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再无人是司马懿对手,他为何不趁机灭蜀,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熟读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刘备在得到诸葛亮的辅助之前可谓是屡战屡败,自从请的诸葛亮出山之后,正朝着他中兴汉室的目标一步步接近,但是因为战线拉得太长,所以他没能等到那一天。而书中或者影视作品中这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谋士也因左后一次北伐积劳成疾,星落五丈原。
在诸葛亮的一生中,可谓是没有真正的对手能和他较量,除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他们俩真可谓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这个人就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蜀国已经没有可以与司马懿抗衡的人才,那么为什么他没有趁机罚蜀,一举拿下蜀国,反而错失良机呢?
一、忙于平叛辽东
在景初元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了魏国,自立为燕王, 他南联东吴,北通鲜卑,自成一国,已经和魏国成为鼎足之势。于是,魏明帝急速将其召回,命他征战辽东。
司马懿率领4万大军,踏上了平叛辽东之路,前后用了一年的时间,平定叛乱,解决了曹魏数十年的问题。二、忙于受命托孤
在刚刚平定叛乱之后,魏明帝又是十万火急将他再次召回京城。此次不是忙于打仗,而是魏明帝已经病入膏肓,想要在最后的弥留之际见上司马懿一面,交代一下后事。如此等等。至此,司马懿和曹爽成了8岁小皇帝曹芳的托孤大臣,开始辅佐他处理朝政。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已经位居高官,权倾朝野。
三、忙于抗击孙吴
曹芳继位后,孙权认为魏帝年幼,真是罚魏的好时机,于是兵分多路进攻魏国。司马懿在禀报曹芳之后,自动请命带兵抗击吴军,在三洲口大败朱然,歼敌近万人,其余各路吴军见势不妙,纷纷自行撤军,其他地方的被困也因此战的胜利被解。四、忙于争夺权力
在司马懿和曹爽成为顾命大臣后,曹爽一直觊觎司马懿手上的军政大权,想尽办法利用各种理由进行打压和排挤司马懿。曹爽曾经多次向年幼的曹芳进言,诬陷司马懿有不臣之心,要他小心这个外姓人。
多次进言之后,曹芳终于被说动了。也是将司马懿的军政大权收了回来,只是安排给他一个没有实权的太傅,允许司马懿“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此时的司马懿就故伎重演,开始了装病,曾经这个方法骗过曹操。他韬光养晦,在等待时机。曹爽如愿以偿,手握重兵,挟持了曹芳,后来因为一意孤行,大败蜀国将领王平,损失惨重,只能引兵退回。
曹爽不仅挟持了曹芳,排除异己,而且擅自动兵戈,致使魏国国力减退,大臣纷纷表示不满,想要情司马懿回来主持大局。在公元249年,趁着曹爽陪同曹芳前去祭拜魏明帝,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诛杀了曹爽一党,重新掌权。
以上原因加在一起,就不难看出,司马懿的确是忙啊,是在抽不开身估计蜀国。等到一切已经安排妥当之后,自己已经是70岁的老人,此时罚蜀,真的是有心无力了。
诸葛亮病逝以后,司马懿一直都没有再攻打蜀国。那是因为司马懿认为诸葛亮死了,蜀汉剩下一个姜维根本不足以为惧,还不如静观其变,看他们自己是怎么衰败的。
第一,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渊源。
在三国演义里面,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等人,都是三国时期的佼佼者,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知道在那个三国鼎立的时期里,司马懿所在的曹魏政权,可以说是三国里面势力最大的一方,而诸葛亮所在的蜀汉是三国里面最弱的一方,可尽管是这样,纵观整个三国历史,蜀汉政权是最有斗志的一个国家,而司马懿和诸葛亮也是一对冤家,有着很深的渊源。
第二,诸葛亮去世。
自从刘备死了以后,诸葛亮扶持幼主,继承了刘备的遗志,数次北伐,只可惜最后都没有取的成果,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能力,再加上他在诸葛亮手里也吃了很多亏,所以他采取了拖延的战术,消极避战,并且最后成功的拖死了诸葛亮,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病死在了五丈原,没有了诸葛亮这个心腹大患,蜀汉方面就没有能够和司马懿能力相等的人了,可是后来司马懿并没有乘机灭了蜀汉。
第三,因为司马懿知道蜀汉走不远。
很多人都觉得司马懿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可是诸葛亮死了,司马懿一直都没有针对蜀国,直到多少年以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说了一句话,这才让人们知道原因,原来在司马懿眼中,诸葛亮已经死了,蜀汉就已经没有对他造成威胁的人,然而他依然没有向蜀汉下手,就是因为他认为没有了诸葛亮的蜀汉根本就不足为惧,与其说兴师动众的去远征,还不如静观其变,果不其然,后来蜀汉因为种种原因越来越衰落,最终走向灭亡。
因为如果司马懿攻下蜀国,他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他的下场就会和蜀国一样,所以他以?穷寇莫追?为由撤兵了。此外,蜀国没了诸葛亮,不可能会有翻身的机会,最多是苟延残喘,离不开覆灭的命运。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后,蜀国失去了军师,只能选择撤军,最后一次北伐宣告失败。而司马懿却没有乘胜追击,一举拿下蜀国。因为司马懿老谋深算、十分理智,他知道自己能够受到重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诸葛亮,魏国需要司马懿抵挡诸葛亮的进攻。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之前,司马懿还没有得到过真正的重用,但是因为诸葛亮用兵出神入化,打得魏军节节败退,众人才想起来司马懿,叫司马懿带兵出战。
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手两次,虽然最后成功地耗死了诸葛亮,但是魏国也元气大伤,不宜继续征战,这也是司马懿没有乘胜追击的一个原因。此时撤兵,魏国可以休养生息,而蜀国没了诸葛亮,最多是苟延残喘,构不成威胁。在蜀国灭亡之后,司马昭曾经说到这件事情,他的意思是:?就算是诸葛亮管理蜀国,蜀国都不能持久地发展下去,更何况是姜维掌管蜀国呢??
诸葛亮去世了,司马懿明白自己在魏国的价值也少了很多,如果再除掉蜀国,那他就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且司马懿对蜀国其实没有很感兴趣,他觊觎的是魏国的江山。由于带兵讨伐诸葛亮,司马懿手上掌握了魏国大部分的兵力,再者凭借众人对他的支持,夺取政权势在必得,他不需要将眼光放在一个小小的蜀国。司马懿韬光养晦,忍辱负重,最终一鸣惊人,是三国时期一位成功的政治家。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不兴兵讨伐蜀汉的原因:因为司马懿觉得蜀汉早已没什么很大的能力了,也不值消耗军力去打了。最先,在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本来就像趁势进攻蜀汉,但是并没有获得皇上的容许。依据陈寿在《三国志》里的记述,诸葛亮病故五丈原后,蜀汉名将杨仪、魏延在撤退后争位,杨仪击杀魏延。司马懿想趁机攻蜀,魏明帝曹叡未准,这事只有罢手。
针对魏明帝曹叡而言,尽管在防御力诸葛亮上器重司马懿,可是,针对并不是曹氏家族的司马氏,魏国皇帝或是有一定的提防的。从而,在诸葛亮的威协清除后,魏明帝曹叡等曹氏家族显而易见不希望司马懿根据进攻蜀汉来进一步扩张阵营。与此同时,在诸葛亮过世后,三国魏国面临内外交困的形势,也造成司马懿没有时间进攻蜀汉。
就外患而言,早就在公年233年,也即诸葛亮死前,吴国曹操与蜀相诸葛亮共商,承诺一同起兵伐魏。公年236年,诸葛亮过世后,吴国曹操北伐战争曹军,外派右大都督陆逊与中诸葛诸葛瑾攻武汉。在此之后,吴国陆逊、诸葛恪等也都有进攻魏国之举,这促进三国魏国害怕随便调遣雄师进攻蜀汉。而且,针对司马懿而言,除开取得成功阻拦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外,平定县东三省都是其一大战况。
早就在汉末,公孙度据有东三省,这些军阀割据阵营对曹军一直时叛时降,是三国魏国在北伐战争的一大威协。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公孙渊继为东三省刺史后,对魏更为恃才傲物。魏明帝大怒,派荆州市知州毌丘俭担任幽洲知州,时辽水大涨,毌丘俭不好而还。到公年237年,公孙渊当众叛逆三国魏国,独立为燕王,并且外派特使联络曹操,期待一起来进攻三国魏国。在这里新时代背景下,魏明帝只有外派司马懿来平定县东三省,后面一种选用调虎离山之计,轻轻松松战胜了公孙渊,彻底消除了东三省难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2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民间故事之-陆秋蓉勇斗巨盗
下一篇: 民间故事之-偷不走的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