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屡劝曹操除掉刘备,曹操为何不杀?
一方面是因为忠于汉室,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定不可能会选择背叛曹操,所以就一直自我催眠,一直都在自我欺骗,并没有让曹操杀掉刘备。
荀彧出生于名门望族,满腹经纶也同样需要一个大平台,才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那个时候的刘备没有地盘没有兵,只不过是一个破落户,而且汉室宗亲这个身份也没有太多的价值。曹操就是一个政治明星,有兵有地盘还是大家族,此时的曹操根本就没有忘记想要匡复汉室,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可能就是一个匡复汉室的希望,因此就决定投靠他。
在投靠曹操之后更是全心全意的帮助曹操,就是希望能够有效实现人生诉求。因为把曹操当成了是拯救汉朝的救星,作为其他的一些势力完全没有放在眼中甚至他还会觉得刘表,袁绍这些人全部都是乱臣贼子,自然就不可能会选择投靠。刘备这一个人本身就会有着较大的野心,慢慢的进入到他的视线中。甚至也会觉得刘备会成为曹操成功的绊脚石,希望曹操可以出掉刘备,但是又发现曹操好像有了一个不一样的想法,他好像并不是想要匡复汉室,而是自己想要成为皇帝。
在此时也同样会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想法,甚至也会选择自我催眠,认为只要没有除掉刘备,那么必然就会成为影响到曹操成功的关键,既然就不会让曹操成为皇帝。
后来曹操要皇帝给自己封为公爵,要知道在历史上只有一个谋朝篡位的王莽,那么此时曹操这么做,必然也已经体现出野心。荀彧自然也已经心知肚明,知道曹操真实的想法,因此接下来也没有选择继续辅佐,接下来就会抑郁,熬中留下来的其实也就是一个较大的遗憾。这本来就是一个忠心耿耿之人,可是如今却变成了这样的一个地步。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荀彧那么聪明,为何没有劝曹操趁早杀了刘备呢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曹操一统了北方中原地区,但是,在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战役中,曹操都遭到了刘备的激烈抵抗。可以这么说,在曹操人生的后期,刘备是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操生前的中前期,是有机会除掉刘备的。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击败,妻子再次被掳,刘备单身逃走。之后,刘备与曹操相遇。在击败吕布后,刘备与曹操回到许都,被封为左将军。由此,对于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在曹操的完全掌控之下了。那么,问题来了,曹操当年为什么不杀了刘备?难道不知道后患无穷吗?
首先,对于刘备的野心勃勃,或者说是志向远大,曹操是完全意识到的。根据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记载: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在曹操看来,天下英雄,只有自己和刘备两个人,这无疑是将刘备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也表明刘备不会长期寄人篱下的。
除此之外,在曹操接纳刘备后,曹操手下的谋士也分成两派,其中一派就主张不能养虎为患,应该立即除掉刘备。但是,郭嘉等谋士提出了相反的意见。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郭嘉向曹操表示“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已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如此,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乎!
在郭嘉看来,刘备在东汉末年拥有一定的名声和威望,今天因为穷困来投奔曹操您,如果您杀了刘备,不仅您的手下会起疑心,也会让天下英雄豪杰而寒心。如果曹操您失去了天下英雄豪杰的支持,又凭借什么来打天下呢?换而言之,郭嘉认为刘备这样的名人不能随便杀害,不然会得不偿失的。对于曹操来说,以前就犯过这样一个错误
根据史料记载,在曹操自领兖州刺史后,有一个名叫边让的手下仗着自己的才气,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多次轻视和贬低曹操。对此,曹操派人将他杀了。结果,让曹操没有想到的是,这导致“兖州士大夫皆恐惧”,也即曹操的手下都为之恐惧甚至起了疑心。
所以,在曹操征讨吕布的时候,“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也即曹操在兖州的手下很多因此叛投吕布了,要不是荀彧、程昱守住了剩下的城池,曹操真的要被吕布击败。
你何以知道荀彧是?心存汉室?的?你又如何知道曹操是?想篡汉?的?好吧,即便如此,那么除了曹操,谁又能承担恢复旧秩序的重任?
事实上,早期的曹操忠于汉室的心,比谁都强烈,即便到死,他也没有跨出那一步,虽然曹操也认识到汉室必亡!荀彧呢?真的忠于汉室吗?不一定,他恐怕更忠于他所在的士族集团!
曹操对汉室的立场,有变化的过程
按题干说法,曹操似乎天生反骨,其实早年曹操对汉室的忠心天日可鉴!当初,讨伐董卓时,表现得最义无反顾的就是曹操。
在诸路反董大军中,曹操势力最弱,只能挂在韩馥旗下,几千兵马还是他变卖家产,募集的私兵。当所有诸侯左顾右盼,谁也不愿意自家兵力受损时,曹操第一个挺身而出。结果发打光了家底。他又再次回家募兵,二上前线。
曹操对诸路兵马的私心失望透顶,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
剿灭黄巾军时,曹操依然是最积极的战士,他曾说,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去世后,墓碑上刻着:汉故将军曹操之墓!请问那时候的曹操是?贼?吗?
荀彧从初平二年就开始跟随曹操,至少那时候曹操还是汉室忠臣。曹操的?野心?也不是一天撑大,而且?野心?和?篡汉?的界限在哪里,本来就很难界定。曹操到死也没有跨出那一步,说明在曹操的心里,他一直还是谨守着底线。
所以,这不是荀彧智商高低的事,恐怕连曹操自己都无法描述得清,对大汉的复杂心情。
荀彧与曹操的矛盾,焦点不在对汉室的态度
以荀彧的睿智和通达,他恐怕也早就在心里得出一个结论:大汉已经没得救了!从荀彧跟随曹操的二十余年经历来看,在对待朝廷的问题上,恐怕俩人早就心有灵犀了。
个人认为,荀彧与曹操的矛盾,应该来自于立场冲突,曹操?唯才是举?的《求贤令》,才是引发俩人矛盾的根源!建安十五年,曹操颁布《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这份《求贤令》暗藏着一个巨大的雷区,即?唯才是举?。从表象上看,似乎没什么问题,其实这份《求贤令》已经触动了豪门士族的根本利益,而荀彧正是豪门士族的典型代表。
两汉的官员选拔,一直采用?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察举制?其实已经变成了豪门士族垄断官场的工具。曹操的出身却不是豪门士族,他对这个制度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深恶痛绝,这就是曹操想另立炉灶的原因。
为了打破豪门士族的垄断,曹操甚至提出,即便是?盗嫂偷金?类的道德渣子,只要有能力,也可以用!这个做法,无疑触动了所有豪门士族集团的根本利益。
荀彧在曹操身边,举荐了很多人才,但仔细熟悉理一下就会发现,荀彧举荐的这些人,全部都是豪门士族阶层人士。这就很清晰地表露了荀彧的政治立场,与曹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曹操的这份《求贤令》颁布于210年,212年就发生了荀彧公开反对曹操,接受?魏公?称号的事:?(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也就在当年,荀彧不明不白地去世了。
原先亲密无间的伙伴,几乎是突然翻脸,从这个时间节点上来看,这三件事不能算是巧合吧?
统一天下的重任,除了曹操还有谁
抛开?篡汉?的说法,无论曹操还是荀彧,对天下形势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诉求:结束军阀混战,实现天下统一!
之所以荀彧不想让曹操称帝,是因为荀彧本身就是一个忠于汉室的人,他的官位是天子亲自封的,他其实是想要借助曹操的力量恢复汉室的,至于为什么没有去投靠刘备,是因为他是汉臣,那么天子哪里,他必然就会在哪里,况且年轻的时候刘备颠沛流离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实力,荀彧怎么可能去选择刘备。所以正是因为如此,荀彧既没有让曹操称帝,也没有去投靠刘备,其实荀彧跟刘备是差不多的,都是一心想要拥护汉室的,但是两人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罢了,一个是选择自己打天下然后还天下给汉天子,一个是利用别人打天下,然后再想办法把天下还给汉天子,但是荀彧没想到被曹操反套路了。
首先,荀彧是曹操身边的谋臣,但是他跟曹操身边的大部分的臣子是不大一样的,曹操身边的人大部分都是希望曹操拥兵自立的,取代汉天子,但是荀彧不一样,荀彧是一个始终忠于汉室的人,是一个汉室的忠诚,他原本的计划是借助曹操的能力,让曹操去夺回汉天子的天下,然后在将天下还给天子,况且当时曹操也没有称帝的意思,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至少当时曹操还是认这个天子的,所以荀彧就在曹操身边辅助,但是曹操晚年的时候,想要加九锡,有想要篡位的意思,所以荀彧一直极力反对。
其次,至于为什么荀彧没有去刘备那边,主要有两点原因,一个是因为既然荀彧是汉朝的臣子,汉天子在哪里,他自然是需要在哪里任职的,怎么可能丢弃自己的汉天子跑到别人的军队中呢,这样的臣子还算什么忠臣。另外一点就是因为当初的刘备根本就没有什么实力,根本没有跟曹操相比,即便是荀彧想要匡扶汉室,也得找一个有点实力的人吧,刘备这样整天颠沛流离的,没有自己的城池,你要荀彧怎么实现他的梦想,实在太难了。
因此,正是因为这样,荀彧对汉朝的忠诚,导致荀彧始终不让曹操称帝,也没有投靠到刘备的帐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