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独掌大唐宰相权位十九年的李林甫。
李林甫出身李唐宗室,是唐高祖李渊堂兄弟李叔良的曾孙。他从小不好学习,喜欢游乐玩耍,导致文化底子很差,当宰相时也闹过不少笑话。有一次,他一个亲戚生了儿子,李林甫写了贺函,上书:“闻有弄獐之庆”。古时将生男孩称为“弄璋”,意思是男孩长大以后执璋(玉器)为王侯。李林甫却把“弄璋”错写为“弄獐”,惹得满堂宾客掩口窃笑,后人因此称李林甫为“弄獐宰相”。
虽然学问功底不怎么样,但李林甫的社会大学读的很精,善于揣测人心,巧言善变,投人所好,总能把他想要巴结笼络的人搞定。他初入官场时,就特别注意结交皇帝身边的宦官宫女,从他们那打听皇帝关注的事,提前准备好说辞,一旦皇帝有问,他总能回答得让皇帝很满意。他对皇帝宠信的妃子武惠妃、宦官高力士特别巴结,靠着他们在皇帝面前不停地说好话,他也越来越得到玄宗李隆基的关注。
唐玄宗朝宰相李林甫
皇帝关注是第一步,关键还要让皇帝喜欢自己、信任自己,这方面善于“揣测圣心”的李林甫技高一筹。有一次,李隆基想从东都洛阳返回长安,当时正值秋收季节,有大臣担心皇帝西行可能会耽误农时,就劝皇帝等到冬天再回京。李隆基嘴上答应,但心里不舒服。李林甫深谙圣意,私下对李隆基说:长安洛阳就像陛下的东西二宫,您在两宫往来,还要选择时间吗?如果怕误了农时,免了沿途州县的赋税就好了。一席话把李隆基说的大喜,心想还是李林甫体谅自己,当日便命人安排回京事宜。
唐玄宗宠妃武惠妃
李林甫对皇帝、对有用的人极力巴结,但对没用的特别是对自己有威胁的人,那是表面和善,言语动听,背地里却经常使绊子、下刀子,世人都称他是“口有蜜,腹有剑”。他府中有一个名为月堂的屋子,每次要构陷别人时,他都要在屋中苦思中伤之法。如果他高兴地走出来,那就意味着有人要家破人亡。后来李隆基这样评价李林甫:他妒贤嫉能,无人能比。”给事中裴士淹问:陛下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让他当这么久的宰相?李隆基默然不语。
李隆基的默然不语里,估计也包含着他在某些方面对李林甫的认可。客观上讲,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如果是一个一无是处的草包,那说明英明睿智的李隆基眼睛瞎了。《旧唐书》上评价李林甫“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这可以看做是对李林甫政务能力的一种高度概括,他对皇帝布置的工作,那是雷厉风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包括在财税改革、法制建设、兵制改革方面,李林甫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李林甫还有一手挺让人佩服,就是让那些桀骜不驯的胡人将领在他面前服服帖帖,不敢造次。一代枭雄安禄山平日里飞扬跋扈,对朝中大臣多有轻慢,但却唯独忌惮李林甫。他曾对身边人说:“我安禄山出生入死,天不怕地不怕,当今天子我也不怕,只是害怕李相公。”李林甫对付安禄山的手段,就是揣测准他的心思,不等他说,就把他想的全说出来了,让安禄山震惊不已,进而畏惧慑服。
当然,正是由于李林甫对胡人将领的放任使用,让他们各镇一方,逐渐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势力集团,在他死后终至爆发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大唐由盛世转向衰败。
《长安十二时辰》中林九郎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宰相李林甫。
虽然剧中的李林甫高居相位,威风赫赫,但历史上真实的李林甫文化水平并不高,正因如此,李林甫一开始不过是个千牛直长。这个职务在唐代就是个妥妥的基层官员,然而,这份不起眼的工作还是李林甫靠着他庞大的家族关系才能获得呢。
李林甫的曾祖父,是李渊的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说起来,眼下当政的李隆基跟李林甫也算得上是亲戚。靠着这样的人脉,李林甫没参加科考就做了官。这样的为官“捷径”让科举出身的官员们深感不满,李林甫由此再无加入文官集团的可能。
李林甫明白,若想官场中发展,他必须找到支持自己的势力。好在李唐宗室的出身,让李林甫从小耳闻目染了不少政治事件,从玄武门的血色夜空再到李武相争,无数的刀光剑影培养出李林甫察言观色的好本事。靠着这门手艺,李林甫很快在官场崭露头角,并且在身边聚集了一帮支持他的人马,这股势力被称为干吏集团。
尹铸胜首次回应了 “林九郎坐着演戏”的缘由: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林九郎是大唐右相,他位高权重,跟太子党争权,将权谋欲望深埋心底,表面和善亲切,实际擅弄权术。林九郎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原型是大唐宰相李林甫,也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任职宰相时大权独揽,成语“口蜜腹剑”说的就是他本人。
基于这种人物设定,在尹铸胜看来“场景单一”的原因可以理解为:“历史上李林甫当时权倾朝野,为了避开一些危险,最后搬到府内去办公。
其实原作中的府邸有包括正厅在内的很多开放式空间,但也许基于拍摄成本的考量,导演曹盾最终把林九郎的戏全部放在了花房之中,以至于现在网上很多人就开玩笑说尹铸胜坐着把戏演了,看到类似评论,我觉得非常有趣。”
尹铸胜坦言其实一直坐着的戏不好演:“以前出演很多角色可以到处走动,哪怕一个转身,都是表演上的一种手段,就犹如我们经常与人交流时,手势跟语言是同步的。表演过程中演员都会需要寻求一个支点,坐着演戏其实并不轻松。”
尹铸胜说自己看网友调侃的时候也觉得很有趣,比如有时候很随意的一个抱腿式坐姿,就被网友调侃成“右相少女坐”:“我自己也觉得很好笑。其实过去我们夏天在地上铺凉席,很多人坐累了都是这种姿势。为了找到表演的支点,我也在不断地改变方法。”
李林甫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曾深得唐玄宗的信任。但这个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朝廷重臣,在大权在握之后做了很多错事,这也是他被别人记恨的原因。
在朝为官,结党营私是重罪,在李林甫凭着唐玄宗的信任,在朝廷里一手遮天,勾结党派,陷害他人。李林甫为了维护自己的宰相权力,做了不少陷害朝廷重臣的事情。当时他拥护皇子李瑁为太子,但最后唐玄宗将东宫之位给了李亨,李林甫小人之心,害怕最后太子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开始对李亨身边的忠臣下手,并陷害了一个个欲劝阻、揭露他罪行的大臣。前太子在他的阴谋下被贬为庶子,杨慎矜在他的挑拨之下被灭族,有忠良之士想要揭发他,罪状还未呈给皇上就被他杖毙。
除了在朝廷为非作歹、陷害忠良外,李林甫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催生了安史之乱。我们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么一个盛世王朝覆灭,跟很多贪污腐败的佞臣分不开,李林甫便是其中之一。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相权,轻视朝廷其他有才的人,反而重用少数民族的将领。在他的有心栽培之下,很多蕃将的实力上升,成为安史之乱的隐患。
李林甫这个人,虽然晚年被唐玄宗疏远,但他是当时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做了很多恶毒的事情。一直到他病死后,被人诬告谋反,唐玄宗开始审查他的案子。他的同谋后代被贬,自己棺材被破,最后落得个庶民之位。
李林甫为了守住自己的相位和自己的前途,故意向唐玄宗提起任用少数民族将领为节度使的建议,最终使大唐王朝由荣耀走向前途暗淡无光。
首先,李林甫开始接触朝政是有征兆的。历史记载可知,唐王朝最繁盛的时期就是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当时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但随着时间的消磨,唐玄宗对于朝中之事开始懒散,懈怠,而且越来越偏向于谄媚的话语,越来越偏离先前重贤远佞的原则,这就给了李林甫上位的最好时机。李林甫心性充满邪恶,没有真才实干,位于宰相的高官,由于当时政策的原因,宰相要求设有十位,为了自己的利益,李林甫将自己的同伙推上位。而他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简单,让这些人听命于他,便于控制。
之后,李林甫便使用相同的手段,提拔了多位自己的人身居要职,目的昭然若揭,一方面想要把握朝政,另一方面即使阻止有能力的人上任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后来,李林甫就开始向唐玄宗献计献策,也就是这个影响了后来唐王朝兴衰的计策。李林甫献策的原因依旧是为了自己的地位,为了防止塞外驻守的将领回归从而威胁到他,就花言巧语的说服玄宗,任用少数民族的将帅成为节度使,并谗言说这些人出身卑微,又没有援军,不会轻举妄动的,而且为人忠厚老实。
再然后,这些少数民族的将领因为有官位加身,手中也有将士,而且有了自己的领地,就开始脱离王朝控制,慢慢的形成了割据藩镇的局面。而且最不幸的是,当时的玄宗已经被蒙蔽很深,相信了李林甫的以诚相待,和平共处的策略,对那些节度使不加管教,甚至还答应这些人的无理要求。之后随着各个藩镇的势力凝聚,一场象征着大唐由繁盛走向衰弱的动乱开始了,也就是闻名历史的安史之乱。
综上所述,李林甫的这条计策让唐王朝走向了衰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6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