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康熙嫁女儿换取平安是真的吗,历史上有没有这件事情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0 10:03:47

康熙嫁女儿换取平安是真的吗,历史上有没有这件事情

还不知道:康熙嫁女儿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中国历史上好几百个皇帝当中,康熙绝对称得上是千古一帝,这主要表现在了他诛杀鳌拜、平吴三桂、收复台湾以及三征葛尔丹的伟大功绩上。

在影视剧《康熙王朝》中,葛尔丹的势力与日俱增,直接威胁到了大清帝国,但由于大清国常年征战,军民皆惫,正是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出于时局的考虑,康熙不得已将自己心爱的女儿蓝齐儿下嫁给了葛尔丹,以此来换取长达10年的和平。

可怜的蓝齐格格原本有她自己的心上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父亲康熙皇帝也有意撮合二人,无奈葛尔丹在进京朝觐的时候看中了她,并向康熙提了亲。

康熙本就颇为忌惮葛尔丹的势力,心中早就盘算着征讨的计划,但碍于当时国力,该计划也只好作罢,心想既然葛尔丹有意娶自己的女儿为妻,那么至少在短时间内两者之间是不会发生冲突的,这也好为大清国军备的休整提供喘息之机,于是便答应了葛尔丹的请求。

蓝齐儿虽然极度不愿意,还找了祖母孝庄太后哭诉,但在太后的劝说下,她最后还是踏上了前往蒙古的旅程,因为她也开始意识到作为皇室的子女,自己的命运本就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既然无法掌控,那就只好坦然接受。

不过葛尔丹也是真心喜欢蓝齐儿,蓝齐儿嫁给葛尔丹之后生活得也很幸福,慢慢地在心里接受了葛尔丹,生下了两人爱情的结晶阿密达。一晃十年过去了,大清国力已然具备了攻打葛尔丹的实力,而这十年来,葛尔丹的势力同样得到增长,他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作为杰出的政治军事家的康熙又怎能不知道呢?他一声令下,大清帝国全军出击,开启了三征葛尔丹的序幕。

两军交战,互有胜负,但实力更胜一筹的大清慢慢在角逐中占据了上风,葛尔丹节节败退。这出岳父讨伐女婿的戏码,被夹在中间的蓝齐儿心里可谓五味杂陈,她孤身一人闯入两军阵中,乞求双方停战议和,但不论是自己英明神武的父亲,还是已经杀红眼的丈夫,都不愿就此罢手。

最后,大清拿下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可作为敌对方的葛尔丹没能保全性命,蓝齐儿亲眼目睹了丈夫被自己的哥哥胤褆杀死,当康熙提出带蓝齐儿和阿密达回京城的时候,蓝齐儿毅然拒绝了父亲的好意,表现出了“生是葛尔丹的人,死是葛尔丹的鬼”的态度和决心,康熙叹了口气,他意识到自己征服了葛尔丹,同时也失去了蓝齐儿。

影视剧中,蓝齐格格的遭遇令人心疼,她成为了政治外交的牺牲品,这种命运无常的即视感很强烈,观众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无助和悲恸。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出事么?答案是没有的。

蓝齐格格在历史上有她的原型,那就是荣宪公主,与影视剧里边的一样,乃是康熙皇帝和容妃所出,而且备受康熙皇帝的喜爱,原本只有皇后的女儿才可以封为“固伦公主”,其它妃嫔所出只能是“和硕公主”,但荣宪公主乖巧懂事,知书达理,康熙很是喜欢,就破格封授她以“固伦公主”的头衔。

当然,荣宪公主跟剧中的蓝齐格格一样,也是政治联姻的工具,她嫁给了当时蒙古巴林部的大汉乌尔衮,而且夫妻之间都非常恩爱,相敬如宾。她没有蓝齐格格的悲惨遭遇,该部落与大清帝国的关系非常友好,康熙不时会去看望自己的这个女儿,身为女婿的乌尔衮还特地建造了一处行宫以供父女二人相见。这种父女间的亲情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尤其是在帝皇之间,那是相当罕见的。

乌尔衮不像葛尔丹那样战死,他和荣宪公主相伴了一生。荣宪公主活到了56岁,那时已是雍正年间了,在她死后,雍正还派人为她制作龙袍寿衣入殓,待遇之优厚,非一般贵族可比。所以,历史上的蓝齐儿,也就是荣宪公主,观其一生,还是过得比较幸福的。

关于节日风俗的作文

节日习俗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各地同胞欢度元宵节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舞龙灯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民间传统节目——舞狮子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元宵节“走百病”求安康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元宵节代表性事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3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