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晚年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
张廷玉的晚年生活特别凄凉,被皇上讨厌,家徒四壁。
可能害怕乾隆因为厌恶自己,所以就会出尔反尔,经常性都会询问配享太庙的事情是不是还能够作数?乾隆皇帝也因此觉得非常的厌烦,毕竟这一个承诺根本就不是自己说的。
张廷玉看着眼前乾隆皇帝的态度,也会有一些心凉,自己怎么样也辅助过三代君王,而且现在已经八十岁,因此就决定想要回家养老,可是乾隆皇帝根本就不允许。这个时候身体早就已经逐渐的下降,连路都走不稳,明明在朝中拥有着显赫的地位,可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小心翼翼,所以乾隆皇帝也会觉得有一些愧疚,开始思索是不是自己有一些过于的苛刻。
看到乾隆皇帝来看自己,内心也会觉得有一些欣慰,因此不顾自己年迈的身体,又开始询问配享太庙的事情,甚至还让乾隆皇帝给自己写下保证书,却没有想到乾隆皇帝对自己的不满早就已经进入到一个不可复加的地步。
张廷玉有一个女婿因为贪污而被处置,乾隆皇帝认为这是一大家子人,那么这必然和他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马上就找了200多号人直接去抄家。在经过一番寻找之后,没有找到任何的证据,反而家徒四壁,连一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找出来的全部都是皇恩浩荡,还有吾皇万岁的书画,最让乾隆皇帝觉得有一些面子挂不住。
这是一个三朝元老,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给朝廷,可没有想到年老之后居然家徒四壁,而且还会遭遇到如此羞辱,这如果传出去,也同样会让人觉得皇帝特别的苛刻,所以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打扰过这一位老臣的生活,不过也算是任由他一个人自生自灭。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张廷玉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张廷玉是清朝三代老臣,他跟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因为才能过人,深得康熙皇帝的器重,被康熙视为股肱之臣,康熙帝在位时就已经位列上书房大臣,也是第一个知道康熙帝选当时的四阿哥为继承人的大臣,可见康熙皇帝是如何的信任张廷玉。
到了雍正皇帝登基后,也非常宠信张廷玉,先后担任礼部、户部和史部尚书,内阁首辅及军机大臣等重要职位。甚至在雍正皇帝去世之前,为张廷玉事先安排了封赏,命张廷玉为顾命大臣,并且在张廷玉百年之后给予配享太庙。这在大清历史上,已经是非常高的荣誉了。雍正对张廷玉十分厚待。
可惜,到了乾隆时期,张廷玉的人生却发生了大转变。其实这个时候的张廷玉已步入晚年,但乾隆皇帝还是认为他拥有的权力太多,于是,以照顾张廷玉年迈为理由,批准张廷玉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不来上早朝。而期间又借说张廷玉担任的工作非常重要,不能耽搁,所以便派人在张廷玉没上早朝之时代替了他的职务。
清朝名臣张廷玉之所以最后会失宠,只是因为未获得乾隆皇帝的信任,三代老臣的资历让乾隆担心他居功自傲,所以乾隆一步一步以张廷玉年迈为理由剥除了他的权力,甚至到张廷玉临辞官之前欲加之罪,削除了张廷玉伯爵之位。可谓让风光了一辈子的张廷玉身败名裂。
其实聪明如张廷玉,已经意识到乾隆的用意。于是,自己主动向乾隆提出辞官。乾隆皇帝同意了张廷玉的辞官请求,但是最后还是以欲加之罪削除了张廷玉的爵位,所以晚年的张廷玉过的非常凄惨,最后还是因为雍正的遗诏乾隆才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张廷玉,满清三朝元老,尽心辅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任各部尚书、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位及人臣。
张廷玉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雍正曾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张廷玉的主要功绩有三个方面。
一是筹划建立军机处制度。
雍正七年,因讨伐西北准葛尔部,军队公文往来频繁,军报量陡增。为方便雍正处理紧急军务,防止军机泄露,雍正在靠近养心殿的隆宗门设军机房,遴选心腹大臣协助朝廷处理军机大事。
张廷玉此时就是军机处的内阁大臣,亲自制定了军机处的制度。
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主要负责草拟谕旨。然后根据谕旨内容,由军机处直接下发给有关部门。
“廷寄”就是张廷玉设置的一种皇帝诏令方式,主要目的是防止泄密。这种诏令不交内阁传抄,而是由军机大臣拟定诏令后,加盖军机处印信,交兵部寄送各部及各地有关官员。
“廷寄”的方式不但提高了军机处的办事效率,还增强了公文保密性,清朝后来一直沿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奏折制度。
他首先将题本和奏折统一为奏本。
凡是官员要禀报的事项,一律先简明扼要地写出奏折,呈皇帝御览后,做出批示,官员再根据批示,写出详尽的正式报告。
其次,张廷玉还实施了缴本制度。
规定所有朱批奏折全部查收呈缴,大大地降低了朝政泄密的风险。
三是整肃吏治。
康熙年间,张廷玉担任吏部左侍郎,大力整治官员工作懈怠、请托送礼之风。强硬地惩处了奸吏“张老虎”。一段时间内,官场风清气正,吏治严明。
雍正十三年,雍正临终前遗照“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
但乾隆即位后,处处打击张廷玉,这是为什么呢?
一,张廷玉被动卷入党争。
张廷玉一辈子谨小慎微,异常低调。但在乾隆初期,他还是避无可避地陷入了党争。
雍正去世后,鄂尔泰和张廷玉领遗命,同为辅政大臣。但两人关系不睦,经常互相拆台。表面上矛盾未激化,但在朝臣中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大派,形成了“满则思依附鄂尔泰,汉则思依附张廷玉”的局面。
而且,张氏家族在朝为官人数众多,有记载的就有19人,可谓满门荣耀,权倾朝野。
这是张廷玉始料不及的,更是乾隆不想看到的。党争在历朝历代都有,但前提是皇帝要能驾驭。如果党争太烈,危及皇权,任何帝王都是不能容忍的。乾隆对此大为光火,曾数次痛斥二人,但收效甚微。
二,张廷玉重提配享太庙一事。
张廷玉给乾隆上书:“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意思就是提醒一下乾隆,雍正是有遗命的,你可不能忘了。
从张廷玉的角度说,他为清朝劳碌一生,鞠躬尽瘁,帝王的赏赐是应该的。况且,配享太庙的恩赐不是张廷玉伸手要的,是雍正主动给的,乾隆上台后从未提及此事,张廷玉又非常在乎这件光宗耀祖的事。所以,忍不住善意地提醒了一下。
乾隆“上意不怿”,听后很不高兴,认为张廷玉居功自傲,倚老卖老。但还是在第二天,颁手诏赐之。
三,乾隆有抑汉扬满思想。
满清自入关以来,始终认为汉人无法和满人相比,骨子里轻视汉人,这种想法贯穿满清统治的历朝历代。
张廷玉和鄂尔泰同为顾命大臣,互为党争对手,但乾隆在处罚两人时,结果大相径庭。张廷玉被削夺一切官职,罢去配享太庙的尊荣,收回帝王赏赐的一切财物,“终身不令觐。”鄂尔泰则一生平安,得善终。
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从此进入仕途为清王朝卖力。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时在礼部.户部.吏部都做过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位在内阁首辅。
张廷玉是当时公认的能臣。康熙时因思维敏捷.文才出从.办事干练,其职位基本上就是皇帝的机要秘书。
清朝唯一一个得以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他是清朝时期的大臣,字衡臣,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特别是在雍正时期,张廷玉颇受雍正皇帝的器重和信任。做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封为保和殿大学士。
后来在雍正皇帝临终前,以张廷玉、庄亲王允禄、鄂尔泰等为顾命大臣,同时又遗诏给张廷玉一个尊贵的殊荣,就是将来张廷玉可以配享太庙。对于一个汉臣来说,这无疑是对他的肯定和对他的殊荣。
雍正皇帝驾崩后,乾隆皇帝继位,开始的时候张廷玉亦受到乾隆皇帝的信重,每当乾隆皇帝外出的时候,总是让张廷玉留在京城处理朝政事务。
后来张廷玉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封他喇布勒哈番,又为三等伯爵,同时又给他赐号为勤宜。这一切都可说明张廷玉在当时可谓是位极人臣、德高望重了。
但是在张廷玉晚年,他和乾隆皇帝还是曾有过君臣失和而生嫌隙的情况。张廷玉不仅被夺去他的伯爵、而且还被罢去配享太庙的殊荣,致仕归家。但是后来八十四岁的张廷玉在家中去世的时候,乾隆皇帝还是没有违背雍正皇帝的遗诏,最终张廷玉得以配享太庙。
那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晚年的时候为什么受到乾隆皇帝的打压呢?
因为在乾隆十三年的时候,年龄已经大了的张廷玉就请求退休,但当时乾隆皇帝却觉得张廷玉将来是配享太庙之人,又怎么能让他归田终老呢!所以就有放张廷玉走。
次年的时候,张廷玉再次请求休养,这次乾隆皇帝见张廷玉坚持,于是就答应了张廷玉,并且让张廷玉是原官致仕。而张廷玉在谢恩的时候见到乾隆皇帝,又说他得以破格配享太庙的殊荣,他担心他离开后,以后就没有这样这样的殊荣了,所以张廷玉一样乾隆皇帝给他一个凭证。
当时乾隆皇帝心里不高兴,但还是答应了张廷玉,而且还给张廷玉赐诗一首。本来这样也挺好的,但是第二天张廷玉谢恩的时候却没有亲自去,而是让他的儿子去的。乾隆皇帝因此大怒,所以就命令下旨让张廷玉回奏。
到第二天的时候,张廷玉就来谢恩了,这让乾隆皇帝更加生气,因为当时他的那道旨当时并没有下达,不可能有这快,所以乾隆皇帝觉得有人走漏了消息。换句话说就是让乾隆皇帝觉得有眼线。
大怒之下的张廷玉于是就开了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怎么处置张廷玉,最终张廷玉被削去伯爵的爵位。张廷玉的结局并没有到此结束。
到乾隆十五年的时候,有皇子去世,但这时张廷玉又请求归隐,本来乾隆皇帝就已经对张廷玉有了嫌隙,又加上皇子去世,所以这次张廷玉让乾隆皇帝很生气。结果这次张廷玉虽然免于治罪,但却也免去了配享太庙的殊荣。
后来在乾隆二十年的时候,八十四岁的张廷玉在他家中去世。不过还好的是,张廷玉去世后,乾隆皇帝还是没有违背雍正皇帝命张廷玉配享太庙的遗诏,最终张廷玉得以配享太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曹操为什么没有请诸葛亮出山
下一篇: 崇祯能利用魏忠贤挽救大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