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跟张廷玉为什么能受到器重,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张英是康熙早年最重要的贴身文臣侍从,康熙曾亲自写了“清慎勤”、“格物”大字各一幅送给他。“每日进讲,启导朕心,甚有裨益。”张英在康熙皇帝心中具有重要地位。这首“让墙诗”也能够让我们明白,张英的人格魅力所在。“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
这首“让墙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清朝宰相张英老家要修墙扩建房子,而地界却紧靠叶家。叶秀才提出让张家留出中间一条路方便出入。但张英家的管家仗着自己是宰相家的总管对穷秀才爱搭不理,继续沿着叶家的墙根砌起了新墙。叶秀才却咽不下这口气,即使张家官大也得讲道理。于是,一纸诉状,将张家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张家一看事闹大了,就赶忙给在京城的张英写信,信中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张英看完后回了信,信的内容正是这首“让墙诗”。张家人看到回信,立即就明白了,主动提出让路三尺。后来叶秀才看了张英写的信,不禁感叹:“宰相肚子能撑船啊!”于是,也主动让出三尺。“六尺巷”也由此而来。
康熙皇帝今天,要说的正是六尺巷背后的两个男人,张英与张廷玉。
张英,安徽桐城人。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中举,六年中进士。康熙时期,他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深受康熙皇帝的重用。张英为官期间,曾历经多个官职,还曾担任过皇太子胤礽的师傅。虽然有时候也会犯错,但并没有造成什么特别大的后果,从而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宽大处理。张英自身的政治才能也很高,他曾经还被做过编修工作,先后参与编纂修整《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等著作。
张英为人俭朴,热心善良。一次在他六十大寿时,张英的夫人计划雇一个戏班子来唱戏以及摆设酒宴来为他庆祝六十大寿。但在张英知道了这个计划后,他却否定了夫人的计划,大肆庆祝肯定要花费不少银两,他不想铺张浪费地给自己庆祝,于是就用这笔钱买了布料做了一百件棉衣,发给那些路边无家可归的穷人。身居高位为人却清廉正直,这样的学识和人品怎会不被重视呢?
张英是张廷玉的父亲,他们父子两人可算是历史上颇为有名的清朝大臣,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为官数十年,为清朝做了不少贡献。可以说,张英与张廷玉两父子是清朝朝廷的一对传奇父子。
前有康熙宠爱张英,后有雍正宠爱张廷玉。张廷玉虽然是张英的儿子,但他却凭借着自己的实力考中进士,跻身进入官场,并在之后升官数次。为官期间,张廷玉曾为清朝作出不少贡献。雍正皇帝曾说:“为政以得人为要,不得其人,虽食法美意,徒美观听,于民无济也。” 于是,慎选张廷玉作为辅佐他筹划军国大政的主要助手。张廷玉为官期间,筹划建立军机处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奏折制度还整肃吏治,为雍正皇帝分忧解难。因此雍正皇帝也十分宠爱张廷玉。
有一次,张廷玉要告假回乡祭祖,在回去的前一天雍正赐给他一个玉如意,并说:“往来事事如意。”除此以外,雍正还曾赐给张廷玉一副春联:“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后来张廷玉家中每逢过年便贴上这对春联,前来拜年的各官员个个羡慕不已。雍正十三年,雍正帝临终前,张廷玉、鄂尔泰等人成为顾命大臣,之后又发布遗诏,以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死后可配享太庙。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的宠爱显露无疑。
张英、张廷玉这对父子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良相,两人都为官清正廉洁,品行端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大清朝贡献了不少力量。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为清朝稳定了政治局势,维护了国家统一。这样的良臣,三代获得最高礼遇,受之而无愧!
身处高位懂得处官之道,像一个老泥鳅一样,混在官道上好多年呢,身为三朝元老肯定有的傍身的资本的。
张廷玉呢,他一直都很受到康熙和雍正的宠幸,而且也为以重任,也是清朝唯一个能配享太庙的汉臣,没错,你没有看错就是汉臣,张廷玉作为康熙的旧城,他并不是雍正培养起来的,但是他对于康震来说,它的作用相当于年羹尧一样对他登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让我们有一个很好奇的点,就是当初雍正的左膀右臂,也就是科隆多,还有年羹尧都被雍正给赐死了,反而这个先帝的老臣却经过了雍正的夺嫡之后还能如此的雍正的信任呢。
张廷振他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而且张挺玉的父亲和雍正的关系也非常的亲密。他的父亲也曾经在康熙朝的时候身君相位,我觉得雍正和他的关系这么亲密的一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张廷振的父亲张英曾经是雍正小时候的老师,那时候的张英胸怀坦荡,而且见识也是非常的深厚,然后一股子大儒风范,然后对少少年时期的雍正影响还是非常大的。面对这样的老师,自然对待他的儿子也会有一个好印象。
年羹尧和隆科多都被雍正给杀了,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两个大臣后来随着权力的不断增大之后也有点自视甚高了,有时候甚至交横无理,皇上都喜欢能够把控在手里面的大臣,自然看不惯他们,而且他们两个手握大权肯定也在一定上威胁了雍正的地位,即使曾经登基的时候帮助过他,但是杀起他们来也是毫不手软的。这就是帝王之道。而且相比于张挺玉来说,她从来都没有骄横,而且也没有结党营私,一直都规规矩矩。把雍正的想法摸得清清透透。
纵观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 历史 ,在神州大地上涌现出了数百位帝王,他们有的雄才大略,励精图治;有的文恬武嬉,甚至宠信奸佞;有的碌碌无为,稀松平常,有的癖好特殊,以致亡国灭种。这些帝王们共同谱写了华夏民族的 历史 过往,共同绘就了古代中国的春秋画卷,随着朝代的更迭,世事的变迁,有的皇帝可以寿终正寝,有的君主则是灰飞烟灭,有的被世代传颂,有的却遗臭万年,开国之君往往可定鼎天下,身后享宗庙,得万世之祭祀,而亡国之君常常是穷途末路,下场很悲惨,致丧权而辱国。
总之帝王是极其荣耀的,多少人曾为之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多少人也曾前赴后继,功败垂成,毕竟这是个高危职业,位置只有一个,宝座只有一尊,觊觎者是怎样的暗中谋划,欲取而代之,往往是很难及时察觉到的;所以生在帝王家,有时候是一世的不安稳,一生的劳碌命,不是树欲静而风即止的,或许从出生的那一刻,你就已然陷入争夺的漩涡,落入杀戮的窠臼。
在 历史 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充斥着许多许多谜团,论功绩跟 历史 过往的任何一位帝王相比他都不逊色,围绕他的话题总是最多的,他身后的争议也是极大的,尤其是在当代,他的形象更是随着无数的影视作品和小说著作的演绎而变得人尽皆知,让他成了妥妥的 “网红皇帝” ,更是极其忙碌的皇帝,有穿越的爱恋,有后宫的博弈,简直是处处都有他,事事皆练达。
这位皇帝,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清世宗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他的一生争议特别多,他的一世谜案也尤其广,围绕他的继位和驾崩,自古以来就一直有着各种猜测,考证不断。他的继位之谜甚至荣登清初“四大谜案”之列,有人说他是弑君篡位,有人说他是无诏夺位,也有人说他是合法继位;对于他的驾崩,有人说他是被侠女刺杀的,也有人说他是得中风而亡的,还有人说他是丹药中毒而死的,总之莫衷一是,迷雾重重,扑朔迷离中更添神秘色彩。
在民间传说里,他经常被认为是一位喜怒无常、刻薄寡恩的“暴君”,什么脏水都会往他身上泼,老百姓们说他 “弑父”、“逼母”、“屠弟”、“杀子” ,总之认为他是一位罔顾人伦、灭绝人性的禽兽般之人物,说他豢养了一批搞情报工作的“ 血滴子” ,让臣属官僚们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而且还因为 “ 维民 所止” 的科举题目而捕风捉影,肆意发挥,酿成许多 “文字狱” 的大惨案;然而 历史 真实中的他是怎样的,他又是怎么登上皇位的,他真如同百姓传说和某些记载中的那样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近四爷雍正帝胤禛,去探究一下他是个怎样的人,尤其是怎样夺得至尊皇位的。
胤禛是康熙帝序齿的第四子,生于康熙十七年的永和宫,在康熙帝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他得以出生,其生母是 德妃乌雅氏 ,他有一个同父同母的弟弟十四阿哥胤禵,也是后来颇受康熙帝信任与器重的 “大将军王” 。
胤禛是康熙诸子中相对年长的阿哥,但是因为乌雅氏的出身问题,所以胤禛并没有获得生母亲自抚养的资格,他满月后即被 孝懿仁皇后 所抚养,而孝懿仁皇后是佟国维的女儿,也是隆科多的姐姐,更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女,孝懿仁皇后并没有子嗣因此对于胤禛的抚养可谓视若己出,胤禛与其感情也很深厚,反而与亲生母亲乌雅氏并不亲睦,而十四阿哥出生的时候,德妃乌雅氏的地位已经比较高了,因此她得以亲自抚养小儿子,百姓家多子尚有亲疏,一碗水终究很难端平,在 历史 上乌雅氏也确实是比较喜欢胤禵的,对胤禛则相对冷漠,这之于胤禛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挫折,但噎死磨砺。
应该说胤禛的成长是典型的寄人篱下,也让他从小养成了谨慎从事、察言观色的本领,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强,因此在他六岁的时候,清廷就按照规矩,把他送入尚书房读书,来学儒家经典与满文语言,也习骑射本领和军事技能,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他的授业师傅是 张英 ,而张英是雍正朝名臣张廷玉的父亲,张廷玉能在雍正朝备受宠信,不得不说跟雍正帝早年曾拜学张英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小时候的胤禛在老师傅们的精心培育下,成长很快,无论诗词歌赋还是策论书法都进步很快,我们能够看到现存的 历史 文物中,雍正帝胤禛的书法水平极为精湛,这跟他自小打下的深厚基础是有很大关系的。
康熙皇帝有个习惯,喜欢在出巡或征战的时候,带着皇子们一起出行,而胤禛作为年长皇子也不例外,他在八岁的时候就曾跟随康熙帝出巡关外,知晓了不少军国之事,对于治河施工等事宜他也曾被亲带一线。在十五六岁的时候,胤禛就曾跟三哥 胤祉 前往曲阜参加 祭孔大典 ,显示出了康熙对其的历练,在康熙亲征 噶尔丹 的时候,还曾专门委任胤禛掌管正红旗大营,可见康熙对于他还是用了不少心思的,而他也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康熙帝的信任,成就了一身治国理政、参谋军机的本领。
但是因为从小成长的际遇和谨慎隐忍的处世,再加上兄弟实在太多,又不缺乏优秀者,因此他也形成了揣度父皇心理,各方维护关系的习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是他的常态,当然他也没有犯什么错误,树立通过了各项考核。在康熙三十七年,他就被封为贝子;在康熙四十八年,他又被封为 和硕雍亲王 ,成为了当时除太子之外,爵位最高的皇子之一,而另一位获封亲王的是和硕诚亲王三阿哥胤祉,要知道大阿哥胤禔最高的爵位才不过是郡王,可见从这一时期开始,康熙帝就已经十分看重胤禛了。
胤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生涯,这确实让他做得不耐烦了,他不断地发牢骚,不断地犯错误;到了康熙四十七年,胤礽又在十八阿哥生病到亡故这期间表现得特别不像话,再加上他私自窥探康熙所在的大营,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的“墙倒众人推”,康熙帝终于下定决心把胤礽的太子之位废黜了,而在这一时期胤禛的头脑则十分清醒,他并没有错误判断形势,也没有忘乎所以,不像八爷党那样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也不像大阿哥那样上窜下跳、魇镇谋人,相反他表现得比较低调沉稳,对于各方势力,他都能积极斡旋与尽心维护,尤其在关键时刻表示了对胤礽的支持和帮助,如此一来便赢得了康熙帝的不少好感;后来为了平衡各方,也为了稳定朝政,康熙帝于次年就恢复了胤礽的太子名位,并在这个时候加封胤禛为亲王,也是从这个时候起,胤禛正式进入了皇权定夺的最核心。
在康熙五十年,胤礽再次被废,一位储君怎么可能两度被废,至此胤禛也看明白了,废太子胤礽绝对不可能东山再起,因此从这一时期开始,胤禛审时度势,正式开始了对于储位的争夺,而且他还偷偷聚集起了“四爷党”, 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 都成为其成员,胤禛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韬光养晦玩得真是炉火纯青,这一切竟然没有被康熙帝发觉,朝廷上下的其他大臣也是在雍正帝登基后,才恍然大悟发现了原来四爷党在私下运作多年,真是不露声色,“闷声发大财”啊,从这点来看,不得不佩服雍正帝几十年磨一剑的隐忍与老练。
但是对于胤禛来说,他并没有太多优势,他非嫡非长,对于出身 胤礽 更好,根正苗红,而 胤? 也不差;论年龄, 胤禔 和 胤祉 都比他年长;论贤能, 胤禩 有 “八贤王” 之名,有一大批支持的拥趸;论财大气粗、出手阔绰,他也不如胤禟,何况 胤禟 的母亲宜妃还很受康熙帝宠爱;论军事才能和被倚重的程度,他也不如自己的亲弟弟 胤禵 ;胤禛并不具备特别出色的才能或完美的出身,只是继任皇后抚养长大的一位普通皇子,而且亲生母亲也不是很疼爱自己,所以胤禛在幕僚 戴铎 等人的谋划下,选择了扬长避短、待时而动,他隐而不发、多方维护,一开始支持太子,后来与八爷党也相处融洽,他特别注意敛藏,不显山不露水,潜心研究佛道,甚至自称 “天下第一闲人” 。
表面上看他根本就是置身事外的样子,但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真理,尤其是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了对父皇康熙帝的至诚至孝,对兄弟们的团结友爱,这正对了最看重家庭亲情的康熙之路子,他对于四阿哥胤禛的好感逐渐攀升,认为他是个“厚道人”,觉得他的变化最大,不是像其他儿子一样搞得尘土飞扬。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帝曾一度认为胤禛性格暴躁、容易发怒,在 历史 上还特别告诫他要 “戒急用忍” ,在他看来这个时期的胤禛是改造成功了,是最成熟、最堪当大任的一位皇子。
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胤禛能如此行事,并做得这么好,其实得益于他在潜邸时期的重要谋士戴铎,戴铎对他的建议非常精要, 一是要极力讨好康熙表现诚孝,二是要包容维护兄弟赢得各方对自己放松 ,同时他建议胤禛要多去伪装,在关键时刻展示才华,而胤禛言听计从,谦虚谨慎,还曾主动要求降低爵位,更是不去得罪任何一方势力,为自己赢得了最好的政治空间,也减少了很多夺储阻力,最终得以梦想成真,顺利承继大统;而戴铎在这一过程中是起到非常关键之作用的。
其实,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其 历史 原型就是戴铎,虽然邬思道这个人也见于记载,是雍正帝宠臣田文镜的幕僚,但是他在 历史 上并没有影视剧表现得那么“神”,倒是很多事迹在戴铎身上有出处, 历史 上戴铎作为谋士成功帮助雍正帝夺位,当然他在雍正帝继位后就被清算处理了,那是后话,也是番外篇,在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除此之外,胤禛的“四爷党”还整合了 隆科多 与 年羹尧 等重臣,这一内一外、一文一武的两大重臣在胤禛后来登基成功的道路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隆科多作为步军统领,位高权重,掌管京城卫戍,并且是康熙帝的遗命大臣,而年羹尧则从四川巡抚做到了川陕总督,手握重兵,经略西北边塞。
胤禛结交并掌控好了隆科多、年羹尧这两大关键人物,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在 历史 上,康熙帝二废太子之后,深切厌恶了诸子之间的倾轧与争斗,不再提立太子之事,对于大阿哥胤禔和废太子胤礽直接幽禁,对于八阿哥为首的“八爷党”多有打击、密切监视,唯独信任了胤禛,为他后来的登基肃清了反对派,铺平了金光道。
而且,在康熙晚年,康熙对于雍正帝的器重可以通过很多事看出来,首先对于废太子的看管与审讯这样重大的事情,都安排胤禛参与;对于西北的用兵和调度也让胤禛参与谋划,进入核心军机的决策;在自己登基六十年盛典之际,他还安排胤禛前往关外盛京祭告祖陵,这在当时是极为重要的国务活动,甚至应该是皇帝亲力亲为参加的大典,能派胤禛前去,也说明了康熙帝属意其作为接班人,这是比较明确的信号;而且派胤禛在冬至日代他祭天;根据 历史 记载,康熙帝驾崩前,还曾派胤禛前往天坛祭拜,欲传位于皇四子的意味已经很明显。
康熙六十一年, “千古一帝” 康熙帝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他病逝于畅春园,留下了他依依不舍的江山,还想向天再借五百年终究是个美丽的神话,在他人生最后时刻,他曾专门召见过胤禛,也是皇四子陪伴在他身边的:
而正是 历史 上这样的记载,给后来继位的胤禛带去了无尽的麻烦,害得他不得不编撰 《大义觉迷录》 为自己辩解,而这段记载中的疑点却给了当时与后世之人无尽的发挥空间:
根据相关记载,康熙驾崩前,曾经当着诸位皇子的面,宣布由胤禛继位,这一点在《雍正王朝》中就有过艺术再现,隆科多当众宣布康熙遗诏,胤禛正式继位,登基为帝,是为雍正。
带着康熙帝的遗命和期望,胤禛继位,次年改为雍正元年,但是伴随他负重前行的便是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的弑父传位说,疑窦重重,争论不断;持各方观点的,都有自己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更多严谨负责的研究人士基本是认为篡位改诏是无稽之谈,也是立不住脚的,胤禛应该是合法继位。
康熙遗诏一式四份,现在仍然存于世间,且在海峡两岸,在中国第一 历史 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台北故宫,分别有原始资料,其中辽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分别用满汉文字书写,两者内容是一致的,至于流传甚广的“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根本不值一驳,当时的“于”字是作“於”字,不可能改,而且满文也无法改,何况清宫行文言必“皇某子”,这些篡改诏书的说法统统没有依据,但是遗诏是不是就没问题呢,也不能这么认为,因为:
按照记载,当时康熙传位雍正帝的时候,很多阿哥们都是在场的,但是当时不像现在可以有影像资料来佐证,雍正帝后来逐一清算了参与夺嫡的其他皇子们,这是不是恰恰说明了他的心虚呢?按照相关说法是胤禩和胤禟等人故意散布了雍正篡位的谣言,民间大肆传播以后,把水搅混了,雍正帝已然百口莫辩,而胤祥作为雍正帝最铁杆的“盟友”,他的证言又不足以被采信,另外的当事人隆科多在雍正继位后不久就被整死,这不正是要杀人灭口吗?
这一切的一切让雍正帝的继位问题成了难以解开的谜团,关于雍正帝继位的 历史 真实到底是怎样的,还是缺乏铁稳的证明,或许会成为永远的 历史 悬案,尘封于时空长河中,而后世对于这一段 历史 的探究也不会因此而停歇,我们都期待会有新的证据出现吧,足以说服每一位世人的。
雍正帝虽然在位才十三年,但也并不短了,美国总统一届才不过四年任期,而雍正帝几乎干了三个任期,时间跨度够长;而且在这十三年中,他励精图治,勤勉朝政,上承康熙,下启乾隆,没有他,就没有“康雍乾盛世”,他们祖孙三代缔造了接近一百四十年的治世,是中国古代 历史 上最长的盛世,雍正帝身在其中是立下特殊功勋的,康熙晚年国库空虚,吏治腐败,矛盾激化,弊政明显,而雍正帝接手以后,摊丁入亩取消单纯人头税,耗羡归公设立养廉银制度,改土归流缓和西南民族矛盾,士绅一体当差减轻百姓束缚,废除贱籍让黎民百姓更加平等谋生,秘密立储制度减轻了皇子夺储与朋党之争,密折制度则一定程度上广开言路决策也更得当,军机处的设立将封建皇权推上了顶峰;可以说雍正帝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任何改革都很难一帆风顺,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刀刀见肉,针针见血,雍正帝自然就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那些士绅们是不会说他好话的;而大搞文字狱,又得罪了读书人;平头百姓虽然因改革受益不少,但却不明就里,以讹传讹地认为雍正帝是“暴君”,反面形象深入人心,再难反转,这是雍正为盛世帝国而付出的惨痛代价。
作为 历史 上最勤政的皇帝,他每天睡眠不足两个时辰,只有自己生日当天才会放假一天,他事必躬亲,心细如发,所有奏折都亲自批奏,有的甚至上千字余,可以说他最后的驾崩很有可能是累死的,他也不像《甄嬛传》里表现得那样,天天沉溺后宫, 历史 记载他仅有八位后妃,并不荒淫,他一身扑在朝政上,夜以继日,奋笔疾书;从这点来看,他确实值得是一位好皇帝的评价。
历史 对于他可能并不公平,直到今天对他的非议依然不断,围绕雍正帝生前身后的话题层出不穷、源源不断,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为中国 历史 的发展和 社会 的进步是作出过不少贡献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4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曹魏政权依仗士族,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