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田氏代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田氏代齐,也叫做“田陈篡齐”,是春秋战国时代与三家分晋类似的重要事件,简单来说,就是原本的齐国王室乃是吕氏,结果被田氏取代。齐国是先秦时代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其初代君王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公吕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姜子牙,因为姜子牙乃是姜姓吕氏,所以齐国也被称作姜齐。周朝早期,齐国虽非姬姓诸侯国,但地位非同一般,吕望的女儿乃是周武王姬发的正宫王后,也就是周成王与唐叔虞的生母邑姜,三监之乱后,周成王使召康公命吕望:“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得到了征伐之权的齐国,成为了大国,而这也成为了日后齐国跻身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列的重要保障。
而取代姜齐的田氏,并不像瓜分晋国的赵魏韩三家那样出身本土,而是个外来户。田齐的先祖名叫田完,本妫姓陈氏,入齐之后才改姓田氏,田完也出身贵族,其父亲乃春秋时期陈国君王陈厉公,由于陈厉公被其侄子妫林,也就是之后的陈庄公所弑,所以田完当时也只是个大夫。陈庄公死后,其弟弟陈宣公继位。陈宣公的女儿乃是周惠王的正宫王后,身份不一般,然而陈宣公却是个周幽王似的主儿,其原本有个太子御寇,但却有想改立庶出的儿子妫款为储,所以就杀了御寇,而田完一直与御寇交好,所以陈宣公就很不放心,想除之而后快,田完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就出逃到了齐国。
田完入齐之后,被当时在位的齐桓公收留,齐桓公本想让田完为卿,但是被田完所拒绝,所以田完成为了工正,也就是司掌手工艺的官吏。如此,田氏算是在齐国站稳了脚跟,由于田氏几代人的努力,到了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时代,田氏在齐国已经算得上是称雄一方的大家族了,其地位类似于当年晋国的晋国六卿,而与当初晋国的智氏类似,田氏家族到了田桓子这一代,也开始玩起了大鱼吃小鱼的把戏。公元前545年,田桓子联合栾氏、高氏等几家,灭掉了齐国当时的另一个大族庆氏,此后,齐国的几个主要大族,也都被田桓子用相同的方法除掉,最后,齐国的大族越来越少,而田氏自然就成为了其中最强盛的一个。
除了使用武力铲除竞争者,田氏也非常善于笼络人心,一方面,田氏不断讨好王室与公卿贵族,获取他们的信任;一方面,又向百姓借出粮食,大斗进小斗出,到处撒钱。如此一来,田氏在齐国的声望与影响力越来越高,简直都超过了当时的姜齐王室。田桓子离世之后,其子田僖子成为宰相,后又在齐景公薨时发动兵变,驱逐了齐国最后的两大家族国氏与高氏,扶持齐悼公为君,而这个时候,田氏在齐国已经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存在,而后,田僖子的儿子田成子,直接弑了齐简公另立齐平公,这个时候姜氏齐王在齐国,已经基本形同虚设。公元前391年,田氏的后裔田和,已经不满足于做个有实无名的齐王,直接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座城池作为齐康公的食邑,至此,姜齐彻底宣告完结,齐国无论是名义上还是实际上,都落入了田氏的手中。
五年之后,已经自身难保的周安王,直接册封田和为诸侯,田氏正式称侯,在礼法上,田齐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成为名正言顺的诸侯国。其实,田氏代齐与当时的三家分晋,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晋国是被赵魏韩三家给分了,而齐国是由田氏独占,不过不同的是,晋国从此消失,而齐国依旧存在,只不过王室换了人。田氏作为失落的异国王族,不仅在齐国扎下了根,经过十多代人的努力,竟然成功反客为主取而代之,不可谓不是传奇。
? ? ? 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吕尚于齐地建立了齐国。春秋末,吕氏政权被田氏所取代,从此,齐国的主人由姜姓吕氏演化成妫姓田氏。史称“田氏代齐” 。整个过程从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田完至齐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经历了286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 ? ? 公元前672年,陈国陈厉公妫跃之子田完(古时“陈”与“田”同音相通,田完又称为陈完),因政治斗争牵连逃奔齐国。齐桓公吕小白欲任他为卿,田完推辞说:“我这个寄居在外的小臣有幸能够获得宽恕,免除罪过,放下负担,已经是您给我的恩惠了,不敢再接受这么高的职位。”齐桓公遂让他担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大夫齐懿仲想把女儿嫁给陈完为妻,为此事,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说:“田氏将在吕氏那里成长,五代之后就要昌盛发达并取得正卿的地位,八代之后,地位之高没人比得上。(史书记载“是谓凤凰于蜚,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于是,齐懿仲把女儿嫁给了田完为妻。
? ? ? ? 田完去世之后,谥号敬仲,田氏世袭其工正之职,田完生穉孟夷,穉孟夷之子闵孟庄,闵孟庄之子田文子须无。田文子须无侍奉齐庄公,深受庄公赏识和宠爱。田须无去世,他的儿子田桓子(田无宇)继爵。此时为齐庄公四、五年(前 550—前449),公元前545年,陈国公族田完四世孙田桓子(田无宇)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齐国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氏、高氏。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没有从国家领取俸禄的公族后代,给划分私邑),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对贫困孤寡人员,私下给予粮食救济),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也奠定了田氏发展壮大的基础。
? ? ? ? 田桓子去世后,他的儿子僖子田乞继父位,侍奉齐景公是大夫。齐景公是个奢侈之君,聚狗马,喜奢侈而厚赋重刑。公室仓廪中布、帛、稷、粟都放得腐烂,生了虫子,人民却生活无着,饿殍载道,劳役不止,抗争的人民被镇压,遭到砍脚的人不知多少,出现了“国之诸市,屦贱踊贵”的异常现象。遇到灾情,也不去赈济。田僖子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施行新政。将齐国的量制由四进制(即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十釜为锺)改为五进制,向人民借贷粮时用新制,而还贷时用旧制。田氏施恩德于百姓,景公不加禁止。因此,田氏得到了齐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百姓心向田氏,归向田氏,田氏家族日益强盛。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
? ? ? 公元前481年,田僖子之子田成子(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田恒为相时,修治武功,论功行赏,亲近百姓,使齐国内部进一步得到了安定,以“修公行赏”争取了民心。? ? ?
? ? ?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 ? ? ?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笼统的讲,齐国本是姜姓吕氏的侯国,助大禹治水而封于吕,因此得氏,周天子授予其专司征伐的大权;田氏是妫姓陈氏的后代,夏王室子孙,是周代二王三恪中祭祀大禹的侯国公室。
春秋时,陈国内乱,公子陈完逃奔齐国,做了齐桓公的工正(工程部长)。因为当时齐国方言不同于中原,陈田不分,故而陈氏又被称为田氏,田氏由此开始。到了他的曾孙陈须无的时候,因为受到齐庄公重用,陈氏(田氏)开始在齐国兴盛。
陈须无开始至他的孙子陈常,陈氏(或者田氏)开始施恩于民,收租小斗收,放租大斗放。齐景公时期的晏婴就曾忧虑的对人说:田氏这样做,恐怕将来就会替代吕氏成为齐国的国君。但是发现的太晚了,已经无力补救了。田氏开始与齐公室争夺民心基础,并占据了上风。(插一句,兵圣孙武就是陈常的族侄,他祖上因功得封孙地,故因封得氏)
之后,田氏利用齐国旧臣之间的矛盾,先后除掉了公室大臣庆氏、栾氏,鲍叔牙的后人鲍氏、晏婴的后人晏氏,又利用吴王夫差的崛起除掉了国高二氏(周天子钦封的齐国镇国二上卿)。至此,齐国公室被完全孤立,国君成了田氏的傀儡。
到了陈常(陈须无的孙子,也叫田常)的曾孙田和时期,中国进入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小的城邑都被田氏掌控,国君的命令甚至出不了他的寝宫。这个时候晋国发生了三家分晋的变故,周天子封三家为诸侯,田和就联系魏武侯,请天子封他为齐侯。正式取代了吕氏的国君地位,成立了田氏齐国。
田氏代齐是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当时是齐国发动政变的时候。后来到公元前三百多年周室册命田和为齐国的诸侯,后来奇康去世,所以齐国后来都是有田氏所统治历史上的这样的统治就叫田氏代齐。
也是正因为田氏代齐仅有国君易的姓氏,而国的名字没有改变,所以历史上战国时代的时候齐国就叫做田齐了,当时的田氏家族的势力也是非同小可的,虽然齐国在其他国家的势力非常大,但是田氏家族也不容小嘘,当时是齐桓公姜小白曾一度认为是霸主,我们知道霸主是相当厉害的,这个字眼本身就让人感到害怕,毕竟也是兴盛了一段时间,后来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景公的时候,就开始腐败了,腐败的原因还是因为当时剥削比较严重,没有很好的政策去控制这种剥削的制度,导致腐败比较严重。
田氏后来采用了很多的措施来争取老百姓的民心,就是因为措施的执行,导致老百姓都是归到田氏这样的大家族,后来就是靠着这样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在我国历史上有这么一说就是,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后来田乞去世之后,田恒就作为齐国的宰相,成为田成子,成为民国的人心所向,后来使得齐国的国君成为傀儡。
田氏中有这么一个人物就是田常,田常是有深谋远虑的人,当然也做过许多让人难以启齿的事情,独自掌握着齐国的大权,后来田常选了齐国的好多美女,在后宫,让自己的朋友随便出去其中,后来生下好多小孩,长大后就作为了齐国各个岗位,所以后来就基本上垄断了齐国的国家,所以说田常做的这件事确实让人难以启齿,毕竟很少有人这样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3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