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托孤大臣张昭对孙权有什么帮助为什么孙权称帝要火烧张昭家门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6 23:39:37

托孤大臣张昭对孙权有什么帮助为什么孙权称帝要火烧张昭家门

为什么孙权称帝要火烧张昭家门?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三国前期的三位霸主,刘备主要靠义气收买人心,曹操主要靠任人唯贤来留住人才,而孙权则主要靠感情来让前期大臣全心地拥护跟随。为什么说是前期呢?这主要因为,在孙权的晚年,他已经开始贪恋权力,猜忌重臣,再也没有创业初期的那种大度和宽容,也没有那时的睿智和明朗,他的疑心病甚至变得比曹操还重,那么晚年的孙权究竟是怎样的?为何会任用平庸之辈为丞相呢?又为何曾经火烧托孤重臣家门呢?下面将一一分析释疑。

要想理解晚年的孙权,就需要对早年孙权的为人处世有一定的了解。孙策去世时,孙权只有十八岁。当时,孙策给孙权安排了两位托孤重臣,文臣张昭,武将周瑜。周瑜这个人,又不仅仅是一名普通武将,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十八岁的孙权,在孙策死后,能够慢慢的在江东站稳脚跟,离不开这两个人的鼎力支持。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孙策去世时,十八岁的孙权哭得很伤心。但是,这时的张昭是明白人,他懂得现在的江东基业不稳,就对孙权说,小将军现在不是哭的时候啊,大业未成,外面豺狼更是虎视眈眈,小将军如果只顾得哭哥哥,那岂不是给了盗贼豺狼可乘之机。于是让孙权脱下丧服,换上戎装,巡视三军,展现威严。张昭则率领众人拥立辅佐孙权。

当时,孙权还是将军,部下和宾客对孙权的礼节也还很随意。这时,又是另一位托孤大臣周瑜,率先向孙权行君臣之礼,为其树立君王的威望。正是有了张昭和周瑜这两个人的大力支持,孙权的威望才慢慢建立起来。年轻时的孙权,知人善任,对待身边的大臣如同家人般亲切。慢慢的拥戴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为其真心效力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是,到了晚年,孙权似乎变得昏庸了。在丞相任用上,他并没有选择自己的托孤大臣张昭,经常和张昭闹得很不愉快,甚至还有一次放火烧张昭的家门。他的七个儿子,也有一个被废,一个被赐死。孙权对大臣不再像家人般亲近,而是有了顾忌和疏远,真的是登上帝位就犯了疑心病了吗?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他的托孤大臣张昭。前面说过,孙权在刚接手基业时,多亏张昭和周瑜他才能在君王位置上坐稳。但是,称帝以后,孙权却没有任命张昭为丞相。开始,大臣都推荐张昭为丞相,孙权却觉得,张昭这个人太过正直,或者用现代话说就是直肠子,遇到不满的事就会当面指正,而不给对方留颜面。孙权认为,如果让张昭做丞相,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和愤恨,不让张昭做丞相也是一种保护。所以就排除众意,选择了资质平平的孙邵做了丞相。这个人,在《三国志》中都没有单独传记,可见并无出色成绩。

孙绍死后,按理说丞相位应该是张昭的了,但孙权再次不顾众人建议,将丞相之位给了顾雍。关于为何张昭始终未做到丞相之位,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个原因,孙权心胸并不真的宽广,一直记恨早年张昭让他投降曹魏的事情。这要从赤壁之战说起,当年,主战派是以周瑜为代表,主降派以张昭为代表,这也是张昭此生犯的一个决策失误。最终,孙权选择应战,并打退了曹军,增强了实力。孙权登基称帝时,还不忘挖苦张昭说,当年如果我听了你的话,估计现在不知道在哪里讨饭呢。吓得张昭跪在地上汗流浃背不敢起来。由此也可见,孙权一直记恨张昭当年让自己投降。

第二种原因,晚年孙权猜忌疑心过重。晚年孙权英明睿智,但是登基以后,孙权开始越来越害怕权力旁落。也因此,他选择的几位丞相,孙绍是个平庸之辈,顾雍则是个官场和稀泥的老油条,并没有太大作为。孙绍在丞相之位上几乎没有成绩,而顾雍则是只有在孙权向他请教时他才会象征性地回答问题,从来不主动去说什么事该怎么做。孙权这种选择丞相的方式,很可能是害怕大权旁落。

另外,孙权的猜忌心很重,也从他对待自己亲生儿子,他的长子死后,孙权立了孙和为太子,但是又特别宠爱四子孙霸。两个儿子相争,最终他疑心越来越重,就废了孙和,还赐死了孙霸。帝王之家,亲情经常不如权力重要。

第三个原因,孙权忌惮张昭。张昭是早年孙策指派给自己的托孤大臣,所以孙权对待张昭,像对待自己的老师一样。也因此,张昭经常把孙权看管得很严。比如,孙权喜欢打猎射老虎,张昭就经常批评他说,做君王的人,要除掉的是和自己争天下的乱党,而不是野兽。可见,张昭在教育孙权上面是丝毫不给孙权留面子的。

还有一次,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魏国向孙权求援,张昭认为公孙渊为人反复无常,坚决反对,但是袁绍不听。最终证明,张昭是对的,孙权派去的两个使臣都被公孙渊杀害了。因为这件事,张昭称病在家不上朝,孙权为了逼张昭出来,就放火烧张昭的家门。但是,张昭依旧不出来。无奈,孙权又让人把火扑灭了。张昭的儿子看事情闹得有点大了,就搀扶父亲出来了,两人才算和解。

由此也可见,张昭对孙权来说,是个严厉的老师,如果让张昭当了丞相,自己做皇帝可能也会失去很多自由。所以,张昭一生也未能坐上丞相之位。

品读《资治通鉴》[692]| 孙权与张昭“堵门”,最搞笑的君臣“游戏”

青龙元年(公元233年)

春,正月二十三日,摩陂井中出现青龙。二月,皇帝曹叡到摩陂观龙,改年号为青龙。

公孙渊派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携带表章赴吴向孙权称臣,孙权大悦,为此大赦天下。

三月,吴王派遗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率领将兵万人,携带金银珍宝、给公孙渊加九锡的全套物件,乘船渡海赏赐公孙渊,封公孙渊为燕王。自顾雍以下的满朝大臣都直言规劝,认为“公孙渊不可轻信,这样做,对他的恩遇太厚了,只要派遣官兵护送宿舒、孙综就够了。”孙权不听。

张昭说:“孙渊背叛魏国,害怕被讨伐,从远地而来求援,称臣绝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主意,打算向魏表明忠心,我们的两位使节不能返回,那不让天下人取笑吗?”

孙权反复和张昭辩论,张昭越发坚持己见。孙权下不了台,按着佩剑恼怒地说:“吴国士族之人入宫则参拜我,出宫则参拜您,我敬重您已经到了极点,而您屡次在大庭广众之下顶撞我,我常常唯恐自己做出不愿做的事。”

张昭看着孙权说:“臣虽然知陛下不会采纳我的建议,但每次都竭尽愚忠的原因,实在是因为太后临终时呼唤臣到她的床前,留下遗诏,吩咐我辅佐陛下的话音犹在耳边的缘故。”接着泪满面,孙权将刀扔在地上,与张昭相对哭泣。然而还是派遣张弥、许晏去往辽东。

张昭对不采纳他的意见忿忿不平,声称有病不去朝见。孙权怨恨张昭,下令用土将张昭家的大门堵住,张昭又从里面用土将门封死。

公孙渊自知吴国相距遥远难以依靠,于是斩张弥、许晏等人首级,送到京城,全部吞并了吴国的士兵及带来的金银财宝。冬季,十二月,皇帝曹叡颁诏任命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为乐浪公。

孙权听到消息,勃然大怒说:“朕年已六十,人世间的艰难困苦,还有什么没经历过,但还没有被鼠辈所戏弄,令人气涌如山!如不亲手斩掉鼠辈的脑袋扔进大海,就再也无颜君临万国,此次出兵,即令亡国颠沛,也决不后悔!”

陆逊、薛综、陆瑁等大臣不断上书劝谏,孙权这才作罢。(此处上书内容略)

吴王孙权多次派人慰问张昭,向他道歉,张昭始终不出来。吴王有次出宫,经过张昭家门呼唤他,张昭说他病重起不来。孙权让人火烧张昭家门,想要恐吓张昭,张昭还是不出来。孙权只好赶紧叫人灭火,停在门口不走。过了好久,张昭的几个儿子一起把张昭扶起来,孙权载他同车回宫,深切的责备自己。张昭不得已,之后才恢复参加朝会。

三国时期的孙权和张昭关系怎么样呢?

三国时期,孙权为东吴之主,这颇为熟悉。而张昭是东吴的重臣,他和孙权的关系也就是君臣之间的关系,不过,他们之间的关系特并非单单如此。在孙策临终前,他是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的,可见那时他对孙权起到的作用。

作为辅佐过孙策和孙权的重臣,他对东吴的发展和稳定是起到很大作用的。特别是在孙权刚接掌江东时,他带领江东大臣、诸将辅佐孙权,对孙权之后能成功的稳定局势是做出贡献的。

孙权是一位对臣下颇为礼敬的主公,他一般不直呼臣下之名,而是叫他们的字。而对张昭,他则又不直呼其字,而称他为张公,可见孙权对张昭的器重和礼敬,由此也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当然,因为张昭性格刚烈、正直,又敢于直谏,这本身是好的,是没有错的。但丞相是上辅君王,下理百官,丞相是君王和百官之间的重要人物,所在孙权曾经两次要立丞相的时候,虽然很多人都推荐张昭(说明张昭在那时的能力和影响力),但孙权却认为张昭的性格不适合做丞相,所以孙权就选了孙邵、胡雍为丞相了。

不过虽然如此,孙权本身对张昭还是非常信任和敬重的。就算他们之间曾出现过一些隔膜,但最终还是和好如初,因为张昭性格使然,但他却是忠臣,而孙权知道张昭的为人和他的忠心,所以他们还是能到君臣相和的局面。

张昭,字子布,后来他得到江东孙策的敬重和重用,那时孙策所处理的重要事务,多数都有张昭的参与,在之后孙策能平定江东,张昭是做出很大贡献的。当时在孙策心中,他和张昭的关系,就如以前的齐桓公和管仲的关系。可见张昭在孙策心中的地位。

后来孙策被刺重伤,在他临终之前,让他的弟弟孙权接掌江东,同时又把他的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

当时因为孙权刚接掌江东,年龄也不大,可谓是根基不牢,如此一些人就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就想起兵作乱,孙权在张昭的辅佐下,得以多次平定叛乱。

而作为一位重要的旧臣、重臣张昭,他也是受到了孙权的极大厚待的。因为张昭性格刚烈、敢于直谏,所以也曾多次指责孙权失误的地方。但孙权并没有因此发怒而要处置张昭。

当然他们之间还是出现过隔膜的,比如有一次因为张昭的意见和孙权的意见不一,他们也经过了多次的争辩,但最终张昭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张昭一气之下就闭门不出。

而这时孙权也在气头上,既然你张昭闭门不出,那以后就不要出门了,所以他就让人封住了张昭的家门。而张昭也不甘示弱,既然你不让我出门了,那我就不出门了,就用土从里面把门堵住。

后来事情的结果是张昭的意见是对的,他也后悔没有听从张昭的意见,所以孙权就多次让人去请张昭上朝,但张昭这时还是不出门,孙权为了逼张昭出来,于是就让人烧张昭的门。然而就算这样,张昭还是不出来。

无奈的孙权只得将火扑灭,然后他就站在张昭家门前,孙权作为一个主公,能对臣下做到这样,还是很难得的,所以最终张昭出来了,并且他们也得以和好如初。后来张昭在他八十一岁时去世,他去世后,谥号为文。

赤壁之战爆发前期,江东的托孤大臣张昭,为何劝说孙权投降?

张昭劝孙权投降,无功于孙权,但是有大功于天下。

曹操率大军南下,江东震动,张昭是主张投降的。

《三国志·张昭传》中并没有记载张昭劝说孙权投降,但是在周瑜鲁肃传中有所提及:

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 从《三国志·周瑜传》,我们也能大概推测出张昭为何要劝孙权投降。

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归根到底就是一条,曹操实力强大,而且代表天子征讨四方,江东无法对抗。

最终孙权采纳的是周瑜鲁肃的建议,击败了曹操。

权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 张昭劝孙权投降,对于孙权来说当然不是好事,但是对于当时的天下来说,却是一件大好事。

裴松之再给这段作注时就有独到的见解:

臣松之以为张昭劝迎曹公,所存岂不远乎?夫其扬休正色,委质孙氏,诚以厄运初遘,涂炭方始,自策及权,才略足辅,是以尽城匡弼,以成其业,上藩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清一诸华,拓平荆郢,大定之机,在於此会。若使昭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连祸结,遂为战国之弊哉!虽无功於孙氏,有大当於天下矣。昔窦融归汉,与国升降;张鲁降魏,赏延于世。况权举全吴,望风顺服,宠灵之厚,其可测量哉!然则昭为人谋,岂不忠且正乎!

裴松之认为张昭看的是全天下,孙氏创业之初,目的是“上藩汉室,下保民物”而非割据一方,如果孙权此时投降曹操,则极有可能中国重新统一,则再无连年战乱。

裴松之认为张昭的建议无功于孙家,但有大功于天下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1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