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明军战斗力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纵观晚明的军队,对外镇压不了努尔哈赤,以至于努尔哈赤一步步崛起,到了儿子皇太极时期,不只是统一了关外,更是降服了李氏朝鲜和蒙古诸部。
对内是镇压不了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使其是一步步壮大,最后使李自成这个没有帝王之材的人崛起,最终灭了明朝。
虽然明末也有战斗力强悍的军队,诸如镇守边关的军队,但整体来说只是少数,而且这样的精锐大部分也是磨损在连绵的战争之中,整体来说晚明的军队是真的战斗力很弱。
但就是这样战斗力很弱的军队,投降清朝以后,可以说是战斗力大涨,个个神勇无比,在清朝打下江山过程之中可谓是立下汗马功劳,那么为何同样的军队,在不同时间段的战斗力却是天差地别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一、军饷问题
明朝灭亡的原因可谓是复杂的,并非是单一的,可以说是多方面原因综合而成的结果。
但明朝灭亡有一个直接原因,那便是到了明朝末期军队经常性被拖欠军饷,士兵连工资都没有,谁会给你拼命呢?
士兵没有斗志,因此自然是兵败如山倒,甚至是经常性投降,或者兵变。
明朝当时为什么征收臭名昭著的“明末三饷”呢,就是国库空虚,为了解决军饷问题,并且重新训练军队镇压关外的后金(清),还有镇压内部的农民起义,但结果是没有解决军饷问题,反而是搞得民怨沸腾,百姓是纷纷揭竿而起,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镇压对统治有大威胁的后金(清)和农民起义军,征三饷,结果搞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最终明朝亡于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之手。
而清朝在入关以后,对于军队军饷方面,就没有像明朝那般经常性拖欠,士兵拿到钱,自然军心就稳定了。
说白了就是军队军饷,明朝经常拖欠,所以对军队控制力自然低,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没钱谁给你卖命呢。而清朝,在军饷方面,刚刚入关的时候,根本不含糊,该给就给。
二、军队管理方式不同
明朝因为重文轻武的原因,武将并没有太大权力,长期是属于不被皇帝信任放心的存在,因此皇帝经常性派监军太监指挥军队。
像崇祯帝就很喜欢派监军太监去各地军队。诸如崇祯帝在李自成率领大军进军北京之际,号召天下勤王,结果只来了唐通带领的八千人,崇祯帝感动之余,依旧给唐通派了监军太监杜之秩,派他们一起去守居庸关,实际上等于还是不相信唐通这个武将,派太监去监视他,并且要控制军队。
这样的指挥方式,军队肯定没有战斗力,往往反而因此自相残杀,内部斗争不停。诸如唐通对战李自成军队的时候,杜之秩是直接开关投降。还有明末名将卢象升率领军队抵御清军时,就是被太监高起潜和大臣杨嗣昌合伙坑死。
而清朝就不一样了,清朝的方式很简单粗暴,那便是因为自身八旗军队太少的原因,选择了以降军打前阵,八旗军队在后压阵的模式。
这样一来,降军肯定不敢望风而逃,只要逃,后面的八旗军队肯定会将其击杀,只能拼命。而且八旗军队的战斗力很强,在多年战争中,已经打出了威名,有着这样的军队压阵,降军肯定是信心满满,战斗力自然就高了。
三、对手弱,所以自然显得他们战斗力强
清朝入关以后,明朝的降军之所以战斗力大涨,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手也弱。
像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还有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也就是坚持了一两年就分崩离析,其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根本不高。
还有南明军队,更不用说了,南明擅长的是内斗,诸如隆武政权与鲁王监国政权内斗,还有绍武政权与永历政权的兵戎相见。
连内部都不团结,指望这样的军队能干了什么?
所以清军南下,像样的抵抗基本上没有,诸如南明的弘光政权,清军南下,江北四镇除了黄得功,基本上没怎么抵抗就望风而降了。到了隆武政权,则是郑芝龙降清。
也就是出身大西军的李定国,在永历时期对清军的南下造成了巨大阻力,是“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而且笼络人心方面,南明跟清朝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
清朝善于笼络人心,像皇太极时期,大封明朝降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为三顺王,入关以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还有南明的孙可望,拥有军队可以助永历政权抵御清军,想要永历政权封他为秦王,风雨飘摇之中的永历小朝廷竟然是犹犹豫豫的不给,是完全不考虑当时的恶劣环境,只是一味地想要固守祖制,结果后来经过一番波折强势的孙可望还是成为了秦王,但也因此与永历小朝廷有了隔阂。
而清朝就不一样了,孙可望后来失利只带着几百人降清以后,手中没什么资本,却是直接被封为义王。
可以说拉拢人心方面,南明差太远了,而清朝如此会笼络人心,那么投降的将领和士兵自然是对其信服,战斗力自然高了。
明朝有百万军队,之所以输给12万清朝军队是因为其主要的还是明朝败给的不是清朝,而是败给明朝自己,当然至于为何仅有十万人的清朝最终可以一统天下,这跟当时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实行的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当然朝代更换是自然规律,但是一个朝代的官僚体系腐败也是决定一个朝代兴盛重要因素。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先是李自成占领北京建立大顺朝,随后又有清朝打败李自成入主中原。清朝对汉人实际上并不好,虽然顺治和康熙皇帝很大程度上对老百姓进行安抚,与民休息,但清朝统治者对汉人始终持不信任态度。防汉如防贼,怕汉人造反,实行高压政策。剃发易服、汉臣不得为王、满汉不通婚、汉臣地位低于满臣等等,无不说明对汉人的不信任。汉人也在很大程度上看不起满人,特别是金钱鼠辫,奇丑无比。
满清入关才20多万满人,而明末中国有上亿人口,面对相差如此大的人口数量,为什么汉人不奋起抗击,而是乖乖的当清朝的老百姓呢?
首先,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明末精锐部队非死既降
崇祯年间,明军即要镇压各路农民起义,又要在东北抗击以努尔哈赤为主的后金部队。明朝军队两线作战,导致部队力量逐渐被拖垮,再加上战事的不利和国库空虚军饷难发,明军节节败退。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的主力部队基本阵亡。
就拿松锦大战来说,明军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吴三桂的三万残兵退守宁远,其余明朝势力都在南边。最气人的是吴三桂又投降清朝,导致中原一带失去抗清的主要力量。
二、南明只顾内斗,置亡国于不顾
崇祯皇帝煤山自缢而亡,并不代表明朝彻底灭亡。明朝的文武大臣以及皇亲宗室纷纷逃往南方,并且在南京迅速建立了南明政权。明朝在早期制定了两京制度,北京为首都,南京为陪都。首都沦陷,沉睡了两百多年的陪都迅速启动,福王朱由崧监国,后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史称弘光政权。南明处江南富庶之地,经济实力雄厚,有财政收入作为政权运作的保障,又拥兵百万,有钱有兵,坐拥半壁江山继续抵抗清兵。
令人无语的是这个拥兵百万的南明政权只维持了一年时间就迅速垮台,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南明建立以后,并没有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也没有放下个人恩怨把枪口一致对外,而是忙着内斗。阉党和东林党人士为了权利争斗不息,导致左良玉、高杰、刘泽清、黄得功等武将拥兵自重、飞扬跋扈,内斗不止。由于武将们不受控制,公然违抗朝廷命令,直接导致朝廷对地方控制能力减弱,清军趁机南下,南明军队一击即溃,纷纷投降清朝,弘光皇帝被清军俘虏,南明政权灭亡。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任何不团结的团队都是一盘散沙,面对外来势力都会显得不堪一击。历史无数次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中国王朝历代崩盘无不是先由内讧引起,而后外敌趁虚而入导致最终灭亡。
三、天灾人祸,百姓对明朝已不抱任何希望
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亡百姓苦。明朝末年政治僵滞,党争不断,贪官污吏只顾收刮民脂民膏。再加上连年旱灾、蝗灾不断,又遇小冰河期,老百姓颗粒无收。又面临横征暴敛和各种苛捐杂税,老百姓身在水深火热之中,对明朝已经彻底失去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更希望有一个新的政权代替旧政权让生活重新回到轨道上来。对于战乱中的老百姓来说,谁当政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所以当时的老百姓对清朝还是报以希望的。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只是清朝统治者太过于守旧不作为。
四:最后一批敢于抗争的汉人死于剃发易服
为了巩固统治,为了压垮汉族的民族精神和减少汉族的民族情感,强迫汉人接受满清统治,清朝入关后就迫不及待的实行了剃发易服,导致原本归顺的南方汉人重新奋起抵抗。抵抗导致清军疯狂镇压,这一镇压持续了37年,常熟城就有五千多人被杀。在福山塘,整个乡的人被清军屠杀。清军又制造了嘉定三屠,三万多人被残忍杀害。屠杀过程充斥着血腥和残暴,将近一千万人间接或直接死于剃发易服,汉族当时最后的骨气被杀殆尽,剩下的只能服服帖帖了。
五、民族意识并未觉醒
民族意识不强的古人并不排斥外来民族统治,民族意识真正觉醒是在民国时期。民族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国人的彻底觉醒,民族和国家认同感空前。意味着民族大团结,由一盘散沙迅速凝结成一块坚不可摧的磐石,同时也意味着愚民时代的彻底结束。任何外来势力想凭借武力就想轻易征服一个民族的时代将一去不返。日本当年也想像清朝一样用武力征服中国,可惜日本没有赶上末班车,当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民族意识已经唤醒每一个中国人,抗日呼声空前,致使团结一致,放下政治恩怨枪口一致对外。
无非是有两个原因,一则是在明末的时候当时的社会可谓是民不聊生,内忧外患,当时的很多百姓基本都吃不起饭了,对于这样的社会百姓不去造反就不错了,那又该如何会去抵挡清军的入侵呢?二则是清军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我们都知道清军有八旗,但是八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战斗力可谓是非常的强悍,加上明末的时候明军基本战斗力都以快成渣渣了,所以这样的军队根本是无法阻挡清军的入侵的。
明王朝是推翻元朝后所建立的国家,但明末和明初最大的差别无疑就是背景不同,因为当时的朱元璋喊出的口号是驱除鞑虏,那么无疑是使得当时所有的百姓共同去反抗,从而建立一个属于汉族的王朝,但到了明末时期,可以说当时的社会经济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了,官场上可谓是贪官纵行,而生活中则是很多百姓基本都是吃不起饭了,那时候的明王朝可谓是内有外患,而且当时的军队又没有军饷,可以说战斗力非常的弱,无疑是抵挡不住清军的入侵。
还有一点则是清军与蒙古军的不同,我们都知道蒙古族都会分成不同的部落,这样的话无疑在朱元璋时期从而被对方看到有机可乘,从而一一打掉,而清军虽然有分八旗,但是八旗之间是相互联络的,而且还有一个总指挥人,可以说这样则是把战斗力凝固在一起,所以爆发出来的力量无疑不是明军所能抵挡的。
可以说在明末的时候,因为当时朝廷没有钱,一方面则是给不出军饷,另一方面则是百姓快吃不起饭了,那么无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里明王朝怎么看都是要灭亡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3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