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奋六世之余烈而灭六国,秦朝灭亡真的是天下苦秦久矣吗

以史为鉴 2023-06-18 22:10:28

奋六世之余烈而灭六国,秦朝灭亡真的是天下苦秦久矣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朝灭亡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奋六世之余烈而灭六国,却历经两代短短十余年便迅速灭亡,与秦始皇的雄才大略相比,秦国的国祚的确太过短暂。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国的灭亡的确令人惋惜,那么秦国到底为何而亡呢?真的如《过秦论》中所言“天下苦秦久矣”吗?事实上,秦国面临的问题极为复杂。

内部问题:商鞅变法的后遗症,秦二世的胡作非为

秦国内部的问题主要分为商鞅变法导致的制度问题和秦二世继位之后的胡作非为,商鞅变法的后遗症使得秦国这座大厦的根基本就不稳,而秦二世的胡作非为则最终推倒了这座大厦。

商鞅影视形象

1、商鞅变法的后遗症。不可否认,在秦国崛起乃至统一的过程中,商鞅变法的作用不可估量。商鞅变法后,以“耕战”为主的秦国,完全就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在“列国伐交频频”的战乱年代,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国家的战争潜力,然而当天下一统,大的战争已经结束的情况下,这种具有一定军国主义色彩的变法,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商鞅变法本就是为战争服务的,这就导致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极富侵略性,正如文官掌权的朝代极力避免战争一样,以战功为主要晋升渠道的秦国很难停止侵略扩张的步伐,这是秦国统一六国后仍然没有停止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要以另外一套制度取代秦国的现有制度,难度不亚于一次变法,必然会触犯军方的利益,这是秦国当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也是秦军长期在外的重要原因。

胡亥影视形象

2、秦二世的胡作非为。不论胡亥继位到底有没有问题(《赵正书》显示胡亥继位没有问题),但胡亥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作为亲自摧毁秦国的刽子手,胡亥至少犯下了四项罪行:

一是乱杀无辜,在赵高的唆使下,胡亥不仅残杀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更是将包括蒙恬、蒙毅、李斯、冯去疾、冯劫在内的大量朝廷重臣处死,严重动摇了秦国的统治根基。

二是滥用民力,秦始皇时期虽然开启了多项大工程,但在使用民力方面仍然有所保留,例如秦始皇从来不抽调“闾左”之人,胡亥继位之后继续修建阿房宫(存疑)、骊山墓地、驰道等,且毫不吝惜民力,导致天下怨声载道。

三是秦法变质,秦始皇时期的秦法实际上并不残酷,反而极为完善和平等,在李斯的《上书对二世》面世之后,秦法才开始真正变质,最终变成了一套压榨百姓的酷法,而各级官吏也因此变成了酷吏。

四是沉迷玩乐,为了贪图享乐,胡亥甚至连大臣也不接见,导致赵高全面掌控朝政并胡作非为,而当使者冒着生命危险将陈胜吴广叛乱的消息送达咸阳之时,秦二世竟然将使者给处死了,导致此后的使者哪敢再说真话,直接陈胜吴广几十万大军杀到戏水(今陕西临潼)时,胡亥才意识到情况的严峻性,却已经错过了扑灭起义的最佳时机。

秦始皇影视形象

3、秦国急速膨胀的恶果。秦国经过数代帝王的努力,使得秦始皇在极短时间内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壮举,然而这种急速的膨胀却给秦国带来了一个恶果,直接结果就是秦国的制度没有跟上。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秦国的郡县制,在统一六国全面推行郡县制之后,秦国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但各地只有郡守、郡尉、县令、县尉等高级官员是由中央直接任命的,但基层统治仍然是以各地的贵族为主,这也是秦末局势迅速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各地百姓杀死当地官员之后迅速参与叛乱,而没有根基的郡守、县令等却无力镇压。

外部问题:长期分裂造成的结果,新生的秦国并未获得全面认同

自周朝实行分封制以来,天下虽然名义上仍然在周天子的统治之下,但实际上却早已陷入了分裂状态,且持续长达数百年之久。而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想要迅速获得认同,并将文化、体制、统治模式各异的六国融为一体,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

1、秦国并未获得广泛认同。自周天子将天下分封给各诸侯,各国诸侯在历经了数百年的统治,老百姓只知诸侯王,而不知周天子,而统一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也根本没有形成,直到经历了汉朝长期的统治之后才最终成型,此时的各诸侯国之间壁垒极为分明。再加上长期的战乱,各国之间甚至存在极深的仇恨。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魏人、齐人、楚人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至于新成立的秦国,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认同感,甚至会将秦国当作摧毁自己母国的刽子手,这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遭遇大量叛乱和刺杀的主要原因,而这种情形在后世却很少出现。

秦始皇曾试图推动文化融合

2、各国风俗文化差异巨大。同样由于长期的分裂,各诸侯国早已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俗文化、文字、度量衡、车轨等等,可以说各诸侯国上至贵族、下至百姓,行立坐卧、衣食住行各不相同。齐国的齐鲁文化、楚国的楚文化、秦国的秦文化等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根本难以调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虽然通过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统一,并通过建立博士制度和尝试接纳六国文化,想要彻底完成文化统一,从而获得贵族、士族和百姓对秦国的认同,但这种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也是“焚书坑儒”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六国知识阶层对秦国根本毫无认同感,甚至对秦始皇使用中央集权制极为抵触。

3、六国贵族后裔死灰复燃。从秦末天下动乱的形势可以看出,除了最初造反的陈胜吴广之外,起义的主力仍然是以六国后裔为主,这源于秦国全面推行秦法和郡县制之后,六国贵族和知识阶层才是利益受侵害最为严重的,这自然令其难以接受。而由于以上几点原因的存在,六国贵族后裔在各国的号召力仍然极强,这也是秦国末期情况迅速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秦国的迅速崩溃虽然有自身的原因,但秦国作为一个终结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创新国家,面临的问题是极为复杂的,这才是秦国崩溃如此迅速的主要原因。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国国君呢?

贾谊的一篇《过秦论》天下闻名,其中有一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六世之余烈具体指的是哪六世?他们又有哪些?余烈?留于秦始皇呢?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在内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并迁都于咸阳,对外和亲楚国,盟约韩国,联合齐、赵攻打魏国,将战国七雄中最强一国魏国削弱,自此魏国一蹶不振,开疆拓土为秦国统一打下基础。

秦惠文王赢驷,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赢驷继位之初为平息宗室仇怨车裂商鞅,但却沿用商鞅之法制,公元前325年始称秦王。当政期间重用各国来投人才,扫义渠,灭巴蜀,出函谷,下商於,为秦国打下巴蜀这个富庶的后勤粮仓,扩大了秦国土地,使秦国进一步强盛。

秦武王嬴荡,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307年在位,时间很短了,在位期间平定蜀乱,攻克宜阳,设置丞相,这位武王是举重爱好者,公元前307年与大力士孟说比试举鼎,结果?绝膑而亡?。

秦昭襄王赢稷,惠文王之子,武王异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历史上长命君主之一,在位早年其母宣太后掌权,外戚魏冉执政,先后战胜齐、楚、赵等国,取得河东、南阳、黔中等大片土地,迫使楚国迁都,从此再无强盛起来;后期任用范雎为相远交近攻,公元前公元前260年,秦名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灭赵军45万,彻底打残强敌赵国,并于公元前256年灭亡周朝和西周国,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之基础。

秦孝文王嬴柱,昭襄王之子,公元前250年在位,正式在位时间仅仅三天(主要是昭襄王活的太久了,公元前251年其父死后嬴柱为其守孝,守孝期满后继位三天去世)以致功绩不显,属于打酱油的角色。最大功绩可能是立对了太子嬴子楚(秦始皇之父)。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各自主要功绩如何?

贾谊的《过秦论》里面写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那么这六世主要是哪六世呢,这六世到底有哪些功绩,导致后来秦始皇可以轻而易举的统一天下呢?

秦孝公

第一世:秦孝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在位23年

秦孝公是六世里面唯一一个称呼是公不是王的,也是秦国最后一个公了。之后的称呼就都变成王了。之所以六世从秦孝公算,因为这哥们的贡献可以说是要多大有多大了。我们知道春秋五霸有秦国的秦穆公,但是从那之后秦国一直不怎么样了。主要是因为地处最西边和蛮夷接壤,而且东边又是晋国。可以说只要晋国一直在的话秦国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战国初期的时候也是,晋国虽然分裂成三个国家了,但秦国这回还是很弱。有一次中原诸侯会盟,没有通知秦孝公,这下秦孝公嬴渠梁受刺激了,怎么说我也是一个山头的老大,你们开会不叫我,分明是觉得我没有资格,看不起我。于是就开始发愤图强。

这哥们发愤图强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任用商鞅变法。这个可以说不仅影响了秦国,甚至至今对中国都有深远的影响。商鞅可以说是彻底的把这个国家打造成一个战争机器了,所以人都是战争机器上面的零件。具体的变法内容就不多说了。本来这个地方就民风彪悍,这下打起仗来就更加不要命了。之后为了,秦国以后的更好的发展和减少变法的阻力,秦孝公又迁都咸阳。外外交上面,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之后重要的就是把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给夺回了。我们知道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想打谁打谁的。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在位23年。虽说在对外战争上面没有多大的成就,但是这下秦国的内功练的已经无人能敌了,这也为之后的秦国吊打别人奠定了很大的基础。

第二世: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在位26年

秦惠文王

如果说秦孝公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秦惠文王就是更上一层楼了。我们知道战国初期变法的很多,魏国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等。但是虽说变法初期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一旦支持变法的国君死后,之后的国君可以说都毫无列外的废除之前的变法。因为有时候太子是容易被人忽悠的,而且守旧的人在变法中都是吃亏的,所以一旦新君登基,这些人肯定想尽一切办法废除之前的变法。

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个称王的人,而且对于坚持商鞅的变法可以说是最大的功劳。虽说在登记初期的时候把商鞅杀了,但是在史书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商鞅其实并不是一个完人,尤其是秦惠文王登基的时候商鞅真的是一个彻底的权臣。杀了他可以立威,而且当时秦国已经走上正轨了。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尤其是平巴蜀,就是现在的成都平原,这可以说后期是秦国的粮仓。后来重用张仪,可以说完全是秦一国之力和其他六国玩的。而且还一直是赢得状态。之后就继续打魏国,楚国和西北的义渠。可以说为秦国的统一增砖添瓦了很多。

第三世: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在位3年

《芈月传》里面的秦武王

这哥们是来凑数的,看谥号就知道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还顺便把张仪给赶走了。他虽说好战,但是还喜欢自己上战场。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八月,秦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也是非常逗,举鼎累死的。我觉得他为秦国最大的贡献就是死的比较早。

第四世: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在位55年

秦昭襄王

光看年数就知道可以做很多的贡献了。秦武王累死之后没有子嗣,他弟弟就上来了。这哥们可以说作为非常的打。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尤其是这个策略可以说是秦国后期的基本国策了。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可以说之后就再也没有其他过能与秦国抗衡了。

第五世:秦孝文王在位时间3天

秦孝文王

这哥们是纯属来打酱油凑数的。我们看数字就知道他是公元前302年出生的。他爹干了55年大王,死的时候他都52岁了。结果刚登基还在为自己的爹守孝就死了。正好三天。不过他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就是立异人为太子,异人大家并不清楚,但是他儿子就是秦始皇嬴政了。安国君生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成为太子后,便将他非常宠爱的一位妃子立为正夫人,号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一直没有子嗣。安国君有一位排行中间的儿子名叫异人,异人因生母夏姬不受安国君宠爱,而作为秦国公子在赵国作人质。后在吕不韦的活动下,华阳夫人成功说服安国君立异人为接班人。不过这班接的确实有点早。

第六世:秦庄襄王前250年—前247年在位三年

秦庄襄王

这个人就是秦孝文王的那个儿子异人了,他的最大的贡献估计就是有了个秦始皇的儿子。之后早点同意国家了。这哥们在位时间也比较晚,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也没有什么污点,不过灭了当时的东周国。西周国被他爷爷灭了。之后就是秦始皇登场了。

可以这样说,一共是六世,但是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都是来凑数打酱油的,没有他们也照样不会影响秦国的统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5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