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是个怎样的人为何被后人怀念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4 09:19:09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是个怎样的人为何被后人怀念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恪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个皇帝的一生想要选择一个非常理想的继承人其实是非常难的,毕竟作为皇子,没有哪一个人的经历能够超过李世民,皇子们都是在襁褓中长大的,深宫之中为人处世都要考虑周到,何况是治国呢?想要选出一个皇子作为继承人,不能太软弱更不能太强势。作为一个经历众多,看透世事的皇帝来说,无论选择哪个皇子作为继承人都会觉得太年轻,但是,毕竟人都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固然,我们说李世民不该选择逆反青年李承乾,同样,阴毒后生李泰也不适合,但是最终选择柔弱的李治难道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的么?

事实证明,其实选择李治也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所以后人就会想,如果时光倒流回去,选择第三子李恪作为接班人,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为什么说选择他会更好一些呢?因为李世民曾经对李恪给出了一个评价,李世民曾评价李恪“英果类我”,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说李恪英武果敢,跟李世民自己很像,也就是因为这一点原因,所以李世民就想要废了李治,立李恪为太子,但是又因为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所以李世民就只能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长孙无忌在朝中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哪怕就是英明果断的李世民也不敢因为这件事去得罪长孙无忌,要知道,深宫大院之中,处处都与政治有关。

没有能够成功立李恪为太子,我们自然是难以知道如果李恪真的当了皇帝,以后的唐朝会因为他有着怎样的变化,不过,我们可以仔细研究一下李恪的生平,我们会发现,在他当藩王的期间,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贡献,反而是他曾经因为游猎,不顾及老百姓的庄稼被罢官,在这之后,李世民派去了权万纪给他当作长史,他才有所收敛,这也是因为权万纪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从他这些所作所为,我们真的要思考李世民对他的评价是否过高了。

他的所为所谓并没有能够让人看到他的任何优点,那么李世民为什么对他如此喜欢呢?甚至还想要立他为太子呢?首先,李世民是一个非常护着自己儿子的人,只要是他的儿子他就都喜欢,所以说自己儿子犯了错,他往往会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就比如李恪犯了错,李世民不说李恪的不对,而是说当时的长史柳范的不对。其次,也是李世民喜欢李恪最重要的一点,相比于李承乾、李泰,李恪能够知错就改,这也是作为皇帝最为重要的一个品质。

那么我们说李恪如果真的做了皇帝之后,是否能够做的更好呢?会是一个好皇帝么?答案自然是为止的,但是我看却未必会是一个更好的皇帝,先拿他这个知错就该的有点来说,其实是因为权万纪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也很严厉,能够压得住李恪,要知道之前给他做长史的人也曾经多次对他进行劝说,但是他却不以为然,并且他在这之前也是吃过一次亏,所以但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他也非常害怕李世民对他的惩罚,所以才能够知错就改的,这说明他不傻而已,但是如果说真的做了皇帝,能够压住他人还能有谁呢?他又会变成什么样子真的很难说。

虽说李恪的一生并没有那么优秀,但是后人确实对他确实非常的怀念,这里面有两点可以证明:唐朝有两部史书,《新唐书》跟《旧唐书》,《旧唐书》在写李恪所犯的错误时候,说李恪当初被罢官是因为游猎破坏了老百姓的庄家,但是在《新唐书》之中,在写这一段的时候,是说他在跟他乳母的儿子玩“博簺”的游戏,关于“博簺”到底是是什么并没有给出解释,但是仅仅是玩一种游戏,他的错,显然是比破坏庄稼的性质轻了许多。其实《新唐书》这样记载也不过是有意的掩饰李恪的所犯的过错而已,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先生解释到,“簺”其实也是一种打猎捕兽的设置,如此说来,李恪还是在“游猎”也就是不过是换了种说法而已。

还有一件事情,南唐为了让国家显得正统,特地在李唐宗室之中找了一个人来作为他们的“义祖”,而他们所找到的人就是曾经当过吴王的李恪,我们知道,李恪最终可是被杀掉了啊,即便这样,南唐仍然还是要将他作为他们的“义祖”除了对他的怀念,更重要的就是对他的认可啊。我们不得不说李恪最后的遭遇确实是非常惨,而这也是源自李世民,其实当初李世民决定不选择李承乾跟李泰之后,就不应该草率的选择李治,而为什么说李世民为什么要为李恪的死负责呢?一切从他开始找到长孙无忌商量废掉李治的时候就已经给李恪的死埋下了隐患。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他想把太子换成李恪找谁商量不好,却偏偏找到了长孙无忌商量,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作用的,因为不用想也知道,长孙无忌怎么可能会同意呢?试想谁会同意把自己的外甥给废黜了,而去同意选择一个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呢?毕竟每个人首先考虑都是自己的家族,其次才会真正考虑国家,真正有大气度,把国家放在第一位的大臣,放眼整个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是国家存亡时刻,真的没有几个人会先去为了国家考虑的。

而李世民在找到了长孙无忌的时候也知道这一点,竟然还直言点明了长孙无忌心中的想法说到:你一定要坚持不废李治,无非就是因为他是你自己的外甥而已,而李世民在认识到了这一点的时候,在后来也没有做出防范,而长孙无忌知道李世民要换掉李治,这也成为了他的一块心病,所以才有了后来利用房遗爱造反案,成功的将李恪给冤枉了,导致最终被冤杀,而其实也是因为他被冤杀,大家一直以来都觉得相比之下,他的能力其实还是非常不错,所以千百年来人们才对他如此的怀念,而人们也才会设想,如果他真的做了皇帝是不是会让国家更加的辉煌,如果说李恪真的做了皇帝,大家会觉得他会做的更好么?

李世民儿子李恪怎么死的,李恪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李恪自小便聪明机敏,被长孙无忌陷害谋反,最后被谋杀致死。只能说生在皇室便有生在皇室的悲哀,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杨广的女儿,按理说也是出身显贵。说来这也是位传奇的皇子,两岁,便被封为郡王,十岁,便晋升为蜀王,可见李恪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唐太宗也非常偏爱这个儿子,对他的管教十分严格。李恪还因为与乳母的儿子赌钱被免去了官职。李世民专门写了《劝子书》教导李恪做人的道理,告诫他要有治国的胸怀。李恪也都一滴滴记在心里,自此之后也从未犯过大错。

但是即便这样,他最后让落得个惨死的下场。皇室之争,本就是明争暗斗,你死我活。亲情在皇室一族本就薄弱,虽然李世民对李恪赏识有嘉,有心立他为太子。但怎奈他的对手太强大,当时能够有能力与李恪争太子之位的正是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治。而李治的舅舅正是大唐朝的重臣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不但是开国功臣,而且身居朝廷多年,早就培养了一大批自己的势力。而对于李恪来说,势力相对单薄。为了将皇位留在长孙家,长孙无忌一方面极力反对李恪成为太子,另一方面,寻找各种办法来陷害他。

而就在这个时候就恰好有把柄送来。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为了和房遗爱的哥哥房遗直争夺家产,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直接给了长孙无忌调查房家的理由。而房家恰巧是李恪一党,高阳公主这一闹,不但给自己和夫君扣上了谋反的罪名,与房家交好的李恪也被带进了坑,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如果没有长孙无忌的陷害,也许大唐的格局也会修改。

李世民的四儿子李恪,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吴王李恪,作为一名皇子,一生中不可避免地卷入了皇位的争斗中,不管是前期的太子之争还是后期皇权的斗争,空有一身能力,却没有太多的机会施展。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李恪这个人。

唐朝吴王李恪简介

李恪出生于公元619年,是唐太宗比较喜欢的第三个皇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拥有当朝皇帝和前朝公主双方高贵的帝王血统。李恪年仅两岁就被封为长沙郡王,五年后又被封为汉中郡王,之后升级为汉王。公元628年,当时只有十岁的李恪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不过后来由于年龄太小没有上任,那时的他已经是蜀王了。后来李恪又被派去做了刺史,公元634年,他第二次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开创了亲王挂名不亲自赴任的先例。

贞观长歌李恪

李恪曾经有较短的被罢官时期,有说是因为在游猎中破坏了农作物,也有传是由于跟奶娘的儿子赌博,被罢免安州都督的职务,不过具体是什么原因就不知道了。李恪被罢免官职后,唐太宗曾怪罪辅佐他的权万纪,加上不久后还特地写信教诲再复职的李恪,可以看出唐太宗对李恪是有偏爱的。

吴王李恪是怎么死的

李恪才活了三十几岁就死了,可以说是英年早逝,生在帝王家的不幸,最终还是沦落为权力争斗的牺牲品。李恪的死是意料之中的,即使是以平常心安分地过日子,也不能避免杀身之祸,也就是应了那句话,你不找麻烦,麻烦也会来找你。那么李恪是怎么死的呢?


公元643年,齐王李佑造反牵连了太子,太子又控告弟弟魏王想争储位,加上长孙无忌的建议,唐太宗勉强立了李治为储君。但是唐太宗觉得李治性格懦弱,担当不了大任,有意另立李恪,长孙无忌听了极力说服唐太宗另立太子的想法,并由此视李恪为威胁。

公元653年,高阳公主对付房遗直,却被其揭发了造反的计划,为了活下去的房遗爱在长孙无忌的胁迫下指控李恪造反,使得李恪白白蒙冤,最终被缢杀。直到公元659年,李恪的冤案才被平反,被追封为郁林郡王,并以国公的礼遇为他下葬。

从出身来看,李恪的结局其实早就注定,无论他有多优秀、多有才干,唐太宗有多偏爱他,都注定没有资格争皇权。作为隋炀帝的外孙,他永远都会被认为是前朝的遗孤,不管是当朝的功臣还是前朝的叛臣,都会担心他将来坐上皇位,也不能接受带有前朝血统的人成为当朝的主人。

另外,根据储君的选拔规定,只有嫡子才有机会,古代有嫡尊庶卑之说,嫡子的地位一定高于庶子,这样的话,只有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皇子有机会,但是这三个人偏偏没有李恪这样的才能。所以当李治登基后,李恪的能力相对就凸显出来,也得到朝臣的认可,但却被长孙无忌视为眼中钉。刚好高阳公主谋反的事情发生,他就顺势将李恪除掉,解决了这个后患。

李恪果敢坚毅,文武双全,具备一朝之主应有的素质,也得到了李世民的认可,甚至认为他是众多儿子中最像自己的人。李恪的一生可谓是一个悲剧,特殊的身份和出众的才能让他成为权位斗争中的牺牲品。只能说他输在了不是长孙皇后所出,也说明他还没有父亲当年发动政变的魄力和势力。

唐太宗最优秀的儿子李恪有何作为?求解

其实,那只是电视剧中的说法,真实的李恪并不是这样的
大唐王子李恪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悲情命运。帝王之家的身世,不仅没使他终其富贵颐养天年,反而使其命运多舛英年早逝,成为大唐史册上最悲情的王子。
李恪,这个唐太宗李世民与隋朝公主所生的儿子,既是大唐的皇子又是前朝的皇孙,继承了两代帝王的血脉,是两个朝代兴衰荣辱的见证。诚然,李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名望素高,欲立为太子,”(《旧唐书.太宗诸子传》),但李恪却有天生无法改变的血缘,他的母亲是隋炀帝之女,他的身上永远摆脱不了隋朝的阴影,朝堂上的官员既是大唐的功臣,也就是隋朝的叛臣,李恪的血统会让朝臣们忌惮,李恪敏感的身份,注定他只能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这虽然不是历史的必然,但却是历史的选择,无论是哪个朝代,都无法容忍一个有着前朝血统的王子成为储君,哪怕他是最优秀的,是融合了两代帝王血统的。这个最像唐太宗的隋唐之子上台,只能再次揭起隋唐之间的旧疤新怨。
血缘的关系纠缠不休,那些功臣们又打出了另一张王牌。按照隋唐之前的封建礼制,君王立太子,不是优胜劣汰,而是立嫡不立庶。大臣褚遂良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虽然李世民发动玄午门之变,废掉李建成,迫使李渊禅位于他,但他也没敢逾越出立子以嫡的宗法制度。所以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只能是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李恪再优秀,也挣脱不了庶出的背景,只能望着皇位郁闷了。
但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的睿智和魄力,何以不知继承人的选择关系国家社稷安危呢?何以分辨不出几个皇子的高低优劣呢?其实,李恪的身世和身份在李世民的眼里根本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李世民的确有所忌惮和隐忧。他忌惮李恪的对立面,那些世族士大夫。以士族集团为基础的统治阶级左右着大唐的国家政权,长孙家族出现了辅政达三十多年的长孙无忌和正宫娘娘长孙皇后,成为打着封建礼制的幌子誓死保卫嫡子继承权的庞大势力,触动这些人或集团的利益,必将影响李氏江山的稳定性和延承性。李世民这个靠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的大唐皇帝,在打破封建礼制之后,又伪装封建卫道士,竭力避免诛杀手足兄弟的残酷事实重演。是以,尽管李世民英武绝伦,但他不敢轻易拿政权开玩笑,立子以庶。是以,李世民只能冲长孙无忌发发火:“公岂以非己甥邪?”
电视剧在塑造李恪人物形象时,解读他雄心壮志,有才能,有智慧,做事雷厉风行,但也浓墨重彩地突出了李恪急功近利,行事卤莽等特点,甚至子虚乌有地勾画了他强奸太子妃一幕。似乎只有这样的人物性格缺欠,才为李恪不能接掌皇权开释了理由。但人无完人,与李世民残杀同胞兄弟,李治截留父亲的嫔妃,李隆基强占儿媳妇相比,李恪的这点过错反而使人物丰满可爱,欲恨不能。论智谋,李恪远胜于太子承乾,论学识,他不逊于魏王李泰,论胆识,他更胜过晋王李治。他出众如斯,却偏偏逃不过命运的掌控。若他平庸如其他王子,也许可以善终,做一世的闲散宗室。然名望如他,出色如他,心高气傲如他,却注定以悲歌作为生命的终曲。所以,唐太宗去世后,长孙无忌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李恪自缢,年仅34岁,成了大唐三百年最悲情的王子。
其实,李恪的悲情,不在于他奇特的身世和复杂的背景,那只是放弃选择的诘口,更不在于他融天地精华,木秀于林,风必吹之的孤傲。究其根源,在于封建王朝几千年的迂腐固执,在于封建制度的最高维护者李世民权衡利弊、弃英选庸的冠冕堂皇,无论其为了遵从封建礼仪,立太子以嫡,还是搞政治平衡,求得天下太平,他最终要维护的还是士族大夫的利益,因此立李治不立李恪在当时可能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但在历史上却是最大的遗憾。毛泽东对此评价说:“李恪英物,李治朽物,而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一世英明,一时糊涂。”可惜历史不能重来,后人只能为一个有才之士的冤屈而扼腕叹息。
李恪这一代的皇位之争实在不如他们老子那一辈玩得惊心动魄,如果李恪野心大一些,索性再发动一次玄武门事变,那唐朝的历史必将要改写了。或许就不会出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会有著名的开元盛世,不会有安史之乱,一切或许有更好的发展,或许有更糟的结局。然而,历史没有那么多假设,“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恪终究没能象父皇一样通过争夺战登上皇位,施展雄韬伟略。
李恪,这个败于时运的悲情王者,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子,注定只能在我们追忆大唐的时候用“盛唐之殇”来唏嘘感叹了。

李世民之子李恪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其出身也颇有传奇色彩,其母杨妃乃是隋炀帝之女。如此说来,他与隋唐两朝皇室都有密切的血缘关系,称天潢贵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一生的命运确是不幸的,因为毕竟不是嫡出,再加上其隋朝宗室身份,想在激烈的宫廷权力斗争中安身立命谈何容易。 据史料记载:从《新唐书》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和《旧唐书》的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可以明显看出,李世民对于这个宝贝儿子还是赞赏有加的。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最有文韬武略,且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 由于李承乾、李泰等太宗诸子为了争夺太子的名分而两败俱伤,此时李世民曾想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的反对,最后在长孙无忌的周旋下,太子的名分最终落在了名不见经传的晋王李治身上,这对于当雄心勃勃的李恪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 因此有了太宗赐恪书的以下一段对话: “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这段话似是劝告,更像是警告。至于当时的太宗皇帝的心理,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看的出,他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有一定的怜爱之心。而编剧就凭这句话而把李恪写的如此不堪让我等不能接受。 至于当时的国舅长孙无忌,更是视其为眼中钉,假如不是他当时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恐怕唐朝的历史都要改写。 等到李治登基,长孙无忌掌权,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越来越朝着不利于李恪的形势发展,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又相继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江夏王李道宗。 史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自尽,年约三十四岁。 至此,长孙无忌由此扫清了独揽朝政的一切障碍。至于后来武则天当权后,如法炮制,陷害国舅长孙无忌谋反,那是后话,不再细说。 唐朝的宫廷可谓是血雨腥风,只要和权力沾上点关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 《新唐书》600多字专门写李恪,很大篇幅是说他“封官的经历”:先是“长沙王”,后来又封“汉王”,没多久,又叫“蜀王”,然后是“吴王”,最后死了,还被改封“郁林王”,一生大部分时候是在京城外地转,也所谓“王运多舛”。为什么会这样呢,李世民对臣子们说出了实话,“不是我不想常常见到李恪在身旁,但太子皇位早已有主了,让他在外地当官,这样即使我死后,他们兄弟间也不会自相残杀。”(帝谓左右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 这话里看出了李世民是比较喜欢李恪的,甚至一度认为他很像他自己,是心目中比较完美的接班人,《旧唐书》说“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新唐书》里不仅认为“恪善骑射,有文武才”,也记载了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的话,“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你长孙无忌是不是不把李恪当作你外甥,其实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啊,将来说不定也能像对待亲舅舅一样对待你,保护你的。) 但这番话并没有打动长孙无忌,李世民最终也没有选择李恪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而是让他的嫡子,也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长孙皇后生的李治当了皇帝,这注定了李恪后来的悲剧所在。 李世民临死前,长孙无忌成为托孤大臣,自然对他的亲外甥——高宗李治格外关照。关照的一个具体行动,就是帮李治镇压反叛、清除异己。李治当皇帝的第四年,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和总给他戴绿帽子的老婆,也是李世民真正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试图谋反被朝廷察觉,长孙无忌借题发挥(叫“因遂诛恪”),不仅杀了房遗爱、高阳等几个人,顺带着荆王李元景和“时任”吴王的李恪也一并干掉了,“以绝天下望”(就是让那些希望李恪当皇帝的人彻底死了这份心)。李恪当然不服气啊,“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意思是诅咒长孙无忌不得好死,全家死光光。后来这话果然应验了,长孙无忌因当初阻止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结果事后被武则天逼得上吊自杀,还好家族成员只是流放边疆,没有灭族而已。 这史书上除了说李恪的优点和不幸遭遇外,有没讲他的坏处或者说真正想篡位的野心呢?也有,《新唐书》载,李世民曾经给李恪写过信,告诫他要遵循礼制、守本分,不要胡思乱想。(“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哉”),这说明李恪确实曾经表露过想当皇太子,继承皇位的端倪。相比懦弱无能的李治,文武双全又很得父皇欣赏的李恪有这样的念头并不奇怪,怪就怪他没有一个像长孙无忌那样的好舅舅罢了。 至于有些朋友考证出五代十国时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就是大词人、南唐后主李煜他爹)就是李恪的几世孙,并追尊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终于一圆李恪的皇帝梦,这实在有些误会,因为李昪追认的这个祖宗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四个儿子李恪,并不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恪。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 恪天然帝王的资质,又深得太宗的器重,仅仅是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爱女,他便只能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对这一点看得很深也很透彻,所以他才能当机立断,决意清心寡欲,远离长安这权力的中心,在偏远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远的吴王。然而,最终,他还是被褥冤枉地连坐于房遗爱的谋反案件。 史书里描述恪是“甚为物情所向”的性情中人。 恪是宫廷里孕育出来的一个温文尔雅的伟岸的男人,他身上流淌着极尽奢欲的隋炀帝的血,他是天生的王孙贵族。他拥有最最非凡的气质。 他的唯一把柄是和他的妹妹,高阳公主过从甚密,最后这段情感的暧昧竟被长孙无忌专权的政治所利用,所以新、旧《唐书》都大大地为吴王李恪鸣不平,说长孙的诛戮李恪是“以绝天下望”,是“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李氏家谱》称这支李氏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之后,且附有李世民敕封李恪为吴王的水诰(诏书),并列有李恪自唐至民国末期的后世子孙46代,纲目清楚,演变迁徙代代有据。因此,谱中尊李恪为这一支李氏之始祖。 李恪何人?对历史无多大兴趣的人自然不甚了解。应该说,李恪是大唐一位极卓越的王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15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