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周敦颐的人生哲学的渊源和意义

荆十三 2024-01-04 11:01:43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构建了一套从太极,到阴阳五行的宇宙生成论。这种生成论既不同于《道德经》中的“三生万物”,又不同于《易传》中的“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在这种全新的宇宙论体系下,周敦颐开始架构了一种新的人生哲学。

人是怎么来的?周敦颐一语带过。“二气交感,化生万物”,这里面省略了很多内容。在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生万物这个过程中,“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强调“变化”的这个思想是从《周易》中来的。我们需要注意,《易传》是不讲五行的,但是在《太极图说》和《通书》中五行是很重要的。


微信图片_20240104112248.png

老子曾才《道德经》中指出:“域中四大,而人居其一”。周敦颐也特别强调人在万物之中的独特地位,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杨立华讲授的“北宋三先生”中,胡瑗的《周易口义》曾论述:“天地以生成为心”。天地有造化之功,但是缺乏忧怀之念,而人当中最杰出的圣贤,不仅仅有生成之心,还有用忧万物之意。这个“忧”是人别于万物的特质。

《太极图说》接着讲到:“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有了人,便有了形和神的分化,内在的本质为万物所感,于是形成了善恶的分别,世间万物也由此而生。这里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讲述,儒家认为善恶都是由内而外的,而不是由外在环境所染的

既然善恶有了区分,那么儒家的社会功能性就显现出来了。如何处置善与恶的问题?周敦颐的回答是“圣人”,人本来是万物的灵秀,圣人更是灵秀中的灵秀。于是治理国家、制定规范、讨论人的社会价值,这些分属政治、伦理、哲学等方面的事情,全部都是由圣人来做的。这与《道德经》中“百姓皆曰我自然”是完全相反的主张。周敦颐在《通书》中用了三个字来定义圣人,分别是:诚、神、几。“寂然不动,诚也。”这里说的不是形体上的一动不动,而是说圣人没有主动欲求的意思。“感而遂通者,神也”。这里的通,说的是智。有事物处罚我们,就会有所知识,这是神。“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无为,几善恶”。诚是没有主动的作为,有所作为而有没有显现,这个时候就到了“几”,就有了善恶之分。

诚所对应的是寂然不动,神所对应的是触而感,几是介乎二者时间,动而未形。同时具备这个条件的人,就是周敦颐所说的圣人了。 圣人不能有本分之外的要求,一旦产生了这个念头,就没办法做到“至公”了。《通书》说:“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一个无私的人,就不会有私欲。之所以对圣人要求这么高,是因为圣人需要承担更重要的历史重任。在儒家的伦理中,要把天下交给圣人来管理。

周敦颐的人生哲学是围绕“圣人”来展开的,圣人追求的是要达到天地生成之心的境界,贤人追求的是要达到圣人的境界,士人追求的是要达到贤人的境界。在他看来,读书人的根本目的是要做圣人,而作圣人的根本目的是要治天下。虽然这是儒家的基本价值观,但周敦颐提出一种“圣人可学而至”的观念。孟子说:“五百年必有圣人出”,这是一种“时势造英雄”的观点,而周敦颐说:学会了一,就可以成为圣人,“一者,无欲也”。我们基本可以看出,程朱理学的很多内容,在周敦颐这里已经在做奠基了。

周敦颐开创了宋以来儒学的新形态,将儒学提升到了一个多元包容的高境界。所以,历来很多学者称周敦颐是“上承孔孟,下启程朱”,是儒家继孔、孟之后的第三位圣人。理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元朝初期,很好的将中华文明的魅力展现出来,或者说很好的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美好与和谐。因此,没有湮灭在宋元跨文明的战火之中,并能够成为忽必烈治世的主流思想,从而源远流长下来。从这方面来说,由周敦颐所创立的理学,对传承中华文明可谓功莫大焉。

周敦颐与其他儒学大家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按照“传经”的老路子走,而是开创了“义理”解经的新方式,即从本体论角度重构儒家伦理学,从而建立起融宇宙本体论、儒学伦理学为一体的理论框架和理学思想体系,为中国经学和宋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周敦颐为后世提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理学家的发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框架。总体来说,周敦颐理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基础框架:即从宇宙本体论,到个体修身,再到治世。同时,他将中庸中关于“诚”的思想理念提炼为这三个基础框架的核心,一以贯之,使得理学从一开始就具备严密、宏阔、完备的基本体系。

一、理学的形而上学核心:“宇宙诚体”

我们知道,哲学思想的诞生,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它要在本体论上有依据,哪怕这个依据无法证实,但他要符合现象存在的抽象表达或形式逻辑。就比如老子讲“道无为、不争”一样,他用“上善若水”来描述这个“道”的本性,我们就能够明白“道”的特性和规律,通过这些特性和规律,我们可以感应到“道”的存在。

同样,周敦颐也需要找到宇宙本体的性质,或者说“道”的本性,因此他研究了道家、易经、佛家等学说,最后他将《老子》第二十八章的“无极”概念拿出来,与《易传•系辞》的“太极”概念合并,创造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以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为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周敦颐《太极图说》怎么理解“无极而太极”这个概念呢?按照朱熹的解释,“无极”就是“无形”,我们可以理解为形而上学的存在,即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太极”这一个概念在古时候一般被理解为“混沌的元气”。因此,“无极而太极”,我们可以理解成老子所讲的“无中生有”的那个过程,即“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

那么,接着“无极而太极”之后,就产生了“阳变阴合”的互动,生出“金木水火土”,继而造化万物。也就是说,通过这个过程,宇宙有了万物。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实体、实有”的“实现”过程。实体、实有即是存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一个人的形成过程,也是从男人和女人(阴阳)结合中而来,在男人和女人结合之前,这个人是无的、不存在的,当男人和女人结合之后,一个独特的人就产生了,这个人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那么,这个“实现”过程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所以,周敦颐将这个过程称为“诚”,即宇宙不是玩虚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就是一个诚体,我们可以简称为:宇宙诚体。

《礼记·中庸》中的思想:“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意思是有诚才会有事物,无诚则不会产生事物。周敦颐发掘的宇宙诚体,正好应证了中庸的思想。简而言之,宇宙万物的存在,就是因为有“诚”这个性质才会产生、存在、进化等。因此,周敦颐认为,宇宙就是一个“变化无穷”的诚体,万物只有符合这个诚体才能存在。后来朱熹在周敦颐的理解上,进一步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四书集注·中庸注》。

周敦颐将“宇宙诚体”与易经中的“元享利贞”联合起来,很好的阐述了“宇宙诚体”的变化过程或者产生逻辑:即“诚之通”和“诚之复”,“元、享就是诚之通”,“利、贞就是诚之复”。“诚之通”代表是创造生产的一面;“诚之复”代表完成回收的一面。就比如春夏属于“诚之通”,万物化生,秋冬属于“诚之复”,万物凋零。由此,周敦颐强调,宇宙诚体,就是生命之源。即每一个生命体都是因为符合“宇宙诚体”得以存在,每一个生命体内部,都包含了“诚”的基因性质。这其中,就包含人类这个物种。也就是说,人类具有真诚善良的本性。

儒学中的“诚”概念,经过周敦颐这么一提升,瞬间变得得高大上、有来源、有体系、有逻辑起来。我们不可小看这个提升,这个提升直接催化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以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周敦颐通过发现宇宙有“诚体”的性质,进一步发现“诚”是人的本性。由此,他在为人处世、修身法则上的提案就是以“至诚”为核心,即至诚专一。当然,“至诚”这个概念是儒家的经典概念,在诸子百家时代就有的,分别散见于《大学》《中庸》等书籍,比如中庸就有相关的论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但在这些著作里,“诚”只是一种抽象的道德概念,或者说是一种直观的概念,没有辩证思维逻辑基础。同时,“诚”也只是某些主要概念下的支撑,比如在孔子那里,诚是达到“仁”的支撑。但到了周敦颐这里,他将“诚”提到辩证逻辑系统当中,为“诚”找到了来源,并建立了逻辑体系,成为贯穿其哲学体系核心概念。

简单理解,在周敦颐以前,圣人给人们讲人要诚实、善良,但没有背后的必要逻辑支撑:即为什么要诚实善良、或者说诚实善良有什么好处?如果不诚实善良又会怎么样呢?


那么,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一旦人在利益面前,往往就很难诚实善良,甚至会唯利是图、为非作歹、弄虚作假。

所以,周敦颐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他爬到形而上学的顶端,将“诚”的性质、属性,从宇宙本体中挖掘出来,让人们知道了做人诚实善良,并非只是让别人夸赞或者获得社交方面的优势,而是符合人性本质需求、天道的内在本性和万物演化的规律、以及获得人生幸福的必需。

周敦颐在《通书》开篇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在此,周敦颐强调,"诚"是成为圣人的根本,因为宇宙演化,万物产生,都是来源于“诚”。这个诚主宰着宇宙间各种变化,让万物以诚得生命,以诚得以生存。那么,这个诚就是至善。

与周敦颐的思想相似,很多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是发现了这个属性,可以说,这个属性是被公认的公理。比如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出“至善”是形而上学的本体,是任何具体善的目的因和动力因,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第一句话就讲:“每种技艺和探索与每种行动和选择一样,都显得是追求某种善,所以人们有理由把善表示为万事万物所追求的目标。”

也就是说,“诚”是“至善”的属性,“至善”是“幸福”的属性。人类如果要过得幸福,非“诚”不可,不诚则就不通,不诚则就不灵。

由此,周敦颐强调,人性有五品,即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和中,人只有达到"至诚"境界,人性才能完善。也只有达到至诚,人才能“无欲无求,宁静致远”,才能进入至高至善的道德境界,才能成为拥有大智慧的圣人。

周敦颐在治学中,提出许多新问题,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南宋理宗时,诏从祀孔子庙堂,其理学奠基者地位为官方所承认。

其理学核心思想是诚。周敦颐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是至诚主静(诚)。周敦颐在宇宙生成学说基础上又提出“至诚”“主静”的道德论。

他认为,人性有五品,即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和中;适中是最完善的人性,其余诸品皆有缺陷,只有达到“至诚”境界,人性才能完善。

为达到"至诚",提出"主静"的修养方法。让人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从寡欲达到无欲。无私无欲,便成为至圣。

在“爱莲说”中,周敦颐借花喻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他认为,隐逸不可取,富贵不足道。只有出污泥而不染如君子般的清濂,高洁,正直,有为才是士人们的标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71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