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盘点,古代历史上被活活饿死的四位帝王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5 06:54:34

盘点,古代历史上被活活饿死的四位帝王

皇上也是高危职业,因为帝王太舒服了,人人都想做。江湖有云,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谁都想做皇帝,所以一不小心,就会被赶下皇帝宝座,还有可能死的很惨。历史上有几位帝王就是因为种种原因,丢不但掉了皇位,还被活活饿死,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一、齐桓公。

说起齐桓公的大名,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他早年因为重用了管仲,实行了全民皆兵的国防政策,并且大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很快把齐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富民强。齐国因此崛起,成为五霸的老大。

不过在管仲死后,齐恒公开始迷失方向,被奸臣易牙、竖刁所迷惑,不理朝政,疏远忠臣。最后连接班人问题都没有搞定。致使五个儿子个个手握重兵,谁都想篡国夺权。齐恒公病重的时候,大家都不想管,都恨他没有把王位给自己。而且大家忙着争权夺利。而奸臣易牙和竖刁把宫门关起来,自己去享乐了,把齐恒公一个人丢在病床上不管不问。

齐恒公就这样被活活饿死,死后停放了两个多月,把苍蝇都喂得饱饱的,蛆虫都爬到了窗台上,直到新领导上任后,齐恒公才被安葬。

严格来说齐桓公应该不属于帝王之列,那时候的诸侯国君还没敢称王,但就其江湖地位来说,作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不比帝王少排场和面子。

二、赵武灵王。

此君也不是泛泛之辈,少年有为,15岁就登上了大位。赵武灵王登基的时候内外交困,赵国周围强敌环伺,政权岌岌可危。

赵武灵王上任后重用贤臣,搞改革开放,向少数民族学习,建立起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队伍。赵武灵王的做法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史上称之为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很快就把赵国打造成了一个中原地区首屈一指的强国,但此后赵武灵王开始贪图享乐,陶醉女色,把皇位交给了小儿子赵何,但同时给了长子赵章很大权力,来抚慰赵章因为没有继承皇位而受伤的心灵。

赵武灵王的举棋不定,让两个儿子开始争斗,自己也卷入其中,最后自己跟长子被小儿子赵何打败,被包围在自己宫殿里,整整围困了九十多天。赵武灵王就是天大的能耐也施展不开,也像齐恒公一样当了饿死鬼。

而他的小儿子赵何也就是赵惠文王,在确定老爸被饿死后,才叫人打开宫门,象征性地哭了几声,把他安葬了。

三、齐废王田建。

齐王建是齐国的最后一任国君,战国时期齐国最后一位国君,也被称为齐废王。

齐王建即位的时候,形势已经非常危急,秦王朝就像一头恶狼,到处张牙舞爪,各国先后被秦国征服。

但齐王建被秦国的花言巧语迷惑,得过且过,没有居安思危,陶醉在一片国泰民安的假象中。

不久,秦国收拾完了其它刺头,终于把魔爪伸向齐国,齐王建毫无准备,被秦国的大军吓破了胆,不知所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满朝文武也面面相觑,吓得浑身筛糠,大家的意志也早已崩溃。

这时候秦国使者来了,告诉齐王建只要投降,就可以免去一死,而且还能享受优待。齐王建一看大势已去,心想干脆就投降吧,于是就打着白旗出城投降。

秦王对齐王建不放心,但又不能杀俘虏,于是就采取了部下的建议,把齐王建囚禁起来,不给吃喝,把齐王建活活饿死。

四、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出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开国皇帝,也是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萧衍在早年的时候,为了治理国家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还专门设立意见箱让百姓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萧衍还非常关心弱势群体,多次减轻赋税,推出不少政策救济孤寡老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萧衍自己以身作则,勤俭节约,刹住大吃大喝风,停建楼堂馆所。

萧衍在抓物质文明的同时,还不忘精神文明建设,自己带头皈依佛教,号召全国人民信奉佛教,一心向善。用佛经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梁武帝的精心治理下,国家繁荣,人民富足,安定团结、路不拾遗。

但梁武帝跟所有伟人一样,到晚年都避免不了会犯错。梁武帝到了晚年变得刚愎自用,开始独断专行,听不进不同意见,接纳了脑后长有反骨的野心家侯景。

这侯景跟吕布一样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早年跟着北齐的高欢当马仔,后来又投奔了西魏的创始人宇文泰,最后混不下去了就投靠了梁武帝。

梁武帝的手下都知道侯景不是善类,竭力劝阻,但梁武帝年迈昏庸,一意孤行,执意收留了侯景。

后来侯景果然反叛,把梁武帝关了起来,不给吃喝。可叹梁武帝萧衍英明一世,临老了却被囚禁饿死,叫人唏嘘。

这四位皇帝的遭遇告诉人们,再英明的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所以不但要远离小人,听得进不同声音,而且要妥善解决接班人问题,尽早实现权力平稳过渡。

中国历史上关于帝王的梗太多了,论起历史的梗,还得看二混子的漫画中国史,梗多的简直是扑面而来!好消息是,全新力作《半小时漫画中国史4》已经在京东开售了,现在买还有满一百减五十的优惠,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历史上那些被活活饿死的帝王,权倾一时却换不来一顿口粮

得势时趾高气昂,失势时性命堪忧。

历史 上有太多国君,临死才会明白,自己做过的那些糊涂事,终会以另一种方式,来惩罚自己。先秦的 历史 ,充斥着太多的权力的倾轧和阴谋,父子、兄弟之间看不到亲情,大家只认得那个王座。据说,有几位国君死的很是可怜,因为没有吃的最终饿死了。

有名的当属齐桓公,他可是春秋五霸之首,怎会让自己沦落到如此凄惨的地步呢?

他能成就大业,不是说他有多厉害,而是身边有替他出谋划策者,如:名相管仲。只是,管仲一死,这位国君身边就聚拢了一堆唯利是图的小人。《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记载了一段管仲病故前和齐桓公的对话。

齐桓公问他,大臣中,谁可以为相?

为此,还例举了三位,结果,都被管仲否定了。

这三位分别是:易牙、开方和竖刁。

第一位杀了自己的儿子,做成菜肴让君主尝尝人肉是什么味;

第二位不侍奉父母,连父亲去世都不闻不问;

第三位更厉害,为进宫自宫了。

管仲认为,这是违背常理的事情,这样的人不可重用。但齐桓公怎会听?看这段对话,齐桓公很是满意三人的表现。后来,果然被三人专权。

齐桓公大概以为,自己能一直“霸权”,结果一场重病,使得齐国朝堂开始了一场混战。当时,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丝毫不管自己老爹的身体 健康 ,互相拉拢势力想成为下一任国君。

单说易牙和竖刁二人,仗着自己曾是宠臣将齐桓公的寝宫给隔离了,只留个小孔用作送饭。后来,没人送饭了,使得叱咤一时的国君被活活饿死了。直到无亏做了新的齐王,才将他爹装殓入棺。

其实,这怪不得别人,只能怨齐桓公先是立公子昭为太子,又经不起易牙和竖刁的谗言,答应立无亏为太子。看这个故事,应是儿子们乘老爹病重,为了夺位不顾老爹的安危。

不过,《史记》中这么说:“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但不管如何,齐桓公死后在床上放了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亲情和权力孰轻孰重,这一刻自见分晓。

如果说齐桓公的死因还有待考证,那么,300年后的赵武灵王倒真正是被幽禁饿死的。原因和齐桓公有点类似,在继承人问题上太犹豫。

曾经,赵武灵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在赵国实行“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军队强大了起来。之后,他灭了中山国,消除了赵国的“心头之患”。可是,在他担任君主第二十七年,竟做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把君位让给了儿子赵何,也就是赵惠文王,自己当起了“主父”。

其实,赵武灵王先是立公子章为太子,后来,迷恋孟姚(赵人称吴娃),废公子章,立公子何为太子。本来,公子章被废后是没有什么想法的,只是,赵武灵王后来有点后悔,感觉对不起公子章,经常和公子章住在一起,其仪仗用度和赵王何几乎一样。于是,公子章有了想法。

同时,这时的赵武灵王也有了想法,想收回儿子赵王何的权力,他要做中原的霸主。接下来,就有了沙丘之变的故事。

当时,公子章利用自己的党徒和田不礼一起作乱,诈传主父的命令召见惠文王。之后,公子章逃到了赵主父宫里,主父打开宫门收留了他,公子成和李兑包围了主父宫,逼迫主父交出公子章。公子章死后,公子成和李兑商量:“我们包围了主父宫,即使撤兵,也会被灭族”,便继续包围主父宫。

赵王何不想担着杀死主父的罪名,只是围而不攻,断粮断水三个月,赵武灵王就被活活饿死了。本来,赵武灵王已退居,却还想着称霸的梦,只是,已坐上王位的儿子,怎么愿意让大权旁落。亲情一场,终究抵不过权力的诱惑。

其实,在那段时期,还有个国君,据说也是饿死的,他就是楚灵王,也是春秋时代一位有名的主,不过他为人昏暴,生活穷奢极欲。这是一位相信强权的主,他的上位就是借着探病的理由,将自己的侄子用束冠的长缨给勒死了。后来,不断发起战争,以维护自己的“霸权”面子。

不但如此,他还建了“章华台”,只顾着自己的享乐,老百姓怎能没有怨言。结果,楚灵王的弟弟蔡公弃疾,趁着他不在王宫杀了他的儿子太子禄和公子罢敌,立公子比为王。之后,楚灵王不仅失去了王位,还失去了两个儿子,顿时悲痛不已。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山里转悠。

楚灵王想要吃的,结果被人告知,新的楚王有令,谁给他吃的,就要被砍头。后来,说他遇见原来大夫的儿子,由于以前对大夫不错,便被他儿子领回了家。

于是,就有了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他被发现时,已经饿得差不多了,回去没多久就死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已经没有了生的愿望,选择了自缢身亡。

权倾一时如何,到头却换不来一顿简单的口粮。

古往今来,太多的人为了权势“前赴后继”,等明白时连普通人的生活都是奢望。

参考资料: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史记·楚世家》、《左传·庄公十五年》】

历史上被活活饿死的3大帝王分别是哪些人,饿死后尸体晾在那直到长虫发臭?

这三位分别是齐桓公、赵武灵王、梁武帝。而齐桓公更是在被饿死之后,晾尸知道发臭。其实这要追寻到齐桓公老年的时候,当时齐桓公病重,他的那些所谓孝顺的孩子们,都在为了争夺齐桓公的地位与家产头破血流,根本没有多余的功夫去管这个半截入土的老头子。

而那些齐桓公当时的宠臣们都在忙着讨好自己的下一个主子,也没人去管他的死活。结果因为疏于看护,竟然将病床上的齐桓公活生生的饿死了,而死的时候也一个知道的人都没有,就那么一直放了一两个月,到发臭了长虫子了才被人们发现。



而第二位赵武灵王在当时想把自己的权力分给自己的两个孩子,但是他却忘了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最后自己的儿子们互相残杀,他也被自己的儿子软禁在宫中,并且连食物都不给他,而仅存的一点食物也很快被他吃完了。最后被逼都将鸟窝中的鸟给活生生吃掉了,在撑了几个月之后被活生生饿死了。



而第三位梁武帝,这位皇帝是被他手下的一位叛臣在发动叛乱的时候囚禁起来,而在饿死之前,他仅仅是想去喝一口蜂蜜水,但是因为旁边并没有人去管他,就呻吟了两声饿死了,而我觉得这三位皇帝的下场真的是非常的惨,但是我认为皇帝首先是要自保,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各位皇帝在晚年的时候大多数也都非常聪明的选择一些自保的方式。

赵国最厉害的赵武灵王,为何最后被活活饿死呢?

在战国末期,除了秦国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优秀君王之外,与这父子二人差不多同时代的赵国也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君王,他就是在历史上搞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这位赵武灵王应该算是历史上最特殊、最另类的一位君王。

说赵武灵王特殊、另类可是有据可查的,一方面他在政治、军事上颇有作为,另一方面他在继承人问题上又是最糊涂的人。赵武灵王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95年,他是一位比较有战略眼光和胆识的君主,大约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开始推行军事改革,号召全国百姓都改穿胡服(即游牧民族的服装),学习弓马骑射。除了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赵武灵王还比较善于用人,他在推行改革时,手下聚拢了一些比较能干的大臣,有楼缓、肥义等。这些举措使赵国军事力量不断增强,成为了能够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强敌。

可实施胡服骑射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赵武灵王和他手下的大臣在实施改革前,他曾对楼缓说:“咱们中原的衣服,袖子太长,腰际肥大,领口过宽,下摆太大,穿着这种长袍大褂走路做事都不方便。”楼缓接着说:“还特别费衣料。”

于是,赵武灵王便绕起袖子,搂起下摆说:“我想仿照胡人(游牧民族)的样子,把大家穿的大袍子改成窄袖短衫,这样大家走路做事就会方便不少。”楼缓进一步指出:“穿这样衣服,就连打仗都更灵便了!”赵武灵王说:“是这样,咱们现在打仗全靠步兵,有了马匹就只知道用它拉车,所以,我打算让咱们的部队也穿上胡服练习骑马射箭,形成骑兵战斗力,再配合步兵,那样我们部队的战斗力一定会增强不少。”

后来,楼缓把赵王的想法告诉了肥义,肥义也很赞同。于是,在某一天的朝堂上,出现了这样的奇怪情景:赵武灵王和楼缓、肥义都穿着小衣袖的短战衣出现在朝堂上。这种奇怪的局面令其他大臣目瞪口呆,赵武灵王顺势宣布了实施胡服骑射的决定。但大臣们却不大赞同,觉得这样做是丢脸的行为,是丢了中原文化和礼仪。但赵武灵王却下定了决心,决定非实施不可。他甚至用无数理由说服了最顽固的叔叔公子成,后来那些想不开的人看到公子成都改穿胡服了,便只得随着改穿。

衣服改好了,赵武灵王便展开了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本领。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便练成了一支骑兵部队。军事实力增强之后,赵武灵王决定把部队拉到战场上检验,他先后亲自率军消灭了临近的中山国和东胡以及附近的几个部族。到了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赵武灵王不但收服了林胡、楼烦,还将地盘扩大到西北的代郡、雁门,西面的云中、九原等地。

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这令他对治理国家产生了奇怪的想法,就是打算自己专门负责军事斗争工作,而把国内的其它日常政务工作交给儿子管。可在用哪个儿子管的问题上,他却犯了糊涂,先立了大儿子为太子,可又觉得小儿子能干,便废了大儿子的太子之位,让小儿子继位为赵惠文王。而赵武灵王自己则别出心裁地将自己改成为“主父”,并安排肥义为宰相,李兑为太傅,公子成为司马,同时封了大儿子为安阳君。

可惜聪明的赵武灵王,这次却犯了一个大错,最终导致了沙丘兵变,不但大儿子被杀害,就连自己也被围困在行宫中,活活饿死。落得个“先英明后糊涂”的遗憾结局,令人唏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7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