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辛弃疾一生旨在收复北方失地,元嘉北伐对他意味着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6-19 16:44:26

辛弃疾一生旨在收复北方失地,元嘉北伐对他意味着什么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辛弃疾,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在开禧北伐发动之前,辛弃疾在一种既憧憬但又悲观的的心情中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有一句写道: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指的是南北朝刘宋皇帝刘义隆草率发动元嘉北伐,不仅徒劳无功,而且导致刘宋国力大损。"赢得仓皇北顾"是对刘义隆的一种嘲讽。辛弃疾写这首词正值宋宁宗开禧元年,这位君主颇有一番雄心壮志想要收复北方,他通过追贬秦桧的方式向朝臣透露自己的心意,此外又启用主战派韩侂胄(tuō zhòu)为宰相,北伐战争已经势在必行。

对于一生旨在收复北方失地的辛弃疾来说,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为何他会如此的悲观呢?

一场为了打而打的政治战争

说“出师未捷身先死”,这句话拿来形容开禧北伐倒也合适。开禧北伐是在一种十分恶劣的政治环境中被决策的,这是由于韩侂胄(tuō zhòu)掌权以后实施庆元党禁,将以朱熹为代表的一群理学官员全数禁锢,由此导致南宋朝廷上分歧巨大的政治环境。

这就导致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

在开禧北伐即将发动之前,韩侂胄为了缓和由于党禁导致的政治分裂开始笼络一些理学派官员。他打算派薛叔似统率淮西官兵,但对方辞不就任。启用知枢密院事许及之去驻防金陵,对方也以借口推脱,派四川安抚制置使丘崈为江淮宣抚使,对方也不接受。在出征之前,韩侂胄想让权工部侍郎叶适起草一份宣战诏书,对方也委以拒绝。

因此,开禧北伐在出征之前于政治上就面临着巨大的阻力,这种阻力既来自于理学派官员的不合作,也来自于一部分官员认为北伐时机不妥。如叶适上书宋宁宗表示反对,而开禧北伐之所以被敲定,实际上是宋宁宗和韩侂胄为主要决策者敲定的。

于宋宁宗看来北伐的必要并非是收复失地,完成国家统一,而是为了提高南宋的政治地位。宋高宗时代签订的“绍兴和议”中,南宋和金朝的政治关系为南宋对金朝称臣,宋高宗的帝位还需要得到金朝皇帝的册封,在国书中南宋皇帝自然也是称臣了。

到了宋孝宗时南宋发动“隆兴北伐”,双方重新签订条约,也就是“隆兴和议”,这一次南宋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被提升为“叔侄关系”,而不是君臣了。但到了宋宁宗时,他对这种政治地位十分不满,因为金朝皇帝一向把他称呼为侄皇帝,这才导致宋宁宗有了北伐的念头。

之于韩侂胄,他确实有收复失地的想法,但另一方面,由于掌权期间他实施“庆元党禁”,将理学定作伪学,因此在朝廷了得罪了很多官员。他虽然处于一人之下的权势地位,但形势十分不妙,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他启用了辛弃疾这些主战派,以及像张釜、张岩和程松这些依靠攻击理学而起家的人。

但韩侂胄的主战想法并不是那么坚定,首先在任用人事上,他起初是希望缓和自己和理学派的关系,因此启用了对方的一些官员。但由于对方的不合作,韩侂胄只好提拔程松和吴曦这样的小人,而在开禧北伐之中,由于吴曦的叛变,导致北伐全线失利,程松则直接逃出了四川。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侂胄依然不启用辛弃疾这些主战派,辛弃疾是开禧北伐的主要倡导人,但韩侂胄知而不用,颇有几分故意冷落辛弃疾的意思。开禧北伐确定后,辛弃疾仅被授予知镇江府的官衔,这让辛弃疾十分消沉,同时也十分悲观。

因为对于朝廷上的政治斗争他是看的一清二楚的,没有善战的将领,仅仅只是为了迎合宋宁宗的政治想法,以及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在开禧北伐之前,辛弃疾就已悲观的预见到开禧北伐可能的失败。同时由于自己被弃而不用,消沉的辛弃疾因此写“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以此抨击南宋朝廷用人不善,人才凋零的弊病,此外他又写: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借用元嘉北伐来影射开禧北伐的草率,恐怕最终只会落得个“仓皇北顾”的结局。同时又借用廉颇的典故来宣泄自己无法得到重用的落寞和悲愤。因此,开禧北伐实际上是一场为了政治正确而打的战争,不管有多少主和派官员反对北伐,但收复失地始终是政治正确,当最高统治者宋宁宗和权臣韩侂胄达成这样一种共识的时候,开禧北伐就在一片反对声以及草率的计划中宣战了。

用人不善和无人可用的尴尬处境

开禧北伐时期的金朝正值金章宗在位期间,这是一位文治皇帝,金朝在他的统治下文化十分繁盛,因此被称为"明昌之治"。但是金章宗后期政风逐渐糜烂,军事防备也日渐荒废,北方蒙古也由此兴起。因此,对于韩侂胄来说,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发动北伐的时机。

然而由于党争严重,迫使韩侂胄不得不启用一些更加有利于自己的官员。如吴曦和程松,两人被派往四川主政西部战线,然而实际情况是开禧北伐还没有正式发动,吴曦就已经派人到金朝秘密通知金章宗,并和对方达成协议,自己割据四川以后希望金朝册封自己为蜀王,此外吴曦还答应将阶、成、和、凤四州割让给金朝,这活脱脱就是一个石敬瑭。

而作为四川宣抚使的程松为了活命,在吴曦的暗示下一溜烟的逃出了四川。

丁丑,吴曦遣其客姚淮源献关外四州于金,求封蜀王——《宋史》

所以当韩侂胄的北伐在东线接连失利以后,他一再命令西线的吴曦进攻金国,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吸引金朝的主力,诗人陆游也多次写信催促吴曦。后者全然不理,由于吴曦的叛变,让金朝得以将主力部署到东线,而东线的战场上,宋军之中也没有善战善谋的将领,宋军的攻势很快就受到金兵的阻拦。

当韩侂胄得知吴曦叛变后,只好将东线部队撤回,双方暂时停战。北伐的失利让主和派再度得势,无奈之下的韩侂胄只好启用丘崈两淮宣抚使,但后者很快就开始和金军进行秘密谈判,韩侂胄得知后很生气,罢免了后者。但西线的叛变,东线的失利让韩侂胄很惊慌,彼时的形势对他来说,谈判似乎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无奈之下,韩侂胄只好开始和金军谈判,可是派谁去呢?南宋朝廷上的主和派虽然音调很高,但是谁也不愿承担这个任务。最后找来找去,把一个叫方信孺的萧山县丞推到了前面,让他去和金兵和谈。由此可见当时南宋朝廷人才凋敝,士大夫畏死到了何种地步。

韩侂胄举恢复之谋,诸将偾军,边衅不已。朝廷寻悔,金人亦厌兵,乃遣韩元靓来使,而都督府亦再遣壮士遗敌书,然皆莫能得其要领。近臣荐信孺可使,自萧山丞召赴都,命以使事——《宋史·方信孺传》

而在西线,由于吴曦叛变的举动不得人心,被兴州中军正将李好义带着一群人将其击杀,此后他们推选随军转运使安丙出来主事,韩侂胄得知消息后大喜,将他任命为四川宣抚副使。但这位安丙是个无胆无谋的投机小人,起初很多人不愿意附庸于吴曦,只有他做了吴曦的官。大家决定刺杀吴曦,他却大哭说自己无兵无权,不愿参与。

西线稳定后,宋军从西线出兵收复了四州之地,但这位安丙却深怕李好义他们功劳太大,夺走自己的风头。于是下令不准乘胜北伐,又制造内讧,杀死了北伐将领,令宋军在西线的良好形势荡然无存。另一面,方信孺前往金营和谈无果,金朝方面提出十分苛刻的条件。

被激怒的韩侂胄这时候才想起辛弃疾,于是启用他为枢密院都承旨,到前线指挥军事。但此时的辛弃疾已经病重,无法赴任,同年就病逝了。而韩侂胄准备再次作战的计划也被主和派反对,在他们的策划下,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韩侂胄在去上朝的途中被礼部侍郎史弥远和杨皇后的策划下将其暗杀。

其后按照金人的条件,将其首级送到金朝。开禧北伐宣告全面失败,正如辛弃疾所写最终"赢得个仓皇北顾",按照"嘉定和议"的约定,宋朝付出增岁币为三十万,犒师银三百万两的代价,双方疆域不变,唯一的变化就是"隆兴和议"中的"叔侄"关系变成了"伯侄"关系。

赢得仓皇北顾的开禧北伐在宋朝那种积重难返的党争环境中就这样落幕了。究其原因来说,除了过于草率、用人不当之外,令宋朝饱受困扰的党争也是其数次北伐无功而返的原因。因为在那样一个和谈之风盛行的朝代,再加上宋朝士大夫势力庞大的原因,使得宋朝的军事力量始终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如岳飞就是最好的例子,而郁郁不得志的辛弃疾也是这种政治环境的产物。

辛弃疾永遇乐历史意义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这个典故不用说了吧,三国看看就知道。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南朝宋武帝刘裕故事,刘裕曾两次率晋军北伐(时未称帝),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廉颇老矣——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及其寓意

1、孙仲谋,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写孙权是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2、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元嘉草草,刘裕子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古时用这个方法庆祝胜利。

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借古讽今。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与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古喻今,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虽老,但是还能吃饭,赵王以为廉颇已老,所以不同。

作者自比廉颇,自发感慨,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0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