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张昭,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作为东吴两大柱石,周瑜其实很好理解,但是张昭出现在这里很多人都认为名不副实,尤其是后期鲁肃、陆逊等等都要比张昭更加出名一些,所起到的作用更大,这就使很多人奇怪张昭为什么能有这么高的地位。那么历史上的张昭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张昭平庸,是因为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年龄。张昭是最早加入孙策的文官之一,另外一人是江东“二张”的张紘,所以对东吴的文官集团来说,张昭的资历是居首的。张昭年少时擅学好书,曾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东汉末年,战乱时期深受江南霸主孙策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孙策在位时,凡国家重要事物都交给张昭代理,当地百姓,北方大夫,官僚皆对张昭十分敬重,孙策更将其视为自己的得力助手,而且在自己死后,留下“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遗言。
之后,张昭主张“实施稳定豪强政策”,为江东国力稳定,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孙权掌管江东初期,内部隐患不断,因其根基未稳,导致一些不服的人勾结在一起,谋图造反,张昭竭力辅佐孙权安抚百姓,犒赏官隶,整顿军队,才使得江东民心逐渐稳定了下来。张昭为人耿直,谨小慎微,又受孙策托孤遗命,对孙权更是敢言善柬,以愚忠直柬闻名,经常在孙权左右任谋臣,对国事决策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孙权每次出征,都让张昭镇守后方,总领府暑事务,因此张昭后期很少领兵出战,行事规矩,稳中求胜,凡事不肯冒险盲进。
而张昭行事确实过于谨慎,尤其在那个战争肆虐的年代,男儿血性气不足,坚守纲常伦理,在赤壁之战中,提出降曹的建议也不足为怪。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在张昭看来,在这乱世中,东吴能守住一方领土就算万幸,就算守不住,早做打算,以免日后落个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下场,但即便如此,并不影响他在东吴长期以来建立的的威望与权重,作为两朝老臣,两代君王对他都十分器重。
综上可见,张昭与周瑜分工不同,擅长领域不同,思虑时态方向自然也不同,站在百姓生计角度来考虑,东吴与魏国在兵力上,实在差距甚远,自己既不如周瑜聪明,又不如诸葛亮智慧,对外发动战争不是自己的特长,那么投降至少能保全国力,使江东百姓免受战乱伤害。张昭受遗辅佐,功勋克举,民望所归,众所崇戴,可谓一代忠君贤达内臣,就连孙权也说过:“吴国士人,进宫拜朕,出宫则拜您,朕对您的敬重已经到了极点。”
正所谓“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建国安邦之国家大事上,张昭劳苦功高,因此他在吴国地位很高,也是实至名归。
智谋超群的周瑜来说,可能更希望成年的孙权继位,他绝不愿看到年幼的孙绍继位被后宫控制,反而影响朝政的稳定!带兵只是为了威慑人心,维持朝政稳定而已!
董袭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民。讨虏承基,这番话说的和白帝城托孤一样莫名其妙。抛开孙策呆萌、临死前脑子烧坏了等原因,对于孙权不能服众这件事,看来孙策心里还是清楚的。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
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孙权身边任中护军,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当时孙权只是将军,宾客礼节都很简单,唯独周瑜用君臣的礼节表达对孙权的支持。孙策略胜一筹,别号小霸王。虽然谋略不及周瑜,但周瑜毕竟是臣,而孙策是周瑜的君主。
周瑜擅长出谋划策,孙策擅长冲锋陷阵,有小霸王之称,两人都很厉害,没有可比之处。同时江东政权根据不稳,越人叛乱此起彼伏,一旦当政集团内部有乱,整个政权都有颠覆可能,这是孙家、周瑜、张昭等所有利益既得人不愿看到了。
孙氏在江东经营多年,有良好人脉,其次,江东张鲁陆王等几个大姓也不会服气周瑜,第三周瑜和孙家关系很好,没有翻盘的动机,但是我们抛开这一点先不谈,我个人觉得周瑜的确是真心为了江东的未来奉献了一生,在二人的多次对决之中,周瑜都是以江东利益为重的,司马懿是同一类处境,要夺权称王必须要两个条件都成熟,第一个是灭掉外部所有势力,平定天下。第二个是内部党争处于绝对优势,逐渐削弱并铲除所有反对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5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