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项羽不称帝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兵至潼关,见刘邦闭关拒守,勃然大怒,悍然破关,驻军鸿门,磨枪擦剑,准备送刘邦上西天。刘邦知道玩出火了,采纳了张良的建议,亲赴鸿门,诚恳地表示愿接受项羽处置天下大事。见刘邦已经服软,项羽当仁不让,兵入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如何收拾天下乱局,摆在项羽面前的有三个选择:第一,仿周天子选择王业称王;第二,仿秦始皇选择帝业称帝;第三,回归诸侯选择霸业称霸。
如果仿周天子选择王业称王,项羽不过是楚怀王属下的一个上将,首先在名义上他就做不了天下的“共主”,而由寸功未立的楚怀王来做天子又是他不愿看到的,所以这条道路行不通。
如果仿秦始皇选择帝业称帝,项羽只能自取灭亡。要知道,当时关外盘踞着旧诸侯和新兴势力,他们有的是秦末起义时因贵族身份被立起来的王,有的是趁乱聚集起来的势力。而天下大部分地盘掌握在他们手中,项羽所能控制的不过关中一地。但关中一地又聚集大量诸侯,这些人各有势力和军队,项羽的40万军队大部分是由这些诸侯军组成的。此外,还有大批灭秦功臣,在功绩之外各有独立的势力和军队。项羽以怀王臣子的身份,仅有区区数万完全听命于自己的楚军,如果无视各地新旧势力,而学秦始皇把天下权力集于一身,难度系数未免太大。
所以,项羽选的是第三种—回归诸侯,霸业称霸。这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他预谋已久的大战略。项羽在巨鹿全歼王离军团,威名远扬,跃居诸侯联军之上将军,统率诸侯联军。但诸侯联军成分复杂,各怀心事、矛盾重重,要将他们拧成一股绳,必须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拥有共同的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前思后想,项羽找到了最佳方法—计功割地,裂土封王。以割地封王为目标,将各路诸侯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在这一点上,项羽无疑是成功的。现在秦朝已灭,诸侯云集咸阳,希望项羽兑现裂土封王的许诺。事实上,六国还掌握在旧诸侯的手中,项羽身无尺寸之土。他所能做的,就是借自己灭秦的威望,通过向楚怀王申请,虚尊楚怀王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既给新兴诸侯一个交代,也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实行论功分封。
公元前206年一月,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借口,将义帝迁到南楚蛮荒地区—郴县。二月,项羽专制主约而宰割天下,自立为西楚霸王,辖梁、楚九郡,建都彭城。
项羽,姬姓,名籍,江苏省宿迁市人。秦朝末年著名将军,他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西楚霸王和他的楚军,曾经威震天下,也确实建立了西楚政权,为什么他不称皇帝呢?有四个鲜为人知的原因。
其一,皇帝的称号还是新生事物,没有深入人心
大家想一想,其实皇帝对咱们来说,那是人人皆知的称号,已经有2200余年的历史。
但是,对项羽来说,皇帝的称号还是新生事物,从秦始皇开始称呼“皇帝”,到项羽率军灭秦,期间只有15年而已。也就是说,“皇帝”这个称号对项羽那一代人来说,还是新东西。
比如周武王、秦王、楚王、关中王,他甚至于宁愿要“关中王”的称号,也不在意什么“皇帝”的名号。
楚怀王曾经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刘邦本来最先入关中,可以成为关中王,但是“王”这个称号,各路诸侯,只有楚怀王具有“王”的尊号,所谓物以稀为贵。因此,项羽更倾向于“王”的称号,所以他才自称西楚霸王。
其三、秦始皇是项羽的仇人,项羽不愿意使用仇人用过的东西
秦始皇到会稽游玩,驾着大船渡浙江时,项羽与项梁一起观看,项羽对项梁说:“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项梁赶忙捂住项羽的嘴,说:“你不要胡乱说话,否则会给全族招来祸患。”其实,项羽是要用“西楚霸王”的尊号来取代“皇帝”的尊号,他本来也可以定都咸阳,但是咸阳的皇宫是秦始皇用过的东西。他不愿意用秦始皇用过的东西于是乎,项羽进入咸阳后,引兵屠戮咸阳,杀死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熄灭,搜集宝物美女准备回江东。
这个时候,有人劝项羽说关中富饶,可以成王霸之业。但项羽不喜欢秦始皇用过的东西,自己又迫切地想回到江东,可以“衣锦还乡”,于是不听此人的劝告。那人有些失望地说,都说楚人性情残暴,果然是这样。项羽听到后,居然把那个人杀掉了。
其四、项羽具有“西楚霸王”的尊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册封诸侯王,而秦始皇的“皇帝制度”则意味着“郡县制”,而郡县制是不能全面册封诸侯王的体制
项羽凭藉手中掌握的四十万军队,于次年一方面尊楚怀王为义帝于郴县,而暗中密令英布、吴芮等人将其杀死于南迁途中另一方面,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王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分封给诸侯、部将和降将为王。
这十八个王分别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等诸侯王。
可以看出西楚霸王的政权结构就是:西楚霸王—诸侯王。而秦始皇的行政体制是:皇帝—郡—县项羽也只能用“西楚霸王”的尊号,才可以名正言顺的册封诸侯王。秦始皇的“皇帝制度”则意味着“郡县制”,而郡县制,对于项羽那一代人来说,就意味着秦始皇的那一套。而项羽起义的目的就是推翻秦始皇的皇帝制度,他怎么可能再用“皇帝”的称号呢!
总而言之,当时“皇帝”的称号还是新生事物,没有深入人心,项羽更喜欢“王”的称号,秦始皇又是项羽的仇人,项羽不愿意使用仇人用过的东西。
项羽具有“西楚霸王”的尊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册封诸侯王,而秦始皇的“皇帝制度”则意味着“郡县制”,而郡县制是不能全面册封诸侯王的体制。所以,最终项羽抛弃了“皇帝”的称号,自己创建了“西楚霸王”的尊号。
原因很简单,直接当话事人不可行,项羽执行的是曲线方案。
由于以前的资料,大家有种错觉,就是项羽在进咸阳之后,已经随时能当话事人了。实际上,压根儿不是这么回事。
秦汉之际,贵族习惯以家族模式对外,比如项梁、项羽叔侄;弱一点的豪强喜欢以弟兄的形式对外,比如刘邦、萧何、曹参、樊哙等一帮人。也正因如此,楚怀王当时名义下的楚国,是个联盟,没有绝对话事人,在原族长项梁不幸后,项羽通过和家族合力,处理了宋义,又收拾了章邯,名义上成了新族长,同时也成了旧六国贵族的大佬。他凭这个身份只能做类似周武王进朝歌时的事,即分配利益,而不是自己当话事人。但是,他也是想当话事人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分配中形成己方优势,削弱其他人。
正是按照这个思路,项羽把齐、秦一分为三,把赵、魏一分为二,把韩直接收编,把刘邦放到汉中,与章邯形成制约,又把王陵放在南阳,与刘邦形成微妙平衡,自己外围有一堆亲戚和弟兄。
这种布局充满了智慧,只是人算不如天算,今天的妙棋,反而成了明天的败招儿。
秦朝是一个暴政的王朝,提及秦始皇以及秦二世,人们想到的都是他们残暴的统治行为,但是秦三世却是一个不一样的人物,秦三世子婴是一位仁心仁爱,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君主,即位5天后,就将权臣赵高处死,赢得天下民心。然而,他却成为项羽的刀下之魂,那么,项羽为什么杀子婴呢?众所周知,刘邦是先于项羽进入咸阳城的,然而刘邦进入咸阳城之后,并没有杀害子婴,而是劝降子婴,子婴接受了刘邦的劝降,投降刘邦。但是,项羽进入咸阳城之后,却立刻将子婴杀害,究竟项羽与子婴之间有什么样的深仇大恨,项羽为什么杀子婴呢?
项羽要杀子婴很多原因,首先,项羽是楚国人,项羽的祖父叔父都是被秦人杀害,因此,项羽对秦有很深的仇恨,这也是项羽反秦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项羽认为消灭秦军,他是功不可没,刘邦比不上他,但是子婴却先向刘邦投降,因此项羽认为子婴看不起他,认为子婴觉得刘邦比他强,项羽进入咸阳城之后,就将子婴杀害。人们对子婴的遭遇充满了同情,认为子婴生不逢时,他是应该能够作为一个仁爱的君主的,然而祖辈之间的恩怨,项羽个人的性格原因,却使得子婴命丧项羽的刀下。后世的人们也不断研究项羽为什么杀子婴,然而不论事实究竟是怎样,不论究竟是什么原因,项羽杀害子婴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按照古时的政治习惯,皇帝并不是想封就能封的。皇帝乃是天子,天子是上天赐予的身份,因此至少形式上,得是由众多极有影响的人物,代表天下人,歌功颂德,共同拥戴以最终确立出皇帝的位子给谁坐。说道项羽为什么不称帝,在当时,项羽的上面还有楚王,是包括刘邦在内的军队都拥戴的皇帝,是当时的众诸侯共同默认的伐秦的代表。就算有人带头想要推选出新的皇帝人选。那也只能在程序上选择楚怀王,项羽是没有办法当选的。所以,后来项羽就设法害了楚王,也算是为自己能够称帝扫了障碍。其次,虽然项羽实力最强,各处征战节节胜利,威望也是甚高。但是并没有得到其他各路诸侯的认可。他的政治能力也没有多少人认可。况且项羽的祖上,只是楚国将领,王族优越的血脉并没有被其拥有。所以,项羽在各路诸侯的眼里并没有多么金贵,将领的后代,就应该打仗。项羽把楚怀王给害了之后,各路诸侯反而都项羽视为弑主犯上,大逆不道之徒。一群人更是没人愿意拥戴他了,这也是项羽为什么不称帝的一个阻碍因素。
在古代,传统思想里,众望所归的英雄人物最终才会成为皇帝,项羽除了政治能力上的欠缺,更是违逆人愿,害了楚怀王,致使天下纷争不停,永无宁日。因而项羽为什么不称帝,或者说项羽为什么无法称帝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0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吴国权臣诸葛恪,成托孤大臣后来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