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韩桓惠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韩桓惠王名为韩然,是韩厘王的儿子,约公元前272年-公元前239年在位。
秦国逐渐实施吞并天下之策,韩国最先被拿来开刀
公元前246年的时候,长平之战已经结束多年,能够对抗秦国的赵国国力依然没有恢复,秦国对关东诸国虎视眈眈。
据《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记载:
①庄襄王元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
②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秦灭东周国(注:东周国是从本已是弹丸之地的东周又分裂出来的的两个“巴掌”小国之一,另一“巴掌”小国为西周国。而周天子因故不得不依附于西周国,但西周国早在公元前256年就为秦所灭),周王朝彻底灭亡。这一年,距离嬴政坐上秦王的位置还差三年,尽管国内政治斗争激烈,不过老秦人也没忘记要割下邻居(韩国)的“几块肉”作为庆祝。因此,成皋和巩(注①:另一说为荥阳)这两座城就被他们收入囊中。
注①:另据《史记·三十世家·韩世家》记载,秦所占二地,说的便是成皋和荥阳。
即:桓惠王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荥阳。
韩国在见连周王室都被秦灭亡后,接着自己又被秦攻占两块地盘,韩王内心自然是压力山大,加上秦国本就意图东出函谷吞并天下,奉行“远交近攻”的战略,而东出函谷关外,最近的就是韩国,秦国要想东入中原,首先打的就是它。
韩桓惠王的“妙计”——疲秦之策
面对秦国威胁,这时候,韩国深谙法家学说、讲究法术势的韩国君臣们,他们就想到了一个通过术来改变势的计谋。那就是派出一个善于兴修水利的人去游说秦国新建一项水利工程(即后来的郑国渠)。韩国原本的目的是:希望秦国能够把人力物力大量投入到修建大工程的“泥潭”上来,这样,至少能给韩国喘息的机会,顺便消耗秦国国力,这就是所谓的疲秦之策(注②:疲秦之策)。
注②:《史记·八书·河渠书》记载: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
韩桓惠王最终采纳了这个计谋,于是派出郑国这位著名的水利专家去完成任务。秦国君臣经过多方考虑后,同意了郑国的建议,开始修三百多里的水利大工程,此工程则后来被秦人以主修人之名命名,称“郑国渠”。
《史记·八书·河渠书》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韩王妙计弄巧成拙,韩国自酿苦果
可惜,韩国此举成了帮倒忙的活。最终的结果是:这个拙劣的计策,最后倒霉的是韩国。郑国渠的修建,给秦国带来的,不是消耗实力,而是沃野千里和兵精粮足,让秦国多了一个大粮仓,如此结果,更是加速了韩国首先被灭掉的命运。
而韩桓惠王本人呢?纵观韩桓惠王的一生,尽管他对韩国进行了一些积极方面的改革,他推行申不害主张的“术”,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重商,使得韩国成为战国著名的商业中心;在农业上,铁器也得到大量的应用。但历史上,人们记住他更多的,还是他帮秦国修郑国渠这件事儿!
古往今来,只要评价拙劣的谋略、昏庸无能目光短浅的统治者,总会把他(韩桓惠王)拉出来批判一番。郑国渠成为历史著名工程的同时,也成了韩桓惠王的耻辱柱。而各种关于古代水利的历史资料,韩桓惠王这个人,那也是绕不开的常客。可以说,韩桓惠王成为衬托秦国君臣英明的配角。就算史料中描写他的篇幅远不及去修渠的郑国,但只要一说修郑国渠这事,总会带上他。
《史记·三十世家·韩世家》载: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后来,韩桓惠王最终于公元前239年去世。但他与水利工程的羁绊,还没有完。
韩桓惠王埋藏于地底两千年的秘密,南水北调工程令其重见天日
在横跨2000多年后,到了现代,韩桓惠王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依然,这次还是因为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
2002年底,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主要是解决缺水问题,这里不再细说。不过,此项工程注定和千年前的郑国渠一样,是要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大工程。那么,南水北调工程与韩桓惠王又有着怎样的羁绊呢?
我们知道,在修建大工程的过程中,免不了会涉及到一些历史遗迹。当遇到无法避开的古建筑和古墓的时候,我国一般会采取抢救性发掘的措施来保护古文物。恰恰,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上,发生了一件特殊事,这件特殊的事情就是发现了位于河南境内的新郑胡庄大墓(注③:新郑胡庄大墓)。这个墓为何特殊?因为,根据考古专家预测推断和考证,这是战国时代韩国韩桓惠王的墓。
新郑胡庄发掘工地(图片来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网站)
注③:对新郑胡庄大墓发掘的具体和完整历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在CCTV节目官网【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官方呈现平台】搜索《探索发现》 20170412 新郑胡庄大墓(上) 和《探索发现》 20170413 新郑胡庄大墓(下)了解。
一开始,专家先从大墓结构和质地成分分析,但只能确定这是战国时期的韩国王室大墓,而后来又从新发现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中去解读,才确定这是韩桓惠王的墓。
经专家考证,新郑胡庄大墓里有两个显眼的大墓,首先确定的一号墓是王妃的,其次是二号墓,且直到在第二座大墓里发现了青铜戈,根据上面的铭文才判断出这是韩桓惠王的墓……
结语:
说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历史仿佛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巧合:在水利史上,被传为千古笑谈的韩桓惠王,他的墓,在两千年后,又因另一个必定也进入水利史的南水北调工程而重见天日。这就像是一次历史的轮回,而轮回的主人公韩桓惠王,仿佛在两个端点见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未来!
1. 郑国,战国末年韩国(今河南中西部一带)人,著名水工。公元前246年(韩桓惠王二十七年,秦王政元年),郑国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工程,企图使秦国把注意力放在国内,无暇东顾。秦国采纳了郑国建议,并于当年开始凿泾水修渠。施工中秦王发现郑国来秦是韩王的“疲秦”之计,怒而欲杀郑国。郑国辩解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洫志》)秦王认为有理,命他继续修渠,渠道终于建成。《史记·河渠书》载: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今陕西泾阳西北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为纪念郑国的功绩,时人遂名该渠为郑国渠。
这条渠道的经行地区,经郦道元考证,在《水经注·沮水》中记称:“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邸瓠口,……渠渎东径宜秋城北,又东径中山南,……又东径舍车宫南绝冶谷水。郑渠故渎又东径巀嶭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径北原下,浊水注焉,自浊水以上,今无人。……又东历原径曲梁城北,又东径太上陵南原下,北屈径原东,与沮水合。……沮循郑渠,东径当道城南,……又东径莲芍县故城北,……又东径粟邑县故城北,……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以今地而言,大致流经泾阳、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等县。秦以后,此渠灌溉范围虽有缩小,但历代不绝,为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宋朝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浮桥得重修。可是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准备工作做好了。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
和尚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
这个和尚个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3.
相传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府期间,黄河泛滥。一日傍晚,苏东坡沿黄河岸散步,为黄河泛滥所致民殇苦恼不已。突遇一红发黑脸壮汉。那装汉挑着一担水货,气喘须须地问苏东坡:“老爷,我是穿城而过还是绕城而过?”苏东坡尚在沉思,未听得他的讲说。那壮汉提高了嗓门,说:“老爷,我是穿城而过还是绕城而过?”苏府这才回过神来,忙答:“理应穿城而过,时天不作美,黄河溃堤,城中难保,你还是绕城而过吧。”那壮汉听此言,脸色突变,怒言:”你若舍得将你妹妹许配与我,我便绕城而过。”苏府听此言好不生气,想与那壮汉好生理论一番。但那壮汉挑起担子一路小跑,不多时便不见了踪影。苏府心思,此等无耻之人,不与他计较也罢。
晚膳用毕,苏府心中焦急,乌云在徐州城上空徘徊已几天,始终不肯散去,如若再来一场狂雨,脆弱的河堤将顷刻瓦解。徐州城亦将永远消失。忽来一道灵光从苏府脑海中闪过,白天那个冒失的壮汉的面容在他眼前浮现。苏府思頱半天,越发感觉那壮汉不凡。其担子里挑着的水货都很怪,似乎已经死了好几天的鱼虾,但眼睛还都生生的张着,貌似非常有神。而且那壮汉为何无故要苏府将其妹许配于他,难道之为戏弄?苏东坡遂叫来小妹,共同商讨此事。小妹亦觉此事希奇。自黄河泛滥之日起,城里的居民大都逃难,集市更是无法开张。除了修堤的役工,连只飞鸟都很少见,怎会有人还不辞劳累挑着一担怪鱼去卖。两人论至半夜,也未谈出个所以然来。苏府天早还有公事,遂打发走小妹,熄灯卧眠。
次晨,苏东坡与小妹来到黄河边上一处尚显坚固的堤坝上,远眺河面。天色阴沉,雾气笼罩着河面,往日滚滚的黄河今却像一潭死水,静的让人惊竦。浓雾中,苏妹仿佛看到远处河面上飘着一条小渔船,而且一胖一瘦两人正在下棋。苏妹心想此等天气怎会还有人会有这样的雅兴,虽与哥哥并肩而立,但心中还是不由得颤栗起来。遂叫起哥哥一同回府,苏府不肯,苏妹佯装咳嗽几声,苏府疑妹妹招了风寒,即叫起妹妹打道回府。哪知半路上,苏妹又见河上龙船挂彩,几个差人敲罗打鼓。而苏府则未见任何异状。苏妹想到昨日晚上哥哥诉其那壮汉要哥哥将自己许配于他,心中释然。那壮汉定是哪位仙人,拿着全城百姓之命要挟于她。若她不从,黄河之洪必定穿城而过,届时徐州古城将不复存在。苏妹问哥哥苏府:“我与徐州百姓之间让你做择,你择哪个?”苏府不知妹妹怎想,会有此一问,便说:“百姓与你兼得。”苏妹高声讲到:“今日有我没百姓,有百姓无我。哥哥请择!”苏府被妹妹的表情吓住,不知道怎样回答。苏妹大声喊道:“龙王爷要你将我许配于他,否则黄河之洪必将穿城而过,全城百姓的姓名都在他肩上挑担里,今日不可有我。哥哥自安,妹妹今日阳寿已尽,百姓民生,我须跳此江而亡!”说罢,苏妹一头扎进水中,随即不见了踪影。黄河之水立刻降了三尺。不多时云开雾散,七月艳阳再次当空高照。苏府悲痛之余看到此景,亦获些许安慰。
后来,徐州百姓在苏妹当年跳江的地方建了一座苏姑庙,以此来纪念苏妹为徐州百姓做出的牺牲。并在其中塑了一尊苏姑像,让其饱食香火,以此来感激苏妹的大恩大德。
黄河不再泛滥,沿岸美丽的风景成了老徐州散步游玩的好去处。今日,苏姑庙前人来人往,众多老年人在此吊嗓斗鸟,安享晚年。苏姑像面朝南方,俯览整座徐州城。徐州百姓在她的佑护下,生活美满幸福。
春秋战国7大水利工程
第七名:邗沟
邗沟,于公元前486年,由吴王夫差开凿,由于它以古邗城为起点,因此称为“邗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运河。它将长江、淮河以及之间的几个湖泊连接起来,这几个湖分别是武广湖、陆阳湖、潘梁湖、博之湖、射阳湖,全长大约三百八十里,从此长江与淮河贯通。
夫差开凿邗沟的目的是北上伐齐、称霸中原,通过邗沟运送士兵及粮草,保证后勤补给线的稳定。虽然邗沟没有帮助夫差灭掉齐国,但却留下了一座水利工程,它不仅具有航运的功能,还拥有灌排的功能,使得江淮地区成为了鱼米之乡,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因此诞生了淮安、扬州两座历史文化名城。
第六名:鸿沟
鸿沟,公元前360年开始兴建,是中国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鸿沟也是为战争而生,它将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主要河道与黄河与淮河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达的水路交通网,大大提升了魏国的交通运输。
鸿沟向南将长江与淮河、邗沟进行贯通起来;向东贯通济水、泗水,使得魏国与齐国有了水路交通;向北使得黄河与洛河、渭水相连,让河南之地成为全国水路交通的核心地区。
由于它所连接的地区都是当时我国经济、军事、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不仅促进了商业交往,还有助于改善沿途的农业灌溉条件。凭借优越的交通条件,魏国都城大梁城很快成为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魏国也因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第五名:引漳十二渠
引漳十二渠,是一项引水入田的大型渠系。公元前422年,魏文侯令西门豹创建,又称西门渠,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工程,也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引漳十二渠在雨水充沛时期,可以起到分流泄洪的作用。在降水量较少的枯水期,可以引漳水灌溉,做到了旱涝保守,使得两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障;引漳十二渠投入使用,加速了魏国经济的发展,魏国随之也愈加富强。
第四名:芍陂
芍陂,修建于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为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了。
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楚相孙叔敖根据楚地的地形特点,将东、东南、西三个方面三座大山,积石山、龙池山安龙穴山流出的溪水,因势利导汇集于低洼的芍陂,并在上面修建了五个水闸,用来控制水量。干旱时开闸放水,灌溉农田,洪涝时用于储水,避免水灾的发生。
芍陂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在西南开了一道渠,连接淠河,用以扩大芍陂的水源,为楚地的万顷良田提供了灌溉基础。有了芍陂的保障,楚地的安丰一带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很快并成为了楚国的经济要地。逐渐强大起来的楚国,通过楚晋邲之战,打败了强大的晋国,一举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第三名:灵渠
灵渠全长三十多公里,由北南两渠组成,全部有人工开凿,最大引流量为6立方米每秒,将湘江与漓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打通了南北水上交通,使得大批军事物资经过水路运往岭南,保障了大军的物资供应,为最后平定岭南提供了重要贡献。
公元前214年,秦兵就攻克岭南百越之地,为了稳定局势,在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从此岭南之地永久地划为中国版图。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将华东与华南的两条水上大动脉打通,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南中国永久统治。灵渠为实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南北两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推动了汇中华文明的向前发展。
第二名:郑国渠
郑国渠,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修建郑国渠,原本是韩国的一个阴谋,利用秦国修渠耗秦国人力资财,而达到疲秦的目的,从而延缓韩国灭亡的进程,结果却成就了秦国历史上的又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使得秦国关中成为了第二个“天府之国”,增强了秦国国力,加快了秦国的统一步伐,而韩国也没能摆脱灭国的命运。
郑国渠工程,从仲山西麓的谷口开挖,途径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将近300华里,沿途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河流等引入渠中,用于增加大渠的水量。后又在大渠主干之上,开凿了很多支渠,引入主渠之水入支渠,又在支渠之上开挖很多毛渠,从而将水引入田地进行灌溉。这就像人的血管一样,通过主渠、支渠、毛渠,将血液输送到身体的每一个地方。在如此密集的水网之下,使得干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第一名:都江堰
都江堰,不仅中国人都知道,在世界上也很有名,世界文化遗产,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灌溉作用,可以说,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它是中国古人智慧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
公元前276年,蜀郡太守李冰在前人治的水经验经验之上,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精心设计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是整个工程的第一道屏障,它将岷江分为了内江和外江。内江的作用是将部分水量引入地势较高的宝瓶口,而外江则成为泄洪排沙的河道。由于鱼嘴作用:洪季,内江引40%的清水,60%的水和大量泥沙进入外江;而枯季,内江引60%的水,以满足下游灌区用水。即为“鱼嘴分四六”原则。
飞沙堰,其作用就是排沙。通过物力作用,将清水引入宝瓶口,将泥沙排到外江,起到了第二次排沙的作用。
宝瓶口,是都江堰的引水工程,整体成上宽下窄的梯形,底部宽约为14米,顶部宽约28米,从顶部到底部高度大约18米左右,整个峡口长36米。它的作用是配合飞沙堰进行水流节制,是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关键。
如在洪水期间,如果内江水位超过飞沙堰,多出的洪水便从外江流走。宝瓶口的科学设计能够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起到防洪堤的效果。
都江堰是一项灌溉工程,它的修建完成,为蜀地灌溉了万亩良田,实现了旱涝保收,使得巴蜀之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成为处于纷争乱世的秦国稳定的大后方,极大的支持了秦国的统一战争。作为春秋战国事前的第一水利工程,实至名归。
中文名:韩桓惠王
别名:韩然
国籍:中国(中国历史上的韩国)
民族:华夏族(汉族)
韩桓惠王——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 韩桓惠王,韩厘王之子。在位时,韩非多要求推行法治。韩桓惠王二十七年,郑国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工程,是为郑国渠。桓惠王元年,伐燕。桓惠王九年,秦拔韩陉,城汾旁。桓惠王十年,秦击韩于太行,韩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冯亭上任后,也不愿降秦。他率众献郡于赵国,意欲利用赵国的力量抗击强秦,以保全韩国。赵孝成王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仍为上党郡守,派平原君赵胜领5万赵军接收上党。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军进攻韩国的缑氏、纶,震慑韩桓惠王;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赵国派廉颇领兵20万救援上党。桓惠王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桓惠王十七年,秦拔韩阳城、负黍。桓惠王二十二年,秦昭王卒。桓惠王二十四年,秦拔韩城皋、荥阳。桓惠王二十六年,秦悉拔韩上党。桓惠王二十九年,秦拔韩十三城。桓惠王三十四年,王卒,子王安立。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韩桓惠王割上党(今山西长治)给秦国求和,上党人既不想被秦统治,又无力抗秦,郡守冯亭率一郡军民降赵。赵国接受上党,并遣名将廉颇麾重兵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市)拒秦,双方发动长平之战。前239年韩桓惠王薨,子韩安立。
“疲秦计划”最终引发的事件是郑国的间谍身份的暴露和投靠秦国以及郑国渠的最终完工,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郑国渠的建成。
“疲秦计划”为了消耗秦国国力,使之无法发动战争的计划。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刚即位,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阳的灌溉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 ,为秦却建万世之功。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
扩展资料
郑国渠作为战国时期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
郑国渠首位于“瓠口”(今王桥镇上然村西北)。渠线沿王桥、桥底镇东进,过寨子沟后东北折,经扫宋乡公里、椿树吕村一线,于蒋路乡水磨村附近横绝冶峪河,至甘泽堡后东折,于龙泉乡铁李村入三原境。本县境内长约30公里。其渠首工程设施无考,灌溉方式为引洪淤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国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5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他是岳飞后代,岳钟琪的一生有何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