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汉末时期群雄并起,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汉贼”

众妙之门 2023-06-18 19:38:35

汉末时期群雄并起,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汉贼”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汉贼”?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提起“汉贼”,人们肯定会想起大白脸的曹操曹孟德。但是曹操终生最大的官职,是大汉丞相、魏王,他美滋滋地享受的待遇,也不过就是加九锡、剑履上殿、赞拜不名。所以真要评选后汉三国时期的汉贼,曹操可能连前三都进不去,如果勉强要把曹操算作汉贼,他顶多能位列第四,因为有三位三国枭雄能排在曹操前面。

当然,排在曹操前面的也不包括董卓和袁绍,董卓没有篡汉,他连儿子都没有,篡汉也传不下去,所以他就是乐呵一天算一天,根本就没想过要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至于袁绍,连曹操都说他“见事迟”,凡事都慢半拍儿,还没等他篡汉,就被曹操给灭了。

不管董卓有没有篡汉之心,他都没有付诸行动,他做得最过分的一件事,就是让年少聪明的刘协取代了比较懦弱的少帝刘辩——董卓用刘协替换刘辩,等于能者上庸者下,好像对大汉江山还有点好处。

袁绍比董卓还不如,他做梦都想当汉朝的大官,为了一个大汉大将军之位,他居然还跟发小曹操急眼了。读者诸君请试想一下:如果袁绍打心眼里瞧不起大汉天子并想取而代之,又怎么会对大将军的虚名如此在意?

曹操比董卓袁绍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为了得到加九锡的待遇,跟最好的朋友荀彧分道扬镳。所谓“剑履上殿赞拜不名”,不过就是跟大汉天子开会的时候不用光脚丫子,也不用自称曹操。至于带剑上殿,那就更是只有象征意义,如果汉献帝想杀他,他连拔剑的机会都没有: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

如果稍有异动,虎贲手起,曹操头落。所以曹操能不见汉献帝就不去见,反而上赶着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送给汉献帝,其实也就是指望汉朝未来的太子、皇帝管自己叫外公。

如果董卓袁绍排不上号,曹操只能排在第四位,那么名列前三甲的汉贼会是谁呢?首先第一个当然是袁术袁公路——他可是趁着天下大乱自己称帝了。

袁术这厮,能力比袁绍还差还几个档次,纯粹属于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曹操袁绍都不敢干的事儿,他敢干。

《后汉书》把袁绍刘表合为一传,就是把他们当作了不太听话的割据军阀,尤其是刘表,一点代汉自立的心思都没有。而袁术跟刘焉吕布合为一传,这就有意思了:这三只都不是什么好鸟。

袁术之所以堪称后汉三国第一汉贼,就是因为他太像贼了:“建安二年,因河内张炯符命,遂果僭号,自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

袁术像偷国之贼不像窃国之盗,根本就没有强盗的霸气,反而像小偷一样被人瞧不起。他刚把皇帝宝座偷到手,就被一顿乱拳打趴下了:派了个媒人要跟吕布结亲家,结果吕布把媒人绑起来送给了汉献帝(布执术使送许),然后就是曹操来平叛,袁术仓皇出逃(术闻大骇,即走度淮……愤慨结病,呕血死)。

第一个下手想偷取大汉江山的袁绍,很可笑地死掉了,而早就有篡汉之心的两个人,因为伪装的比较好,所以他们一直觊觎大汉江山,却没有被大多数人识破。

想在汉献帝在世的时候就想偷取大汉江山的,除了袁绍之外,还有一群人,这一群人可以合在一起算“第二汉贼”。

读者诸君想必知道鲁肃是什么时候投入江东孙氏家族的吗?笔者这里告诉您:是在袁术还没有称帝,孙策还活着的时候(肃渡江往见策,策亦雅奇之)。

孙策之所以对鲁肃高看一眼,就是因为鲁肃打定了主意,要帮助自己的认为的“明主”偷取大汉江山。

鲁肃之所以投奔江东孙策而不是许都曹操,就是因为看准了孙氏父子有做汉贼的潜质——孙坚藏匿玉玺而不上交,还不是为了自己以后当皇帝的时候拿出来用?

有其父必有其子,鲁肃看准了孙家两代三人都有不臣之心,所以他才敢公然倡议夺取大汉江山:“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徵肃,始当显耳。”

之所以说孙家父子三人是一窝子汉贼,是因为孙权偷偷摸摸地有篡汉之心却又假装正经,孙权先是假惺惺地表态:“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等到孙权真正称帝那一天,他才暴露了自己蓄谋已久的不臣之心:“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

孙权很是怀念早就劝他偷取大汉江山的鲁肃,却对瞧不起鲁肃的张昭(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冷嘲热讽:“我要是听你的话归顺朝廷,别说称帝,可能现在正在讨饭吧(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

孙权父子篡汉,或者说窃汉,是蓄谋已久代代相传的,说曹操是汉贼,那孙坚孙权父子又是什么?汉偷?

同样可以称为汉贼的,还有曹丕和刘备,他们都是在大汉天子刘协在世的时候就称帝了,但是要说曹丕是汉贼,还真不太恰当——曹丕是汉盗而不是汉贼,他是明火执仗抢走了大汉江山。

曹丕是汉盗而不是汉贼,那么刘备是不是汉贼呢?恐怕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刘备称帝的时候,肯定知道山阳公刘协还活着。

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军事家,他们不可能不读《孙子兵法》,而孙子兵法最后一页,就是“用间”:“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安插派遣足够的卧底和间谍,是取胜的必要条件,如果刘备没在曹魏安插眼线,他早就不知道死多少回了。更何况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食邑万户,那是昭告天下的,刘备要是连这点都不知道,他还能算一代枭雄吗?

这样看来,在刘协活着的时候就称帝,刘备似乎比终生没有称帝的曹操,更有资格被评为汉贼。

细看《后汉书》《三国志》,我们就发现后汉三国时期,汉朝简直是盗贼遍地。曹丕是汉盗,而袁术、孙氏父子、刘备,好像也偷偷摸摸在挖大汉帝国的墙角,把他们三位(伙)评为汉贼前三甲,读者诸君认为是否恰当?

曹操的资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后来成为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氏。曹操文武双全,《魏书》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公元175年举孝廉,任洛阳部尉。公元177年任顿丘令,公元179年娶卞氏为妻,公元180年升为议郎。公元184年,在东汉王朝镇压黄巾军起义的战争中起家,任骑都尉。由于镇压黄巾军有功,升任济南相。后历任东郡太守、都尉、典军校尉等职。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后,逃亡回家乡陈留起兵讨伐董卓。公元192年,正式组建自己的军事集团“青州兵”,公元196年率军进驻洛阳奉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并迁都至许。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间,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它割据军阀,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于赤壁之战中败于孙权和刘备联军,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3年,曹操封为“魏公”。公元215年,攻灭汉中的张鲁势力。公元216年,再被晋爵“魏王”,用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他名义上还为汉臣,但权倾朝野,实际上已是皇帝。曹操死于公元220年3月15日,终年六十六岁。公元220年长子曹丕立魏代汉,追尊曹操为魏武帝。他是魏国的奠基人。着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但后世学者认为,这是有意的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袅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曹操有二十五位儿子:

曹昂,年轻时曾举孝廉,为张绣所杀。
曹丕,公元220年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是为魏文帝。
曹彰,绰号黄须儿,为一勇将,曾大破代郡乌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长文学,曾作《洛神赋》。虽然得到曹操宠爱,但最终与其兄曹丕争位失败,从此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公元225年立为陈王。
曹熊,早薨。
曹铄,早薨。
曹冲,为著名神童,曾根据浮力的原理为大象秤重。
曹据,公元232年封为彭城王。
曹宇,公元232年封为燕王。
曹林,公元232年封为沛王。
曹衮,公元232年封为中山王。临终病重时魏明帝曹睿对其爱护备至,死后又获厚葬。
曹玹,公元211年封为西乡侯。
曹峻,公元232年封为陈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干,公元232年封为赵王。
曹上,早薨。
曹彪,公元232年封为楚王。公元251年与太尉王凌谋反事泄,被赐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公元217年封为郿侯。
曹京,早薨。
曹均,公元217年封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公元232年封为东平王。
曹茂,素来与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为东平王。
参考资料:《曹操集 》曹操著,中华书局编,中华书局,1959

曹操作为汉贼奸雄,为什么却能得到后世的崇拜?

很多人都说曹操他是一个奸雄,他是一个汉贼,但是在曹操死后仍然是有着那么多的人去崇敬曹操,而这其中的原由就是在于曹操他那个人独特的魅力。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路诸侯割据一方,而所谓的汉室天下早已经是名存实亡的了。而最后群雄中站到最后的则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而刘备更是被冠以?皇室宗亲,仁义守信?之人的名号,而刘备他也是终身以光复汉属为自己终身的目标的。而孙权,他虽然是未曾明确表态自己的态度,但是他一直盘踞在东南,对中原虎视眈眈。

而曹操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也正是因为曹操他这种形同叛逆的行为,所以他是不可能得到人的崇敬的。曹操他的父亲曾经在宦官手下为义子,因此曹操也是同朝中人一向是看不起的人。但是曹操虽然他被人瞧不起,地位低下,但是他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仍然是凭借着自己的谋略,以镇压黄巾军而得势。后来曹操他四处征战,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地盘,更成为了诸多势力中强大的一个。

很多人在看了三国演义之后,都认为曹操他是一个心胸狭小的人,但是真实历史上的曹操却是以知人善任而闻名天下的。他用人从不只是任人唯亲,而是任人唯贤。郭嘉这些人都是在曹操他这样的理念之下,才愿意投身于曹操身下的。当年曹操虽然明知道关羽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却仍然将关羽视为上宾,后来在关羽要走、甚至连杀他几名大将之时,曹操也是未曾拘节于小事,而放走了关羽。除此以外,曹操在谋略上也是有着自己的见解的,其中的官渡之战,就是历史上典型的一场以少胜多的胜利。并且曹操他还是一个文学家,他的诗作至今也仍然被人喜欢。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说的是谁?

曹操。
周瑜:“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0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