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刘邦杀韩信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汉高祖刘邦,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世一直将他和注重义气的项羽进行比较,甚至不少人说刘邦是个小人。
然而,作为帝王者,没有一点心机、手腕,如何才能收服众多文臣谋士!项羽可为将,领兵打仗所向披靡,但他作为管理者,就不够格了,说不定会造成民不聊生。你看项羽的确当过一把手,结果只三年,天下群雄并起,项羽开始四处平叛打仗。
所以项羽不适合从政,最后取得天下的人,必须是刘邦。
霸王别姬
关于诛杀功臣,历史上有名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上演的一出“火烧庆功楼”的戏码,多年来一直为史学家们所诟病。但是作为开国皇帝来说,诛杀功臣的并不在少数。
刘邦就是其中之一。后世谈到刘邦的时候,不免会提一下一代名将韩信、彭越二人,这二人为西汉打天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被刘邦吕雉夫妇以谋反之罪,处以极刑。
另外一名大将英布,更是在刘邦的逼迫之下不得不反。
刘邦作为开国之君,杀掉对自己有威胁的将帅,固然是为了稳定江山。但是他杀掉的那些功臣,和后世的开国皇帝比起来,还是有所不同。
因为当时的情形之下,刘邦不得不下手,实际效果上来看,他是在消除之后汉王朝一统天下路上的阻碍,起到了以杀止杀的作用。
刘邦雕像
按照职称来说,大汉开国功臣大概有两种。一种被封了王的爵位,另一种被封了侯。
刘邦所要杀的,是当初因为功劳太大,他为了收揽人心,而分封的异性王爵。
对于那些封侯的同事,造反的除外,刘邦基本上没有动。
刘邦杀功臣,第一个是拿燕王祭刀。燕王叫臧荼,他在刘邦建立大汉公司的第5年7月,因为谋反被人举报。刘邦作为开国皇帝,自然受不了这份威胁,他直接亲自挂帅,去灭掉了燕王。
刘邦灭掉的第二个王,非常厉害,这个人天下皆知,名曰韩信,被封为楚王。前面我们有文章提到过,韩信被封王的时候,当时刘邦和项羽打群架,项羽围着刘邦打的正猛,眼看城池都守不住了,韩信没有说去支援,反而去威胁刘邦,先给自己封王。这事让刘邦一直怀恨在心。
大将韩信塑像
燕王别灭掉之后,当年的11月份,韩信被废掉原有的爵位,改封为淮阴侯。6年之后,韩信被吕后设计杀掉。
刘邦杀的第三个王是彭越,当时他的职称是梁王。汉公司建立的第11年3月,吕后把他贬为废人,之后杀掉了他。
第四个是韩王信,这人刘邦觉得他是个奸细,有通敌之嫌,很快把他灭掉。
第五个是英布,这人跟着刘邦也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淮南王。自从彭越死后,英布一直惶惶不可终日,很多迹象表明,刘邦要灭了他。他无奈之下,起兵造反,最终被刘邦灭掉。
除了以上被灭掉的几个大人,刘邦和其他功臣关系怎么样呢?
真龙天子
刘邦的女婿赵王张敖,算是待人宽厚的人。汉公司成立第八年的时候,刘邦路过女婿地盘,显得非常粗坯,大热天脱了鞋子把臭脚放到赵王办公桌上,当时办公室下面坐着的不光是赵王,还有赵王手下的一些臣子。
那时候的王,和一个分出去的小国家没什么区别,赵王的下属是眼里是只有赵王,而没有刘邦的。见到赵王被如此侮辱,他的手下就纷纷大怒,打算刺杀掉刘邦。结果刘邦的探子知道了,躲过一劫,但因为这件事,他把赵王降职为宣平侯。
那么刘邦在和项羽斗的时候,手下那么多有能力的人跟着刘邦混,是为什么呢?因为刘邦给人承诺的是封王封侯,这些人为了给家族置办一份长远的产业,就为刘邦卖命。
但是打了天下之后,刘邦觉得,当时给这些人的支票,开的有点多了。
古城
没有哪一个皇帝,愿意看着其他人在自己治下还立一个小国家,何况是那么多小国家。而这些小国家是什么概念呢?
按照刘邦创业期间签订的合同来说,他几乎将公司一半的股权给分了出去。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资料显示,刘邦担任皇帝之初,天下共30郡左右,这个郡可以用现在的“省”来理解。
建国的时候,刘邦实际上能够管理的有15个郡。其他的呢?
“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
好吧,其他十五郡包括兵家必争之地颍川、南阳等地,而刘邦发家致富的自江陵往西到蜀地,居然掌握在别人手里。
弓箭在古代战争中地位极其重要
正是那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杀掉了项羽之后,刘邦再无敌手,唯一恐怖的就是这些不和他一个姓氏的王。
既然这些异姓王,对于刘邦已经没用利用价值,那么只有一个结果,全部杀掉。
从史料中可以看到,刘邦统一全国之后,有地方叛乱,或者外民族来侵犯,刘邦通常是御驾亲征。
如今看来,在刘邦治下,如果号召其他王去打,第一他没有命令之权,相当于听调不听宣;第二,就算其他王出战了,刘邦还要支付一笔不菲的劳动报酬,比工人工资、抚恤金等, 还有其他一些善后工作。
刘邦打仗打了那么多年,特别是和项羽群殴那么多年,一直是提心吊胆,输多胜少。好不容易当了皇帝,自然是能威风就威风一把,顺便还能省点钱。
毕竟在家守着媳妇吕雉,也让刘邦浑身不自在。
参考资料:1.《史记》;2.《汉书》
观影中国合伙人时,其中有一句话使我至今记忆犹深:美国人不知道,中国的英雄是可以跪的,胯下之辱常被形容一个人为了成就大事而愿意忍受屈辱。既然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那么胯下之辱最早说的是谁呢?没错,韩信,中国历史上的兵仙。
他是西汉王朝的缔造者之一,汉初三杰,位居大将军,左丞相,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立不世之功。刘邦曾经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如此人物,可他最后落得个被一众奴婢杀死的下场,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韩信与刘邦的年龄差距太大。韩信被杀之时,时年三十五岁,而刘邦已经花甲之年, 二人年龄之差,可比父子。萧何,吕后亦具老矣,首批元勋军贵死去之后,唯有韩信正值壮年。倘若他有反心,无人可制衡,那么刘氏天下要落入韩信手中。
第二个原因,吕后需要借功臣之头立威。刘邦死后,为避免天下易主,又在后主年幼的情况下,只能依赖吕后专权。为保证吕后专权的稳定,刘邦先是敕封吕氏兄弟,加强外戚力量制衡各路功臣,此时必须杀人。可为何必须杀韩信呢?其实萧何功劳同样极大,威胁极大,可是萧何是沛县集团的领头人物,杀他恐怕会引起一众沛县兄弟不满,损害统治根基,而韩信则不同,他半路加入西汉王朝集团,功劳虽大,但毕竟根基不牢,可以杀。
第三点原因,韩信居功自傲,有恃无恐。韩信攻取齐国之后,竟主动上书刘邦:齐国君主狡诈反复,齐国又邻楚国,防止其互相勾结,为保证安定,希望大王封我为代齐王在此驻守。刘邦听后大怒,斥责韩信竟想自立为王,后在张良,萧何的劝导下,封韩信为王,使得刘邦对他渐生不满。韩信被封王后,目空一切,对同僚也是颐指气使。有一次,韩信前往樊哙家拜访,樊哙行礼跪送,大王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不曾料想,韩信竟然自笑,我这辈子竟与樊哙为伍。
对待同朝为官者尚且如此,可见韩信之骄傲。此后陈豨被封为巨鹿郡守,启程前向韩信辞行,韩信劝其造反,与其里应外合,共图大业。不料事败,刘邦前往平叛,韩信被人告发,刘邦归来后,假借庆功为名邀韩信进宫,诱其至长乐宫钟室扑杀。
司马迁假使韩信谦虚学习方法,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夸耀自己的本领,那就差不多了,在汉朝的功勋可以比周、召、太公的人,后世崩溃了。不去这样做,而在天下已定,于是谋划叛逆,灭其宗族,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说:“如果韩信为人谦虚的话,不表彰自己的功劳,不炫耀自己的才能,那就可以了。他在汉朝建立中所立下的功劳可与周朝的召公比拟了,子孙后代也可享用不尽。但是天下早已安定,他却意图谋反,最后被灭族,也是应有的下场。”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史记,淮阴侯列传》
大家总说刘邦过河拆桥,韩信功高盖主是他被杀的缘由,其实也不亦然。韩信个性太过刚直,傲慢无礼,个性上的缺陷才是他人生悲剧收场的根本原因。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当时刘邦一直被项羽压制,直到刘邦让韩信领兵,韩信帮助刘邦打下了领地,并且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夺得了天下。韩信对刘邦统一天下贡献最大,为什么刘邦登基之后杀了韩信呢?刘邦在当皇帝之前就对韩信不满,韩信功高震主,刘邦怕韩信造反,韩信不懂进退,导致被杀身亡。
一、韩信曾经拥兵自重,刘邦当时已经对韩信不满。韩信在汉朝建立之前曾经打下很多诸侯国,当时他打下齐国之后想当齐王,就派手下去试探刘邦,当时刘邦为了安抚韩信,封他为齐王。但是刘邦心里面对韩信这种拥兵自重,要挟他的举动非常痛恨,因此他在建立汉朝之后,没有封他为齐王,反而封他为楚王,虽然都是封王,但是从称号上可以看出他已经对韩信非常不满。
二、韩信功高震主,刘邦怕韩信造反,所以不想留下他的性命。韩信当时功劳非常大,他在帮助刘邦领兵打仗之后,刘邦才反败为胜,并且得到了天下。因此刘邦对韩信的领兵才能非常忌惮。韩信当时已经位极人臣,再进一步就是当皇帝了,因此刘邦开始找借口打压韩信,使韩信感到很委屈,但是那时候刘邦已经动了杀心。
三、韩信不懂进退,不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导致被杀身亡。韩信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他从齐王到楚王,并且被贬为淮阴侯,他依然没有觉悟到自己的处境,他一直认为刘邦会念旧情对他手下留情,没有想到他被人陷害,被萧何诱进后宫,最后死在了宫女手里。
韩信功高震主,刘邦为了江山稳固也不会留着韩信。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汉高祖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不过他却因滥杀功臣,饱受后世的诟病。
比如说一代名将韩信、彭越,都是被刘邦、吕雉以谋反的罪名处死的。另外一位大将英布也是在刘邦的逼迫下起兵造反的。
刘邦杀功臣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固汉室江山,其实他屠杀功臣与后世皇帝还略有不同,因为这还是刘邦的一场统一天下之战!
按照爵位,西汉的开国功臣可以分为两类,第一位是王爵,第二类是侯爵。而刘邦所诛杀的主要是那些异姓王,封侯的功臣(除造反的外)几乎没有杀掉一个。
第一个被刘邦干掉的是燕王臧荼,他于汉五年七月叛乱。刘邦御驾亲征,很快就将其平定,然后立?发小?卢绾为新任燕王。
第二个是楚王韩信,他先是在汉五年十一月被废掉王爵,贬为淮阴侯,然后于汉十一年被吕后、萧何设计诛杀。
第三个是梁王彭越,他于汉十一年三月被废为庶人,之后惨遭杀害。第四个是韩王信,他受到刘邦的猜忌,投靠匈奴,结果被杀。最后一个是淮南王英布,彭越被杀后,他心生畏惧起兵造反,失败后被杀。
除了上面的几个人外,还有几个功臣是刘邦想杀却没杀成的。第一个是赵王张敖,他是刘邦的女婿,娶鲁元公主为妻。汉八年,刘邦途经赵国,并没有礼遇赵王,引起赵王属下的不满,他们设计打算谋杀刘邦。
结果消息走漏,最后刘邦查明真相,虽然没有杀死张敖,但却将其贬为宣平侯。
还有一个就是燕王卢绾,他与刘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两人一起长大,感情非常深厚。 不过,由于刘邦、吕后不断诛杀异姓诸侯王,引起了卢绾的恐惧,他暗中与匈奴联络,结果被刘邦知道。
韩信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很多现代人熟悉的历史典故都与他有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韩信的帮助,刘邦根本不可能打下江山。可是,没想到刘邦却是个狠毒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把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都杀的差不多了,韩信的下场也不过如此。韩信在死前是非常愤怒的,不敢相信昔日的兄弟会对自己下死手,一代英雄就这样消失了。
韩信之死,引起了人们的讨论:有人认为是韩信起了谋反的心思,而也有人认为是刘邦的心狠手辣。但是,这些并不是最终的答案,回顾韩信的一生,我们发现,韩信就是被一个古老的观念害惨了,他的死也与之息息相关。韩信这个人可以说是“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个知己,两个妇人,与他的一生捆绑着。
这是汉朝大将韩信墓前祠堂中的对联,寥寥十字,高度概括了韩信一生中重大的经历。
这里,我们先说两妇人,一个妇人是漂母,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妇人,早期时候韩信非常贫穷,一碗粥都喝不起,身上的衣服也都是破的,偶然遇到了漂母,漂母可怜这个贫穷的少年,给了他一碗饭,就是那一碗饭给韩信带来了生机。而另外一位妇人就是吕后,吕后的手段极其残忍,在刘邦出宫之时,借助萧何之手把韩信给杀死了。
我们再来说说一知己,萧何不光是韩信的知己,还是他的伯乐。当初,韩信只是一个小兵,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是萧何的慧眼发现了他,并向刘邦推荐了他。在萧何的极力劝说下刘邦重用了韩信,并把手中的兵权交给韩信,因此,韩信才能和刘邦一起打下江山,成为开国元老。不过,也是因为萧何,韩信才落得惨死下场,吕后非常忌惮韩信的势力,想要将他杀掉,韩信也是早早的察觉,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装病一直躲在家中,吕后才没有那么快得手。
不久,吕后便收买了萧何,两个人计划谋略,萧何到韩信家中邀请韩信到宫中商讨国事,韩信对恩人萧何是非常信任的,所以,并没有想那么多,他没有想到萧何会出卖自己。而很多人提到的谋反之心,事实表明,韩信并没有。当时,他带兵打下了大片领土,势力逐渐扩大,他的实力丝毫不输于另外两个人,身边亲近之人劝他另谋出路为自己开辟江山,可是,他拒绝了。
因为,在他看来,他能有当时的成就,离不开刘邦的信任与帮助,如果,不是刘邦把兵权交付给自己,自己怎么有能力打下大片疆土呢?所以,韩信一直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这也说明他是一个观念非常老旧的人,“知恩图报”是必然,可是,不同的人对知恩图报有着不同的理解,韩信的理解是:“自己对他人有恩,他人便会回报自己。”
所以,他认为刘邦会好好的重用自己,一起打下江山的恩情是无法忽视的。但是,错就错在这里,韩信过于相信刘邦,把“图报”寄托在了刘邦的身上,这也是他会死的最主要原因。
这期间,他犯下的第一个错是自封齐王,他认为自己有功劳,刘邦应该回报自己。刘邦当时也看透了他的内心,只是不说破,最后,也封了他一个真正的齐王。荒谬的是,刘邦在遇战事时,手握兵权的韩信没有及时出兵,而是在心里盘算着刘邦怎么回报自己。韩信自己认为没有什么错,而站在刘邦的角度来看,如果,自己不回报韩信,那么,有一天韩信可能就不干了,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刘邦就已动了杀心。
韩信本可以抓住机会,但是,最后是他自己把机会弄丢了,且他还没有意识到危机。刘邦一开始只是想将韩信的势力削弱,所以,将他降级为侯。刘邦这样做,韩信怎么受得了呢?脑中还一直想着“图报”,别人的功劳没有自己大都升职了,为什么自己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最后还被降级了,他越想越不明白,且一直在死胡同里走不出来。最后,韩信的心态崩溃,各种话都说的出来,还撒泼不理朝廷政事,和刘邦公然叫板。
虽没,韩信没有谋逆之心,可是,刘邦实在放心不下。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想要韩信死了,没想到,吕后倒是帮他除掉了后患。韩信死前的愤怒让人思考,没有能力之人,不仅得不到重用,还会让人看不起,难以在这世间生存下去,但是,有能力之人,似乎也没有那么幸运,被人怀疑,被人嫉妒,最后,使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韩信的一生跌宕起伏,“知恩图报”本是好事,可是,韩信因理解错误,最终,搭上了性命。他本是一个英雄人物,却因为自己内心的固执害了自己,如果,他不一昧的想着让刘邦回报自己,或许他就不会死了。所以,“知恩图报”应当正确理解,得到别人的帮助要回报别人,而不是帮助了别人,就必须得带别人同样的回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5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