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扶朱元璋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自古以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若能深谙为人处世之道,且不说大富大贵,至少可以游刃有余,不被别人算计,与皇帝相处更是如此。众所周知,古代帝王疑心较重,时刻提防位高权重的文臣武将,甚至连至亲也不相信,尤其是千辛万苦打下江山的开国皇帝,不仅猜忌心强,自尊心往往也很重,比如明太祖朱元璋。
为了监视群臣的一举一动,朱元璋设立锦衣卫,锦衣卫的权力非常大,可以抓捕除皇帝之外的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胡惟庸案、蓝玉案的背后,都离不开锦衣卫的身影,足以看出朱元璋多疑的性格,和他打交道,必须谨小慎微,否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有时候,好心未必能办好事,甚至适得其反,连小命都搭进去,赵庸就是典型例子。
赵庸,元末明初泸州人,即现在的合肥市人。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扛起反元大旗,而赵庸和哥哥赵仲中,属于元朝廷将领,负责镇守巢湖,并在此训练水军。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眼看朝廷日渐衰微,兄弟二人开始谋划出路,另寻明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此时的朱元璋实力越来越强,名气也越来越大,具备逐鹿中原的资本,也成为陈友谅的劲敌,一山不容二虎,两人迟早会进行生死决战。朱元璋身边不缺武将,也不缺谋士,唯独缺少一支可与陈友谅匹敌的水军,这是他最大的短板。如果打造一支水军,需要太长时间,朱元璋等不起,当务之急,就是收编一支水军。
经过一番打听,得知赵仲中和赵庸擅长水战,而且手下有一支骁勇善战的水军,朱元璋派人劝降,承诺给他们高官厚禄。赵家两兄弟权衡利弊后,答应归顺朱元璋,撸起袖子跟着朱元璋干。对于人才,朱元璋相当器重,赵庸很快晋升,被提拔为参知政事,职位比以前更高,手下的士兵也更多。
尽管赵庸比徐达、常遇春差了一些,但也是一位不容小觑的猛将,立下战功无数。《明史》记载:“从战康郎山,与俞通海、廖永忠等以六舟深入败敌。平武昌,克庐州,援安丰,皆有功。大军取淮东,庸与华高帅舟师克海安、泰州,进国平江。吴平,擢中书左丞。从大将军取山东。”
哥哥赵仲中,勇猛程度不逊于弟弟赵庸,却因镇守安庆时弃城而逃获罪,常遇春多次为他求情,朱元璋没有答应,以“法不行,无以惩后”为由,把赵仲中斩首示众。赵庸因哥哥之死而伤心难过,但他通情达理,并未记恨朱元璋。
朱元璋称帝后,没有忘记赵庸的功劳,除了原本的职位,又让他兼任太子副詹事。论打仗,赵庸不敢说百战百胜,但也称得上常胜将军,尤其攻打庆阳、应昌之战,连朱元璋都对他刮目相看,本打算封公爵,结果触犯禁忌,只被封为南雄侯。史书云:“师还,论功最,以在应昌私纳奴婢,不得封公,封南雄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世券”指的是免死铁券,赵庸有了它,相当于拥有两条命,为何未能善终呢?与一场宴会有关。某天,朱元璋宴请功臣,赵庸在被邀请之列,朱元璋先发表一番演说,感谢大臣们的努力和付出,为显示诚意,走到中间敬酒。或许因为太开心,朱元璋多喝了几杯,走路左右摇摆,一不下心跌倒了。
皇帝摔了跤,旁边的大臣都看得清清楚楚,事发突然,可能没反应过来,无人上去把朱元璋扶起来。几米开外的赵庸,赶紧跑上前搀扶朱元璋,并怒斥那些站着不动的同僚。赵庸不该画蛇添足,他那一声怒吼,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过来,看见皇帝窘迫的样子。朱元璋感觉很没面子,但没有当场发火,心想:赵庸啊,你竟敢让朕难堪,你死定了。
不久后,丞相胡惟庸被处死,罪名是意图谋反。朱元璋让锦衣卫彻查此事,只要平时跟胡惟庸来往密切者,大多都受到牵连。锦衣卫办事效率很高,逮捕不少人,包括跟胡惟庸关系一般的赵庸。其实,赵庸忠心耿耿,与胡惟庸没多少往来,但朱元璋还是下令杀了他,只因以前赵庸的无意之举伤了他的自尊心。
所以,做好事之前,要先考虑清楚实际情况,否则容易好心办坏事,对于古代大臣来说更是如此,毕竟伴君如伴虎不是说着玩的。如果你是赵庸,会不会扶起倒地的朱元璋呢?
参考文献:《明史》
平定云南的大将傅友德,父子同时绑赴刑场腰斩。平定广东的大将朱亮祖,父子同时惨死在钢鞭之下。大臣李仕鲁在金銮殿上辞职,朱元璋认为是看不起他这个皇帝,当即命武士将李仕鲁摔下殿堂,脑浆崩裂而死。在所有共患难的朋友中,只有三个人没有被扣上谋反的帽子,一是常遇春,一是徐达,一是汤和。常遇春运气最好,天下还没太平就早早地死掉。徐达的死和处决没啥分别,他患一种疽疮,最忌鹅肉。朱元璋偏偏送一碗鹅肉给他,并命送鹅肉的宦官在旁监视他吃掉,徐达一面吃一面流泪,当晚毒发身死。只有汤和一人寿终正寝,因为他看上去傻乎乎的,不具备承载野心的智商。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朝中人人自危,每时每刻都担心飞来横祸,官员们每天早上入朝,即跟妻子诀别,到晚上平安归来,合家才有笑容。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第二大谋臣和功臣,和朱元璋是儿女亲家。但朱元璋对他仍不放心,必欲去之而后快。恰好其弟李存义和胡惟庸联姻,朱元璋便借此大做文章,指使坐罪胡惟庸案的丁斌(李善长的私亲)告发李存义曾串通胡惟庸谋反。狱吏对李存义父子施以重刑,二人熬刑不过,只好按狱吏的主意(实则是朱元璋的主意)承认是奉了李善长的指使。那时一班朝臣,希承意旨,联章交劾善长,统说是大逆应诛,一桩谋反案就此制造出来。此时朱元璋还要故作姿态,说李善长是大功臣,应法外施恩。偏偏太史又奏言星变,只说此次占星,应在大臣身上,须加罚殛,于是太祖遂下了严旨,赐善长自尽。此时李善长已七十七岁,所有家属七十余人,尽行处斩。只有一子李琪,曾尚临安公主,得蒙免死,流徙江浦。外如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江南侯陆聚、宜春侯黄彬、豫章侯胡美即胡定瑞、荥阳侯郑遇春等,一并押赴刑场处斩。
关于朱元璋疯狂屠杀功臣元勋的心理动因,后世历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担心他死后强臣压主,所以事先消除隐患。这种解释有一则宫廷秩闻可为佐证:有一天皇太子劝说父亲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长满了刺的棍子丢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来。皇太子一把抓住刺棍,结果给扎破了手掌并连声呼痛。朱元璋说:我事先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吗!就算上面的解释是真实的,也说明被杀的功臣全蒙受不白之冤,谋反根本是莫须有的罪名,而在屠杀功臣的同时也助长了司法制度的黑暗。
皇太子懦弱而皇太孙年幼也许是原因之一,但恐怕不是主要的原因。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朱元璋的自卑心理在作祟。朱元璋出生于一个极度贫苦的家庭,父母双双死于瘟疫,很小就成了孤儿。他放过牛,当过干粗活的小和尚,天下大乱时又被迫落草为寇,在底层社会受尽欺凌。因为出身过于卑贱的缘故,朱元璋对上流社会既羡慕又仇恨,既想拼命挤进去又恨不得把上层人士踩在脚下报复蹂躏。他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缺少做人的崇高理想和高贵情操,因此不可能把苦难身世演变为改造社会普济天下苍生的动力,相反因为自己没有学问,便对有学问有才能的人嫉妒得发狂。像胡惟庸、李善长、刘基等人,都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囊策士,朱元璋的江山是他们三人智慧的结晶。在本质上,自卑感过重的领袖跟有才干的部属不能并存,因此他们三人在朱元璋的力量不够强大时还可被委以重任,一旦朱元璋意识到自己没有他们也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时,他们的生命也就完结了。宋濂也是出身贫寒,身世和朱元璋相近,按理会同病相怜,但宋濂太有学问,朱元璋最终还是容忍不了。
如果仅仅是出身低贱和没有文化,朱元璋大可不必有如此浓厚的自卑心理。出身高贵的人也有曾经贫寒的历史,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比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果实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没有文化的人不见得就没有能力;中国历代的开国皇帝除了李世民出身高贵且受过良好的教育外,其余的不是市井流氓就是草莽英雄,文盲绝不是个别现象。刘邦和朱元璋的身世大同小异,可刘邦没有那么浓烈的自卑心理,对出身和文化比他高的人兼容并蓄,依其才能和特长分别委以重任。刘邦的智囊张良、陈平、萧何和胡惟庸、李善长、刘基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但命运有天壤之别;前者一直得到刘邦的礼敬并寿终正寝,后者则被朱元璋处以极刑且屠灭三族。朱元璋屠杀功臣,不仅对当世的社会和国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而且把人们的历史观导入了一个非常危险的误区:即皇帝屠杀功臣是逼不得已的,是为了国家的千秋大计和王朝的长治久安,不杀掉那些打天下的患难兄弟,他们就会造反作乱。
朱元璋对功臣实行灭种式的屠杀后,以为自此国泰民安,没想到他刚刚进入坟墓,他的第四个儿子,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便举兵反叛,开始了宗族血亲间复仇式的自相残杀。因为功臣被屠杀罄尽,中央军没有杰出的统帅,叛军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皇帝朱允稍谑锥枷萋渲时永远失踪了,野史传说他远逃海外做了和尚。
众多文臣武将的名字,无法在这里一一罗列,但于明朝功劳最大的,大体也就是这些人了。这些大明朝的开国功臣,虽然只是辅佐朱元璋这朵大红花的绿叶,却并不妨碍他们的英名在史册上闪闪发光!
可惜这些开国功臣大多结局不好,许多都被朱元璋找借口给杀了。甚至包括徐达、刘伯温这样的大功臣在内,民间也传说是死于朱元璋之手。尽管朱元璋的大开杀戒很值得怀疑,可是被暗中洗了脑的人们都偏向于这样认为,他们懒得动脑子去质疑,所以他们乐于全盘接受清廷的结论。
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因为清代修《明史》猫腻多多,包括《大明英烈传》这样的历史小说也被大肆篡改了,还有那所谓的火烧庆功楼的故事,大抵也系满清的捏造。
黎民百姓谁不憎恨暴君?文臣武将谁不憎恨屠杀功臣的君主?满清太清楚这一点了,为了让天下所有的 *** 都忘怀明朝乃至厌恶明朝,满清的皇帝乃下定决心要把朱元璋这个千古罕见的牛人打造成千古罕见的暴君。显然,要实现这个目的并不难,清廷的统治者们只需把朱元璋屠杀人数的数字改大一些就可以了,只需把一些贪官污吏的死划拉到无过受死的功臣里就行了,只要指使人编造一些所谓的民间传说就行了。
于是乎,被蒙蔽了的清廷的顺民们大多都因为朱元璋很残暴之类的宣传而发自内心地弃明服清了。看起来,满清统治者的目的差不多达到了。当然,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被蒙蔽住的,否则,反清复明的斗争怎么会长久地贯穿于有清一代乃至从未停息呢?
而在朱元璋这一方面,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注重民生、最痛恨贪官污吏的这么一位严厉而伟大的皇帝,则很可能就此成为了这一阴谋的残酷献祭和牺牲,乃至被改写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一个皇帝。我想,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徐达到底是病死的还是吃蒸鹅死的?
先说徐达之死。民间传说徐达晚年身患背疽,而朱元璋赐了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吃后,没几天就死了。这样的徐徐达之死说法,我以为是不可信的。首先,这是野史传说,本就不足为信。其次,长背疽的人吃蒸鹅就一定会死吗?我不懂中医,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请一位中医高手来解答这个问题?我相信,我们的中医会用科学来否定这一说法的。再次,有关徐之死的另一说法——徐达因长年征战,奔波劳顿以致积劳成疾,于1384年54岁时病逝于南京。史书记载说:徐达死时,朱元璋伤心欲绝,辍朝祭奠深致哀悼,并列徐达为开国武将中之第一功臣,誉之为万里长城。不知怎么的,也许是因为徐达的中正和谦谨,也许是因为朱元璋的基本品格值得信赖,我总以为这后一种说法应该更为可信,而且动徐达如动国家之基础,朱元璋还不至于这么糊涂。
朱元璋晚年屠杀功臣之酷烈之彻底,使得人们常以为“兔死狗烹”是他的素志,其实不然。开国之初,朱元璋真心实意地希望与老乡兼功臣们“共富贵”。
朱元璋处处效法他的偶像刘邦,认为刘邦的作为几乎桩桩高明。然而在开国两年前的一次谈话中,朱元璋却罕见地批评了刘邦。那是一次饭后与侍臣们聊天,聊起汉高祖和唐太宗谁更伟大。朱元璋说,刘邦总体上强于李世民。但是他有一个严重的污点,那就是“内多猜忌,诛夷功臣”,因此“度量亦未弘远”。相比蜘蛛侠,唐太宗“能驾驭群臣,及大业既定,卒皆保全”,更有人情味,从这点上看,刘邦不如李世民。
如果文明本着阴谋论的传统,怀疑这是朱元璋开国之前笼络功臣之语,那么开国之后朱元璋的举动,应该可以打消我们的这一怀疑。
赐爵赐田仍未能满足朱元璋的报答之心,开国之后,朱元璋一直琢磨者颁发功臣“铁券”,来确保他们永保功名。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典礼上,发放铁券这一戏剧性的环节让功臣们都异常感动。仪式之间,他们觉得自己都活在了传奇里,自己确实没有白白拼命,这位带头大哥的口气确实天下无双。
朱元璋为人处世,从来不会让感情压倒理性,他如此厚待功臣,除了感情因素外,还包含着如下几层考虑:
其一,开国之初的朱元璋,信心满满,雄心勃勃,一门心思要超越汉祖唐宗,成为中国最伟大的皇帝,因此他的一举一动都想成为后世的楷模和佳话。他要用自己的慷慨报答,塑造起自己深情重义、有始有终的美好形象。
其二,虽然天下粗安,但这些功臣仍然是自己的左右手。开国之初,各地起义叛乱不断,他治国安邦,仍然要倚重这些战友。
其三,有功厚赏,有过重罚,是他的一贯原则。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激励大明臣民为了皇帝舍生忘死。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朱元璋发现,自己最初的设想有些天真了。开国皇帝与功臣,是历史上最难处的关系之一。功臣们下场悲惨,并不完全是皇帝们的薄情寡义,也确实是势有必然。
历代以来,明初这批功臣可能是平均素质最低的,特别是朱元璋的基本盘淮泗集团。他们全部是起自草根,胸无点墨,没有什么文化,谈不上什么修养。成为开国元勋之后,他们的小农意识和流氓本性依旧,个个志得意满,贪婪鄙野,眼观短浅,不可一世。在战争中,他们是大元帝国的破坏者,在战后,他们又成为新王朝的法律、纪律和秩序的破坏者。他们仗着手中的特权,贪婪地捞取每一个铜板,到处侵占土地,私纳奴婢,侵夺民财,欺压良善,驱役士卒,贪得无厌,无所顾忌。开国不久,勋臣们违法乱纪之事,一桩桩,一件件,就开始不停地反映到朱元璋的面前。
赵庸随李文忠出征应昌,私占奴婢,废坏国法;薛显妄杀胥吏,杀火者,杀马军,为了强夺天长卫千户吴富交货的牲口,还动手杀了吴富。郭英“擅杀男女五人”,随便杀戮平民。淮安侯华云龙在北平住进了故元丞相脱脱的宅邸,大模大样地使用起元朝皇帝才能用的东西,后来又嫌脱脱房子不好,无偿征用士兵和百姓给他翻盖,完全超过了朱元璋规定的等级。
不光功臣们自己犯法,他们的亲友也一个个不把国法当回事。许多功臣的亲戚、家人甚至佃仆、火者、也都仗势欺人、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成了地方霸王。比如信国公汤和的姑父席某就仗势藐视法纪不交税。胡惟庸的家人“为奸利事道关,榜辱关吏”。
朱元璋发现,他的免死金牌成了功臣们如此气焰飞扬的助推器,他们“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只要不造反,谁拿他们也没办法。
当然,朱元璋屠杀功臣还有深刻的政治原因,也就是皇权的加强。经常有人把朱元璋的大屠杀与刘邦诛杀功臣箱体并论,其实二者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刘邦所杀的功臣,主要是异姓王,而列侯之中在汉高祖死之前,死掉的只有曾经是异姓王后来的淮阴侯韩信一人。
而《明史》功臣世表所载明太祖朝功臣69人,被明太祖诛杀赐死的有32个,或者被吓死的而达到了35人,占明初功臣的57.25%.朱元璋的大屠杀,当然是野蛮的,然而奇怪的是,在传统正史中,对朱元璋此举进行严厉批判的并不多。
这样的大屠杀,在中国文化中自有其理。朱元璋兴此大狱,下此杀手,完全是基于中国政治中“过度防御”的策略传统。
朱元璋资料
朱元璋 字 国瑞
年号 洪武
庙号 太祖
谥号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在世 1328年—1398年
在位 1368年—1398年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开国皇帝(1368年 - 1398年在位)。
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时。父亲朱世珍。母亲陈氏。朱元璋祖籍为江苏沛县,祖、父后在濠州(今安徽凤阳)定居。因其出生时,其父母年龄相加有八十八岁,故原名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入皇觉寺为游方僧。
至正十二年(1352年)受好友汤和来信劝说,参加红巾军,投靠郭子兴,由于指挥有方,不久便由一名小军官逐渐升为元帅,并娶其养女马氏为皇后。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将这里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改名为应天府。朱元璋采取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采取稳健的进攻措施,击败了徐寿辉、陈友谅的势力。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被韩林儿封为吴国公,1364年自封为吴王。同年将小明王沉入长江中。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九日,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同年闰七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灭亡。洪武十四年(1381年)征服云南,中国大体上统一。
统一中国后,朱元璋为明朝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典章制度。由于皇太子朱标软弱,朱元璋开始大规模诛戮功臣,先后炮制了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等大规模的案件,株连人数众多。
制定《大明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死于应天皇宫。葬紫金山孝陵。
家族列表
父亲 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母亲 淳皇后陈氏
兄弟姊妹
朱兴隆,南昌王
皇后 孝慈高皇后马氏,郭子兴义女
妃:
成穆贵妃孙氏,元帅马世熊义女。
淑妃李氏,李杰女。
宁妃郭氏,郭山甫女。
子女
子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朱梓,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椿,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公主
临安公主 ,下嫁韩国公李善长子李祺
宁国公主,母孝慈高皇后,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
崇宁公主,洪武十七年下嫁牛城,未几薨。
安庆公主,母孝慈高皇后,下嫁欧阳伦。
汝宁公主,洪武十五年下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
怀庆公主,母成穆贵妃孙氏,下嫁王宁。
大名公主,下嫁李坚
福清公主,母安妃郑氏,洪武十八年下嫁凤翔侯张龙子张麟。麟未嗣侯卒。永乐十五年,主薨。
寿春公主,洪武十九年下嫁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
十公主,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下嫁东川侯胡海子胡观。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镇,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丽妃韩氏,洪武二十七年下嫁尹清。
汝阳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下嫁谢达。
宝庆公主,太祖最幼女,下嫁赵辉。
福成公主,南昌王女,母王氏。嫁王克恭。克恭尝为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
庆阳公主,蒙城王女,嫁王琛。
百僚己睡朕未睡,
百僚未起朕先起。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一丈犹拥被。
据说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做皇帝以后写的一首诗,表明他的辛勤。朱元璋的确是个勤于政事的皇帝。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批阅公文,晚上还要工作到深夜。他经常换上百姓的衣服,出外私访。有一天,他跑到罗复仁家,想看看这个陈友谅(陈友谅,元末农民起义的一个将领,后成为地方割据势力。1363年,为朱元璋大败于鄱阳湖,至九江口中箭死)的旧臣,表现怎样。罗家在南京城外一个小巷子里,房子破破烂烂,屋里也没有什么家具。罗复仁正扒在梯子上刷墙壁,一见皇帝来了,慌忙叫妻子端个小凳子来请皇帝坐。朱元璋见他为官清廉,穷到如此地步,很不过意,忙说:“好秀才怎能住这样破烂的房子!”就赏给他城里的一所大房子。相反,对那些贪官污吏,朱元璋一经查实,执法极严,从不宽容。
朱元璋为什么能这样奖廉吏而惩贪宫呢?原来,朱元璋(1328~1398年)本是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农村的一个穷和尚。通过参加农民大起义,他推翻了元朝的腐朽统治,夺取到全国政权,建立了明王朝,登上皇帝的宝座。从此,朱元璋就总想着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再发生农民起义。他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觉得吏治的腐败,是造成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元朝后期,政府公开卖官器爵。很多官吏用钱买到官做,就想尽一切办法搜刮钱财,贪污盗窃,敲榨勒索,根本不顾人民的死活。连那些奉皇帝之命到各地“问民疾苦”的宣抚官,也是见钱眼开,大收贿赂,贪赃枉法,胡作非为。老百姓编出民谣,诅咒他们说:“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都啼天哭地。”百姓活不下去,只好铤而走险,起来造反了。从这里,朱元璋认识到,吏治的好坏,是关系到能否巩固统治的大问题。因此,他下决心整顿吏治,严惩贪官。
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召见大臣,宣布说:“从现在起要严立法禁,凡是官吏贪污害民的,决不宽恕。你们都要好好领会我这句话,如果廉洁奉公,就好似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从容自在,如果贪赃犯法,将好似闯进荆棘丛中,寸步难行,即使勉强挣扎出来,也是体无完肤的。”接着,他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严禁官吏的贪污盗窃,并召见各府州县的官吏,告诫他们说:“现在天下刚安定下来,老百姓的财力都很困难,好比刚飞的小鸟拔不得羽毛,新栽的小树动不得根,应该让他们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你们千万不要去扰害他们。”
但是,当时的官吏,并没有把朱元璋的活放在心上。他们认为新登基的天子都要来这一套,那不过是说说而已,不必当真。他们学元朝官吏的样,见钱就抓,见财就捞,贪赃枉法,无所不为,“掌钱谷者盗钱谷,掌刑名(即刑罚,泛指法律)者出入刑名(即不按法律办事)”。浙西地区农民交纳秋粮,原先规定交到京城南京的仓库,农民就要额外花销一笔很大的运费。后来朝廷为减轻农民的负担,让农民把粮食折成钞币,将钞币直接交给附近的官府,称为“折粮”。但许多地方官却向农民征收各种车船运费和包装粮食的蒲包、竹篓费。这些加征的运费和包装费,竟高达粮食折价的百分之五十。有个负责征收税粮的粮长邾阿仍,在征收粮米一万石之外,用巧立名目的办法,多征粮食二万二千石,钱一万一千一百贯。农民缴纳不起,他强迫农民揭瓦拆屋,变卖衣裳、锅灶、牲口和农具作抵押,弄得许多人倾家荡产。一个地方的小吏竟贪污这么多钱粮,中央的大官贪污的数额就更大了。丞相胡惟庸广收贿赂,他家中的金帛、名马和各种奇珍异宝,据说多得没法数。朱元璋连声哀叹说:“各衙门的官吏上任前,我都开导过他们,叫他们不要胡作非为。但去了以后,有几个听我的话?”“象这种愚下之徒,我这般大年纪,说得口干了,气都接不上来了,也说他不醒!”
为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着想,朱元璋便用极其严厉的手段来打击贪污。只要发现官吏有贪污违法的行为,他即动用残酷的刑罚,严加处治。凡是贪赃枉法的,统统发配到北方偏僻荒凉的地方充军。贪污赃款银六十两以上的,都押到土地庙枭首示众,剥皮实草。连官吏出差乘坐官家的牲口、车船,携带私人物品超过规定重量的,也严惩不贷。明政府规定乘坐官家的牲口,除随身衣物外,携带私人物品超过十斤的,每五斤笞(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敲打臀部、腿或背)十下,每十斤罪加一等,最重到杖(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拷打臀部、腿或背)六十下。乘坐官家车船,附载私物超过三十斤的,每十斤笞十下,每二十斤罪加一等,最重到杖七十下。
除了平时的零星打击,朱元璋还集中清查了几个大的贪污案件,对贪官污吏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清洗。1385年,御史余敏、丁举廷告发北平(今北京)承宣布政使司(主管行政的省级机构),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司法的省级机构)的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人,伙同户部侍郎(主管土地、户籍、财政的副长官)郭桓、胡益、王道亨等人贪污舞弊,吞盗官粮。朱元璋命令司法部门严加追查,牵连到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主管刑法的最高长官)王惠迪、兵部侍郎(主管军事的副长官)王志、工部侍郎麦志德等朝廷的高级官员和各布政使司的官员,以及地方上的许多豪强地主。明政府发现他们除了盗窃国库的金银宝钞,盗卖官仓的粮食外,还贪污大量没有入库的税粮和鱼盐等各项税款。贪污盗窃的总额折成粮食,共达二千四百多万石。朱元璋下令将赵瑁、王惠迪等人弃市(在闹市处死,将尸体暴露街头);郭桓等六部侍郎以下的官员也统统处死;各布政使司有牵连的官吏几万人都逮捕入狱,严加治罪;追赃牵连到各地的许多大地主,被抄家处死者不计其数。
在打击贪污的过程中,朱元璋不仅雷厉风行,毫不手软,而且不避权贵和亲属,不论职位多高,同他本人的关系多么密切,也决不曲宥。丞相胡惟庸除了贪污,还犯有其他罪状,被处死。开国元勋华云龙,在北平私自占据元朝丞相的住宅,被撤职罢官。驸马都尉(皇帝的女婿)欧阳伦,凭着自己是朱元璋结发妻子马皇后亲生女儿安庆公主的丈夫,不顾朝廷禁令私自贩卖茶叶,几次在陕西贩运私茶;他的家奴周保还叫当地官吏,征调民间的几十辆车子为他家运输私茶,稍不如意,就任意打骂地方官吏。由于欧阳伦有权有势,谁也不敢过问。有个河桥巡检司的小吏不堪凌辱,把这事告发了。朱元璋得到消息,怒不可遏,下令赐死欧阳伦,诛杀他的家奴周保,还写了一个通敕令,派人带去给那个告发的小吏,表扬他不避权贵的精神。
在严惩贪官的同时,朱元璋又大力表彰廉吏,以扶正压邪。济宁(治所在今山东济宁)知府方克勤,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当时朝廷号召农民开荒,规定荒地垦种三年才开始征税。但他上任之前,当地官吏不按规定办事,不到期限就向开垦的农民征税。百姓说朝廷不守信用,都扔下土地不种了。方克勤上任后,就宣布要严格执行朝廷的规定,并把土地按土质的肥瘠分成九等,依照等级收税,民心马上安定下来,开荒种地搞得热火朝天。后来,有一年夏天遇到干旱,农民正忙着抗旱抢种庄稼,当地的官军却下令征调民工修城。方克勤赶忙出来阻挡,说:“老百姓正忙着耕种,怎么能去干扰他们?”他请求中书省取消这项徭役,得到了中书省批准。徭役废除后,随即下起了一场大雨,老百姓非常高兴,编了一首民谣说:“孰(谁)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方克勤还注意兴办教育,在乡村办起社学,延请儒师教民间子弟读书。他在济宁任职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但自己却过着十分简朴清贫的生活。一件布袍穿了十年没有换新的,每天只吃一顿有肉的菜。三年后方克勤到京城朝见,朱元璋特地赐宴表彰他,并把他送回济宁继续做知府。
经过二、三十年的斗争,明朝官场的风气逐渐有了好转,吏治日趋清明,社会慢慢安定下来,经济也随着发展起来了。
说起朱元璋,在我国历史上也算上是传奇明君了。朱元璋农民起家,要过饭,放过牛也做过和尚等等,人世间的辛酸苦辣可算是长尝遍了,最终以最卑贱的身份逐鹿天下,最终夺取了帝位,可以说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也正因他早年的经历,使他对人民现状了解透彻,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令百姓对他交口称赞。而自己多年奋斗的经验,也让他兢兢业业,勤于政务,生怕辜负百姓。
然而,是人就有缺点,朱元璋也不例外。他本就是一介草民,一贫如洗。从小面对的,都是来自各色人物的冷眼利嘴和毒打。当门阀子弟享受着荣华富贵时,他却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也正因此,他先天就对世家门阀极度不感冒,多年的经历造就了他极强的自尊心,他敏感而猜忌。如若有人拿他缺点做文章的,几乎都难逃一死。当年的文字狱就是这样掀起。在某些方面,他着实算得上一个暴君。
在具有决定性胜利的鄱阳湖之战中,面对陈友谅高大的战船及庞大的兵力,朱元璋一方处于弱势,战场上更是险象环生。但在此役中,有位将领表现非常亮眼,此人便是赵庸。赵庸长于巢湖边上,深谙水性,善于水战。在朱元璋麾下时,他所采用的火攻及环绕式攻击的战术,令陈友谅大船难以防御,损失惨重,也间接令陈友谅死于乱箭之下。在加上他本就作战勇敢,悍不畏死,因此事后也得到朱元璋关照,重点提拔。
此后,赵庸在剿匪安民上颇有建树,更追随开国名将们参加了不少大仗。其中征伐蒙古的破蒙之战,就是他人生中最为光辉的一笔。因为这仗的胜利,整个南京城都轰动了。朱元璋特意大摆宴席,招待勇士回朝,更召集了满朝3品及3品以上的官员,共度欢乐时光。此时,朱元璋已经63岁,虽然精神状态还算不错,但走到赵庸这桌时,却摔了一跤。
皇帝摔倒可是大事,他想也没想就站起身来,将准备起身的皇帝扶起。同时,他见大臣们一个个虽慌,但却没有想扶圣上的意思,遂大声叫道:陛下摔倒,尔等为何不赶快来扶?
这并不是大家没眼色,其实大家一个个都鬼精的很。本来朱元璋摔倒,已经出丑,最好的方法就是装作没看到。也正因此,宰相胡惟庸虽离朱元璋最近,都没有伸手去扶。而赵庸不仅让朱元璋出丑,这一嗓子,更是闹得人人皆知。此事一出,他虽然当天无事,但在胡惟庸案爆发后,便加倍奉还。他当即被斩!而与他官职相似,牵扯性质差不多的人员,也大多只是免职罢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8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