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三子李恪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李恪是李世民的三子,一个曾被提名为储君的一位皇子,但他的一生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辉煌。相传,李恪更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毕竟还曾被提名立储,最后因为是隋唐血脉而错失皇位,事实真的如此吗?
曾经在《旧唐书》里这样提到过: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尝曾肖己。意思就是说,李恪素有文武之才,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很像李世民,因此深得李世民喜爱。不过话是这样说,李恪身为皇子,也只能封个吴王,从来都没有入主过东宫,那怕前太子李承乾被废,也没有轮到他成为储君,反而是毫不起眼的晋王李治当上了太子。那么李世民为何没有立李恪为太子,这其中有什么更深层的原因?
李恪的生母杨贵妃是隋炀帝杨广之女,也就是说,李恪是皇帝李世民与前朝公主杨贵妃所生的皇子,从血统论上说,李恪身上流淌着两朝皇家的血脉,身份尊贵之极。但在太子位之争问题上,他却败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上,败的后果很严重,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造成李恪的这个结局的原因,不得不承认是有李世民的责任,如果他没有贸然选择李治做太子的话,那么他就不会选择李恪,就算是觉得李恪作为太子是个很好的选择,但是也没有必要去和长孙无忌商量啊,要知道长孙无忌可是李治的亲舅舅,这不是把李恪推入火坑吗。
作为一个皇帝,怎么能就这样把自己儿子的姓名就这样放在刀剑之下呢,如果真的想里立李恪为太子,就应该快刀斩乱麻,而不是平白无故的为李恪惹来了杀身之祸。
就因为这件事,长孙无忌与李恪从此势同水火。唐高宗即位之后,长孙无忌还诬告李恪谋反,李恪因此被缢杀,他的四个儿子全被流放岭表,女儿信安县主被罚守献陵。
李恪的死,可以说是自身过于优秀造成的,但也可以说是李世民间接造成的。如果李世民坚决点,直接将李恪立为太子,自然也不会有冤死这样的情况发生。或者李世民直接认定李治为太子,不在群臣面前念叨,说李恪多好,也就不会让长孙无忌之人留有心眼,日后加害于李恪。
要是李恪能被立为太子,李恪自然会抓住这大好的机会,成为一代明主,而不是像李承乾,在确认自己胜不过李泰,不是增加自己实力,而是反叛,自然也就失败了。
唐朝历史上,据说吴王李恪文武双全,深得李世民的宠爱,但是他始终并未受到李世民的重视并没有当上太子,最终还因冤案落个被李治处死的下场。优秀的吴王李恪为何得不到重视呢?主要因为李世民偏爱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李恪朝内无势力帮衬,李恪无突出政绩也无战功。下面聊一下个人看法。
一.李世民偏爱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李恪自然无法受重视
李世民偏爱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因为吴王李恪非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立太子根本不考虑李恪,所以当时太子人选都在皇后的几个亲儿子中徘徊。刚开始,李世民立李承乾为太子,因为李承乾不但是长子,还是长孙皇后所生;后因太子李承乾谋逆被废黜,顺带把李泰也搭进去;最终,皇后一脉中,只剩李治一人,李治自然胜出,得了太子位。李世民偏爱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这个态度决定了李恪得不到被重视的机会。
二.李恪母亲为前朝公主,朝内无势力帮衬,李恪无法受到重视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个儿子,其母亲为隋炀帝女儿杨妃,前朝公主。当时隋朝新亡,唐朝刚立,唐朝朝廷内多为新人,与前朝并无瓜葛,并且大多数人都通过造反进入朝廷与前朝有矛盾,也有许多人避嫌怕被认为前朝复辟,因此没有人会去同情或帮助前朝公主之子李恪成为太子。朝内无势力帮衬是李恪无法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李恪本身无突出政绩,也无战功,无法被重视
李世民本身战功无数,后面才逆袭上位,因此李世民比较看重能力。而李恪处于相对和平年代自然无法建立战功,做官也没有做出突出政绩,反而在做官时因骚捞百姓被人弹劾丢官,所以李恪自然无法被李世民重视。
我觉得在李承乾造反失败之后,李泰也被冠上谋嫡的罪名被贬。但是李恪还是无法登上皇位。原因在于他不是长孙皇后的孩子,所以不是嫡出。再者加上他的母亲杨妃是前朝的公主,唐朝才推翻隋朝不久,如果李恪登基又算是隋朝复辟。所以很多大臣是反对的,李世民也不会答应,长孙无忌这个大权臣也不会准许这种情况的发生。
而且李恪也不受李世民的喜欢,可以说李世民对于长孙皇后生下的儿女以及李恪是天差地别的。这可以说是李世民偏心。在李泰被贬入封地之时,李世民送了李泰大量的金银财宝以及名贵字画,但是对于李恪上任封地的时候,李世民什么都没有给,有的只是一句话,说给了你东西怕你骄奢我这是为你好。可见李世民的偏心程度。
李恪作为杨妃的儿子,而大名鼎鼎的隋炀帝是他的外公,可以说李恪身上有着两朝皇室血脉,所以龙剑凤颈对他来说是很合理的。但是杨妃仅仅只是李世民的一个战利品,所以说李恪是没有资格可以继承李世民皇位的。
就算李世民答应让李恪为太子,满朝的大臣们也不会同意,因为李恪毕竟是隋炀帝的后人,不知道李恪登基之后会不会复辟隋朝,再者加上长孙无忌作为长孙皇后的哥哥不会允许除了自己的外甥们做皇帝,所以李恪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当上皇帝的。身份不合规矩,加上李世民也并不疼爱他。
因为李恪非常有才能,而且具有远大抱负,他是一个非常优秀,天资聪慧,饱读诗书,武艺高强的人,他很有远见,而且具有政治抱负,本来像他这样的人应该会有非常精彩的一生,也应该能成为皇帝,坐拥天下,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利。
但是命运对李恪非常的不公平,这一切他都没有拥有,李世民最终将皇位最终传给了李治,而吴王李恪却被要求远离京城。而且李恪并没有任何谋逆造反之心,也从来不想要卷入到皇宫当中的政治斗争,但是无奈却还是被长孙无忌以造反的罪名给诛杀了。
其实吴王李恪并没有造反,他只是被牵连了,他是被长孙无忌给诬陷的,当时南阳公主造反,然后失败了,李恪也因此被卷入到了政治斗争当中,他被诬陷说他参与了南阳公主造反这一件事儿,没有人为他伸张正义,他也是百口莫辩,最终还是走向了死亡。
李恪的这一生是非常悲惨的,他一直老老实实,安分守己,却还是不能善终,他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想要治国却没有地方可以施展。李恪是李世民所有儿子当中最优秀的,也是最有能力的,但是他却终究没能成为皇帝,李世民反而立了懦弱无能的李治当太子,最终将皇位传给了李治。
李恪明明很有能力和希望成为太子,然后继承皇位,无奈这些没得到也就罢了,还被冤枉送了命,真的是历史上最悲情的皇子了,又委屈又冤枉的。
我觉得之所以李恪不能够继承李世民的皇位,原因有两点,第一就是他的血脉问题。因为李恪也是前朝隋炀帝的血脉,所以说李世民建立起的王朝大臣们并不能认可他这一层身份。再加上李恪的母亲杨妃只是李世民的一个普通妃子,他并不是皇后所出的儿子,所以说他只相当于是一个庶出,在古代继承制当中本来就没有继承权。而第二就是当时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不会允许他即位,因为作为皇后的哥哥,他只能够选择让皇后所出的皇子即位,这才会满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唐皇李世民根据相关记载,唐朝贞观十二年,李世民九皇子李治继位为太子,可是当时的李世民觉得李治软弱并且妇人之仁,并不是皇帝的料子。可是当时的长孙无忌却向李世民建议,太子仁孝是一位守成有德的好太子,而一国储君的位置又如此的重要,怎么可以朝夕令改。于是李世民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继续让李治为太子。而正是因为这件事,让野心勃勃的长孙无忌心里有了一根钉子。认为的李恪存在对于长孙皇后所出的皇子即位有着一定的威胁,于是在后来的房遗爱谋反事件中选择诬陷李恪让他背上了谋反之名,所以李恪当即被处死。李恪身死之前痛斥长孙无忌玩弄权力,构陷他人。?
所以说我觉得李恪之所以不能够登上皇位,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是因为他的个人能力虽然说足够的优异,但是他并不能摆脱当时李唐王朝所在的士族门阀对于天下的控制,所以说无法让李世民下定决心改立他为太子。而长孙无忌为首的士族门阀的从中作梗,也更加坚定了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的想法。
吴王李恪其实我认为也也是当时的社会情形所逼,因为当时虽然王朝已经建立,但是李世民不得不始终利用皇权打压和利用士族门阀。而作为李唐王朝的血脉,同时又是隋炀帝的血脉,李恪本身就拥有两大门阀世家为他护航,所以说他是李世民心中比较理想的储君,但是正因如此,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士族才会如此的反对。并且说出了,如果李恪即位就是隋朝复辟这样的话,于是李世民迫于形势不得不放弃改立李克的想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7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