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始于乱世,终于善果!贾诩是如何在乱世之中得以生存的

以史为鉴 2023-06-15 16:27:31

始于乱世,终于善果!贾诩是如何在乱世之中得以生存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贾诩是如何在乱世之中得以生存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贾诩,被称为“三国第一毒士”,策略计谋层出不穷,变化不测。

这个一生四处颠簸,最终归属曹魏阵营的智者,始于乱世,终于善果。

最后成为人生的大赢家,迷倒无数众生,我等后辈俗人,能从他波谲云诡的一生中,学到点什么呢?

01

人生在世上,经常需要做出选择。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往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要怎么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对职场中的你我,是非常的重要。

看看贾诩先生在其中一个人生重要关头,他是怎么选择。

建安五年,曹操袁绍两雄逐鹿中原。袁本初公司实力雄厚,人才众多;

曹阿瞒公司体量较小,但管理严格,令行禁止。

双方都派出使者,对周围的小规模企业进行收购,这个可是你们进入国家决策层的最后机会!

贾诩和张绣驻扎在宛城观望成败。

袁、曹双方的使者都来了。

地球人都知道,张绣曾经在宛城偷袭了曹操,让曹操闪了一下腰,折了大儿子曹昴、大将典韦,和曹操结下深仇。

袁绍的使者信心满满地正和张绣谈收购事宜,贾诩走进来,直接对他说:“你不要讲条件了,我们不会到你们那儿去的。请你回去告诉袁本初,兄弟之间还不能相容,怎么可以容得下天下英才?”

使者愕然退去。

袁绍和弟弟袁术互相攻击,丑话早传遍天下了。

张绣从来听贾诩的话,蒙了半天也着急:“先生,这袁强曹弱,咱们和曹家还有仇,怎么把袁家的人赶走呢?”

贾诩说:对啊,正因为袁强曹弱,我们才选择曹家哟。

他分析:

一、袁绍才大气粗,咱们这点人力物力到他手上,他未必瞧得上。反过来曹操正缺少人手,我们加入,此消彼长,曹操这样的聪明人欢迎来不及,一定对我们特别优待。

二、曹操这人气量很大,为了向天下人展示其包容四海的胸怀,绝对对过去的事情不追究。这样才显得以天下为重的王者气度。我们和他们有仇,这去投奔他,正给他一个机会表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至少他要做给所有的人看。

三、这点最关键,我老贾这么多年的观察,袁绍目前虽然强盛,最终必败在曹操手下。

所以贾诩判断:前途在于归曹!

张绣一咬牙,这么多年我都听贾老师的,这一回听到底。

一切如贾先生所料,曹操喜出望外,热烈欢迎张绣贾诩入伙。

握着贾诩的手说:“贾先生啊!你让我重信义的名声,传到四海喽!”

高官厚禄,厚待张绣。

贾诩也成为曹操帐下的重要谋士。

韩遂

02

一个人在一家公司里的重要性,和他的业务水平高低绝对成正比。

医生就要会看病,律师就要善于打官司,这是一个人的吃饭本钱,立身之本。

贾诩非常明白这一道理,在曹营中任军事参谋,贾诩献出自己的拿手本事,替曹操攻克了很多军事上的难关。

在阿瞒公司里成为一个重量级的存在。

建安十六年,曹操与关中军阀韩遂、马超在渭南交战,贾诩是曹操的参谋长。

两军打了几个月,马超渐渐下风,提出割地盘、送人质等条件求和。

曹操听从贾诩的建议,假装同意。

然后怎么办?

老贾说:“一个字,离。”

曹操心领神会。

曹操和韩遂年青时在京城是同学,咱们来谈谈嘛!

两军阵前,两个老同学单独骑马上相见。

曹操谈锋很键,老韩啊,地安门前的撸串味道你还记得吗?

当然记得!你阿瞒一下子灌进一大碗酒,吐得满地都是差点让人揍呢!

两人哈哈大笑。

曹操

同学情,真让人忘不了!

聊了大半天,曹操回马:再见!再聊!

韩遂回营,马超等上前问:“韩叔,你们聊什么这么带劲?”

韩遂:“就聊我们以前在京城的旧事啊。”

没聊到其他什么?

老韩赌咒:真的没聊什么!

马超悻悻而去。

曹操派人送了封信给韩遂,马超过来讨了信看。

一张信纸上涂涂改改,东抹一块,西划一笔。

马超满心疑惑:“这是曹操写的?曹操这么精明的人,怎么可能写出这种信来?”

韩遂也不耐烦起来,难道还是我改的不成?

双方没撕破脸,但已深深埋下不信任的种子。

这一出离间戏,曹操是演员,导演是贾诩。

老贾轻描淡写的一笔,把关中联军的心理搞得大乱,大家互相怀疑对方出卖自己,哪里还有心思对付曹操?

曹操乘机发起猛攻,心怀鬼胎的联军各自为阵,一盘散沙,被曹军打得大败。

曹操一举征服了关中地区,整个北方完全纳入曹魏的版图。

贾翊的高超计谋,让他成为曹军智囊之一。

曹丕

03

现代人喜欢讲为人要低调,不要张扬。

贾诩千年前就用实践告诉大家,怎么远离危险的漩涡。

最关键的一点是,曹氏公司的人事权,不要去过问,更不能参与其中的争夺。

贾诩加入曹军较迟,比起荀彧、荀攸、夏侯惇等这些曹魏中心人物,资历浅得多。

贾诩当年还和曹军打过架,或许有人还心怀旧恶!

贾诩非常有自知之明,从不去和他们结交。

嫁女儿娶媳妇,特意避开权贵之门,只和普通人作亲戚。

贾诩平常非常低调,上完班回到家,关上门不出去。

其他同事或许一块儿去喝点酒唱个歌什么的,老贾一概不参与。

应酬唱和,能推掉的就推掉,实再免不了的,参加宴会,基本不说话。

像老贾这一类智者,非常崇信:言多必失。

用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话多就是灾。

曹操晚年最大的事情,是选择继承人。

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继承人的人选是国家第一大事。

曹操中意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明争暗斗,为最后花落谁家努力着。

曹魏的很多臣子都卷入了这场兄弟之争中。

公司最大的人事更迭就在眼前,许多人眼热心跳加入竞争。

抢着站队、抢着效忠。

曹操自己也犹豫不决。

贾诩怎么做的呢?

他尽可能地远离这个是非问题。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所有的人都知道贾诩是个高智商的代表人物。

曹丕就派人偷偷地咨询老贾怎么办。

老贾的回答冠冕堂皇,滴水不漏:“将军要加强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家里的孝子,外面的模范。”

据说曹丕以此加强自我约束,砥砺前行,果然得胜。

曹操当然很看重贾诩的意见。

有一回把左右侍从都打发开,单独留下贾诩,直接问他你看我的哪个儿子更合适?

贾诩依然不说话,曹操急了:“老贾啊,你怎么老是不说话嘛!”

贾诩低头半天才憋出话:“啊?刚才想事情想走神了,才没及时回答大人。”

曹操呵呵一笑:“想什么呢?”

贾诩说:“我想到了袁本初、刘景升父子。”

曹操开怀大笑。

曹魏继承人选就这样定为长子曹丕。

袁绍(本初)、刘表(景升)都是废长立幼,祸起萧墙。

儿子们先打了起来,曹操隔岸观火找好时机一一消灭。

殷鉴不远,曹操大人怎么能忘记呢?

确立曹丕的继承人位置,是为了曹魏的江山社稷稳定发展的需要。(此时曹操长子曹昂已死,所以次子曹丕为“长”。)

当然曹丕成为继承人不只是贾诩的一句话,写史的人为了突出本传人物,总会扩大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

但老贾的见识,让他在此问题上的观战,绝对影响到曹操的选择。

任何一个公司的人事权,都掌握在公司决策层手上,一个明智的人,就要如贾诩那样,能置身度外的就是上策。

贾诩

04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突如其来的变化,怎么应对,就非常重要了。

平凡我等,智慧不足,力气不够,唯有一句话:人生只有一次,不妨大胆一点。——尼采说的。

贾诩的不平凡,反映出来,胆子奇大。

年轻时候,小贾到西部,和一大群人被羌人抓了。

羌人和大汉打了近百年的战,是宿世的仇人,汉人落入他们的手中,百死一生。

小贾当机立断,对羌人说:“我是段太尉的外甥,你们放了我。我家一定出大钱给你们。”

段太尉叫段颎,东汉末年,灭了东羌,干掉西羌一大半,整个羌族人听到这名字,都发抖。

这一招果然有奇效。

羌人,其实包括所有的人,都是畏惧强人强权的,这也是人类孜孜以求民主平等的原因嘛!

羌人首领一商量,放了小贾,和他一起立了个誓言,估计一定要记住这个恩德之类的,把小贾放了,而其他的汉人,全部被杀。

这就是贾诩的随机应变。

当然绝大部分的平凡人没他那种智慧,只要你大胆一点点,就是职场成功的一大步。

一言乱天下的三国「 ”毒士”贾诩的结局如何?

贾诩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概率很低,《三国志》中介绍他的篇幅也很少,但是人们谈到三国的谋士的时候,贾诩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甚至很多人认为贾诩是三国第一谋士,因为贾诩轻易不献计,而经他所献计策,只要被采用,没有一次失败的,可以说是计计都是必杀绝技。易中天在讲三国时曾说贾诩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一个人。喜欢玩「 ”三国杀”的朋友肯定也知道有这么个人,知道他的技能是非常厉害的,尤其是那个「 ”乱武”是令很多「 ”桌友”感到头疼的。可能有不少玩家读不准「 ”诩”这个字的音,他们把贾诩读成「 ”甲鱼”,其实贾诩的人生中,有很多时间真的像甲鱼一样,缩头藏拙,正因为他知道什么时候该缩头,什么时候才能伸头,才在那个纷乱而危险的环境中完好地生存了下来。 一、年少鲜为人知,机敏化险为夷 贾诩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年少的时候和普通人一样,可以说是在人群中就会被淹没的一个人,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只有凉州汉阳(今甘肃甘谷)人阎忠(阎忠很有谋略,曾劝皇甫嵩自立)看出他是个特异的人才,认为贾诩有张良、陈平的谋划水平。后来被推选为孝廉,任郎官,因为身染疾病而离开官职,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反叛逆的氐族人,和贾诩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他们劫持住了。贾诩生活的这个地方自从东汉中期开始,就非常乱。羌族氐族和军阀造反那是家常便饭的事情。贾诩又不像董卓那样膂力过人,高大威猛,把羌胡打的唱征服。但是贾诩却靠着自己的智慧达到了同样的结果,贾诩告诉他们说:「 ”我是太尉段颎的外孙,你们千万不要活埋我,你们如果把我埋了,我外祖父一定会把你们全杀光,相反如果你们把我放了,我家人一定会以厚礼来赎我的。”当时太尉段颎,从前做过很长时间的边将,威势震惧西方各地,所以贾诩借段氏来惊骇氐人。氐人果然不敢伤害他,并且希望「 ”高攀”,于是和他结盟后把他护送回去,而其余的人则都被杀死了。贾诩事实上并不是段颎的外孙,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氐人能细心一些是能够发现他说谎的,因为段颎的年龄比贾诩连三十岁都大不了,根本做不了他的外祖父。他能在遇险的情况下镇定自若而随机应变,说谎脸部红心不跳,在那个时候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二、自保而献毒计,助推三足局面 贾诩后来成为董卓女婿牛辅的军队里为幕僚,董卓进入洛阳,封牛辅为中郎将,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后升迁为讨虏校尉。后来董卓被王允设计谋杀,西凉军都深感恐惧,当时董卓手下的校尉李傕、郭汜、樊稠等人都想解散军队,分了财物各自逃走,从小路偷偷逃回家。贾诩告诉他们说:「 ”听说长安中正在商议想把凉州人全部诛杀,做将军的没有军队就像老虎没有了牙齿,虎落平阳连犬都敢欺负你,而你们抛弃属众单独行动,就是一个小亭长也能把你们捆缚起来上交王允领赏。你们还不如率领着兵众向西行去,在所经过的地方收编兵卒,反过来攻打长安,为董太师报仇,如果能侥幸成功,就遵奉朝廷来征讨天下,如果没有成功,再逃走也不算晚。”李傕、郭汜一听,真是这样,就采纳了贾诩的建议。贾诩估计自己都不知道,正是他的这句话,加速了东汉的灭亡。李傕等果然攻下长安,杀死王允,李傕想封他侯爵,贾诩说道:「 ”这是救命的策略,哪有什么功劳!”坚持拒绝不肯接受。但李傕郭汜根本不是保江山的材料,贾诩也看出李傕郭汜的本质,就离开他们投奔段煨。 三、料敌决胜在胸,自私劝张降曹 当时张绣在南阳,贾诩暗中勾结张绣,张绣就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就离开了段煨。后来曹操出兵征伐张绣,张绣采用贾诩计策将曹军打退,张绣想要亲自追讨,贾诩告诉张绣说:「 ”不可以去追击他,追击他一定会失败。”张绣不肯接纳贾诩的意见,派兵前往追击曹军,终于大败而退还,这时候贾诩告诉张绣说:「 ”现在赶紧再极力追讨,继续打下去一定可以获胜。”张绣谢绝贾诩的意见而说:「 ”就因为没有采用你的话,以至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何还要继续追击呢?”贾诩回答他说:「 ”出兵作战的形势是随时变化的,赶紧前往追击一定会获利。”张绣采信他的话,于是整收溃散的兵卒前往追击,和曹操再度作战,果然获胜而回来,这在《三国演义》第十八回有详细记载。再后来和曹操的又一次淯水大战中,贾诩献计大败曹军,而且击杀了曹操的大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官渡之战对峙的时候,袁绍派人去招请张绣,并且写了封信给贾诩请求结盟。张绣想答应,贾诩却当面拒绝,而且劝张绣投降曹操,张绣果然听从了贾诩的建议,率领徒众归服了曹操。曹操见到贾诩大喜,亲自握着贾诩的手说:「 ”使我的威信显布于天下的人,就是你啊。”上表推荐贾诩为执金吾,又封他为都亭侯,升迁为冀州的州牧,却把张绣几乎当空气,虽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但张绣却是个十足的「 ”憋屈将军”,曹丕一直对张绣害死他的哥哥曹昂怀恨在心,曾当面说出,并羞辱张绣,张绣郁郁而亡。 四、低调藏拙保身,偶出计策必中 贾诩这个人很不简单,在曹操那里非常低调,几乎不献什么计策,他知道曹操虽然很重视他,但他深知自己毕竟不是曹操的嫡系部队,因此不像荀彧、荀攸、程昱、刘晔那样活跃。曹操赤壁之战败后哭郭嘉,其他谋士都羞惭的无地自容,贾诩却无动于衷。马超起兵为父报仇,打的曹操割须弃袍。对于马超,曹操很头疼,这时候贾诩利用马超多疑的特点,向曹操献计离间了马超和韩遂,助曹操打败了马超。在曹丕和曹植为争夺世子职位而争斗不觉,各自的谋士陈群和杨修过招部分上下,曹操犹豫不决的时候,贾诩果断的押宝曹丕,并通过及其特别的方式让曹操去找他征求意见,贾诩这个人藏术太深,并不回答曹操提出的问题,直到曹操问他为何不答,他说我想事情呢,还没想好,还不能回答你。曹操问他所想何事,他说想的是袁绍和刘表的事,曹操一听立刻明白,袁绍和刘表都是立了小儿子为太子导致惨败,于是曹操立刻立曹丕为世子,世子之争就以贾诩的话终结了,曹丕的高参陈群和曹植的高参杨修各为其主,各显其能却久争不下,却让贾诩答非所问的一句话给搞定了。进言后,贾诩仍然低调,史书中说他害怕被猜疑,关上门自己在家,私下不与任何人有往来,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不和高官结亲,这是看的多么长远啊,这种心机,这种境界,一般人是不具有的。曹丕篡位后,肯定感恩贾诩当年的帮助,于是任贾诩为太尉,进封为魏寿乡侯的爵位,这个乡侯官职可不小,高于关羽的汉寿亭侯。曹丕问贾诩是先攻打蜀国还是吴国,贾诩说,时机不成熟,魏国的大臣中目前没有才能超过蜀国诸葛亮和吴国陆逊的,曹丕听从了建议,就没有发兵。贾诩七十七岁去世,谥号肃侯。 贾诩死后三年,曹丕忘了贾诩的建议,亲自率兵攻打了吴国,结果惨败而回,不久就去世了。 贾诩这个人,不仅深通兵法,而且善于交际,更深深懂得乱世自保之术,是三国时期非常独特的一个人,这也是他能在那么混乱的时代像常青树一样生存的重要原因。

投奔过那么多主公的三国贾诩,最后为什么还能全身而退?

历史上的贾诩是怎么样的呢?为何他被称为毒士,还能善终呢?历史上的贾诩是怎么样的呢?贾诩此人,是三国著名的谋士和军事战略家,是曹魏的开国功臣,后来位列三公之首,拜为帝师,是为数不多的寿终正寝的谋士。但是,后世评价贾诩,会称他为"西凉第一毒士",这是为什么呢?

一、贾诩被称为"西凉第一毒士"的原因

首先,说到"西凉",在当时那个年代,不论是士人、豪族还是百姓,都认为西凉人没什么好东西,类似于今天的地域歧视。所以,贾诩生为西凉人,其实也是很受歧视的。

其次,说他是"毒士",因为他擅长用毒计。搞阴谋、借刀杀人、反间离间、收买欺诈之类的手段,他都非常拿手。

之所以说贾诩是"第一毒士",是因为他几次使用毒计,手段高明,却能明哲保身。

贾诩最初跟随董卓,但董卓被杀,他就煽动李榷集团围攻长安,烧杀抢掠;后来曹操征讨张绣,贾诩设计假意投诚,并且害死曹操长子曹昂;后来贾诩鼓动张绣投奔曹操,张绣因"魏讽事件"被杀,贾诩却安然无恙。

二、贾诩的真实能力如何?

从个人能力上来说,贾诩的确是个非常了不起人物。

贾诩格外善于处事辨势,心思缜密到无人可比,在复杂的政治利益纷争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他强大到各大军阀都无可奈何的地步。

最著名的一次就是董卓被杀后,贾诩在董卓残部准备逃跑的时候,竟然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他们反攻朝廷。

也正是因为贾诩的这一举动,才造就了后来的三国乱世。

如果说郭嘉把曹操的对手都研究透了,那么贾诩把曹操手下的人都看透了。

在曹操的众谋士里,贾诩被认为是最有心机的,同样是曹操阵营的谋士,投过多位主公的贾诩,却生活很平稳。后来得到曹操认可的贾诩还成为曹丕了的老师。历经三朝,大富大贵之后,老死于床榻之上,在纷争乱世中得以善终。

在曹魏阵营中,荀氏父子、郭嘉等死后,司马懿当道之时,虽然贾诩还安然无事,那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路走来,贾诩着实不容易。

三、贾诩为何能够得到善终?

可就这么一个用计如此之毒的毒士,最后却能在汉末乱世之中全身而退得到善终,试问有几人能做到?

单纯论谋略很多人都差不多,贾诩最厉害的是对人心的研究。

贾诩考虑问题,首先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因为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保命,其次才是追求功名,最后才是为他所服务的集团着想。

所以,在贾诩的政治生涯中,很多时候,他都能将保命、功名、集团利益这方方面关系,以一种"三位一体"的方式处理好。

贾诩这种"三位一体"的处理方式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曹丕与曹植的太子之争。

当时成为长子的曹丕,很深的感受到了从曹植那边来的威胁,所以派人求教贾诩。

贾诩知道卷入太子之争,稍不留神,就会丢命。但是既然曹丕前来求教,不说又不行。可是如果说得太明白,一旦曹丕失败,自己就有把柄留在曹植手里。但是若搪塞曹丕,更是不行。因为一旦曹丕成功,自己就会有危险,绝对不能让这种事发生。那么,该怎么办呢?

而贾诩的回答,非常有深意,大体意思是说:"好好孝敬你的父亲,做个好儿子,就这么简单!"这样的回答,看上去寥寥数语,却让保命、功名和集团利益三方面的关系都妥妥的被化解了。

贾诩就用这么几句话,意味深长的点化曹丕。只要曹丕不傻,一定能够明白,目前的情况下,好好孝敬曹操就是最好的办法。

在贾诩看来呢,即使日后曹植胜利了,自己也无妨,还能以此投诚。因为贾诩没有设计曹植,只是答复曹丕的问题,让曹丕好好孝敬父亲,别去想争夺太子的事。但是如果将来曹丕成功了,贾诩必然是有功劳的。

另外,曹操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也是一直犹豫不决,不知立才子曹植好呢,还是立长子曹丕好,于是咨询贾诩。这绝对是个棘手的问题,特别是面对曹操回答这样的问题,更要格外谨慎。因为曹操心机很深,谁都不知道曹操到底是怎样想法,贾诩也无法猜透。

不回答不行,回答不如曹操的意更不行,怎么办呢?贾诩装作一副深思的样子,曹操问他原因,他却顾左右而言他,说他在想袁绍和刘表,于是成功蒙混过关。

这就是贾诩,看似答非所问,但是又回答得让对方满意。事后,要是对方追究其责任来,贾诩又可以推辞,装作什么也没说。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贾诩对人心的掌控,既为自己保命留有后路,又为曹丕争太子出了好主意,自己日后也有一份功劳,也为曹丕集团争取了一份利益。

四、总结的话

纵观贾诩的一生,有眼光、有智谋,精于算计。但很遗憾,他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还非常自私自利,做事只求自保,没有原则性,只求自己安稳,不管天下洪水滔天。

贾诩确实为服务的对象出了不少好用的计策智谋,但他缺乏理想志向,不能全心为天下安稳服务,是三国最没责任心、最没大局观的人,甚至可以说,贾诩也是天下大乱的帮凶。

虽然贾诩最后得到了善终,但是在历史上,顶多算是个独善其身的谋士,却绝非为天下着想的贤士。想那三国厮杀无终的岁月中,能独善其身得以善终,也算是一个人物了!

三国谋士之 贾诩

贾诩之谋,与荀攸相若,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此二人时说:“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壻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语在《卓传》。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又以为尚书仆射,诩曰:“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会母丧去官,拜光禄大夫。傕、汜等斗长安中,傕复请诩为宣义将军。傕等和,出天子,佑护大臣,诩有力焉。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锈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语在《武纪》。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顾。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户。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访为列侯。以长子穆为驸马都尉。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诩年七十七,薨,溢曰肃侯,子穆嗣,历位郡守。穆薨,子模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9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