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汉朝后期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我们都知道,汉朝时期,曾经出现许多贤明的君主,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贤明统治,汉朝曾经还出现过繁华的时期,但也因此最终走向了分裂。为何实施这些贤明的策略会产生这样截然相反的结果呢?我们先从秦朝灭亡的原因说起。
秦朝为何灭亡呢?可以说是秦始皇的暴政统治,最终引起农民的反抗。这其中带领的人便是刘邦和项羽。而这两人竞争皇位时,为何是刘邦最终获胜呢?其实我们都知道刘邦并没有很强的才能,他能够建立自己的政权,也是因为自己培养了得力的助手,要不是这些得力的助手,刘邦的实力与项羽相比,肯定会败在项羽手下的。就这样,刘邦便顺利登上皇位,建立了汉朝,开始实施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措施。
不过,刘邦能够把朝廷大业管理好,其实也是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刘邦为了避免像秦始皇那样暴政,便在政策十分民主,很好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避免了汉朝走向灭亡,为汉朝后期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刘邦不但在政策上实施有利于民心的政策,在思想上也是极力的推崇儒家的思想文化,主张仁和德,这也深深地影响了汉朝的后代子孙。但是在刘邦去世后,汉朝进入了一段黑暗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终于迎来了一位贤明的君主汉文帝。汉文帝继续实施了像刘邦一样开明的政策,稳定了汉朝的统治。这样,汉朝的发展才能够走到了最繁华的时期。到了汉武帝统治的时期,汉朝进入了最繁华的阶段,可以说,这主要得力于汉武帝贤明的统治。这时期的思想也是极力推崇儒家的思想文化。只有这样,汉武帝的统治才能深得民心,大大推动汉朝经济的发展。这样,百姓们生活富裕了,自然就十分幸福和满足了。
虽然这些贤明的思想会帮助到汉朝后期的统治,但是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因为这些贤明的政策并不是符合每个时期的,毕竟我们知道,好的方法也是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条件来选择的,并不是每个朝代都适合的。而在汉献帝统治时期,就是因为汉献帝十分民主,放纵这些大臣们夺取兵力,导致汉朝被这些大将们分割开来,最终汉朝进入分裂的时期。
如果不是因为君主十分贤明,汉朝也不会落到分裂的结局。为何会产生这截然不同的结果呢?我们不是都说一个国家能够繁华昌盛,主要是因为君主十分贤明,并积极管理政务吗?为何在汉献帝时期,因为君主的贤明,反而把汉朝推向灭亡呢?其实,这主要是汉献帝统治的那个时期,有许多人因为君主的贤明,便早早掌握朝廷的重权。试想一下,要是这些人已经可以奋起反抗的话,那为何还要服从君主的安排呢?也正因为这样,这些人才能够把汉献帝的统治推翻,汉朝才会走向分裂。
因此,汉朝的君主不管在前期还是后期,都是十分贤明,但也正因为贤明,最终会出现一些反抗的人士来推翻王朝的统治。因此,每个朝代的君主,要实行什么政策,一定要根据当时朝廷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合实行贤明的政策。这也是应正了一个成语“实事求是”。朝廷的君主无论实施什么策略,一定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中国古代的王朝大多都是盛极必衰,只有汉朝在自己很强的情况下灭亡的,这都是因为汉朝的皇帝未成年的太多,有9位皇帝都是年龄没有超过15岁的,虽然经过特殊教育,但年龄小也是管不了一个偌大的王朝的。
自从汉武帝开始决定攻打匈奴,汉朝的军队几乎无可匹敌,周边的国家没有一个是不信服的。即使是在东汉末年,汉朝即将走向衰亡,可是汉军的气势依旧无可阻挡。可是东汉皇帝大多活不过40岁。东汉共有14位皇帝,可是活过40岁的皇帝只有3人,分别是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献帝刘协。其余11位皇帝都没超过35岁,更是有3位婴儿皇帝。
东汉皇后很多没有自己的孩子。在古代王朝实行王位世袭制,主要以皇后所生嫡长子为主,而皇后的弟子是要被立为太子的。可是在东汉却是例外,除了刘秀是金戈铁马的奋斗,其他13位皇帝都是子承父业,在这些皇帝里只有2人是皇后所生。
古代的女子是很少有会治理王朝的,小皇帝又不会管理天下,这样的皇帝既无实权,也没有羽翼,只能是依靠于外戚主政,宦官四起。比如汉和帝对窦氏外戚,汉顺帝对阎氏外戚,汉桓帝对梁氏外戚。整个东汉王朝,长期处于两种势力的对峙,经过长时间的内耗,虽然汉朝军队的战斗力依然强悍,可是体内已经腐败不堪。汉朝之所以强亡,是因为祸起萧墙,不得不亡。
刘秀重新建立起了汉朝的统治,是为汉光武帝。因为他建都洛阳,故而史学家称他的汉朝为东汉朝。汉光武帝所倚靠的统治集团是一个以南阳豪强为基干的豪强集团,这个集团一开始就呈现出严重的兼并性和割据性,因此在东汉前期,朝廷只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权。到东汉后期的时候,豪强集团的争夺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无限的灾难,农民被逼最终爆发黄巾军大起义。而由于起义的失败,导致 社会 进入大混乱的分裂时期。
东汉时期的政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叙述。
首先是东汉前期——汉光武帝至汉章帝的六十四年。
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他便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自26年至38年,一共下了七次诏书释放官私奴婢,这显然含有进步的意义,使残暴的奴隶主有一定的顾忌。而自53年到79年,朝廷发给鳏寡孤独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贫民粟三斛或五六斛前后共十次,平均每三年就发一次救济粮,主要也是为了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汉光武帝的措施是有一定作用的,害怕农民再次起义的地主阶级也并不反对。
但是在解决土地问题上,汉光武帝却完全失败了。36年,全国统一,39年,光武帝下诏查实田地与户口数目。豪强霸占大量的土地,但官员忌惮,不敢查问。而对于广大农民和一些缺少势力的地主,官员却以查田为名进行大肆讹诈,逼得全国农民和某些地主到处起兵反抗。而汉光武帝面对这样的情况,自然也不敢咄咄逼人查问豪强,于是只能追究手下官员的责任,将一些官员下狱处死,以平民愤。此后,东汉朝廷完全向豪强势力屈服,不再查田地和户口的数目。
西汉的地主阶级分为无市籍和有市籍两种,无市籍的地主有做官吏的权力,而有市籍的地主则不能做官,甚至在法律上也是不许占有田地的。从实际的政治地位上来说,无市籍豪强处于最上层,最高级是贵族和大官僚;而有市籍豪强则是豪强中的下层,它的最高级是大商贾。政治上,上层排斥下层。但是经济上,他们又有共通点。
之后是东汉后期——汉和帝至汉灵帝的一百零一年。
东汉时期,朝廷最高的官称为三公,即太尉、司徒和司空,但是这三公却并没有掌握实权,只是给那些有资望的大臣所享受的尊荣罢了。宫内设有许多宦官,负责传达皇帝的口诏,以及阅览尚书所呈的文书。到东汉后期的时候,一些深受皇帝宠信的宦官便开始从外戚手中夺取政权,指挥尚书们发号施令。这些宦官都是无赖凶狡之人,他们夺得政权之后就成了有市籍地主,也就是下层豪强的政治代表。
士人是无市籍地主中的一个阶层,东汉后期逐渐从外戚为代表的上层豪强里分化出来,成为一个官僚集团,处于外戚和宦官两种势力之外。它的政治代表是士人出身的三公和大名士,在政治上,它较为倾向接近外戚集团,反对宦官集团。它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魏、晋和南北朝的士族。东汉后期的政治,从统治阶级方面来看,无非就是外戚、宦官以及官僚集团间的活动、冲突与变化。
88年,汉章帝死后,十岁的汉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听政,外戚窦宪总揽大权。窦太后临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让盐铁的权力,以此来换取豪强对窦氏政权的默许。这个举措使得豪强财力大增,随之增强的,还有政治上的野心。那些一直被排斥的下层豪强们不再愿意屈服,开始要求参与政权。这是东汉后期黑暗政治开始的一个信号,国家衰弱,豪强却拥有坚强的武力,最终酿成东汉末年 社会 空前大破坏的军阀混斗。
92年,汉和帝与宦官郑众密谋杀了窦宪,窦家失势,郑众则因功封侯,宦官从此参与政事。105年,汉和帝死,十三岁的汉安帝于107年继位,邓太后临朝,宦官和外戚并用,表扬儒学,尊礼三公,将官僚集团从外戚中引出来。121年,邓太后死后,汉安帝结合一部分宦官诛杀邓家人,宦官再次得势。125年汉安帝死,幼童北乡侯继位,阎太后临朝,阎显掌大权,诛杀了汉安帝所宠信的宦官。几个月后,北乡侯病死,宦官孙程等十九人诛杀阎显,立十一岁的汉顺帝为帝。十九人都封了侯,宦官势力进一步增大。144年,汉顺帝死,146年,十五岁的汉桓帝继位。梁太后临朝,梁冀掌大权。梁太后平衡三方势力,使三个集团各行其是,梁家政权因此保持了将近二十年。159年,汉桓帝集合一批宦官杀死梁冀,又诛杀了梁家重要的党羽,使得朝官几乎都空了。此后直到167年汉桓帝死,八九年间宦官的势力几乎达到了独霸朝政的地步。
167年,汉桓帝死,十二岁的汉灵帝继位,窦太后临朝,窦武掌权。窦武召集陈蕃、李膺等人准备诛杀宦官。168年,宦官杀了窦武、陈蕃,又诛杀所有窦、陈派的朝官,宦官势力达到了最高峰。此后,汉灵帝大兴党狱,对士族进行残酷的打击与排斥。为了彻底排斥士族并满足自己的贪欲,汉灵帝和宦官们开了一个叫做西园的官员交易所,标出官价公开卖官。而买到官职的官员们一到任就开始大肆搜刮,民不聊生。184年,农民被迫进行黄巾大起义,虽然很快遭到了镇压,但农民依然四处起来反抗。宦官中有些人惧怕,暗中投降,有些则纠集同党准备退避。汉灵帝感到孤立,于是下诏重新起用士人,开始亲近士族。士族们再次得势,他们仇视宦官,但更仇视农民起义,看到汉朝岌岌可危,这些士族纷纷组织武力,等待着群雄割据的时机。
189年,汉灵帝死,皇子刘辩继位,何太后临朝,何进掌权。屠户出身的何进企图倚靠强大的下层大豪强董卓来诛杀宦官,不料宦官抢先一步杀了何进。士族大豪强袁绍起兵歼灭了全部宦官。董卓引兵到洛阳赶走了袁绍,废了皇子刘辩,杀死何太后,立汉献帝。外戚和宦官势力一并消灭了,东汉的朝廷实际上也已经走向终结。豪强们公开进行着武装混斗,黑暗的东汉后期也转入了 社会 空前大破坏的分裂时期。
东汉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西汉时期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尤其是手工业,有很多重大的发明,在东汉以及三国时期的史书里都有所记载。
首先我们来看与人民生活关系最紧密的农业。
牛耕——西汉后期,黄河流域已经开始用牛来耕田,到东汉时期,牛耕在农业中就更加重要了。牛耕法的推广十分缓慢,但依然逐渐推进。东汉时期的水利很少有创新,大抵来说就是修复了西汉旧渠,但依然记载着一些卓越的水利工程家,如王莽时期治理汴渠的王景。
总体来说,东汉时期的农业技术比起西汉,是进步很多的。
自汉光武帝到汉和帝,户口数目一直持续上升,垦田自然也随之而扩大。东汉时期户数一般在千万户左右,而垦田数目一般在七百万顷左右。垦田在汉和帝时达到了最高峰,户数在汉桓帝时达到了最高峰。
除此之外,手工业方面的发展也不容小觑。
两汉时期学校很发达,经学又极其烦琐,士人们录写大量经传师说。当时,竹简很重,缣帛又昂贵,纸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了。到105年,即汉和帝元兴元年的时候,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到建安时,左伯能作纸,精细有光,造纸术又再次前进了一大步。
另外,瓷器、铁钉、织花机的出现,煮盐、铸造等技术的改进,都显示出了东汉时期手工业和农业的进步,继而也推动了工商业的发达和城市的繁荣。东汉时期,洛阳与南阳就是最大的两个中心城市。
但是, 社会 生产力的提高并没有改善生产者本身的生活,而是使得富人越发集中了大量的财富。物质生产的发展促使更为强暴的豪强力量产生,而这种力量又反过来阻碍了生产,甚至摧毁生产,同时对进行生产的劳动人民也造成深重的苦难。而这些事情的根源只有一个,就是豪强所具有的兼并性和割据性。
东汉后期越来越黑暗的政治逼得广大农民越来越无法生存。从汉安帝时开始,农民就四处发动武装起义。但虽然朝廷腐朽,东汉的豪强却是有强大武装力量的,所以起义军很快就被统治者镇压下去了。
佛教在东汉后期逐渐流行,这就给了某些人创立宗教的启示。这些人将方士的神仙术与《老子》书中提到的神秘话语结合起来,将神仙术改造成为道教,方士则改称为道士,而哲学家老子也被改装成为道教的教主。以方士神仙术为本质的道教经过了汉桓帝的认可,成为公开的宗教。
张角的道教叫做太平道,大约是太平青领道的一派。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手执九节杖画符诵咒,给那些病人符水喝,让他们跪拜忏悔自己的罪过,治好了的就算是信道者,那些没治好的就说他们不信道。十余年间,八州信徒多至十万。184年,张角发出了动员起义军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但不料在起义前一个多月,张角的一个弟子却反叛了,向汉灵帝告了密。张角和两个兄弟张宝张梁立即发动起义,烧官府,杀官吏,各地主州郡长官纷纷逃走,各地的黄巾军纷纷响应,震惊了整个统治阶级。
除了太平道之外,还有五斗米道。五斗米道的教主张鲁依靠益州割据者刘焉的势力占领了汉中。张鲁自号师君,普通的信徒则叫鬼卒,普通的官员们叫祭酒,大官员就叫治头大祭酒。张鲁在汉中将近三十年,使得汉中成为当时最平静的地区,许多关中人士纷纷逃来避难。215年,曹操攻打汉中,张鲁主动投降,曹操以礼待之,封他为万户侯。此后,五斗米教主要在统治阶级中流传,被看做是正统的道教。而张角的太平道则在民间秘密流传。
在黄巾军失败以后,河北农民也纷纷起义,这些起义军泛称为黑山军。后来黑山军与袁绍大战数次,被袁绍陆续消灭。其中一众张燕投降了曹操。虽然黄巾军和黑山军最终都被统治阶级战败了,但黑暗的东汉朝廷也被推翻了。
一
强盛而亡国并不奇怪。
先看两句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虽大,好战必亡。
说汉朝因强盛而亡国,原因就大概出于后一句。
在中国历史上,打仗真正的困扰,倒还真不是军事,而是后勤。
比如汉朝,首先说粮食,当时没有袁隆平,种子质量不好,没有化肥农药,所以产量低。为了应对战争所需,就要许多农民去种地。还要看天吃饭,如果老天不保佑,就收成不好。
好不容易把粮食收齐了,你也不用得意。运送粮食又特别麻烦。根据史料记载,路上的损耗特别大,又容易被敌人抢劫,加上运输的人要吃,真正到前线的粮食百不余一。所在东汉在西域都护府只能保持二千人的队伍。
打仗还需要其它东西,比如,战马,军衣,马料,药品等。
每打一场,就要准备物资好几年。
所以汉武帝和匈奴的战争,把全国经济打垮了。年轻人死的死,伤的伤。没死的人也没饭吃,商人和手工业者被征收重税,日子也不好过。晚年的汉武帝看到这一切时,就下了轮台诏书,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罪已诏,把这一切的责任算到自己头上。
也就是说汉朝从建国到汉武帝时,近百年的积累,让汉武给打没了,汉朝从此转盛为衰,江河日下。
可以说,是汉武帝和匈奴的战争拖垮了汉朝经济。
二
我们看看明朝是如何处理与北部少数民族战争的。
许多朝内的文官天天站在政治正确的立场上喊打喊杀,反正他们又不上战场,不会死。说不对北方少数民族开战,就是灭明朝中央志气,是要被人骂的,这责任担不起。
但明朝中的明事理的大臣,都会置之不理。
因为少数民族是部落制度,因而部落之间关系往往不和,只要挑拨离间,他们就会打起来。明朝官兵在中间边打边拉,就基本摆平了。
如果开战,就会逼他们团结起来。就算能打胜,也统治不了他们的地盘,他们还会卷土重来。最重要的战争支出太大,容易把国家经济拖垮。
少数民族在正常情况下,最多把边境线上的地方抢没了,只是局部地区问题。
如果因为一场战争,把国家经济拖垮了,就有可能会亡国。
况且如果打败了,后果更严重。
东汉末年为何会天下大乱,原因有很多:直接原因是“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进朝堂”!董卓进京,独揽大权,擅行废立之事,引起各地诸侯不满,所以导致关东诸侯组织联军讨伐董卓,从此天下大乱!
但真正导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还不是何进或董卓,而是汉朝宗室刘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
没有刘焉建议设“州牧”,就没有各地“诸侯”的出现。以前的大汉十三州各州设“刺史”一名,刺史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平时的权力并不太大。而“州牧”则总揽一州的行政军事财政大权,和唐末各地的节度使差不多。各州的州牧就是事实上的藩镇。州牧权力大了,自然会滋生野心。所以即使没有“董卓进京”,东汉的天下早晚也会大乱的。在朝廷衰弱,没有强大武力镇慑的情况下,天下从来不缺乏野心家。
刘焉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刘焉身为汉室宗亲,理应是最忠心的。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刘焉做了益州牧之后,就立刻派遣张鲁占据汉中,切断了朝廷通往益州的道路。然后进一步对内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初平二年(191年),刘焉更造作乘舆车具(天子所用的车架)千余辆,欲称帝。荆州牧刘表上言朝廷,称刘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意指其图谋不轨)"。
内轻外重的局面一旦成形,基本上很难扭转,因为地方实权派军阀们坐收了渔翁之利,把黄巾大乱重创东汉政府当做发展自己势力的机会,并占尽先机,无论是在对中央权力的争夺上打岀的诛灭宦官的口号,还是在地方上扩充地盘军备的实际动作,都十分成功。
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其他朝代能够像东汉末年这样,内轻外重的局面如此不可收拾。中国其他时代的“内轻外重”,更多的是地方实力派依靠自己在地方的军事实力,不听从中央号令,并胁迫中央政府授予他们更多的自治权力,可是东汉末年的内轻外重,则是全方位的,地方实力派不但可以不听中央号令,而且可以对中央政治生活进行极大的干预,甚至废立皇帝。历史上可以和东汉末年这种内轻外重局面相提并论的就是日本的战国时代各路诸侯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连年恶战,朝廷却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
由此可见,动乱天下的,是黄巾军。而祸乱天下的,则是刘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6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齐妃有多受宠奈何因子女教育问题而失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