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道光为何放弃选奕訢当太子背后真实原因是

以史为鉴 2023-06-14 20:24:46

道光为何放弃选奕訢当太子背后真实原因是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道光。

对于道光帝而言,他对皇四子奕詝、皇六子奕訢都非常喜爱,他经常亲自检查两位皇子的功课。道光帝发现皇六子奕訢更加聪明,学习成绩好,而且弓马骑射样样精通,而皇四子奕詝身体不好,且患有腿疾,学习中规中矩,谈不上出色。但是道光帝最终却放弃了奕訢,选择奕詝做太子。

后世在论述这件事的时候,往往将功劳推给咸丰帝的老师杜受田。据说道光帝在考察两位皇子时,原本资质平庸的奕詝按照老师杜受田的吩咐,将缺点转化为优点,从而击败了奕訢,取得了父皇的信任。其实在这场储位的争夺中,除了老师的因素外,还和一位绝色美女有关,她深刻影响了道光帝!

这位女子出身满洲镶黄旗,姓钮祜禄氏,她就是清朝历史上的孝全成皇后(简称孝全皇后)!孝全皇后虽然是满族女子,但她的父亲一直在苏州做官,因此她是在江南长大的,深受当地文化的熏陶,因此养成了江南女子的纤巧秀慧。正所谓“蕙质兰心并世无,垂髫曾记住姑苏,谱成‘六合同春’字,绝胜璇玑织锦图。”

1822年,年仅15岁的钮祜禄氏通过选秀的方式入宫,被封为全嫔。这时候,道光帝已经40多岁了,他很快被这位充满江南气息的女子所吸引。深得道光帝宠爱的全嫔,很快就得到了提升,晋升的速度非常罕见!1823年,16岁的钮祜禄氏被封为全妃;1824年,17岁的全妃晋封为全贵妃。

贵妃是清朝皇宫中比较高的等级,仅次于皇后、皇贵妃,不过皇贵妃通常是不设的,所以在17岁时,全贵妃就已经时后宫的第二个号人物了。1833年,当时的皇后病死,道光帝将全贵妃晋升为皇贵妃,“摄六宫事”。第二年,道光帝又下诏,册封皇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钮祜禄氏先后生下两女一子,那个儿子就是奕詝。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孝全皇后于1840年病死,年仅33岁。当时的道光帝非常伤心,每天都亲自到皇后梓宫前奠酒,后来更是打破惯例,亲自给皇后上谥号,“惟孝全二字之徽称,赅皇后一生之懿范”。当时奕詝年仅10岁,于是道光帝将其交由静贵妃抚养。1841年,静贵妃晋升为皇贵妃,管理后宫事务。

按照规矩,皇贵妃是可以晋升为皇后的,可是自孝全皇后死后,道光帝做出了一个决定,再也不立皇后,可见孝全皇后在他心中的地位。静贵妃正是奕訢的生母,她虽然也很得宠,但始终不及孝全皇后,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道光帝不加封其为皇后。储位争夺的背后是女人之间的争宠,在这场较量中,孝全皇后赢了,虽然她英年早逝。

奕欣为什么做不了皇帝

清宣宗(道光)生前共有三后九子,长子薨于道光十一年四月,而二、三两子幼殇;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宣宗第三后孝全皇后生皇四子奕詝,即后来的清文宗(咸丰)。如果处在明朝,则“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的立嗣规则就已注定了奕詝这位嫡长子的未来皇帝身份,不过就算在以立贤为主的清朝,奕詝的嫡长身份亦使他得到了帝位竞争者中最有利的地位。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后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的静皇贵妃生皇六子奕欣。
道光二十年正月初九,时年三十三岁的皇后驾崩,道光帝亲自为其定谥为“孝全”。在孝全皇后之后,道光帝未再立后,于是奕欣的生母以皇贵妃的身份成为了六宫中之第一人,而年幼的奕詝也交托给皇贵妃抚育。在某些人看来,帝位的天平开始向奕欣倾斜了。
但为一母所育奕詝和奕欣都还是不懂事孩子,成人所追求的权利此刻尚未给他们带来任何影响。也许是年龄相仿(皇五子奕淙出嗣为敦郡王,而皇七子之后年龄都太小),也许是因为身在寂寞宫廷而缺乏别的朋友,兄弟俩的感情十分亲密。据《清史稿》载“(王)与文宗同在书房,肄武事,共制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宣宗赐以名,枪曰“棣华协力”,刀曰“宝锷宣威”,并以白虹刀赐奕欣。”由此可见二人关系之亲密,而宣宗亦为此感到欣慰。
树欲静而风不止,奕詝和奕欣还没有争夺帝位的念头,而他们的老师杜受田与卓秉恬却开始在暗中进行着无声却激烈的斗争。亲奕欣的卓秉恬生前长期担任大学士,“历管兵部、户部、工部,赐花翎”,身后谥为“文端”,由此可见是一位才德皆有可观之重臣,但《清史稿》又载其常在亲贵主持的会议中于众皆称是之际却“时有辩论,不为用事者所喜”,卓秉恬这种不够圆滑性格也在言传身教中极大的影响了弟子奕欣;而亲奕詝的杜受田虽然职位较低(此时只是从二品但担任上书房总师傅。),但其在处事与捉摸宣宗心思方面却胜过卓秉恬甚多。根据史书记载,有两件事对宣宗决定继承人取到了重要影响,其一载于《清史稿》,曰:“文宗自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传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其二出自野史笔记《清人逸事》,曰:“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秉恬)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则谓咸丰帝曰:‘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如其言,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道光二十六年,清宣宗置立储诏于鐍匣。
观以上二事,奕詝得立多倚杜受田之力(杜受田又靠揣摩宣宗心意,老实说不是所谓“正道”),而两事给人的的感觉又颇似《三国演义》中曹丕与曹植,做哥哥的都靠取巧而成为继承人,虽然可说都是应该的,但往往令人为弟弟抱不平;而第二件事则已写明奕詝在时政方面不如奕欣,而两事合并又体现了奕欣的文武双全。另一方面,卓秉恬虽未替奕欣取得皇位,但奕欣却学到了卓秉恬因长期兼管京尹而获得的理政务实之才。由于此时奕欣未满十五岁,可以说还是个孩子,所以他并未完全了解这次竞争的成败会对自己一生所产生的影响;而大奕欣一岁半的兄长奕詝却充分了解到了个中玄妙,岁月磨练带来的经验胜过了天资聪明。此外,没有证据表明奕詝、奕欣的兄弟之情在争夺帝位的过程中受到大的损害。
道光二十八年,奕欣(应该没满十六岁,好年轻……)娶桂良之女为妻;而后来的慈安太后“事文宗潜邸”应稍晚于此。奕欣娶桂良之女为妻一事对他以后的外交生涯和所谓“恭王派”的成立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1850年2月25日) 清晨,清宣宗病笃,遂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公启鐍匣,宣示御书“皇四子立为皇太子”;但宣宗最终也没有放弃皇六子奕欣,他在生命的最后留朱谕“封皇六子奕欣为亲王”,而这种留双遗诏的情况是罕见的。是日,宣宗崩于圆明园慎德堂。

道光皇帝儿子奕欣聪明绝顶,为什么他会输给奕詝呢?

道光皇帝之所以开始考虑替换皇太子,是在公元1831年也就是道光11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

没错,这件天大的事情就是道光皇帝年长13岁的长子不幸去世。如果说道光皇帝的长子没有去世的话,最终的皇位传给谁,一切都是未知,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一系列的变故让所有的人措手不及。

在公元1840年也就是在道光皇帝的长子死了将近九年的时间之后,道光皇帝终于开始决定确立哪一位为皇太子了。


当道光帝在考虑接班人时,所能选择的就是老四和老五、老六三个人。怎么样也不会让恭欣王亦欣当皇帝,恭欣王当上皇帝,保证不会有慈禧太后的专权,她也就没有权利了,为了权利,慈禧太后宁可亡国,也不会让你恭欣王当皇帝。而其中,老五的缺陷比较明显,性格浮躁,又被排除出接班人名单,一些伟大的中国人也想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官员的腐败,当官多为荣华富贵,贪生怕死。还自扫门前雪,明者自保,加上千百年来骨子里封建的思想,当局者迷……怎么自强。

他就是讲他的一些政治抱负,如何去治理一个国家,如何去处理各种事情,但是这时候的道光皇帝已经是快要驾崩,只想自己的皇儿能够床边尽孝道,使人们为了生存而笑里藏刀、剑拔鼓张。包括统治集团内也是如此!——因此,除非是通天之才,用利益将各势力摆平,否则回天乏术。

这些人包括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荣禄、张之洞等等,如果不是这些人的实践,我们怎么能在一百多年后又重新站在世界之巅?会坍塌的,因为根据国际局势,哪个时代的人,从国外学的新的思想。不是哪一个人做皇帝就能改变的,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迭代,是大势所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9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