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战国秦国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背景
所谓"千古一国",便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封建王朝的开端——秦朝。秦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众多诸侯国之一,起初是因养马有道而被周孝王封地,这样一个邻近西戎,出身卑微,被众多中原诸侯与西戎混为一谈的秦国,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是如何厚积薄发,成为"天子致胙","诸侯毕贺"的军事强国;又是如何一扫中原,成为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其中除了历史的机缘巧合之外,更离不开秦国自身的奋发图强。
一、风起云涌,战国时代的帷幕悄然拉开
战国初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达到了白热化阶段,曾在历史长河上掀起一段风波的吴国,也在越王勾践的铁骑之下被彻底摧毁,更不用提在史书上寥寥几笔的滥、沈、鲜虞、唐等小诸侯国。
经过春秋时期的明争暗斗之后,原本散落在这片土地上的诸侯国数量渐渐减少,到了战国初期,存活下来的诸侯国大约有30个。土地、人口和财富渐渐集中到了少数的大诸侯国手中。国家实力的增长,促使统治者阶级欲望的膨胀。再加之随着各诸侯国不断的蚕食分解,周的势力范围渐趋缩小,虽表面上还保留着"天下共主"的名义,但实际上其仅相当于一个次等的诸侯国,在各大诸侯国面前,其威望已大不如前。这一切都催生着当时各诸侯国想要争霸中原的豪情壮志,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吹响了号角。
经过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长时间的相互倾轧,在公元前453年,晋六卿之争终于告一段落,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奠定了战国七雄的大致格局,自此之后,各国积极变法图强,展开了一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持久拉锯战。魏国、齐国、赵国便如昙花一现般,惊艳而迅速的凋零。秦国在时代的打磨之下,终成千古一国。
二、群雄逐鹿,谁将掀起最大的一片浪花?
新武器的出现推动着作战方式的转变,在战争频繁的战国时期,兵种、兵制、作战策略等是诸侯国的历代国君所高度关注的,而这些元素也大大影响着战国时期局势的走向,为了积极适应种种变化,各国积极变法图强,增强实力。在战国尾声时,谁将凭借历代积攒下来的优势条件,成为最终的霸主?
1、战争方式的转变
随着财富的逐渐集中和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武器的需求便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铁犁牛耕在农民之间的普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也为各国之间进行军事竞赛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当时铁制兵器在各国之间最为流行,若论其质量最好,产量最高,应以楚国为首,现目前所挖掘出的铁制兵器,多数是由楚国铸造的。兵器的铁制化,使剑、矛、戟、钺等传统兵器的杀伤力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弩的发展,也让远距离攻击效果显著提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在面对久攻不下的城池时,亦有公输般发明的云梯,在强行攻城时,云梯的出现让城池的防御作用大大减弱。
在兵种上,战国时期也较春秋时期有了较大的改变,随着中原诸国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冲突不断增多,中原传统的以战车部队作战的方式暴露出了极大的弊端,其远远不如游牧民族的军队灵活轻巧,经过长时间的作战,各诸侯国吸取教训,渐渐改战车部队为轻巧的步兵,在后续的发展中,步兵渐渐成为最主要的作战部队。此外,各诸侯国受到赵国"胡服骑射"的影响,也开始慢慢发展本国骑兵部队。由于兵种的改变,传统的车阵作战被渐渐抛弃,逐渐由更为灵活机动的野战和游击战所取代。由于战争成本的降低和作战策略的多变,战国时期的作战时长往往比春秋时期要长得多。比如著名的长平之战与马陵之战,都有"旷日持久数岁"的特点。
2、秦国的商鞅变法
变法图强,是战国时期离不开的一个时代主题。各国经过自身长时间的变法改革之后,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最为有效的,莫过于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其为秦国在一统中原的征途中,奠定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商鞅在秦国进行了两次变法。在第一次变法,商鞅稍微改造了魏国李悝的《法经》之后,大面积的在秦国推行。对于当时整顿社会风气的方法,商鞅采用了刑罚严酷的连坐制,若犯轻罪必用重刑,巧合的是,在商鞅丧失了改革支持者后,不得已逃亡时,其本人也因此法令而找不到隐身场所,最终被官兵抓捕,施以车裂极刑。
在面对各国普遍存在的旧贵族利益问题上,商鞅雷厉风行,直接废除世卿世禄制,施行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这极大程度上动摇了旧贵族的势力,提高了军人阶级的待遇,为后续的改革创造了发展空间。
在第二次变法中,商鞅进一步剥夺旧贵族的权利,"开阡陌封疆",废除传统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化,并将农民与土地绑定在一起,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极大程度上拔除了旧贵族的势力,推动了秦国农业的发展。为了积极融入中原各国,商鞅还特别推出了革除戎俗的法令。
经过商鞅变法,曾经根植于秦国土壤中的消极因素被一扫而光,其经济实力大大提高,秦国逐渐在战国七雄中展露锋芒,最终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
3.齐秦相争中,楚国的作用巨大
魏国衰落之后,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为频繁,这时期连名义上的周天子,各诸侯国也并不引以为然了。随着作为中间缓冲地带的小国逐渐灭亡,各个大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各国更改了作战策略,采取团结作战,孤立敌国的方法来进行争霸战争,被先秦学者以"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形容的张仪和公孙衍,便于此时期大放异彩。
楚国是春秋时期的老牌强国,经过长达数百年的对外扩张和内部改革,楚国的综合实力不容小觑。在齐秦对峙时期,楚国明显偏向齐国的选择,给秦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面对这样一种局面,秦国派出当时在秦国政堂中初露锋芒的张仪,张仪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假借秦国商於六百里之地来换取楚齐绝交,肥沃的土地正中贪婪无厌的楚怀王下怀,楚怀王中计。
在骗局被揭穿之后,恼羞成怒的楚怀王两次发兵攻打秦国,均遭惨败,公元前311年,秦国给予楚国最后一击,攻取召陵,楚国三战皆败,韩、魏两国趁机进攻楚国,夺取了楚国在中原的大片领土,楚国大国地位刹那间崩塌殆尽;公元前278年,在秦国大将白起的逼迫下,楚被迫迁移到陈,从此之后楚国逐渐走向没落。
丧失了强大盟友的齐国,实力大减。再加之听信了燕国间谍苏秦攻宋的谏言,一举灭亡了宋国,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恐慌,秦便趁机联合其他各国,共同攻齐,攻取了齐国9个城池。次年,韩国乐毅英勇善战,一连攻下齐国70多座城池,燕国之耻得以雪恨,此战役之后,齐国便一蹶不振,齐秦对峙的局面被打破了。
三、九鼎归秦,秦统一中原绝非偶然
秦国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动乱之后,结束了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样伟大的历史成就并非偶然实现的,它离不开秦国历代国君的精益求精,和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
1、政治因素
秦孝公在位时期,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在国君的积极支持下,秦国成为七国之间改革变法最为彻底的国家,商鞅变法也为秦国打下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在战国后期,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最终完成统一中原之大业。
秦国变法成效显著,与秦国常年征战的原因有关,在秦国发展初期,常年与西戎混杂而居,远离中原,其所开拓的领土也几乎是与西方少数民族争夺而来。这样的现实情况不仅使秦国受中原分封制的影响较少,旧贵族势力较为薄弱,而且常年的征战,也让秦国军人地位较高,在以后推行军功制时,也就较为容易。在优越的政治土壤的培育之下,秦涌现出尉缭子、白起、王翦、蒙恬等著名军事家和将领。
2、地理位置
优越的地理位置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秦地处于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之间,这两块肥沃的土地滋养着秦国的人民,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丰富的粮草供给为秦国提供了统一中原的资本。不仅如此,在兵种改革后,骑兵的作用日益上升,四川盆地肥美鲜嫩的多汁牧草,为秦国的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便为秦国的军队提供了大批强健有力的战马。
秦国位于我国第二阶梯之上,在地势上高于其他六国,在居高临下的条件下,敌军面对着高耸入云的山峰时,使秦国很容易便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并且陡峭的山峰,蜿蜒的黄河,也给秦国创造了天然的地理屏障,使秦有着易守难攻的优越地理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古代作战时所首先考虑的三大要素,秦国三样具全。在天时上,数百年的兼并争霸战争,让普通民众苦不堪言,人民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王朝,中原一统成为大势所趋;在地利上,秦所占据的缓和的地缘政治环境,不仅给秦提供韬光养晦的机会,而且众多的自然天险,也为秦国提供了坚不可破的牢固屏障;在人和上,秦国积极推动变法,历代国君善于用人,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士。
结语
总而言之,这个领土覆盖了漠北到岭南的政权;这个奠定中国几千年政治基础的政权,它的成功并不是依靠于历史的机缘巧合,更多的是取决于秦历代国君的正确决策和依靠民众的辛勤付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积累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建立起来了,这为中国历史的豪迈篇章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书籍: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战国策·赵策》
《富贵不能淫》
1秦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奠定了统一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
2秦国通过大刀阔斧的内部改革和革新,统一了国内的认识,消灭了异己,集所有大权与秦始皇一身.
3秦国通过合纵连横在外交上取得绝对优势,远交近攻的策略使的秦国能集结优势兵力发动侵略战争.
4其余诸侯国对秦国态度不一,始终未能形成统一认识,此为内乱;各诸侯国之间也经常发生争执与战争,此为外忧.各诸侯国外忧内乱焉能不败.
5秦国统一度量衡使得秦国内部与被征服地区很快能协调一致,为下次侵略做好准备.其余各国却依然混乱不堪.
6秦始皇统一天下,是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封建集权制替代农奴制的胜利.
对秦始皇的评价 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赞《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因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的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其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西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逐渐强大,从各方面都表现出新兴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统治后期,秦国并吞六国的条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执政以后,尽管在如何统治中国的方法上与吕不韦有分歧,并从而引起一场屠杀,但在向东发展消灭各割据的诸侯国的基本方针上,他始终坚持秦的既定国策,没有丝毫动摇、犹豫,他认请了有利形势,当机立断,一鼓作气的完成了统一事业。只要看看秦始皇执政以后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国进军的步伐几乎是马不停蹄: 西元前二三八年到前二三○年,秦国不断向韩、赵、魏进攻,为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从西元前二三○年开始,几乎是一年一国地消灭它们: 前二三○年灭韩 前二二九年攻赵 前二二八年灭赵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灭燕 前二二五年灭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灭楚 前二二二年灭代 前二二一年灭齐 从这样进军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气魄和胆识。所以贾谊说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这样坚决果断地推进统一战争,战国的局面是否能在西元前二二一年结束,恐怕还是一个问题。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能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即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即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了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而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其主要统治地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统治时期,其国土竟达空前广大的程度,面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的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沈重的劳动。这种徭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至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他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111805726
因为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那么,使有好的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6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