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和汉武帝比,汉宣帝功绩更大,为何名声远不如汉武帝响亮。
中国几千年的王朝更迭,如群星闪耀般出现了几百位帝王,而如果要在他们当中,选出几位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汉武帝往往都会榜上有名。但熟悉汉朝历史朋友往往会有疑问,那就是论文治武功而言,同样是西汉皇帝的汉宣帝,相比较汉武帝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知道这位帝王的人却不多。这是为何呢?
船夫也曾被这个问题困惑了好久,直到前些日子写了篇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章,让我找出了汉武帝与汉宣帝在同一件事情上截然不同的表态,或许是造成后世儒家评价大相径庭的原因,下面船夫就带大家来分析一下。
在历史书中,记载了汉武帝采纳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虽然本质上是为了清除窦太后的残余势力,但明面上儒家的地为的确是被提高了。如今来看这场权利斗争,肯定是达到了汉武帝与儒家双赢的结果。
但经过一代代儒生的“春秋笔法”,让后世读到这段历史的人,往往会下意识的认为,“只有儒家才能救中国,不信儒家的王朝都没有好结果。”这也是船夫当初在初中,学完汉朝历史后最直接感受,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但实际上汉武帝一朝并没有对匈奴并没有造成多么有效的打击,举全国之力只不过把匈奴打跑了而已,没过几年人家又回来了。反倒是中原百姓因为连年的战乱苦不堪言,在汉武帝晚期,已经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民不聊生的惨状,说句不好听的,国家都快被汉武帝玩完了,不然,自尊心那么强的汉武帝怎么会颁布《罪己诏》,可见形式烂到何种程度了。史家二司马之一的司马光曾评价汉武帝: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司马光将汉武帝晚年的光景,比作了秦朝末年。已经很露骨的表达出,汉武帝差点把汉朝亡国的事实。好在汉武帝及时悔过并在发布《罪己诏》后,推行了屯田制度,缓解了底层民众的社会矛盾,不然汉武帝就是一个亡国之君。
汉宣帝时期,汉朝联合乌孙大破匈奴,导致匈奴呼韩邪单率众来朝称臣。后又平定西羌,设置金城安置降羌 ,同时设立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大汉版图。汉宣帝统治时期,汉朝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达到西汉巅峰,史称“孝宣之治”,庙号中宗,是西汉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其余三人为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
关于汉宣帝的故事,前些年的《乌龙闯情关》中的刘病已就是以其为原型拍摄的,但剧中走的是满满的偶像风,把原本英明神武的汉宣帝弄得跟娱乐明星似的。汉宣帝曾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
这句是汉宣帝刘病已讲给太子(汉元帝)听得,所以被记录在了《汉书·元帝纪》中。当时的太子太过轻信儒生,汉宣帝就很直白的告诫儿子,“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为了夺权忽悠人的把戏,并不是国家真正强大的原因,你可千万别当真。做皇帝手腕要硬,不能被大臣所左右,表面上用王道统御四方,私底下也要学会用霸道之术教训那些不听话的。
这段话几乎是道出了做皇帝的精髓,只可惜汉宣帝的太子把这都当成了耳旁风,继位之后就开始笃信儒生,把大好的江山霍霍的不成样子,汉朝从此盛极而衰。
被儒生写歪了的历史
看完以上对比,相信大家会发现,宣扬汉武帝的话,就会间接的让人联想到,正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革,让汉武帝时期的汉朝强大了起来。这种潜意识的效应,让后世文人前赴后继的开始赞扬汉武帝。而至于汉宣帝,则因为说了“大实话”,被后世一代代儒生,将与其有关的内容束之高阁。看到这种认知偏差。船夫不禁想起了那句话:
之所以造成这个局面是因为汉宣帝并没有选择一个好的继承人。当时汉宣帝把整个国家交给了他最不争气的儿子,所以为汉朝带来了不少的灾难。民间百姓其实一直对君主的这个做法颇有怨言,由于之前汉朝的其他几个皇帝都非常的有能力,所以就逐渐遮住了汉宣帝的光芒。汉宣帝时期其实才是整个唐朝最鼎盛的时期。但是其实到如今人们并没有对汉宣帝进行过多的了解,要知道汉宣帝其实在治理国家方面比汉武帝都要高明的多。国家在他的带领下发展到了整个汉朝的最顶点,按道理来说应该是被人们称赞的一位君主,但是事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汉武帝当时的某些所作所为给百姓带来了不少的苦难,但是他同样也有着非常大的功绩。在汉武帝执政期间,带领军队成功解决了胡人的问题,所以也就给后来的汉宣帝减轻了不少的负担。虽然当时整个国家的外来民族入侵减少了,但是并不代表着汉宣帝可以坐享其成。在汉武帝的基础上,汉宣帝对民情颇为关注,不仅如此,还让当时的税负进行减少,让农民的生存压力进行减小。当时他也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去收复匈奴,让整个西域成为了汉朝的一部分。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英明的帝王,却在选择继承人这件事情上做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当时汉宣帝与他的妻子感情非常的深厚,在他的妻子死后依然对他的妻子念念不忘。于是汉宣帝就把对妻子的这种怀念放在了他的儿子身上,对他的儿子过于溺爱。当时他妻子的这个儿子其实并没有能力管好整个国家,但是汉宣帝依旧选择把皇位传给他。
汉宣帝汉武帝名气以及历史地位为何差别如此之大?
汉宣帝与他的曾祖父相比少了些欲望,但多了些觉稳。两人共同的特点都是极为精明、老练,做事从不拖泥带水。
汉武帝虽然对匈奴进行了觉重的打击,但是离解决匈奴问题则很遥远,尤其晚年的几次对匈奴用兵几乎全部是以失败告终,而且经过了几次失败之后,汉朝也无力再对匈奴和其他地方用兵。因此他晚年才不得不改弦更张。好在他选对了辅政大臣,他所选的霍光能够较好执行他晚年的政策,使得汉朝国力得以逐渐恢复。
汉宣帝一生的运气比较好,小时候蹲过大牢,而且还差点被杀掉。出狱后得到很多他祖父卫太子亲友的照顾,虽然一介平民,倒也自得快乐,能够游侠三辅一带。而且最后还幸运的当上了皇帝。他所处的时代也较好,当时匈奴比较乱,于是他趁乱一举解决匈奴问题,使匈奴成为汉朝的藩属国,做到了汉武帝做梦都想做却没做的事。他继续经营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派赵充国平定羌乱,把现在青海东北部纳入帝国的版图。汉宣帝精于治吏,使得朝政清明,宣帝一朝,一洗汉武帝后期的混乱。而且与汉武帝时期一样,汉宣帝一朝也是人才辈出的年代。
所以光武帝刘秀即位以后,给汉宣帝上庙号为?中宗?,把他视为汉朝中兴的人物。为什么中兴,其实就源自于汉武帝末期汉朝的衰败。史家评论汉武帝是认为汉武帝有?有秦始皇之失,却无秦始皇之过?就是这一原因。秦始皇之失是指汉武帝中后期也是横征暴敛,人民生活流离;说他无秦始皇之过,是指他晚年能够改弦更张,回归正确的道路,而且还选对了继承人。
汉武帝是西汉发展的 *** 期。而且汉武帝统治时间又长。这个期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
汉宣帝知名度就小多了,宣帝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宣帝中兴?,还有史家说,宣帝统治时期是汉朝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候。
中宗汉宣帝我认为才是西汉王朝最为明君最为雄主的一位帝王,文治武功!
西汉王朝只给4个帝王有庙号,除了太祖刘邦,武帝刘彻,文帝等,接下来的就是汉宣帝的中宗皇帝了
武帝刘彻好大喜功,要不是前两任文景之治留下的底子,刘彻早就把西汉玩玩了,凭刘彻那种玩法,西汉真撑不了多长时间,汉武帝晚期国家就有点岌岌可危走下坡路了!前期汉武帝还能玩的那么开,完全是因为文景之治的影响力。
再来看汉宣帝刘询,刘询在位期间,西汉发展到顶峰,社会发达程度,军事能力,皆可超越前任几任帝王,而且现在史学界也把汉宣帝时期称之为西汉最发达最鼎盛的时期,汉太祖刘邦时期军队有够强悍,但也对匈奴唯唯诺诺,汉武帝虽打击匈奴,然匈奴根基还在,正是在汉宣帝对匈奴接连打击之后,匈奴才真正的衰败不成气候,把匈奴单于打的自己主动到长安请罪,把140年的汉匈战争画了句号!而且汉宣帝时期一次竟然能出动16万规模的骑兵部队,这是终西汉东汉400余年来没有一次能够超越的,汉武帝刘彻时期也没能出动这么大规模的部队。汉武帝时期出动部队还没这一半多,国内就不稳定了,而汉宣帝时期同时出动16万大军,国内依然繁盛稳定,这就是差距。汉宣帝还把天山地区土地永久纳入版图。
汉宣帝打仗不像汉武帝一样,穷尽国力,汉宣帝接连打击匈奴而国内依然稳定富庶
其实从军事方面就可以看出汉宣帝时期国力的强大,一次同时出动16万大军,兵分五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后勤补给和粮食供给之充足,从另一方面看出社会的发达程度。
汉宣帝还是平民皇帝,草民天子,早期被贬为平民受尽民间疾苦,当皇帝后也能体恤民情
有个故事是:寻故剑立皇后,当了皇帝也不忘自己穷苦时候的妻子,一定要立为皇后,可见汉宣帝人品
?
这里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也足以说明汉宣帝是汉王朝最为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帝王,堪比汉武帝汉太祖!
因为他不看重儒学,导致后代儒生在记录的时候,经常把他的功绩忽略掉,对他的描写也都很平淡,并没有大肆的宣扬他的功绩,所以导致后人都有一种汉宣帝名气很低的错觉。
要论做一个好帝王,汉宣帝绝对当仁不让,相对于汉武帝只会连年征战,为了完成自己的抱负,不顾百姓生活的做法实在强的太多太多了,汉武帝晚年也是看到了百姓被他搞得有多惨才满心愧疚地写出了罪己诏。汉宣帝本人,文采武功都十分上乘,不仅如此,治理国家也是一把好手,一举开创了汉朝最鼎盛的时代。当然这里面虽然有汉武帝为他打的一些底子在,但是他自己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
但是两个人有一点大不相同,就是对待儒学的看法。其实汉武帝本身并觉得儒学多好,只是为了和窦太后争权,故意唱的反调,才搞出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但是多亏了汉武帝这个举措,让儒生重获新生,一反被窦太后压制的局面。但是到了汉宣帝这里,他并没有多看重儒术,也不认为儒术能治国,所以他在教育后代的时候也告诫他们别太拿儒术当回事,汉武帝纯粹就是拿儒术当挡箭牌的,其实汉宣帝说的没什么错,可是在儒生心里就不那么讨喜了。
所以直接到后代的儒生在记录汉宣帝的功绩时,并不是很在意,很多都是草草了事,而记录汉武帝的时候,可谓是大费笔墨,所以在我们看来,汉宣帝虽然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名气却不大。
在历史上,留下芳名的皇帝不在少数,大多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以及对国家的贡献。汉朝时期的汉宣帝和汉武帝可以说是大家公认的明君了。汉武帝刘彻在他十六岁时就成为了皇帝,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在政治,军事方面很有见解,并且他还是一位诗人。在位期间,他在国家的政策以及军事方面有很多好的改革,扩张自己国家的领土,一举奠定了中国版图的雏形,开启丝绸之路等等。
在这些成就上面,汉宣帝很多是比不上汉武帝的,因为汉武帝是奠定基础的人,只有汉武帝打好了这些基础,汉宣帝才能有继续发展的机遇。
举个例子来说,在打龟兹时候,汉武帝和汉宣帝打法完全不同。汉武帝依靠强大的国力,直接攻打,毫不客气。而汉宣帝则是依靠外力,调动他国的兵力去攻打龟兹,龟兹不敢在造次。但是,汉宣帝也是因为汉武帝曾多次攻打龟兹,让龟兹产生畏惧心里,才这么容易的投降,这么来说,还是汉武帝给汉宣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汉宣帝从小不生活在皇宫里,在民间尝遍了人间疾苦,所以他对百姓特别体恤,这也是他能治理好国家的原因之一吧。但是由于他从小在民间,许多对于皇子来说的教育他也错过了,他不像汉武帝那么有知识素养,这也是他比不上汉武帝的原因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16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邦被围于白登山后,为什么会被人放走
下一篇: 为何古代皇帝的肖像画都那么相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