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他是汉武帝精心培养的接班人,刘据为何却成了悲剧皇太子

以史为鉴 2023-06-20 06:06:45

他是汉武帝精心培养的接班人,刘据为何却成了悲剧皇太子

你真的了解刘据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刘据是汉武帝第一个心爱的女子卫子夫所生。刘据诞生时,武帝已是年近三十。因先前武帝遍访名医求子无果的缘故,刘据的出生让汉武帝异常欣喜,他盼了十几年终于盼来他人生中的第一位皇子。

为表喜悦之情,汉武帝命善于写辞赋的东方朔、枚皋作祝词《立皇子禖祝》,贺赋《皇太子生赋》。与此同时武帝专门为媒神(掌管婚姻和生育之神)修建祠堂,以祭拜媒神来感谢上苍赐予他皇儿,并大赦天下为刘据祈福,刘据七岁那年被立为皇太子,除此之外武帝在培养太子方面也下了些功夫。

首先,武帝为刘据精心甄选老师,当时石家在朝中很有威望,石庆的父亲石奋在楚汉战争期间就跟随刘邦,到了景帝朝石奋父子五人都做到俸禄两千石的高官。石奋为人恭谨,家教严明,为表对子孙职业的尊敬,石奋每次都穿朝服相见,如果他的子孙犯了错,便以绝食抗之。武帝即位以后,对石家非常尊敬,重用忠厚老实的石庆,还任命他做太子的老师。

其次,刘据成年以后,武帝下令修建博望苑,鼓励刘据养门客,武帝向来对臣子养门客非常反感,对太子却额外开恩,特地修苑让太子广纳门客,让他与各类人士接触。

可见武帝为了培养儿子可谓是用心良苦,然而武帝精心培养的接班人却让他有些失望。

刘据在武帝的呵护下长大,童年生活过得顺风顺水,养成宽厚温和的性格,跟父亲霸道的性格有些格格不入,武帝常常感叹太子仁弱,不像自己。

在政见上刘据父子二人也有分歧,刘据崇尚文治天下,多次劝诫汉武帝停止对匈奴用兵,废黜一些苛刑,武帝都没有采纳,渐渐地武帝对刘据有了一些看法,也有些失望。

母家失势,让刘据失去靠山

刘据二十岁之前与汉武帝的关系可以用父子情深来形容。到了刘据二十岁以后,卫子夫因年老色衰渐渐失去宠幸,汉武帝开始与李夫人(李广利之妹)爱得死去活来。

武帝是性情中人,当他喜欢一个人时,连带着她的家人也受到宠信,当她厌烦一个人时,他的家人也不受待见,随着李夫人地位的上升,李家哥哥的地位也一路飙升。

加之大将军卫青的去世,让刘据失去了靠山。

到了武帝晚年,卫皇后与刘据很难见到武帝,缺少交流致使他们与武帝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当时有很多人就利用这种父子隔阂对卫太子发难。

一次刘据向母亲请安,母子俩叙旧聊天时间长了点,宦官苏文就在武帝面前搬弄是非,说太子刘据之所以在皇后宫中久待不出,因为他在调戏宫女。

汉武帝听后没有派人调查,也没有审问刘据,而是一下子赏赐刘据两百多个宫女。

太子宫中突然来了这么多宫女,让太子与卫皇后非常吃惊,他们派人调查后发现是宦官从中作梗,卫子夫非常气愤,她让刘据禀告武帝杀掉苏文,刘据却没有答应,他说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无愧于心,不用害怕,而且皇上英明不会相信奸邪小人之言。刘据太高估自己的父亲。

面对宦官的诬告,汉武帝不调查事情真相就妄下结论,就算太子真的有罪,通常情况下父亲教导儿子让他下不为例就好,何必如此大费周章,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武帝父子二人隔阂深重。

此后苏文、常融、王弼常常深挖太子的过失,添油加醋地汇报给武帝,挑拨武帝与刘据之间的关系。

小小宦官倘若背后无人指使,他们没有这么大的胆量诬陷当朝太子,可惜的是史书没有记载背后推手,但是有一点可以证明已经有人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

宦官的挑拨离间虽然疏远了刘据父子关系,但是并没有让武帝动废太子的念头,直到江充的出现才把太子刘据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与江充结怨,为刘据的悲剧埋下伏笔

在治国方略上,武帝崇尚严刑峻法,重用一大批执法严苛的官吏,从而使得酷吏盛行,而刘据却主张文治天下,刘据监国时常常替罪犯平反昭雪,触犯酷吏的利益,他们常常在武帝面前诋毁太子,渐渐地形成反太子派,江齐就是其中的一位。

江齐本来是赵王的座上客,因知道赵太子丹的不伦之事惹来杀身之祸,江齐逃入京城后改名江充,向武帝告发赵太子丹的不伦行为,武帝听后大喜,他一直想找机会打击诸侯王,江充却给了他一个完美的借口。

江充不畏惧皇亲国戚的勇举让武帝刮目相看,武帝认为他刚正又秉公执法,故而武帝给了江充调动军队、检举皇亲国戚的权力,其实武帝看走眼了。

江充在赵国与赵太子丹形影不离,早就对他的不伦之事有所耳闻,然而江充却对太子丹的恶劣行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是一位耿直守法的人怎么会视而不见?只能说明江充与太子丹是一丘之貉,直到燕太子丹要置他于死地,他才反抗,确切地说他不是为了道义而为之,而是为了报私仇。

江充知道武帝喜欢执法严酷的官吏,为了邀功请赏,他专门跑到皇帝专用的驰道上去当交警,一次太子刘据派家臣到甘泉宫问候武帝,家臣不守规矩在皇帝御用车道上行驶,却被江充逮了个正着。

太子刘据闻讯以后,特地派人向江充道歉,太子刘据向江充低头,一来是不想让武帝知道自己对下属管教不严,二来是不愿让父子关系更加疏离。

江充却不吃这套,他如实向武帝汇报,武帝听后对江充大加赞赏,越发觉得江充执法如山。

其实江充是非常典型的投机分子,在他眼里只有利益没有原则,他秉公执法为的是投武帝所好,取得武帝的信任,向武帝体现自己依法治国的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充觉得自己公然拦截太子家臣车队这件事得罪了太子,现在有老皇帝袒护,太子不敢兴风作浪。但是眼看老皇帝一天天衰老,万一西去,太子即位还有自己的活路吗?于是乎江充就想找一个机会除掉太子。

受巫蛊之祸牵连,刘据进退两难

征和元年,丞相公孙贺(卫子夫的姐夫)之子公孙敬挪用公款被判死刑,公孙贺爱子心切向武帝提出替朝廷抓捕江洋大盗朱安世,来替儿子赎罪,朱安世被捕后在狱中告发公孙敬与卫皇后的女儿私通,并在皇帝御用的赤道上埋有小木人,诅咒皇帝。为此公孙贺被诛族,连卫皇后的两个女儿和卫青之子也受到牵连。

江充发现汉武帝笃信巫蛊神术,只要牵涉到巫蛊,他是六亲不认,所以他想在巫蛊之术上大做文章,来扳倒太子刘据。正好此时武帝的身体状况每况日下,江充对武帝说:陛下的病情逐渐恶化,都是巫蛊从中作梗,你是受了巫蛊之术的诅咒。

汉武帝偏信江充之言,派他全权负责调查巫蛊一案,江充开始给自己制作了一套完美的复仇计划。

第一步,他先到民间搜刮了一大批使用巫蛊之术的人,并将他们屈打成招,当时百姓是人人自危,相互诬告,受牵连者数万人。

第二步,江充矛头开始指向皇宫,他与一位巫师勾结,让巫师出面欺骗武帝说皇宫内有蛊气。武帝派江充、苏文、韩说、章赣到宫中调查,调查小组先从不得宠的后妃入手,慢慢指向卫皇后和太子刘据,江充把太子和卫皇后的寝宫刨了个底朝天,报告汉武帝说太子刘据的宫中桐木人最多,而且还发现了谋反的证据。

因言宫中有蛊气,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汉书》

汉武帝竟然相信了江充的鬼话,其实巫蛊之术很容易栽赃陷害,他可以先在犯罪现场埋好证据,也可以把小木人放在怀里,趁挖地时拿出,而且还无法查明真相。

面对江充的陷害,刘据进退两难,他只能与自己的老师石德商量对策,石德提议立即抓捕江充,定其诬陷罪,顺势将其除掉,这样一来就可以翻案了。

太子仍然犹豫不决,他想亲自面见武帝,可惜江充却死死扣住太子,不让他离开,太子刘据逼得走投无路,只好采纳石德的建议杀了江充。

父子兵戎相见,谁是幕后推手

按照常理推断,江充已死,太子应该就此罢手,到甘泉宫向武帝请罪即可,但是太子接下来的行为让人匪夷所思,他没有去向父亲请罪,而是与卫皇后商讨后,打开兵器库,调集皇后宫中卫队,释放囚犯,然后调集京城百姓,把他们武装起来发动兵变。

太子发动兵变说明杀江充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他的背后有一股强有力的反太子集团。

紧接着有一位小太监报告武帝说太子谋反,最初武帝不相信,太子忠厚老实怎么会反,于是他派了另一位小太监召太子问话,这位小太监就是平时经常弹劾太子的宦官,他出发后在外面溜达了一圈,并没有把武帝的话传达给太子刘据,回来后撒谎说太子确实谋反了,而且还要杀他,武帝这下相信了。

一位宦官敢多次诬陷太子,如果不是背后有推手,他没有这么大的胆量,可见还有一股“敌对势力”在秘密活动,这股势力很有可能是巫蛊之祸的始作俑者,江充在巫蛊之祸中只不过扮演的是马前卒的角色罢了。江充只能算一个小人物,他的胆子还没大到公然诬陷太子,撼动皇后地位的地步,只有一种可能他的背后有一股强有力的势力在推动。

虽然史记、汉书都没有明确记载负责弹劾太子刘据的几位宦官他们幕后的黑手是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线索来推断。

巫蛊之祸爆发的第二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出征匈奴,出兵前李广利对宰相刘屈氂说了一番话:

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长何忧乎。

太子刘据已死,赶紧想办法把昌邑王刘髆扶上位,如刘髆将来即位,你可是荣华富贵享不尽,李广利是昌邑王刘髆的舅舅,他跟宰相刘屈氂是儿女亲家。

在巫蛊之案爆发前,刘髆是太子刘据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随着卫子夫的失宠和卫青的失势,他们的地位相续被李夫人和李广利取代,卫家的势力也渐渐被李氏外戚派取代。

李广利是武帝晚年最重要的军事将领,而他的亲家刘屈氂是当朝丞相,将相联手可以说是强强联手。

故而谁是巫蛊之祸幕后黑手,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以李广利为代表的李氏集团嫌疑最大。

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不能妄下结论,断定李氏集团就是幕后黑手,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太子背后有一股强有力的敌对势力在秘密活动,这股势力是太子发动政变的主要原因。

太子兵变以后,汉武帝派丞相刘屈髦镇压叛乱,武帝对他说了一句话:

丞相无周公之风矣。周公不诛管蔡乎?

汉武帝把太子刘据比作春秋时间发动叛乱的管公和蔡公,他们两位都是觊觎皇位的野心家。

从武帝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太子谋反罪已经坐实,武帝对他动了杀心。

由于太子刘据的军队没有经过训练,一群乌合之众怎么可能战胜刘屈髦的正规军,经过几日的激战,太子刘据兵败携子逃往湖县,后来泄露了行踪,太子悬梁自尽。

反观历史不难发现,太子最难当,因为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清心寡欲,不觊觎太子之位。

皇储之争也是生死之争,一旦太子犯下一个微不足道的错误会被人无限放大,如果皇太子得宠那么那些野心家不敢轻举妄动,一旦太子失宠,那么投机分子会纷纷落井下石。

加之虎爸的儿子不好当,尤其是像汉武帝这类非常专制、精明的帝王,如果太子工作积极,他会觉得你是不是急于取而代之,如果工作稍有怠慢,他会觉得你无才。

一旦太子与皇帝之间的关系疏远,就给了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兴风作浪的机会,野心家就会利用这种隔阂向太子发难。

其实巫蛊之乱只是表面现象,他的背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精心策划的人目的是为了把卫氏集团连根拔起,我们不难发现死于巫蛊之乱的人几乎全属于卫青系统。

总而言之,刘据的悲剧,汉武帝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武帝晚年热衷于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对一些神神道道的事深信不疑,加之他猜忌心重,纵容巫蛊事件往不好的方向发展,让儿子屈死在自己的威严之下。

戾太子刘据是怎么死?刘据是被谁害死的?历史名人

? ? 刘据 ,公元前128年出生,是汉武帝 刘彻 嫡长子,其母是 卫子夫 卫皇后,故 刘据 有又称为称卫太子,同时,刘据也是历史上四大悲剧的太子之一,公元前91年,刘据身亡,终年36岁。那么,戾太子刘据是怎么死的?刘据是被谁害死的? > ? ? ?戾太子刘据是怎么死的?

? ?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在巫蛊之乱中被 江充 、苏文等佞臣蒙蔽,刘据起兵反抗后兵败逃亡,而后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尽。刘据之孙 刘询 继位后,为刘据追谥曰“戾”以表其冤屈,故又称为“戾太子”。

? 戾太子刘据是被谁害死的?

? ? 公元前128年,时年29岁的汉武帝刘彻诞下第一位皇子,武帝异常欣喜。为感谢上苍赐予他的第一位皇子,武帝又修建了婚育之神高禖(句芒)神之祠以祭拜之。举朝臣子亦为这位迟来十余年的大汉皇长子的诞世而高兴。武帝为皇长子取名为刘据。 > ? 公元前122年,夏四月丁卯日,汉武帝将自己喜爱的7岁长子刘据为皇太子。太子刘据稍稍长大后,汉武帝开始在群臣中为刘据甄选老师。刘据成年后,按礼制迁往太子宫。作为太子行冠礼的礼物,武帝专程为刘据在长安城南修建了一座苑囿,称为博望苑。 > ? 成年后的刘据的性格不同于他的父亲,他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武帝嫌他不像自己那样精明强干。在加上汉武帝用法严厉,任用的多是严苛残酷的酷吏;而太子待人宽厚,经常将一些他认为处罚过重的事从轻发落。群臣中,为人宽厚的皆依附太子。而用法严苛的则俱诋毁太子。由于奸邪的臣子大多结党,所以在武帝身边赞赏太子的人少,故意诋毁的人反而多。元封五年(前106年), 卫青 去世后,那些奸邪之臣认为太子不再有母亲娘家的靠山,因害怕太子即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开始竞相陷害太子。 ? 武帝晚年,以告发皇亲起事的赵国人江充因“不畏权贵”受武帝重用。 刘据与江充结下嫌隙,埋下祸根。

? 征和年间,刘据有一位叫公孙敬声的表兄弟,是其大姨母卫君孺与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凭借着母亲卫君孺是皇后的姐姐,行事骄奢不守法纪,居九卿太仆之高位,擅用北军军饷一千九百万钱。事情败露之后被捕下狱。这时,汉武帝下诏欲抓捕的阳陵人朱安世却迟迟未能归案,公孙贺便 *** 此差以赎公孙敬声的罪过。武帝答应此请。后来朱安世果然被捕成功,却在狱中上书诬告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以及行巫蛊诅咒天子之事。征和二年(前92年)春正月,抓捕丞相公孙贺,并冠以公孙贺兴利弟子宾客不顾黎民死活等多条罪名,公孙贺父子竟然死在狱中。 > ? 征和二年秋七月,江充终是将铁楸挖到了太子东宫,并得到了桐木人偶。刘据没想到自己的宫中会挖出人偶,心中惊惧,而此时武帝却在甘泉离宫中养病。 > ? 征和二年(前92年)七月壬午,刘据派遣宾客扮成使者矫诏抓捕江充,韩说怀疑有诈不肯受诏,于是刘据的派遣的宾客将韩说格杀。而协助江充办理此案的御史章赣逃出,去往甘泉行宫见武帝。刘据诛杀江充后,向文武百官发出号令说:“皇上因病困居甘泉宫,我怀疑可能发生了变故,奸臣们想乘机叛乱。庚寅日,刘据兵败,南逃到长安城覆盎门。司直田仁正率兵把守城门,因觉得太子与武帝是父子关系,不愿逼迫太急,所以使太子得以逃出城外。 > ? ? 太子自忖难以逃脱,便回到屋中,紧闭房门,自缢而死。前来搜捕的兵卒中,有一山阳男子名叫张富昌,用脚踹开房门。新安县令史李寿跑上前去,将太子抱住解下。主人与搜捕太子的人格斗而死,二位皇孙也一同遇害。

汉宣帝刘病已继位之后,为何称自己的爷爷刘据为戾太子?是怨恨吗

1.刘琚是汉武帝刘彻早年亲封的太子,巫蛊之案爆发后,皇太子刘琚遭奸佞诬陷,不能自证清白,最后自杀身亡!刘彻当时并没有废除刘琚的太子之位,而且,事后经过详细调查,弄清楚了太子是在江充等人的逼迫的情况下起兵的。所以,下了轮台罪己诏,建了思子台,有了强烈的反悔之意。

汉宣帝恢复李琚太子称号,并没有什么问题,应该说遵从了武帝的意思。至于说,追谥为“戾”,有点名不符实,我觉得宣帝有自己的难处。当然,这不是恶谥,也不是美谥,只是一个平谥而已。“戾”有蒙受屈辱或受到的贬抑 的意思。如《左传》:“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显然,这里,有这一层意思。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提到,“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这里,“戾”字也应取蒙冤受屈之意。

2.但“戾”用于追谥时是不悔前过、不思顺受、知过不改的意思。刘琚死于巫蛊之祸,《汉书·武五子传》:“故皇太子谥曰戾,置奉邑二百家。”。刘琚的谥号是汉宣帝所追,对于自己屈死的祖父,他断然不会取知过不改的“戾”意。

采用蒙冤受屈的意思更恰当与合适点。但他自己也不能昭示爷爷蒙冤受屈。否则,就是对他曾祖的全盘否定,说明了武帝是暴君才让爷爷受了冤屈,他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放在这,两种意思让聪明的读者自己取其意。

3.如果说“戾”的 象形字义,还有乖张、违背常规的意思。《说文》: “戾,曲也。从犬出户 下。”。秦小篆和《睡虎地简》都是“户”下有一“犬”形。” 。古代犬(类似如狗的动物)均从狗洞穿行,如果犬像人一样从门口出入即被视为违 背常规、不正常。

想来,宣帝联想到江充以下犯上、对太子进行诬陷是乖张、违背常规的、不正常的行为,这个也是让后来人自己意会。毕竟是自己的曾祖与祖父之间的恩怨,如果他刘询挞伐江充,显然有打了曾祖的耳光。

4.刘琚是卫子夫皇后为刘彻生的嫡长子,曾经是汉武帝最信任的儿子,武帝多次出巡都是太子刘琚监国。刘琚处理军政大事的能力 也得到了汉武帝认可。但随着英雄迟暮,汉武帝开始疑神疑鬼起来,因而晚年发生了巫蛊之祸。巫蛊之祸的始作俑者汉武帝本人,他晚上做梦,梦见有有小木头人击打自己。此梦被江充这些小人加以利用,创造了捏造事实、诬陷太子的机会。

并且还处心积虑地阻止太子跟汉武帝父子见面,太子万般无奈、迫不得已才起兵。以后仍不能自证清白,所以自杀了,因而刘据死的好冤枉啊。所以:刘询取蒙受屈辱的意思可能性更大!其它的两种释义留给后人思索!

汉宣帝刘病已继位之后,为何称自己的爷爷刘据为戾太子?是怨恨吗?

“戾”的谥号,未必是恶谥。据《说文》阐释,“戾”的原始含义表现的是动物为了通过一种特殊情境,不得不改变自己本来的状态。引申开去,就有了人在处于困境之时做出了违反原则,打破底线之事的意思,故 “戾”字应取蒙冤受屈之意。

汉宣帝的爷爷卫太子刘据被谥为“戾”,一方面表明群臣对他不服从汉武帝的行为表示难以翻案;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他当时所处的困境,理解他是在非常状态下做出了完全不符合自己性格的举动,排除了他反叛的主观性,这实际上就是为戾太子正名。而且,这样的谥号得以昭告天下,也表明他不是恶谥。于此,汉宣帝接受其爷爷“戾”的谥号,并非是因为怨恨。恰恰相反,就汉宣帝本人来说,这个谥号包含了为其爷爷平冤昭雪的含义。

“巫蛊之祸”发生后不久,汉武帝醒悟太子无意谋反,但鉴于太子与他兵戎相见的事实,以及皇权更迭之际的政治忌讳,汉武帝在其余生也仅仅为太子作了极为有限的平反工作。汉宣帝也是受“巫蛊之祸”牵连被收入郡邸狱的,卫太子的平反问题与汉宣帝的人生道路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不违礼制下,汉宣帝为爷爷卫太子的有限平反

汉宣帝经霍光的拥戴登上大位后,虽然有为其爷爷彻底平反的主动性。然而,终宣帝一朝,卫太子的平反昭雪依然是在一定限度内进行的,谈不上彻底。而且,继承制度上的规矩也迫使宣帝只能如此。大臣们都说宣帝为“孝昭帝后”、可以“嗣孝昭皇帝后”,既然是继承昭帝的基业,那就不容许他以自己的爷爷刘据为正统。宣帝之前的昌邑王被废,其中一条罪状就是:

“祖宗庙祠未举,为玺书使使者持节,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园庙,称嗣子皇帝。”

宣帝应该清楚,假如他首先尊奉自己的祖父,那是自取灭亡。另外,昭帝上官皇后是霍光外孙女,宣帝一旦尊奉卫太子,史良娣就是正统的太皇太后,昭帝上官皇后的地位势必就要降低,这恐怕不是霍光乐于看到的情形。最要紧的还在于“巫蛊之祸”中卫太子与汉武帝刀兵相向的事实,无论怎么解释都没办法超越。宣帝所能做的,只是尽最大可能地从主观动机方面为卫太子开脱罪责。

《汉书·武五子传》记载了卫太子谥号的议定过程,有司奏请:

谥法曰“谥者,行之迹也”,愚以为亲谥宜曰悼,母曰悼后。

《史记正义》将其解释为“不悔前过曰戾”,又进一步解释为“知而不改”。但实际上,这样的解释不大讲得通。卫太子死于巫蛊之祸,人已逝去,哪里还谈得上悔过与否?他是不是“不悔前过”,是不是“知而不改”,后人要作出评判,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卫太子在巫蛊之祸后还继续活在人间。否则,就犯了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强加于逝者主观世界的错误,成了毫无根据的臧否。所以,正如文章开头所述的,“戾”并非恶谥。

为卫太子正名,难免与“嗣孝昭皇帝后”的原则发生矛盾,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到霍光的利益。如果霍光表示反对,刚刚即位不久的汉宣帝不会也不能逆势而上。可以推测,宣帝为卫太子平反的举措应当得到了霍光的支持,这可能也是为了化解不久前霍光废立昌邑王过程中出现的自相矛盾的因素。

汉宣帝是昭帝的孙子辈,有孙子来“嗣孝昭皇帝后”,中间空出来一代,这在汉朝也是第一次,道理上似乎不很通。燕王之子不得立,按照班固的说法,是因为“燕刺王反诛,其子不在议中”。不过,汉宣帝的爷爷刘据不是汉武帝长子吗?不也是犯下谋反大罪的人物吗?他的孙子为什么就可以当皇帝呢?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使得为卫太子公开平反成为必然。

当然,与为汉武帝论定庙乐所引起的激烈争议相比,宣帝为卫太子平反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阻碍。其原因首先在于卫太子“无辜”,田千秋“讼太子冤”,壶关三老茂上书陈情,汉武帝“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天下闻而悲之”。可见,对于卫太子“反叛”之事,社会上弥漫着普遍的同情心态。

其次,汉宣帝是在礼制范围内处理卫太子平反问题的,坚持了“制礼不逾闲”的原则。也就是说,汉宣帝为祖父平反并没有突破相关仪节的限制,他是在不否认昭帝正统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地为祖父正名。后来的汉哀帝在继承成帝正统的情况下,又尊其亲生父亲定陶恭王为恭皇,尊祖母傅太后为帝太太后,与太皇太后并立,结果引起朝臣的纷议。参照此例,就能体会到汉宣帝“制礼不逾闲”的做法,易于为群臣所接受。

其三,卫太子平反是汉宣帝、霍光树立“武帝正统”的重大步骤。给武帝议论庙号的时候,公卿纷纷声言“此诏书也”,与盐铁会议时对汉武帝评价负面占优的情形相比,朝臣分明是向相反的立场一边倒了。他们显然明了当时的情势:树立宣帝的正统地位是皇帝本人与霍光的共同追求,他们也能感受到为卫太子平反与树立武帝正统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他们对卫太子平反之事不持异议。

综上,“戾”这个谥号是汉宣帝在不违背礼制的前提下,为爷爷刘据正名的无奈选择,而非是因为怨恨。

刘据性格温和没有谋反之心,汉武帝为何要逼死亲儿子?

刘据性格温和没有谋反之心,汉武帝为何要逼死亲儿子?汉武帝不仅仅是一个父亲,还是一个皇帝,任何威胁到他的统治的人都很难有好结果,况且当时已近老了,所以更加担心自己的统治出什么问题,再加上谗言入耳,刘据也确实起兵了, 汉武帝误会自己儿子谋反也在情理之中, 震怒之下也只是发兵捉拿太子, 在以为儿子谋反的情况下,也并没有下令说过要杀他, 太子刘据是在自己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杀身亡 ,汉武帝也并没有要太子非死不可的意思。

被称为太阳神的主,确实是历史上最有能力的主。他精力充沛,他不接受,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他都会破坏网络。这些是她独特的个性特征。这种傲慢真让人上瘾。除此之外,他最终还是作为赢家活了下来。然而,从“王为轻,国为次,民为重”的角度来看,刘鞠是汉武帝的继承人。后来,汉武帝强迫他自杀。他死后,汉武帝建造了一个“思考子宫”来表达他的痛苦。

汉武帝和他的儿子刘炬也是如此:当然,不能说刘哲,一个敏捷果断的国王,非常强壮,不能收回他所信仰的九头牛。但他的长子刘菊和他的父亲并不完全一样。王子从小就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他慷慨仁慈。在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建立了他的长子刘,谁是七岁,作为太子。从那以后,他一直被培养成接班人。邀请最好的老师来见他,让他与客人交往。拥有一生中最耀眼光环的刘钜王子——伟人中第二富有的一代——生活并不轻松。成为第二代富人,特别是想成为接班人的第二代富人,实际上是一项技术工作。

原来刘炬曾派使者到甘泉宫迎接武帝。信使驾着马车在路上疾驰,恰巧被蒋冲发现。奔腾之路是天子的帝王之路,所有的官员都无法引领它。于是蒋冲拦住了刘炬的信使。当刘炬是王储时,你不能像其他人那样跳上跳下。你极度敏感的父亲很容易认为你想要攫取权力和提升,你不能整天装死和积累资本。你聪明而有权势的父亲很容易讨厌你的不作为。刘炬对待这件事最根本的错误是,他总是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对自己最重要的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28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