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多大利益这个建议最初是谁想的

众妙之门 2023-06-14 22:41:28

“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多大利益这个建议最初是谁想的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操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大多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干的事,但这个建议其实是沮授给袁绍提的。

《后汉书·袁绍传》: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挟”这个字眼威胁性太强,曹操谋士提的建议都比较柔和,如荀彧的“奉主上以从民望”、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不过二者的意思是一样,把皇帝攥在自己手里,既可以获得合法性,占据道义制高点,又可以合法地收买人心。

或许你会认为乱世之中拳头最大,扯这么多虚名没用,但名头这个东西,说没用确实没用,汉献帝一个皇帝也差点被饿死;说有用确实有用,有了皇帝以后,曹操封官揍人都容易多了。

这就是挟天子有优势的第一个前提:天子还有号召力。如果天子没有号召力的话,其实是个烫手山芋。

汉朝的灭亡其实是自上而下的结果,黄巾起义只起了催化效果,决定因素是地方豪强支持产生的军阀混战。曹操起家的时候就是典型的豪强军阀,他跑回老家扯旗一喊,曹氏、夏侯氏带着人马来投,这就是曹操的第一桶金。

曹操是宦官之后,这个身份是比较受歧视的,跟袁绍四世三公的身份比起来,号召力要低很多,获取更多豪强支持也就成了难事。所以荀彧建议“奉主上以从民望”,这个“民”不是老百姓,老百姓可不管汉朝死活,而是那一帮地方豪族。

手中握有天子后,曹操就能以政府的名义取得豪族的支持,如颍川赵氏、钟繇、王朗、华歆、陈群等等。这些豪强的支持也成为曹操在初期巩固后方稳定,得以进行屯田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了天子这张大牌,曹操跟其他军阀的关系也大有回旋余地,既能以朝廷名义安抚距离远的、实力强的,如马腾、韩遂都派了人质,以示服从。也能以天子名义征讨距离近的、实力弱的,被打败后,这些军阀投降也没什么负担,毕竟是降汉,符合大义。

官渡之战前贾诩劝张绣投降时,首要理由就是“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甚至赤壁之战前张昭劝孙权投降时,用的也是曹操占据政治、军事双重优势。

其实曹操接到汉献帝后,受影响最大的是袁绍,在此之前他是军阀中最具号召力的(世家身份摆在那里),现在完全被曹操压制,汉献帝一封诏书下来,责问他“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他再咬牙切齿也只能上表谢罪。

曹操很快为自己的翘尾巴付出了代价,给袁绍太尉,袁绍不要,曹操吓得赶紧把自己的大将军让出去,生怕袁绍兴兵来攻。因为此时的曹操根本不是袁绍的对手,刚脱离袁绍附庸呢,翻身装个十三就被教做人。

这就是挟天子有优势的第二个前提:要有足够的武力守住天子。天子要在你手里才是你的优势,在别人手里就不是了。

汉末盯着天子的军阀其实不少,袁绍阵营就早有人提议抢天子,但袁绍觉得自己的号召力足够了,没这个必要。而且他干过另立天子的事,跟汉献帝有过节,把人接来就是个麻烦。

后面袁绍被人下诏下烦了,又找借口想让汉献帝从许都搬到他的地盘去,曹操不傻,自然不让。袁绍南下官渡之时,沮授还劝道:“今举兵南向,于义则违”,这就是没有天子的苦恼。

也是官渡之战时,孙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幸亏他被刺杀了,不然曹操还要应付一番。

当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只有优点,只要第三个前提没搞好,优势瞬间被劣势,那就是跟天子的关系。

董卓手里也有天子,结果被群殴。袁绍也是考虑到自己跟汉献帝的关系,接受郭图“今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的建议,不迎天子。

从曹操受到的待遇来看,曹操跟汉献帝的关系还算好的,曹操从没有真正威胁过汉献帝的生命安全,杀伏皇后也是汉献帝先动的手。至少在表面上,曹操给了汉献帝足够的尊重,这使得他没成为董卓,落下把柄给军阀围殴。

曹操跟董卓结局的差别,恐怕还是内政方面的,董卓残暴不仁、骄奢淫逸,曹操却兴修水利、提倡节俭,这些政策既可以为百姓带来有饭吃的好处,也可以大大增强曹操的实力,让曹操有足够武力守住天子、剪除群雄,把政治口号落到实处。

还有一个前提,是曹操没遇到的,那就是天子没有武力,如果天子身边跟着一支禁卫军,迎天子搞不好把自己迎没了,所幸汉献帝身边没几个人,曹操直接捡回家就行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挟天子以令诸侯谁说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

就是把皇上挟持在自己身边依靠皇上的势力来命令其他人说白了这样的皇上就是傀儡真正发号施令的是挟持他的人东汉末年曹操平定黄巾之乱时就这么干过,从而为今后的基业奠定了基础。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喻假借名义,发号施令。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出处《左传·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后汉书·袁绍传》载:“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挟天子以令诸侯谁说的?

《后汉书·袁绍传》:“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诸葛亮《隆中对》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一个干这事的是齐桓公,挟的是周天子。这是公认的。至于曹操,他的确干过这种事。不过那是当时他的反对派的说法。 他自己的说法是“迎天子而治天下”,不是“令诸侯”。但这事他确实干了。至于他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张仪剧照

谁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

张仪曾向秦惠王也就是杀了商鞅的那位提建议,要他第一步联合魏国和楚国,三国分头并进,进攻东周的国都洛阳,诛杀周天子,第二步再收拾魏国和楚国,这样一来,秦国就可以拥立新的周天子作为傀儡,从而“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但秦朝的另一位重臣司马错反对,他认为挟持周天子会招来恶名,让秦国在诸侯中广泛树敌,反而不利于秦国,结果秦惠王没有采纳张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引语见《史记》张仪列传)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袁绍官拜右将军,这年冬天,汉献帝被李傕等追击到了曹阳,沮授就劝袁绍去迎接汉献帝,把他接到自己的大本营邺都,“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沮授清晰地看到了抢占汉献帝的政治利益,并明确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并荀彧还要早一年,可惜的是,当初拥立汉献帝,袁绍就不满意,又加之郭图等谋士认为迎接汉献帝以后会被掣肘,故而袁绍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失去了一次好机会。

【专栏·为谁而言】谁最早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谋?求解答

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吴三国鼎足而力。这三国之中,孙权依据长江天险,占了地利;刘备自称大汉皇叔,以仁义著称,手下聚集了诸葛亮、庞统、刘巴、法正及关、张、赵、马、黄一班文臣武将,占据了人和;三国之中的魏国最大最强,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它靠的是什么呢?曹操一枝独大的战略战术,被称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该战术使他很快取得了军事、人才、经济等各方面的领先,占据了天时(政治优势)。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未出茅庐时就说:“今操已拥兵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让刘备在创业之初先不要与曹操发生正面冲突。
挟制着皇帝,倚仗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属高招。谁为曹操出此谋?曹操手下有五大谋臣:分别是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个个足智多谋,有典韦、许褚、徐晃、夏侯敦、夏侯渊、曹仁、张辽、张郃、于禁、庞德、乐进、李典等武将,个个能征贯战。但为曹操出此谋者,却并不是这些文臣武将中的佼佼者,而是名气远远逊于他们的一员武将毛玠,《三国演义》中曹操中了周瑜之计误杀蔡瑁、张允,以于禁、毛玠代任水军都督,让我们记住了这个名字。实际上毛玠并不是演义中这样的“草包”,而是曹操的重臣,先后担任过治中从事、墓府功曹、丞相府东曹掾、右军师、魏王府尚书仆射等职,智力超群,富有创见,他在给曹操提出的治国策略中曾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被曹操采纳并予以实施,该谋略被曹操的敌人斥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是出英雄的时代,与毛玠“英雄所见略同”的还有一位谋士,他就是袁绍的谋士沮授,《后汉书·袁绍传》记载着沮授对袁绍说的一段话:“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不过,袁绍不是曹操那样的明君,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让曹操抢先一步。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袁绍后来在官渡之战中败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善于纳谏,尤其是没有纳沮授之谏。
毛玠、沮授分别向自己的主公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但这个策略并不是他们发明的,比他们更早五百年,战国时期著名的谋臣张仪就曾向秦惠文王提出过这个建议,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在他当政期间,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过,并不是他的每一次建议秦王都会听的。有一次惠文王与群臣讨论向何处拓展土地,司马错提出攻伐蜀国,张仪则主张攻取中原心脏之地韩国,他说:“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提法,不过,惠文王这次并没有采纳张仪的谋略,而是听取了司马错的建议西定巴蜀,大概秦惠王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机还未成熟或根本用不着这么费事吧。惠文王去逝后,他的儿子秦照襄王也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干脆灭了东周,贬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周郝王为平民,昭襄王的曾孙秦始皇更是扫平六国,一统华夏。
张仪“挟天子以令天下”的谋略,也不可能是凭空相象出来的。孙玉良认为,张仪的这个谋略,最有可能来自于管仲的“尊王攘夷”。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于是用什么名义扩张领土、增强国力成了摆在齐国君臣面前的大问题,管仲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九合诸侯”确立了齐桓公秦秋第一位霸主的地位。后来的诸侯王们看出“尊王攘夷”实际上是“尊王”者假借“尊王”名义扩张自己利益的的行为,便纷纷以尊王的名义互相讨伐争战,称霸称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5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