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周武王时期的十位乱臣是什么人其中还有个女子!

众妙之门 2023-06-15 13:54:20

周武王时期的十位乱臣是什么人其中还有个女子!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周武王时期的十位乱臣是什么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前1048年,周武王伐纣,在孟津大会诸侯时宣读了一篇誓词,名曰《泰誓》,其中就提到了她,曰: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什么意思?

周武王

我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纣王虽有至亲的臣子,但都比不上我周家的仁人。周武王有乱臣十人,而且还同心同德,按通常的理解讲,朝廷之内,如此瓦釜雷鸣,江山一定会变坏,周武王应该忧心忡忡才是,可他呢,看《泰誓》的意思,他却非常得意,而且认为,纣王再亲近的臣子,也比不上他们,比不上他们十个仁人。

将乱臣与仁人相提并论,这实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那么,是周武王糊涂了吗?根据后面的结果看,显然不是,因为周武王后来是打倒纣王,夺得天下的,可问题是,既然不糊涂,又为什么这么喜欢这十位乱臣呢?

姜尚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看看这十位乱臣究竟是谁了,他们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邑姜。

九个男人,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邑姜。周武王的这十大乱臣,也称之为“十乱”,其中周公旦就是《尚书·大传》所说的"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被后世称之为“元圣”的周公,太公望呢,后世称为“谋圣”,不用多说,传说中大大有名的姜尚姜子牙,其余散宜生、南宫适等辈,无一不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

邑姜能跟周公,能跟这些人齐名,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然而,周公、姜子牙等在传统印象中,都是名垂千古的贤臣,周武王将他们称之为“仁人”还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要称之为“乱臣”呢?

周公

关于这个问题,细读《泰誓》以及一些上古典籍才能发现,原来上古所谓的乱臣与后世的乱臣不同,后世的乱臣,自然是祸乱天下的臣子,即俗世所谓的奸臣,但上古的乱臣呢?很简单,《尚书·大传》所说的救乱、拨乱的大臣,由此可知,以今意理解古意,就会闹出很多笑话。

话说回来,周武王所谓的十大乱臣当中,周公、太公望、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等,都是西周元老,对西周建立立下偌大的功勋。

那,与周公齐名的邑姜,又是什么人物,她有何功绩侧身于周武王之“十乱”当中,她又跟姜子牙有什么关系呢?

邑姜

西晋学者皇普谧在《帝王世纪》当中说:武王纳太公之女,曰邑姜。修教于内,生太子诵。当然,这样的说法并非孤例,在《史记》、《春秋经传集解》等典籍当中都有说明,但没有《帝王世纪》说的这么全面,意思就是,邑姜不是别人,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王后,一辈子生下两个孩子,分别是周成王姬诵,以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

邑姜是姜子牙的女儿,可不是跟姜子牙关系很近吗, 关于她的功绩,宋朝理学大家朱熹注释《泰誓》时认为是:九人主外,一人主内。

明朝学者顾炎武再看到邑姜位列十乱当中时,还误会邑姜有牝鸡司晨之嫌,事实上,他大可不必如此担心,因为邑姜是个很自律的人,她就像宋朝朱熹解释的那样,很清楚自己的职责,她的职责是什么?

宫闱

邑姜的身份是周武王的王后 ,那么,王后什么情况呢?《礼记·婚义》有云: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王后的地位跟王等同,她的职责就是管理后宫,保证王不至于后院起火。

很显然,在这方面邑姜做得很好。自来天家无小事,邑姜能把周武王后院管好,不让周武王为家里的事分心,单从这一点讲,她与周公齐名,位列十大乱臣之一,是当之无愧的,更何况,两个儿子,她也教导的很成功,她是怎么教的?怎么抚育孩子长大就不说了,单说怀孕期间,《大戴礼记·保傅》当中就说:周后妃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

怀孕之后, 女人最难的时候也很注意自己的形态,很克制自己的情绪,行走坐卧都合乎礼法,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胎教

因此,邑姜也成了中国胎教始祖,至今三千余年之后,但凡有志于孩子成才的女人,谁不效仿邑姜,怀孕的时候就注重孩子的胎教呢,唯一的区别也仅仅是,方法比三千余年以前先进的多,但理念,还不是邑姜传下来的吗。

一个女人,一个跟姜子牙关系很近,被后世称为史上第一女乱臣的邑姜就能这么了不起,可孔子还在《论语·泰伯》当中诋毁她,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还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

认为邑姜不配与周公等并列,孔子固然是圣人,但他这种轻视女人的态度,却很不值得提倡了,因为,女人跟男人一样,也能做出了不起的事业。

萧宝夤详细资料大全

萧宝夤(485—530年),一作萧宝寅,字智亮,东海兰陵(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人。南北朝时期南齐宗室、北魏大臣,齐明帝萧鸾第六子,东昏侯萧宝卷和齐和帝萧宝融同母兄弟,母为敬皇后刘惠瑞。

初为南齐建安王,后改封鄱阳王,历任琅琊太守、江州刺史、前将军。梁武帝萧衍得势,杀害南齐宗室,遂逃亡北魏,拜扬州刺史,封丹阳郡公,迎娶孝文帝元宏之女南阳公主为妻。身在北魏,心系复国,屡次兴兵攻打梁朝,官至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尚书令,封齐王。

秦州叛乱,拜雍州刺史,保卫关中。孝昌三年(527年),听闻郦道元任关右大使,遂起兵反叛,先后杀害郦道元和南平王元仲冏,自称大齐皇帝,年号隆绪,定都长安。次年兵败,投奔万俟丑奴。永安三年(530年),平定万俟丑奴之乱后,解送长安,赐死于驼牛署。

基本介绍 本名 :萧宝夤 别称 :萧宝寅 字号 :字智亮 所处时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建康 出生时间 :485年 去世时间 :530年 主要作品 :《考功表》 主要成就 :在关中自称大齐皇帝 官职 :尚书令、车骑将军等 封爵 :鄱阳王、齐王 人物生平,早期事迹,逃亡北魏,请兵南伐,屡攻南梁,征讨关中,举兵反叛,受俘赐死,人物评价,轶事典故,个人作品,家庭成员,父母,兄弟,妻子,儿子,史籍记载,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萧宝夤是齐明帝萧鸾第六子,东昏侯萧宝卷同母弟。南齐建武元年(494年),萧鸾篡位称帝,封萧宝夤为建安王。 建武二年(495年),萧宝夤担任北中郎将,出镇琅邪城。建武三年(496年),又出任持节、都督江州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 永泰元年(498年),萧宝卷继位,萧宝夤被任命使持节、都督郢司二州军事、征虏将军、郢州刺史,不久又进封前将军。 永元二年(500年),萧宝夤被征拜为抚军,统领石头城军事,但是并未到任。中兴元年(501年),又出任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守石头。 中兴元年(501年)三月,萧衍起兵讨伐萧宝卷,并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帝,是为齐和帝,任命萧宝夤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军事、卫将军、南徐州刺史。同时,萧宝卷也任命萧宝夤为使持节、都督荆益宁雍梁南北秦七州军事、荆州刺史。七月,雍州刺史张欣泰、前南谯太守王灵秀等人在新亭起兵,谋废萧宝卷。当日,王灵秀赶到石头城,让人将萧宝夤抬往台城。萧宝夤到达杜姥宅时,天色已晚,城门也已关闭。叛军见城上放箭,便丢下萧宝夤,溃逃而去。 萧宝夤在逃亡三日之后,方才穿着武服来到草市尉司自首。萧宝卷召萧宝夤进宫讯问,萧宝夤痛哭流涕地道:“那天不知道什么人逼使我上车,就把我弄去了,实在是身不由己。”萧宝卷大笑,没有为难萧宝夤,恢复了他的爵位。

逃亡北魏

中兴二年(502年),宣德太后临朝听制,改封萧宝夤为鄱阳王。不久,萧衍残杀南齐宗室,又准备加害萧宝夤,派人对他严加看管。萧宝夤在太监颜文智与随从麻拱、黄神的帮助下,连夜逃走。他换上乌布襦衣,脱掉鞋子,赤脚逃到江边,坐上事先准备好的小船。天亮时,看管者才发现萧宝夤逃走,追到江边。萧宝夤假扮成钓鱼人,随流漂浮十余里,方才没有引起怀疑,得以到达长江西岸,逃到百姓华文荣家中。华文荣叔侄三人将萧宝夤藏到山涧中,租来驴子让他乘坐,并昼伏夜行,将他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东城戍堡。戍主杜元伦查知他确实是萧氏之子后,对他以礼相待。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得到杜元伦的禀告后,派出车马侍卫前去迎接萧宝夤。 当时,萧宝夤年仅十六岁,由于长时间的徒步行走,以致形容憔悴,见到他的人都以为他是被掠卖的奴隶。元澄见到萧宝夤后,待以宾客之礼,还按丧兄的礼制,给他齐衰丧制的丧服,并率官僚前去吊唁。萧宝夤一切依照礼制行事,表现得与居君父之丧完全一样。

请兵南伐

北魏景明四年(503年),萧宝夤到达洛阳,跪伏在宫门之外,请求北魏出兵,讨伐梁朝(萧衍已经废掉南齐,建立梁朝),当夜恸哭至次日早晨,即使暴风大雨也不肯离去。这时,梁朝江州刺史陈伯之投降北魏,请求北魏出兵。于是,北魏宣武帝便召集八坐、门下等大臣商议此事。 四月,北魏任命萧宝夤为都督东扬等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扬州刺史、丹阳公、假齐王,驻守东城,又任命陈伯之为都督淮南诸军事、平南将军、江州刺史,驻守阳石(今安徽霍丘东南),并决定在秋冬时大举讨伐梁朝。萧宝夤接受北魏任命后,又获赐五百虎贲,并招募壮勇数千人,任命颜文智、华文荣等人为军主。萧宝夤性情雅正持重,受命南伐后,面对贵臣显要的托付,接对应答不失其理。 屡攻南梁 正始元年(504年),萧宝夤行至汝阴,因东城陷落,便屯驻在寿春的栖贤寺。这时,梁将姜庆真入侵北魏,围逼寿春,占据外城。萧宝夤身披甲胄,率部下出击,从四更一直战斗到申时,因兵少无援,只得退入金城。不久,萧宝夤又兵出相国东门,率军力战,才把梁军击退。七月,萧宝夤返回京师,被改封为梁郡公。 正始三年(506年),中山王元英率军南征,萧宝夤又请求随军出征,被任命为使持节、镇东将军,与元英屡破梁军,趁胜攻打钟离(今安徽凤阳市)。 正始四年(507年),因为淮河泛滥,萧宝夤与元英狼狈退军,士卒死伤惨重。有司认为萧宝夤据守东桥不力,这才导致军败,请求处以极刑。宣武帝以萧宝夤“因难投诚”为由,免其一死,只将他罢官削爵。 永平四年(511年),卢昶攻克梁朝朐山戍,并留琅笽戍主傅文骥驻守。不久,梁武帝萧衍派军攻打傅文骥,卢昶督军救援。宣武帝元恪任命萧宝夤为使持节、假安南将军、别将,前去驰援朐山戍,并让他听从卢昶调遣。后来,卢昶大败,只有萧宝夤全师而回。 延昌元年(512年),萧宝夤担任安东将军、瀛州刺史,并恢复齐王爵位。延昌四年(515年),萧宝夤又改任抚军将军、冀州刺史。后来,沙门法庆作乱,自号大乘。萧宝夤率军讨伐,却屡次失败,在朝廷军队的帮助下,方才平定叛乱。不久,胡太后临朝听制,将萧宝夤征回京师。 后来,萧衍派将领康绚在浮山筑造堤堰,蓄积淮河水,准备灌淹扬州、徐州。萧宝夤出任使持节、都督东讨诸军事、镇东将军,率军讨伐康绚,不久又被封为梁郡公。熙平元年(516年),梁军浮山堰筑成,淮河泛滥,将要危及扬州、徐州。萧宝夤便在堤堰上游开凿新渠,将水引入淮泽,使得水势稍减。 不久,萧宝夤命轻车将军刘智文、虎威将军刘延宗夜渡淮河,烧毁梁军营寨,攻破三座堡垒,又斩杀梁朝直阁将军王升明。这时,梁军垣孟孙部、张僧副部率军渡河攻打统军吕叵。萧宝夤便命府司马元达、统军魏续年将其击退,进授左光禄大夫、殿中尚书。 后来,萧宝夤又派军主周恭叔攻入淮南,焚毁徐州刺史张豹子等十一座营寨,然后率军返回京师,被任命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荆囗东洛三州诸军事、卫将军、荆州刺史。萧宝夤没有赴任,又被拜为殿中尚书。 萧宝夤在浮山堰时,梁武帝曾致信诱其归降,但他不为所动,一心只想报仇雪耻,恢复齐国,因此在回朝后屡次请求出镇边疆。神龟二年(519年),萧宝夤被任命为都督徐南兖二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徐州刺史。他建起学馆,经常引见士族子弟,与他们讲论经义,又勤于政事,深受吏民爱戴。 正光二年(521年),萧宝夤被征拜为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 正光五年(524年),梁朝将领裴邃、虞鸿率军攻打扬州。萧宝夤又被任命为都督徐州东道诸军事,率众将征讨梁军。不久,扬州刺史长孙稚将梁军击退,并斩杀虞鸿。

征讨关中

这时,秦州莫折大提作乱,生擒太守李彦,自称秦王。不久,莫折大提去世,第四子莫折念生自称天子,设立百官,又派弟弟莫折天生出兵陇东。莫折天生攻陷岐州(今陕西凤翔),又进犯雍州,并屯兵于黑水。北魏对此非常忧虑,便任命萧宝夤为开府、西道行台、大都督,让他率部西征。 孝昌元年(525年),萧宝夤与大都督崔延伯大破莫折天生,一直追击到小陇,后因部下掠夺民财,坐失战机,使得陇中道路再次堵塞。不久,萧宝夤又征讨高平贼帅万俟丑奴。两军在安定交战,互有胜负。 孝昌二年(526年),天水人吕伯度背叛莫折念生,投降胡琛。胡琛任命吕伯度为大都督、假秦王,并给他提供兵马,让他攻打秦州。吕伯度屡次击破莫折念生,占据显亲县(今甘肃秦安东北),又勾结魏军,背叛胡琛。莫折念生迫于形势,只得投降萧宝夤。这时,朝廷封吕伯度为抚军将军、泾州刺史、平秦郡公,而大都督元修义则驻军陇口,不再西进。不久,莫折念生再次反叛,吕伯度也被万俟丑奴杀害,贼军势力更加强大,萧宝夤难以遏制。后来,萧宝夤被任命为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并代理大将军之职。 孝昌三年(527年),萧宝夤进封司空。这时,萧宝夤因出兵日久,军将疲惫,大败而回。他回到雍州后,停留在长安,收聚离散的兵马,不久被削职为民。四月,朝廷又起复萧宝夤为征西将军、雍州刺史、假车骑大将军、开府、西讨大都督,让他节度关西地区。后来,杜粲杀害莫折念生,投降萧宝夤,萧宝夤因功进封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尚书令。

举兵反叛

当时,山东、关西等地叛乱不断,官军屡次败北,以致人心惶惶。萧宝夤因连年出军,耗费很大,害怕一旦兵败,会遭到猜忌降罪,心中不安。后来,朝廷任命御史中尉郦道元为关中大使。萧宝夤认为这是朝廷要算计自己,向柳楷询问对策。柳楷道:“大王是齐明帝的儿子,如今起兵,符合天意。歌谣也曾道:‘鸾生十子九子毈,一子不毈关中乱。’周武王有乱臣十人,乱就是理,大王应该管理关中,还有什么好疑虑的?”萧宝夤便暗中派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杀死郦道元,谎称他是被叛军杀害。 不久,萧宝夤杀死南平王元仲冏,举兵反叛,自称大齐皇帝,改元隆绪,派郭子恢攻打潼关,又派张始荣围困华州(今陕西大荔)。后来,都督长史毛遐起兵讨伐萧宝夤,并将奉命征讨的大将军卢祖迁击杀。当时,萧宝夤正在南郊祭天,闻听卢祖迁被杀,来不及整顿队伍,便狼狈回城。 孝昌四年(528年),萧宝夤命侯终德讨伐毛遐。这时,郭子恢、张始荣先后被官军击败。侯终德军势大挫,便回军偷袭萧宝夤。侯终德行至白门时,萧宝夤方才察觉,出兵交战,兵败而回。萧宝夤无奈,只得与妻子南阳公主率百余人从后门逃走,渡过渭桥,投奔万俟丑奴,被任命为太傅。

受俘赐死

永安三年(530年),都督尔朱天光派贺拔岳击败万俟丑奴,又追擒万俟丑奴与萧宝夤,将他们送到京师。孝庄帝将他们安置在阊阖门外的都街上,京师百姓都来观看,一共经历三日。吏部尚书李神俊、黄门侍郎高道穆都与萧宝夤有交情,便向孝庄帝求情,认为萧宝夤叛乱是前朝(孝明帝朝)之事,希望将他赦免。 这时,应诏王道习从外面进来,孝庄帝便问他听说了什么。王道习道:“只听说陛下不想杀死萧宝夤。”孝庄帝询问原因。王道习道:“人们都说:李尚书、高黄门与萧宝夤交情很好,而且都是近臣,必定能够保全萧宝夤的性命。”又道:“如果说萧宝夤叛乱是在前朝,可以宽恕。那么,他兵败之后成为万俟丑奴的太傅,难道不是在陛下当政之时吗?若不剪除贼臣,王法还能施加于谁呢!”孝庄帝便命人在太仆寺的驼牛署赐死萧宝夤。 萧宝夤临死时,李神俊提酒前来与他叙旧,看着他不觉流泪。萧宝夤则泰然自若,只是道:“我只是听从天意的安排而已,遗憾的是,没有尽到人臣的节操。”南阳公主也带着家眷来与萧宝夤诀别,痛哭不止,极尽哀伤。萧宝夤到死,仍面不改色。 人物评价 元恪:萧宝夤深识机运,归诚有道,冒险履屯,投命绛阙,微子、陈韩亦曷以过也。 魏收:萧宝夤虽少羁流,而志性雅重,过期犹绝酒肉,惨形悴色,蔬食粗衣,未尝嬉笑。② 宝夤初自黑水,终至平凉,与贼相对,数年攻击,贼亦惮之。关中保全,宝夤之力矣。刘昶猜疑惧祸,萧夤亡破之余,并潜骸窜影,委命上国。俱称晓了,咸当任遇,虽有枕戈之志,终无鞭墓之诚。昶诸子尫疏,丧其家业。宝夤背恩忘义,枭獍其心。此亦戎夷彯狡轻薄之常事也。天重其罪,鬼覆其门。至于母子兄弟还相歼灭,抑是积恶之义云。 王夫之:①借敌兵以讨贼者之亡人家国也,快一朝之忿而流祸无穷,诞实作俑,司马楚之、刘昶、萧宝寅相继以逞,而可许之为忠乎?国之将亡,惧内逼而逃之夷,自司马国璠兄弟始。楚之、休之相继以走归姚兴,刘昶、萧宝寅因以受王封于拓拔氏,日导之以南侵,于家为败类,于国为匪人,于物类为禽虫,偷视息于人闲,恣其忿戾以侥幸,分豺虎之余食,而犹自号曰忠孝,鬼神其赦之乎? 蔡东藩:萧宝夤避难奔魏,乞师魏阙,效申包胥秦庭之哭,似乎忠臣孝子之所为;然观后来之叛魏称帝,则无非借忠孝之名,觊一时之富贵耳。史称其伏阙终日,风雨不移,拜命前夕,恸哭达旦,过期尚悴色麄衣,未尝嬉笑者,皆伪态也。萧宝夤事魏已久,封王爵,拜尚书令,魏之待宝夤也,不为不优。即一再免官,亦由宝夤之丧师致罪,非魏之过事苛求也。况旋黜旋用,宠眷不衰,彼乃妄思称尊,构兵叛魏,其视杜洛周、葛荣、万俟丑奴辈,固不可同日语矣。杜葛等未受魏恩,揭竿为乱,史笔不得谓之非贼,况宝夤乎! 轶事典故 萧宝夤的妻子南阳公主很有妇德,侍奉萧宝夤竭尽夫妇之礼,虽然成亲多年,仍恭敬如初。萧宝夤每次回家,公主必定站在门口相等,相遇如宾,如果不是太妃病重,也从来不回娘家。 个人作品 《全后魏文》收录有其文四篇:《考功表》、《论萧正德来降表》、《奏不许陈仲儒再造乐器》、《陈兵事启》 家庭成员

父母

萧鸾,南齐明帝。 刘惠瑞,南齐敬皇后。

兄弟

兄长 萧宝义,封巴陵王。 萧宝卷,南齐东昏侯。 萧宝玄,封江夏王 , 早夭 萧宝源,封庐陵王。 弟弟 (早夭) 萧宝融,南齐和帝。 萧宝攸,封邵陵王。 萧宝嵩,封晋熙王。 萧宝贞,封桂阳王。

妻子

南阳公主,北魏孝文帝之女,后因屡次责骂幼子萧凯之妻长孙氏,被萧凯弑杀。

儿子

萧烈,萧宝夤长子,娶建德公主,拜驸马都尉,与萧宝夤一同被赐死。 萧权,萧宝夤次子,被弟弟萧凯失手射死。 萧凯,萧宝夤幼子,因在妻子长孙氏的唆使下弑杀母亲,被车裂。 史籍记载 《南齐书·卷五十·列传第三十一》 《魏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 《南史·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北史·卷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新译文分析与相关论述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被认作是孔子不尊重女性的经典话语,也有为这句话辩解的;他们把这句话的女子的“女”说是另外个字意的“你”,小人说成是“小孩”,但真正翻译起却重叠,变成孔子说话反复,而且还象是骂人的,孔子一个文人不可能话说不直,也不可能低俗骂人,那不通。其实对比现实,孔子这句话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他只不过是孔子作为一个男人一时间的感触,与异性和下人相处很难的意思,并没有多大深意的话语。
那是不是因这句很平常,或反而象一些人到处为此辩解的人说的,反而很尊重妇女?那又不是,在《论语·泰伯》有这样一句,“舜有臣五人:武王曰:予有乱臣(乱臣指主要功臣,乱:如当时的乐章中全篇要旨的部分:乱曰。意为“主要”部分)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译: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能算九个人而已。)传周武王之母,周文王之妻,道德贤惠,母仪天下,周文王与他的爱情成为一段佳话,特别周文王迎娶她的场面,让她感动无比;贤慧无比的她,以身作则,教育出的儿子个个出息,周武王曾感叹没母亲的养育教导,就没他今天的出息,而得到江山,论功臣十人,其母应该算在其中。周武王之母,既不是小人也不是孔子说的那样的女子,哪知孔子在论述时,点到十人,说妇女不算,只能算九人。周母道德可为无双,就是因为是个妇人,孔子没有把她算进去,虽是封建男权社会,但小看女人也是要有个度,当时小人没文化,你孔子可以小看他,家中的妇女太唠叨,你可以说她难相处,但在孔子在对母仪天下的国母这样看法,那就犹为突出,所以孔子在这逃脱不了特别歧视妇女的嫌疑。

孔子有没有收过女弟子?高手进!

孔子的“有教无类”不包括妇女。据《论语·阳货》记载,他把女子和小人并列,说: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养,即教化。孔子认为女子和小人都是很难教化的,如果你亲近她 (他)们,她(他)们就会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但如果你疏远她们,她(他)们就会怨恨你。周武王曾自称: “予有乱臣十人”,意思是他有10位能辅佐他治国的贤臣。 “十人”,指周公旦、召公爽、太公望、毕公、荣公、大颠、闳天、散宜生、南宫适,另一人是武王的妻子邑姜。孔子在谈及武王“有乱臣十人”一语时说, “十人”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人”而已。而把那位妇女不算“人”数。孔子认为女子难养,所以从不招收女生,门下始终没有女弟子。
你们老师所谓的“故事”一定是一些无聊文人性行浅薄,自行编造,用以取悦世人。

邑姜的资料简介,周武王姬发的妻子和周成王的母亲介绍

邑姜的资料  中文名:邑姜

国 籍:周朝

籍 族:华夏族

出生地:商朝东海

出生日期:不可考

逝世日期:不可考

职 业:周武王王后,齐太公吕尚之女

父 亲:齐太公吕尚【又称姜尚】

夫 君:周武王

儿 子:周成王、唐叔虞

邑姜 周武王姬发的妻子和周成王的母亲 邑姜,生卒年不详,姜姓,齐太公吕尚之女,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周成王姬诵、唐叔虞的母亲。据传她怀成王的时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山西太原的晋祠就是供奉的唐叔虞和邑姜。译为:邑姜怀第一个儿子周成王时,站立的时候不东倒西歪,坐着的时候端正严肃,说笑的时候不喧闹,独处的时候不随地蹲坐,有了脾气的时候也不随便乱骂人。这些条例,说起来简单,若非有极大的毅力和克制力,是很难贯彻到底的。而邑姜之所以如此重视胎教,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她对?母以子贵?这一权力中心的必然法则有着清醒的认识。

邑姜是商周之交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有关她的身份,《左传?昭公元年》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予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繁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史记?晋世家》里说得更为详细:?唐叔虞者,周武王子,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予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尔。?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邑姜是否又有王后的身份呢? 我们说,有的。请看《大戴礼记?保傅》篇里的话:?周后妃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对于?周后妃?的身份,王聘珍在《大戴礼记解诂》一书中明确注曰:?后妃,武王邑姜也。?王聘珍虽为清人,但所注应是其来有自。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节还有进一步的讨论,这里,不妨先举《论语?泰伯》里有一段十分有名的话: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侍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对于这段话中的?有妇人焉?,北宋的理学大家朱熹作注时,就是遵从的前人之说,认为所指的就是邑姜。并说在武王的十位?治乱?之臣当中,是?九人治外,邑姜治内?。还有其弟子蔡沈,在为伪《泰誓》作注时,采取的也是乃师的说。总之,通过上述几项史料可知,邑姜乃武王正妃或者说皇后,并生了太子诵(即成王)和唐叔虞,是无可怀疑的。

邑姜趣闻轶事 邑姜怎么读? 邑姜(Yi Jiang)

邑姜怀第一个儿子周成王时,站立的时候不东倒西歪,坐着的时候端正严肃,说笑的时候不喧闹,独处的时候不随地蹲坐,有了脾气的时候也不随便乱骂人。 这些条例,说起来简单,若非有极大的毅力和克制力,是很难贯彻到底的。而邑姜之所以如此重视胎教,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她对?母以子贵?这一权力中心的必然法则有着清醒的认识。

姜太公之女 成书于西晋初年的《春秋经传集解》里说:?邑姜,晋之妣也。?杜预(公元222?284年)注:?邑姜,齐太公女,晋唐叔之母。?比杜预稍早的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在他的《帝王世纪》也说:?武王妃(一作纳),太公之女,曰邑姜。修教于内,生太子诵。?《帝王世纪》虽在宋以后陆续散佚了,但有幸的是上面这段话,在唐代的《艺文类聚》和宋代的《太平御览》里都有转引。也就是说,在魏晋至唐宋的人们心目中,邑姜确系姜太公之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6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