这又会出现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那就是拥有自身势力集团的太子会反过来威胁皇帝自身的地位,如果皇帝在位时间较短的话,情况会好很多,太子及其集团还没有触及到皇权的底线,皇帝就去世了,权力得到顺利交接,但是如果皇帝足够长寿,在位时间很长的情况下,太子及其集团就往往会成尾大不掉,成为皇帝的敌人和威胁。
因此,皇帝在位时间越长,太子越危险。这是一个无论皇帝与太子父子关系有多亲密,都无法解决和避免的问题。
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康熙皇帝与其太子胤礽。康熙皇帝在位长达61年,而嫡长子胤礽仅仅年满周岁就被册立为太子,到他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被废,一共当了三十多年的太子。
康熙早年极力培养扶持胤礽,而胤礽也十分争气,聪慧好学,文武双全,年长之后多次监国理政,政绩卓著,为康乾盛世的开启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胤礽及其集团“太子党”势力越发庞大,开始威胁到了康熙皇帝自身。
为了压制“太子党”,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册封多位成年皇子,例如,皇长子胤禔被封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封为多罗诚郡王等。给皇子受封以后开始参与朝政,在很大程度削弱了太子及其党羽的权力,时间一长,康熙帝、太子党、其他诸皇子之间的矛盾愈加激烈。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期间,皇长子胤禔向康熙皇帝告发太子,截留蒙古贡品、放纵奶妈的丈夫等等小事甚至是诬陷,很轻易的便点燃了康熙皇帝的怒火,没过多久胤礽便被废掉。太子胤礽的确有很多不法之事,但还尚未达到立刻被废黜的地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威胁到了此时还如日中天的康熙皇帝,而《清实录》中康熙皇帝此时对胤礽的评价“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更是明明白白的暴露除了康熙皇帝的担心。
因此,虽然胤礽于康熙四十八(1708年)二月被复立为太子,但他已经对康熙帝极度失望,而且行为举止疯癫,最后更是策划逼宫谋反不成,被康熙皇帝再次废黜。
应当说,皇帝与太子的微妙关系折射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权力是迷人心智的毒药,为了家族垄断权力,太子必须存在;为了巩固权力,太子也可以废黜;当然,太子为了权力也依然会谋反。在权力斗争面前,亲情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参考文献:《周易》《旧唐书》《资治通鉴》《清实录》
杜甫曾经这样形容过唐朝的繁华: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杜甫的字字珠玑都是在畅想唐朝的繁华,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在唐中宗李显时期曾经历了灰暗的时期,这让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承乾萌发了造反的心思。
可是有着尊贵身份的他为什么有了造反的心思呢?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朝政中,唐中宗李显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是他却听信事事都听从韦后的建议。这让身为太子的李承乾深感不安,因为他知道韦后有多么的讨厌他,并且李承乾也知道韦后有着和武则天一样的野心,所以李承乾知道自己的太子之位是不牢固的。
当时的唐朝,在宫中,有韦后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想要大唐的江山,在宫外,有太平公主和李旦父子也在等待一个好的时机。太子李承乾知道自己要想登上皇位是非常难的,但是他身为唐朝皇室,他认为自己有使命去除宫中的不良风气。就这样,他学习了他的先祖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勇气,年少轻狂的他也发动了一场政变。但是这场政变并没有杀死唐中宗李显的皇后,却让李承乾丧失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以及生命。
李承乾在这场政变中成为了牺牲品,这就是他的命运。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却冒着要被杀头的风险也要去杀了韦后,但不是他一时冲动的行为。在当时,李承乾虽然贵为太子,但是他并没有什么实权,而且他的父皇并不是特别喜欢他。唐中宗李显之所以选择他当太子,只是因为没有合适的皇子可以继承皇位,唐中宗李显才选择了他。李承乾的造反之路其实也是被无奈,他害怕唐中宗李显听从韦后的谗言废了他。
观看整个中国历史,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千古一帝的君主,他们的第一任太子都得不到善终,比如秦始皇的长子扶苏,饮鸩自杀;宋太祖儿子赵德昭被太宗逼死;隋文帝杨坚的太子杨勇赐死;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暴病而终。而汉武帝、李世民、康熙的三位帝王的太子,都走上造反之路,为何要造反呢?
首先来看汉武帝太子,刘据,他7岁就被立为太子,后自杀。
大将卫青去世,刘据缺少臂膀,再加上其他皇子都已成年,汉武帝晚年的性情暴戾,常有奸臣在汉武帝面前诋毁刘据。后来,巫蛊案爆发,太子被人陷害,但是由于不能跟汉武帝当面解释,更不知汉武帝是否在世,因为他想起秦朝公子扶苏的例子,所以在得到皇后卫子夫的支持后,他起兵逼宫。汉武帝则听信谗言,相信太子谋反,很快便化解了太子的兵马,刘据惨败之后逃走,后来自杀。
一年后,汉武帝查清,知道太子被人陷害,但是为时已晚。
太子李承乾,8岁立为太子,最终贬为庶人。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在贞观十年的时候,太子的母亲长孙皇后去世,于是太子失去皇后庇佑,唐太宗怕太子离经叛道,安排房玄龄、魏征等大臣辅佐。可太子却供养男宠,唐太宗严厉批评太子,太子不服,私下为男宠立碑纪念。
唐太宗的次子李泰逐渐参政,深得李世民喜爱。李承乾认为李世民要废黜自己,于是派人秘密刺杀李泰,事情败露,于是率兵逼宫,想再次上演玄武门之变。可没有成功,李世民想到汉武帝跟隋朝杨勇的悲剧,加上自己玄武门之变杀兄之事,不想再上演杀子的悲剧,最终将李承乾贬为庶人。
爱新觉罗·胤礽,出生时被立为太子,两次被废。
胤礽是大清朝有史以来,第一位被正式册立的皇太子,康熙对其爱护有加。可随着康熙诸位皇子长大成人,参与朝政。胤礽感到压力,后来胤礽的外公索额图犯事被囚,胤礽就走偏了。康熙亲征准噶尔时生病,太子看望时却面有喜色,这让康熙很失望,再加上胤礽续出事,让康熙决定废黜胤礽太子之位。
胤礽被废后,康熙察觉到九子夺嫡的严重性,于是复立太子,但是太子集团接连发生两件大案,让康熙对胤礽不再报任何希望。胤礽也感到自己可能再次被废,于是策划杀死康熙,结果谋反失败,被康熙圈禁至死。
以上三位太子都是皇后所生嫡长子,也都是被逼无奈,误判形势,谋反未成,最后刘据自杀,李承乾被贬,胤礽被囚。而他们所不同的是,刘据被奸人所害,无奈造反;而李承乾是妒心太盛;胤礽两次被废,是太子阵营本身问题,第二次被废之时,谋反是唯一的出路。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儿子,长孙皇后是正室,而李承乾又是嫡长子,所以在李承乾小时候就被立为太子。长大了继承帝位也是名正言顺的事,早年间李承乾也是颇有才华,深深受到李世民的喜爱,并被李世民寄托深深的期望。
在李承乾成长过程中,因为天生有足疾,所以他常常会担心自己的父亲会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他虽然身处太子之位但是对自己很没有信心,加上自己的足疾在走路时一瘸一拐的行为让自己的形象大损,且身处太子之位各方面的要求都很严格。在这种条件下,李承乾的心理就有了改变,变得自卑,变得扭曲。而在自己的宠臣称心被自己的父亲赐死后,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就有了很大的裂缝。
再加上自己的弟弟李泰在成人后备受李世民的赏识与信任,之后李世民也逐渐地疏远了李承乾,反而比较重视李泰。这样的行为让心理扭曲的李承乾感到危机感,他怕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废除,他觉得自己的父亲爱弟弟胜过爱自己。而且当时的李泰和李承乾关系也并不好,李泰经常会觉得自己比哥哥优秀,太子之位应该由自己来做。
就是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有着这样一位野心很大的弟弟,而且又如此的受父皇的喜爱,李承乾的内心十分焦急。虽然李世民并没有废掉他的举动,而是一直在找好的老师来辅助他,同时还放心的让他担任重要的职位,但是李承乾并没有安下心来,再加上旁边人的挑拨,这才有了李承乾的密谋造反,不过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1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