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未尝一败的4个男人:几乎无人能超越,你最佩服谁

网络 2023-06-18 14:50:20

历史上未尝一败的4个男人:几乎无人能超越,你最佩服谁


历史问答,豪礼赢回家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永远都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就在人人倡导和平的现代,在少部分地区还存在有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打仗就一定会有胜负,我国还有“常胜将军”来形容经常胜利的人。那么在我国的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从来没有打输过的人呢?小编告诉你:“有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一探究竟吧,请接着往下看。

第一位:吴起。他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指挥了许多场战役,都取得了完满的胜利。后来,他将之前所学以及自己悟出来的军事理论,都编入了《吴子兵法》。这本书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许多军事家必读的书目。之后,后世将《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可惜,他在公元前381年,被楚国贵族们给残忍杀害了。

第二位:白起。他特别善于用兵,后来他被秦国所重用。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他担任秦国将领的时候,他亲自指挥部队攻克了70多座城池,歼灭了近百万敌军,被册封为武安君。可谁知,秦昭襄王竟然接二连三地让白起出征,就连白起病重了都不能推脱。最终,白起选择了自杀。

第三位: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军事典故,相信大家一定并不陌生。这一些战术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战略家——韩信想出来的。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没有一次败绩。最终,他长乐宫被吕稚和萧何杀害了。

第四位:霍去病。他在第一次征战中,就之率领了800骑兵深入到敌境,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随后,他又在两次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又取得大捷而归。可惜的是,他却得了一种重病,最终病发身亡了,没有一个后人。

搜索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曹操和李世民谁的能力比较强

明显是李世民,人家统一了中国,曹操可没有
今人谈及古来帝王,文治武功首推唐太宗,而论及雄才大略,则非曹操莫属,却不知此二人行事颇多可非议之处,其贻害子孙之行事,祸乱国家之所为,孰不足为众人道也!人君之道,首重德行,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一切的基础!作为一国之君,就算你真的是一肚子男盗女娼,也绝不应该做出来,否则,就算你能一手遮天,更动了史家大笔,却总瞒不过与你朝夕相处的儿孙耳目,上行下效,言传身教,轻则贻害子孙,重则祸国殃民,李曹两人,殷鉴不远。 曹操此人,古来评价一向不高,时至今日,翻案成风,这才多出了许多另类评价,我们姑且不去说他,还是先谈一谈这位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 古来王朝,开创者必是明主,而亡国者定然昏庸,这其中自然是有一定道理,却也不乏史家受当权者制约,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处处要为尊者讳的原因在,好在史家自有其传承,虽然难免出处粉饰,可是对大事的记载,却也不敢含糊。因而我们对于史书的态度,也正应了那句老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有把一切粉饰、议论滤去,留下孤立的客观事件,才能够还历史以真实。 李世民是唐帝国第二人君主,而且在大唐开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其绝世武功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可是真正让他备受推崇的原因,更多出自于他登基后的文治手腕。 太宗治国,文治无双,所依靠的:一在用人;二善纳谏。 提到用人,隋朝时首创的科举制度为他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且不去说,战争本身就已经是让人才展现才华,并汇集一处的千古良方。有了这样好的基础,只要自己不糊涂,就不难做出一番事业来。 所以,我们还是要来看看太宗的纳谏。 李世民的性情,按照他老爹高祖李渊的说法是:性情刚烈、不喜文事、不服管教,这样的一种性格,按照正常的观点看来,是很难接受别人意见的,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当上皇帝以后,却变得闻谏则喜,从谏如流,其中原因,古人可以说成是圣天子智慧天成,可是放在今人看来,却是颇值得玩味的。 为什么?说到底,是两个字在作怪:心虚。李世民的因功而骄史书明载,骄横到了两个兄弟不得不联起手来压制他的气焰,老爹多方调解而不能够见效,怎么会一登基就变了一个人呢?这里,我们倒可以,拿满清做一个现成的例子!满清历代皇帝,包括末代皇帝溥仪在内,没一个是昏君!究其原因,就是从家奴一下子变成了主子,统治起了一个人口、文化都要比自己强盛上千百倍的民族,于是总要提心吊胆、兢兢业业,何也?得位不正,心虚故也! 李世民也是得位不正。众所周知,他是在玄武门杀了自己的兄弟之后,逼着老爹让位的。结果,马上建成的旧部罗艺等人就起来造反,紧接着突厥的颉利可汗的兵马就打到了长安城下,根据史书记载,天下民心惶惶,只是到底是为了建成呢,还是为了突厥人就不是我们知道的了!这种局面下,由不得他不小心做人。 史家好像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李渊曾经多少次说过要立世民做太子,所以才遭到了建成的不满,窃以为这种说法,应该是为尊者讳的成分居多,毕竟以长子继承制的传统来说,就算长子是个白痴,也一样会被送上皇位(事出于西晋),何况身为长子的建成本无过错,不过能力也许略逊于世民而已!就算这种说法真的存在,也更可能是世民以军事作为威胁,胁迫老爹作下的承诺。 李世民坐上皇位,好不容易的化解了长安的兵祸,可紧接着却看到了一片人心浮动的现状,此刻,他急切的需要打出自己贤明的牌子以说明自己地位的正当性,并稳定民心。人才,他手下有的是,而要想成就一副明君面孔,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纳谏。 这种情况下,一个非常合适的人出现了,就是魏征。魏征中选,有两个原因:一,他是东宫的旧人,重用他,有利于安抚民心;二,魏征本身的才能、德操天下闻名。当然了,魏征也是一个聪明人,闻闲歌而知雅意,君臣两人一拍即合,从此开始上演纳谏的好戏:皇帝没事犯上一点小错,大臣出来一谏,皇帝大喜,给出赏赐,从此改正。这就开始从谏如流,天下大治。 反复做这样的动作,什么人也都会有厌烦的时候,尤其等到天下真的安定了,皇帝往往就要连这种谏言都要听不下去了。魏征当然是聪明人,因此到了晚年,他所谏言的往往是些言之无物的空话,比方我们可以把那闻名天下的《十思疏》拿来看看,文章挺长,我们只选择,其核心的十思: 一,见可欲则思知足; 二,将兴缮则思知止; 三,处高危则思谦降; 四,临满溢则思挹损; 五,遇逸乐则思遵节; 六,在宴安则思后患; 七,防壅蔽则思延纳; 八,疾馋邪则思正己; 九,行爵赏则思勿因喜而谬; 十,施刑罚则思勿因怒而滥。 条条都是大道理吧!可没一句是真的实有所指。然而,一个人脾气大了,连这样的话,也有听不进去的时候,“魏征每廷辱我”“会须杀此田舍翁”,要杀的是谁?就是他的好搭档,魏征!要是没有长孙皇后在的话,魏征的人头早就没了。 说到演戏,太宗还演过一出好戏,这次的对手却是一群囚徒。 时间:公元632年 背景:贞观之治,天下安定 第一场:太宗给监狱里的囚犯们放了三个月的假,让他们回家过年; 第二场:众囚犯有感于太宗的恩义,等到了日子全都回到了牢房里; 第三场:太宗皇帝大喜,于是赦免了这些囚犯。 这又是一场动人的好戏!太宗是算计到囚犯们一定会回来,才敢放人(每个囚犯身边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他们敢不回来!);囚犯们也算计到了太宗一定会加恩,所以才敢回来(要是想不到,才是笨到家了!)。欧阳修《纵囚论》里面说得好: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此成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太宗得到了名声,而囚犯们得到了自由,真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好戏。 可惜,再好的戏文,也只能够骗一骗外人,却无法骗得过那些和你朝夕相处的儿女至亲。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下,悟性高的,能从中学到你这一套骗术心肠,而悟性差的,至少也会摸清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结果,李世民的报应,最先降临到了自己身上。 公元649年,老将尉迟恭实在是忍无可忍,于是向太宗皇帝报告了高阳公主骗取皇帝昭书,在外面胡作非为,活活逼死了老臣房玄龄的事情。太宗大怒,当下把高阳公主叫来管教,可问题是,这位公主实在太知道自己老爹是个什么玩意儿了,对于他的管教,怎么可能心服!顶撞之下,李世民一口气喘不上来,心绞痛发作,只过了一两个时辰,就一命呜呼了。终年51岁。 唐太宗是死了,可他留下的传统却没有停止。实际上,就在唐朝开国的一百来年里,可以称为玄武门事变的事件一共发生过五次: 626年长安玄武门李世民杀建成、元吉 705年洛阳玄武门张柬之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迎中宗复位 707年长安玄武门太子李重俊杀武三思等武氏一党 710年长安玄武门韦皇后毒杀中宗,李隆基杀诸韦(一代才女上官婉儿,在此被冤杀) 713年长安玄武门李隆基杀太平公主 一次次的事变,一场场的屠杀,让李氏家族人人睁大了恐惧的双眼,紧紧注视着周围的亲友,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来自外敌,而是从亲友处射来的冷箭。 这种家庭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李世民的曾孙李隆基。李隆基是在杀戮中成长起来的,他杀伯母、杀表妹、杀姑母,最后逼迫着自己的父亲把自己立作太子——至少,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皇位来得比自己的曾祖父正规多了——就算这样,他当了皇帝,也还是谨慎小心,而且也很运气地得到了名臣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的支持,终于把大唐王朝的统治推上了顶峰。 可是对内,他却总是放心不下的,接受了曾祖父的教训,他把自己的儿女都当成了敌人看待,在公元737年,他一口气杀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这三个儿子,起因,却只是一点家庭纠纷。到后来,他之所以立了李亨作太子,除了长子继承的传统以外,恐怕最主要的还是看中了这个儿子的老实! 辛辛苦苦二十年,任何人都会干累的,李三郎也是一样,可皇帝是不能退休的,换了别的朝代,这时候就开始要让太子辅佐政事了,可是李家人却是放不下这个心的,于是,糊里糊涂的把国事交给了李林甫(这是个人才,非常可怕的人才!)自己躲到了后宫里面,和儿媳胡天胡地去了。就这,为了以防万一,他还大手笔的提拔了几个胡人节度使作为外援,只是,他失算的是,最先起来向唐王朝发难的,正是他最信任的藩镇:安禄山。 安禄山造反,对于玄宗、对于大唐、对于百姓都是一场灾难。对玄宗来说,如果不是这场大乱,他不会让儿子逼着让位,而且死后的谥号也不至于落上一个偏向中性的玄字;对国家来说,这是几百年藩镇割据的开始,直到流祸天下,亡灵八百万,以人为食的黄巢之乱算是发展到了极致。 可同样是这场大乱,却给了一向提心吊胆过日子的太子李亨提供了机遇,终于打着光复的旗号,先斩后奏登上皇位,把71岁的老爹赶了下去。美中不足的是,手里抓住了大权的节度使们再也不愿意把权力还回去了,反而是越做越大,架空了皇帝,最终结束了唐王朝。 唐王朝的厄运,说起来有一定的偶然性,毕竟,谁也想不到一直流传着内斗、短命基因的李氏家族怎么会突然出现一个李隆基这样活到76岁的突变体呢。如果不是他的话,唐朝恐怕也就是像明朝那样流传下一个“靖难”的传统吧。况且,李世民藏藏掖掖的作风,相对于另一位有着诗人气度的洒脱豪杰曹操来说,也实在是小气了点,因此,无论从祸害的范围、爆发的事件、灾难的程度上都要小得太多了。 如果我们以贻害子孙来评价李世民的话,那么对曹操来说更加要加上祸国殃民四个字。 对于曹操,与他同一时代的名士许邵曾经作出过这样的评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于他的性格,《三国演义》中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刻画得可谓是入木三分! 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惊走了陈宫,至于在现实中,他是不是真正杀过这个吕伯奢,限于史料,笔者不敢确定,但是曹操杀周不疑的事却是千真万确,实有记载的。周不疑何人?是那个和称象的曹冲共享神童之名的少年奇才,同时两人也是极好的朋友。曹操要杀他连曹丕都过来拦阻,根据《零陵先贤传》记载,太祖曰:“此人非路所能驾驶也。”乃遣刺客杀之。 曹丕是何等样人?只说一件事就能讲清楚:曹操死掉,曹丕继位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老爹的后宫姬妾全部接受过来,被他老娘骂为猪狗不如。就是这样一个人都觉得自己老爹这回做过头了,要出来阻止,可惜依旧没能阻止住。 那曹操为什么要杀周不疑不可呢?书里说得很清楚,有三个原因:第一,曹操想把公主嫁给他,周没敢要,这让曹操丢了面子,该杀;第二:你周不疑和曹冲是好朋友,曹冲死了你怎么可以独活?该杀;第三,周的才能太大不是曹丕能驾驭的了的,该杀!杀人不希奇,但是能以这样的理由杀人,而且冠冕弹簧的说出来,曹操之奸可见矣! 曹操性格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急功近利,这点在他的选兵用人上最能体现。 曹操从来没有耐心去自己训练、带领出一支高素质的子弟兵,而更乐于去收编那些现成的兵士。曹操军队的组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青州兵,其主体是黄巾兵的降卒;一是乌恒兵,其主体是北方异族征召的游牧骑兵。这些兵源的战斗力固然有了保障,至于军纪……那可就不是他所考虑的了。 至于用人,曹操最喜欢用的是两种人:一是能够冲锋陷阵的猛将;一是善长阴谋诡计的谋臣。这里固然有这些人对于曹的扩张帮助最大的原因,可多少也和曹操本人的经历有关。 曹操所生活的东汉时期,朝廷用人首重门第,其次德行。而曹操本人却是宦官的后代,直到他老爹开始才冒充姓曹说是开国宰相曹参的后代,家庭出身就不用说了,至于德行,谁能认为能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的话的人,有多高的道德修养呢?如果不是黄巾之乱,可能他将会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在这种环境下,他会产生对于这样方式的恨和不以为然,就丝毫不奇怪了。 所以说曹操的用人可以说是最不拘一格的,可他这个不拘一格实在有些不拘的过了份!在他那有名的魏武三诏令的最后一份中说的再清楚不过了:“高才异士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一句话:不管你品性如何,干过什么,只要你有能力,又能为我所用,我就用你。(言外之意:我用了你,过去的事情就到此为止,再也不会有人找你麻烦了。)这与其说是召贤令,倒不如说是黑社会的用人标准更贴切!对于罪犯和亡命徒倒是有无穷的吸引力,可这样的召贤令要真有贤人敢应倒是奇怪了,诸葛亮舍曹就刘决非无因!也正因此曹操的决策集团和那些擅长文治,德行高远如孔融、杨修之辈,从来是处不好的。曹魏后来杀嵇康,其因早种。 曹操自己的为人是这样的,那的后代是怎样的呢?秦始皇赢政、明太祖朱元璋也都是属于暴君一类的人物,可他们都在继承人培养上打下工夫,从而养育出了两个温文而雅的继承人(当然,他们运气不好,扶苏让赵高害死了,朱标死在了老爹前面),可曹操呢?或许是有着诗人气度的他不屑于做这种无聊的事情,或者干脆是坏事干的太多,根本藏不住,这才有了曹丕这样一个“杰出”的儿子。 曹丕的本色可不是在曹操死后才显出来的!《世说》中记载: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郎奖(曹丕的官位)已将去。”公曰:“今日破贼,正为奴!”这个甄氏就是传说中,《洛神赋》的女主角原型。父子爬灰到了这种程度,这就是曹家!或者,你说《世说》是戏说?那么,咱们再看看后汉书的记载吧: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曹丕好不容易把甄氏搞到了手里,开始的时候,也是非常宠爱,甚至在登基以后,还把她立为皇后,可是人落到了曹丕这种猪狗不如的东西手里,你还能指望有个什么好结果?最后,还是被虐杀了。 至于曹丕对付兄弟的手段,更是天下闻名!曹植的七步诗就连黄口小儿都能背上两句,在世人看来,这好像还是曹丕的爱才之心发作,才会放过了他,却不知道,这都是他老娘舍命相拼的结果。老太太拼了命的指着曹丕鼻子说:“汝既杀我任城,不当复杀我东阿!”曹丕怕万一搞出什么事来,这才不得不放过了曹植,可从此,曹植也就失去了自由,到死都处于囚禁中。 曹操、曹丕父子对于汉朝宗室极尽凌辱之能事:杀大臣、杀皇子、杀皇后如宰猪杀狗一般,直到公元220年,曹丕干脆废掉了献帝自己登上了皇位。 在这里,历史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公元220年,曹丕接受禅让,改国号为魏,登基为帝,史称魏文帝。而仅仅过了45年,公元265年,曹家的大臣司马炎又接受了曹魏的禅让,登上了皇帝宝座——当然,此前也免不了的,要对曹家“杀猪屠狗”一番:公元260年,实在无法忍受司马氏欺压的曹髦坐上战车、拔出宝剑,带着几个内侍就要去宰了司马昭,结果,却被昭的手下贾充在众人面前,宰杀掉了。 仅仅间隔了45年的两出禅让闹剧,他们的导演都和曹操有着密切的关系:曹丕,干脆就是曹操的儿子,而司马家的奠基人司马懿(本身是曹操“不拘一格”挑选出的人才)则是他的亲传弟子。 曹操急功近利、破坏伦理,使得道德沦丧,其付出的代价,绝不仅仅是自己的后代和一个自己建立起的王朝!陈治平先生的《中国通史》中评论道:因为曹操的矫枉过正,把礼教的堤防打破,使得魏晋南北朝社会后来更加糜烂,带来了三百年的大乱。 曹操死前,对儿子的行为早有预料,甚至于连自己的庙号都拟定了,可是等曹丕登基以后,犹豫了半天,还是没敢给老爹加上那个文字,最后只能用个武字对付了过去。(从“谥法”上讲文字优于武字) 西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时代,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却是曹操:正因为他敢于打破一切道德的约束,这才会诞生坐着羊车到处跑,在自己宫殿里开无遮大会的司马炎(让人惊奇的不是事情的发生,而是事情被史官记录下来,却没有人过问。)淫荡残虐、嗜权如命,引发了八王之乱,最终导致了胡马南下,打开了五胡乱华历史的贾南风(没记错的话,那个把皇帝当狗来杀的贾充,不是她的父亲就是祖父。)还有被胡人抓到了床上,还在努力恭维对方性能力的羊皇后,以及她的丈夫,那个被俘虏以后拍刘渊马屁,拍到对方都面红耳赤听不下去的西晋末代皇帝。五胡的铁骑第一次让汉族人退出了中原大地,这其中,记头功的应该是曹操。(历史上,汉族四次失去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后三次中,多少有天灾的成分在,唯有这第一次,却是彻底的人祸。) 对此,史式教授曾经作出一个比喻:为求速效,不顾病人的承受能力,只求治标,不求治本,狂下剧毒猛药,当时见效,被世人当作名医,等到病人身体里面积累的毒素发作,全身溃烂,再想找他时,曹操早已经死掉多年了。 道德是把一个社会凝聚在一起的基础,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道德的内容或者会逐渐有一些改变,但这样的改变是自然而然、缓慢进行的,而不变的,是道德对于社会的地位。道德颠覆的后果,我们可以从永嘉故事中看得清清楚楚。 曹操和李世民的区别,就像是一个黑帮头目和一个黑心政客一样,也许作为交往的话,你会觉得政客太过虚伪、小家子气,可是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却是宁取政客,而不取黑帮头目,至少,政客知道有些事情,是动不得的! 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黑社会都是违背道德的,因此对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罪恶和不应该存在的,当然,也许黑社会分子有他们自己的道德标准,可是盗跖的道德和正常社会的道德,是永远不可能兼容的(民谚说:车船店脚衙,无罪也该杀。证明了老百姓对于黑白兼容的憎恨。)依靠黑社会成事,只能够得利益于一时,而最终难免自己也被传染、染黑,连带着无数人一起受苦。国共战争中,国民党灭亡于腐败,追究其原因,和其自从建党开始,就和上海的黑帮头子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有说不尽的联系脱不开干系。所以我党虽然有号称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却打死也不敢和这些人多做交往。 时至今日,退居宝岛的民国政府,对于这种传统风尚依然不改,只是对于纳入自己体系内的黑人,事先要经过一番漂白,可是,光凭染色能够解决道德问题吗?看看乌烟瘴气的台北两院就知道了。 黑帮分子们为了漂白自己可谓是不遗余力,大量以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由于迎合了一些人心底的黑暗面,而颇能蛊惑民心,此风西进,被本地的黑恶势力有学有样,搜罗了一群无耻作者,为流氓树碑,为黑恶立传,以爱国的豪杰志士呼之,真是笑话了!怎么不见美国人公开赞美三k党,意大利人当众夸耀黑手党?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祸害还不够吗?他们这群人最大的爱国举动就是自杀!他们的存在没有第二个结果,只能祸国殃民。 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都应该把彻底清除流氓作为自身的责任,可惜的是,好像贫穷是无法治疗的一样,流氓就像臭水沟里的孑孓一样,是杀不干净的,但愿我们的社会能早日发明出一种杀虫剂,彻底清除这最大的祸害! 让我以此文作为向流氓、黑恶开战的檄文,并借文丞相正气歌一首,以励士气: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历史上有那些人能够微笑着面对失败,最终走向成功的例子,要三个大家常见的例子···

1、勾践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

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2、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是美国着名作家和教育家。一八八二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

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苏利文老师。苏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於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一九三六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於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她走遍世界各地,为盲人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3、张海迪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

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4、祖冲之

祖冲之的父亲祖朔之,是位小官员。他望子成龙心切。祖冲之不到9岁,他就逼着冲之读《论语》,读一段,就叫冲之背一段。两个月过去了,祖冲之只能背诵十来行,气得祖朔之把书摔在地上不教了,并且骂道:“你真是个笨蛋啊!”

过了几天,他把儿子又找来,教训他说:“你要是用心读经,将来就可以做大官。不然,就没出息。现在,我再教你,你再不努力不行啊。”可是,祖朔之越教越生气。祖冲之也是越读越厌烦。他皱着眉头,愤愤地说:“这经书我不读了。”

气得父亲额头直冒汗,忍不住伸手打了祖冲之一巴掌,打得儿子号啕大哭起来。正在这时,祖朔之的父亲祖昌来了。问明情况,他对祖朔之说:“如果祖家真出了个笨蛋,你狠狠打一顿,他就会变聪明吗?孩子是打不聪明的,只会越打越笨。”

祖昌还严厉地对祖朔之说:“经常打孩子,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且还会使孩子变得粗野!”祖朔之说:“我也是为他好啊!他不读经书,这样下去,有什么出息。”

祖昌说:“不能硬赶鸭子上架。他读经书笨,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呢!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祖朔之觉得父亲的话有道理,同意不把孩子关在书房里念书,跟祖昌到他负责的建筑工地开开眼界,长长知识。祖冲之到工地上和农村的孩子玩了几天,知识丰富多了。

他问祖昌:“爷爷,为什么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会圆呢?”祖昌解释说:“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祖冲之越听越有趣。从此,经常缠住爷爷问个不停。

祖昌对他说:“孩子,看来你对经书不感兴趣,对天文却是用心钻研的嘛!好啊,我们家里天文历书很多,我找几本你看看,不懂的就问我。”祖朔之这时也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每天教他看天文书,有时祖孙三代一起研究天文知识。这样,祖冲之对天文历法的兴趣越来越大了。

5、小仲马

有一天,大仲马的一位好友前来拜访他,见他正独自坐在书桌前,双手抚摸着稿纸,低声抽泣着。朋友就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等,可等了好长一段时间,还不见他的情绪有所好转。

就决定去劝劝自己的朋友。他拍了拍大仲马的肩膀,关心地问:“亲爱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令你如此伤心?”大仲马回头一看,见是好友来了,便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

原来,大仲马正在创作《三个火枪手》,最后由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其中的一个火枪手非死不可。可大仲马非常喜欢这个人物,想试图改变这个人物的命运,然而却无法做到。

他一想到自己喜欢的英雄任务将被自己的笔杀死,而自己对此又无能为力时,就不由得伤心至极,流下了眼泪。他的朋友听了他的诉说后。

笑着对大仲马说:“我的朋友,你可知道我已来了多久了……”这时大仲马的一位仆人刚好从门口经过,听了这话也笑了,说道:“先生,您不过来了45分钟,而主人却已经哭了好几个小时啦!”

小仲马是大仲马的儿子,大仲马是当时很着名的作家,在文学领域声望很高。小仲马也喜欢文学,但他频频投稿都没有被采纳、都没有成功过,大仲马得知这一情况。

就建议小仲马每次投稿的时候都注明“我是大仲马的儿子”,但小仲马拒绝了,他想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后来,他终于创作出了世界闻名的《茶花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0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