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孝庄太后为什么死后37年不下葬,孝庄的尸体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6 15:27:48

孝庄太后为什么死后37年不下葬,孝庄的尸体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对孝庄太后下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孝庄太后是清朝著名的女政治家,一生辅佐了三位帝王,即丈夫皇太极、儿子顺治、孙子康熙。在康熙早年继位的时候,由四大辅政大臣辅佐,但真正掌控朝局的便是孝庄太后(康熙朝被尊为“太皇太后”,本文统称为‘孝庄太后’)。可以说,康熙后来之所以能有那么多的丰功伟绩,跟孝庄太后的悉心培养是分不开的!

康熙二十六年12月25日,即公元1688年1月27日,孝庄太后去世,享年75岁。康熙二十七年4月19日,孝庄太后的棺椁被停放在了暂安奉殿中,直到雍正三年12月初10日(1726年1月12日)才正式入葬昭陵地宫!也就是说,孝庄太后的棺椁在暂安奉殿停放了37年之久!那么这37年里,孝庄太后的遗体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

孝庄太后

关于孝庄太后棺椁的停放,很多人都认为就是将她的棺椁简单地停放在暂安奉殿的大殿上而已。当然了,由于在很多史书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相关的历史档案上面也找不到具体的解释,所以这个问题一直都在困扰着人们。而也正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答案,所以才有此认为。

但其实并不是,有专家从《康熙起居注》和《清宫档案》中的一些琐碎简单的记载中大致做了一下分析,其初步可以断定:孝庄太后的梓宫并不是停放在大殿内的地面之上的,而是放在了地下。为何呢?理由如下;

孝庄太后——剧照

一、死于康熙十三年的孝诚皇后和死于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都是在康熙二十年的时候入葬景陵地宫的,尽管她们的棺椁只停留了几年,但是在京北沙河巩华城殡宫停灵期间,根据《清实录》中的记载,其棺椁都是停放在地下的,与葬入地宫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由此推断,孝庄太后的棺椁自然也是停放在地下的!

二、在将孝庄太后的棺椁安放在暂安奉殿和后来正式葬入到昭西陵地宫的相关文献记载中,都出现了“封掩”等字样,所以由此也可以简单推断出来,孝庄太后的棺椁是安放在地下的,并非在地上。

昭西陵

三、从时间上来看,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将孝庄太后停放在暂安奉殿的时候,封掩工作竟然持续了四天之久。所以如果仅仅是安放在大殿中的话,自然不会用这么久的时间,所以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安放的地方是在地下,并且在安放好以后,还做了一系列的修砌、封掩等工作。

所以通过以上三个理由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孝庄太后的棺椁虽然停放了37年之久,但却一直都是安放在地下,与葬入地宫无异,因此才能得以很好保存。等到雍正三年十二月初十日的时候才将其正式葬入到昭西陵地宫之中!

但问题又来了,为何孝庄去世后,其遗体37年都不下葬呢?

孝庄太后——剧照

按理来说,孝庄作为皇太极的皇后,在死后应该是要与自己的夫君合葬才对,也就是葬入昭陵。但事实并非如此,孝庄的陵寝并不是昭陵,而是昭西陵。此外,昭西陵原本应该要修建在昭陵的旁边,但结果却修建在了1000多里外的遵化(清东陵)。

值得一提的是,清东陵的5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和5座妃园寝都在风水墙内,但唯独孝庄太后的昭西陵修建在了风水墙外。而关于这些特殊的建制,有很多传说。其中比较热门有三条:

一是,因“太后下嫁”一事,致使孝庄无颜去见自己的夫君皇太极,所以远葬于遵化;

二是,修建在风水墙外,以便给儿孙看守陵墓大门;

三是,没有资格葬入皇家陵园,因为孝庄下嫁给多尔衮后,就成了睿亲王的王妃,也就不再是皇太极的皇后了,所以自然不能葬入皇陵。不过历史最终也证明,没有资格葬入皇陵一说是不成立的!

多尔衮和孝庄——剧照

在康熙朝的时候,清朝诸事繁杂,加上孝庄太后身上的很多争议等原因,康熙始终找不到为祖母建造陵墓的名正言顺的理由,所以才一直以来都没有为她修建陵寝。

直到雍正元年九月初一,康熙正式入葬景陵地宫之后,都察院左佥都御使陈允恭便向雍正提出给孝庄修建陵墓的建议,希望孝庄太后的棺椁能够入土为安,这样便可以:“上妥在天之灵,下安仁孝之心”。雍正帝随即便采纳了陈允恭的建议,立即选派人手去给孝庄太后建造陵墓。

雍正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雍正正式将孝庄太后的陵寝改名为“昭西陵”,次年二月初三正式动土修建。值得一提的是,这昭西陵便是上文我们说到的安放孝庄太后棺椁的暂安奉殿改建的,很多建筑都是现成的,所以工程进度非常之快,当年年底便正式完工了。

雍正——剧照

雍正三年十一月十三日,雍正帝亲自到昭西陵参加了告祭礼,同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将孝庄太后的棺椁入葬昭西陵地宫。停灵37年之久的孝庄太后,现在也算是入土为安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朝皇陵秘史》、《清实录》、《康熙起居注》;

孝庄太后去世后,为什么康熙让她遗体放在宫中37年不下葬?

? ?满清入关后,第一位太后孝庄太后,在满清历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她的教导辅佐下,顺治、康熙两帝得以坐稳皇位,特别是对康熙影响巨大,可以说没有孝庄太后,很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康乾盛世,然而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太后为什么死后停尸37年才入土为安?

? ?孝庄太后是皇太极的侧福晋,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她的姑姑是皇太极的大妃,她的姐姐海兰珠是皇太极的宠妃,孝庄太后在皇太极生前只是庄妃,为皇太极生了一男三女,只不过庄妃并不得宠,在皇太极的妃嫔中地位并不高。

? ? 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因为没有遗嘱立谁为继承人,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皇位,两方势均力敌,最后双方各退一步,立庄妃所生、皇太极第九子、五岁的福临为皇帝,多尔衮和济尔哈郎辅政。

? ? ?福临登基为帝,也就是顺治帝,庄妃也成了太后,在多尔衮的辅政下,满清从关外入主中原,福临成了满清入关的第一个皇帝,孝庄太后尽心培养福临,不料福临在二十四岁就过世了,顺治第三子玄烨继位,也就是康熙帝。康熙八岁丧父,十岁丧母,孝庄太后这位康熙的祖母又担起培养和辅佐小皇帝的重任,全力配合、支持康熙的事业,康熙对这位祖母是满怀敬意和感激。

? ?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太后病危,康熙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还祈求上苍折损自己的寿数为祖母增寿,然而没有人能抵抗自然规律,孝庄太后还是病重不治。

在临死前,孝庄太后立下遗嘱:孝庄太后的意思就是皇太极奉安已久,不能因为她而去动皇太极的陵墓,还有皇太极陵墓离京城太远,路途遥远要劳民伤财,不想因此而让皇帝增加负担,心里也舍不得顺治、康熙父子二人,要求在顺治的孝陵附近选择个地方安葬!

? ? ? 对于孝庄太后不想与皇太极合葬,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因为孝庄太后不受皇太极的宠爱,孝庄太后在十三岁嫁给皇太极的时候,还能在后宫排第二位,后来皇太极娶的妃嫔越多,她的地位越后面,皇太极在娶了孝庄太后姐姐海兰珠后,海兰珠宠冠后宫,对于孝庄太后来说,皇太极生前不宠爱她,她在死后也不想去皇太极那里凑热闹了。

? ? ?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下嫁给多尔衮,按照游牧民族的风俗,兄长死了,寡嫂嫁给小叔子是很正常的事情,特别是多尔衮的势力和能力,孝庄太后为了保住福临的帝位,更加要用身体和感情来笼络多尔衮,正是孝庄太后下嫁给多尔衮,多尔衮对待福临就如亲生儿子一样。

而头衔也从摄政王逐步升为皇父摄政王,而孝庄太后后来辅佐康熙的为政方法,很有可能就是从多尔衮那里学来的,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成为清宫四大谜案之一,极大可能是满清入关后。

清朝后来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汉化,都认为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是非常羞耻的事,所以孝庄太后下嫁的事情被刻意隐瞒,成了谜案,而孝庄太后因为下嫁多尔衮,自然对皇太极心中有愧,才要求不要与皇太极合葬!

? ? 康熙对孝庄太后感情很深,对于他来说,孝庄太后的遗愿必须完成,如果不听从孝庄太后的遗言,就是不孝,对于康熙这位以孝行闻名的皇帝来讲就是一条大罪,然而皇后和皇帝合葬是礼制,听从孝庄太后遗愿办的话有违祖制。

按遗嘱办,就违背了祖制,按祖制办又违背了祖母的遗嘱,康熙只能选了个权宜之计,在遵化的东陵建了一座殡宫,将孝庄太后的灵柩先停放在那里,再慢慢想办法,这一停就是37年!

? ? 这个难题到雍正即位后才解决,雍正对于孝庄太后的陵墓建在哪里倒是胸有成竹,他认为孝庄太后停灵的遵化暂安奉殿就是个风水宝地,因为孝庄太后停灵那么久,大清是顺风顺水,康熙还搞了个盛世,然后雍正在名字上做文章,起名昭西陵,以表示与皇太极的昭陵是一个体系,这样既不违祖制也遂了孝庄太后的遗愿,算是解决了一个难题。

? ? 孝庄太后停灵37年才下葬,就是因为康熙是个极讲孝道的人,不忍心因为祖制违背祖母的遗愿,心底深处也舍不得祖母远离自己,不得已作出暂安奉殿的决定!

孝庄太后的灵柩37年未下葬,遗体是怎么样保存的?

首先放在地下室,然后棺材是金丝楠木,祭拜她的时候多选冷天冬季。孝庄皇后的灵柩之所以三十七年未下葬,是因为孝庄皇后觉得自己地位卑微不配与皇太极葬在一起,还有就是皇太极安葬已经很久了,如果在将孝庄皇后与他合葬,过于劳民伤财,她不想给康熙太多负担。还有便是自己挂念福林与康熙,不想理他们太远,康熙没有办法只好这般。直至到了雍正时,他便命人在孝庄皇后灵柩的宫殿中修一座陵墓,于是孝庄皇帝才得已安葬。

当时孝庄皇后灵柩虽然是在宫殿,但是并不是在宫殿中,而是在宫殿下面,那便是东陵。地下的温度一年四季都是低温,就算是夏天进去,都觉得是清凉。而且康熙帝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就将孝庄皇后灵柩放在那里,而是经过许多工序,在将其掩埋。再来便是康熙帝去祭拜孝庄皇后,多是冬季,冬季祭拜尸体不容易腐烂,因为外面空气本来就冷,而且孝庄皇后刚好是十二月二十五日去世的。

棺材也是有讲究的,清朝的皇室死后多用金丝楠木作为棺材。孝庄皇后的棺材也是如此,而且据记载金丝楠木有防腐防虫的效果,前提是密封好。孝庄皇后一生经历了三个皇帝,她是皇太极的媳妇,又辅佐顺治帝,最后还将康熙养大,特别是康熙,对于康熙的帮助太大了,康熙那么小便上位,很多事都是孝庄皇后帮衬的。而且他们感情都是极好的,可以说是奶孙情深。不葬孝庄皇后也是康熙尊守孝庄皇后的遗愿。孝庄皇后一生都是为男人操碎了心,最终临终时还挂念着儿孙。

康熙想念祖母孝庄太后,死后不让下葬。那么尸体是如何保存27年的?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康熙的祖母孝庄文太皇太后去世,孝庄太后历经四帝,在清初辅佐顺治、康熙两位少年天子,为大清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她的名字与清初许多重大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



孝庄太后为何停灵37年后才下葬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孝端皇后的侄女,宸妃海兰珠的妹妹,孝庄太后十三岁就嫁给了皇太极,给皇太极生下了一男三女,她的儿子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皇太极生前对孝庄皇后并不宠爱,他所爱的是孝庄皇后的姐姐海兰珠,所以孝庄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1643年,皇太极暴死于清宁宫,由于皇太极暴卒,对于皇位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还引起了一场立储风波,在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弟弟多尔衮两方争夺中,双方取了个折衷的办法,皇太极年幼的儿子福临成了最大赢家,被推上了皇位,而多尔衮高据摄政王之位。

在此后清宫历史中,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成了清宫谜案,说的最多的当然是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给小叔子多尔衮,而多尔衮封号先是摄政王,后来改成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变成皇父摄政王,孝庄太后死后没有与皇太极合葬,也让人猜测多多!



康熙二十六年,75岁的孝庄太后走到了生命尽头,弥留之际,她嘱咐康熙: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孝庄太后的遗嘱给康熙帝出了个不小的难题,按遗嘱办,违背了祖制,按祖制办又违背了祖母的遗嘱,所以他只能选了一个权宜之计,在遵化的东陵建一座殡宫,将祖母的灵柩先停放在那里,再慢慢想办法,没想到这一停就是37年,直到雍正三年,孝庄太后的陵墓才开始修建。

对于孝庄太后的陵墓建在哪里,是建在皇太极的昭陵附近还是在关内遵化的孝陵附近?雍正倒是成竹在胸,他认为孝庄太后停灵的遵化暂安奉殿就是个风水宝地,就在那里建陵,还很聪明的起名昭西陵,以表示与皇太极的昭陵是一个体系,在空间方位而又与孝陵很近,这样即解决了祖宗的规矩,又解决了孝庄太后的遗嘱。



停灵37年的孝庄太后遗体如何保存孝庄太后的遗体保存方法虽然历史上没说,但是可以参照古人遗体防腐术。

为了保存尸体,在人死后先要用香汤沐浴,再用酒擦洗,这种习俗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据说这样沐浴出来的尸体能够保持香美而不致有腐臭味,而酒的作用是消毒和杀菌。

然后就是用多层纺织品缠裹,给尸体穿上厚重的衣服,并塞住耳、鼻、口、肛门等地方,古代给尸体穿衣服称为小殓,放尸入棺为大殓。可谓里三层、外三层,严严实实的将尸体包裹起来,最大限度的避免尸体暴露在空气之中。

对于棺椁的选材是很关键的,棺是用来盛放尸体的,椁指的是棺外面的外棺,皇家选材一般是用金丝楠木,古代木匠的做工极好,层层棺椁封严了,基本上是不透气,而且金丝楠木本身带有香味,象孝庄太后这样停灵时间长的,还会用石棺封住。



棺内一般会放入玉器之类,还会放些香料,孝庄太后停灵的地方选址应该是在阴凉的地方,对于殡宫,也可能会用冰块降低温度。

至于孝庄太后停灵37年之后下葬,棺内的孝庄太后是否已经腐化也没人知道,因为下葬不可能会打开棺椁,只是将棺椁移到地宫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0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