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辞官回家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官吏与今官吏不同。现职公务员退休后,一般都会住在退休的城市。古时候的官吏都会回家乡去。不管是在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在京城,最后都不是生活在那里,而是必须回到家乡。为什么古代的官员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古代的官员退休与我们今天的官员是不同的。古时候的官员一般没有退休年龄的限制。干体实在撑不住时,向皇帝打报告,皇帝同意后,你就可以退休。或是身体虽好,却已不受皇帝的宠爱,也将退休。
国内的乡土观念比较重,所谓落叶归根,不管是做官宦之家,还是做商人之家,都有一个想法,到了晚年要回到自己的家乡生活。回到家乡退休是件很自然的事。但是告老还乡,还有一个含义:主动辞职,提前退休。为什么要主动提出返回家乡?这里实际上有这样一句话。
叶落归根
远古的仕子从小苦读圣贤书,一心求名。真是“老少咸宜”,乡音不改鬓毛衰。而且古时候交通不便,许多官吏在外当了多年官,很少回家,除了父母去世,守孝三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回家的机会了。因此,大部分的官吏入仕后,都会考虑后进的祖坟、宗祠。因此,必须趁着自己身体还健康,赶快开车回老家。因为远古时期的车马行驶速度较慢,距离较远,甚至需要一年半载才能返回。人一旦走了,就会变成孤独的野鬼,这在古代人的眼中是无法忍受的啊。
古代家庭观念很强
传统社会中,家庭观念很强。一家多为世代同堂的,不像现在人,长大成人结婚后,小两口便脱离大家庭,成立独立的家庭,自己生活,这在古代几乎是不可能见到的现象。
所以古代的官吏在官府任职时,就不会与这座官府分家,直到退休,都是心系家乡的那座官府。尤其是年老之后,他们对家乡的思念越来越深,他们多么渴望回到出生地度过余生。所以古时候的官员退休后,基本上都会选择回家。
避开宫廷纷争,寻得一片净土
古代官场里,可以说是十分黑暗的。在这种权力斗争中,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牺牲生命。对古代的人来说,官场很可能会牵动他们的一生。无论升官发财或贬出京城,官场的争斗都不会停止。
即使要辞职,但不离开京城,也意味着不能离开朝堂,这对其他敌对势力来说,是一种威胁。这时,辞官者也变得很危险,他失去了官职和权力,只能任人宰割。
因此,古人所谓“告老还乡”,其实也是一种态度。因为辞官,那么就彻底的离开了朝堂,回到家乡,也就意味着不再参与朝堂之争,完全退出权力中心。这就是说,告老还乡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古代官吏"辞官退休"有许多别称。
致仕: 表示辞官退休。"致","交出""交还"之意。《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汉代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
致事:表示辞官退休。《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郑玄注:"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
致政: 表示辞官退休。《礼记·王制》:"七十致政。"郑玄注:"还君事。"
致位: 表示辞宫退休。蔡当《胡公碑》:"致位就第(辞官回家)……"第:府第。
致禄: 表示辞官退休。《国语·鲁语下》:"子冶归,致禄而不出。"
乞身: 封建时代作官则以身许国,因此退职需乞身以还。故以"乞身"表示退休。欧阳修《答判班孙待制见寄》:"三朝窃宠幸逢辰,晚节恩深许乞身(准许退休)。"它与"乞骸骨"一样,皆为 "请求退休"的意思。
解印: 印是为官之依据,解印就是退休回家。杜牧《秋晚早发新定》:"解印书千轴,重阳酒百缸。"
解佩: 佩,古代文官朝服上的饰物。解佩,犹 言脱去朝服,表示辞官。钟峡《诗品》:"或士有解 佩出朝,一去忘返。"
解冠: 脱去官帽,表示辞官。《后汉书。逢萌传》“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
解组: 组,印绶。解下印绶,表示辞官。苏东坡《次韵乐著作野步》:"解组归来成二毛,风流它日与君同。""二毛":鬃发白黑相间,表示老人。
解绶: 解去印绶,表示辞官。萧统《陶渊明传》: "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束带见召之,渊明叹日: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缓去职 。"
解龟: 古代印章的纽一般为龟形,因以龟表示印。解去龟印,即解去官印。谢灵运《初去郡》:"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李善注:"牵丝,初仕; 解龟,去官也。
初衣: 作官以前所穿的衣服。古人作官有官服,辞官则需脱去官服,穿上初衣。因以初衣表示辞官退职。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
返初服: 辞官退职。曹植《七启》:"愿返初服,从子而归。"
投冠: 古代作官必戴冠,投冠表示辞去官职。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中》:"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挂冠: 挂冠而去,表示辞官。崔信明《送金敬陵入蜀》:"西上君飞盖,东归我挂冠。"
挂绶: 挂绥带而去,表示辞官。元稹《归亩》: "陶君三十七,挂绶出都门。"
释绂: 绂,古代系(ji)印章的丝绳。犹言弃印。袁绍《与公孙瓒书》:"故解印释绂,以北代南。"
释冕: 冕,古代官吏所戴的礼帽。石祟《思归叹》:"舒篇兮与圣谈,释冕投绂兮希彭珃。"
我觉得古代的官员在告老回乡以后的生活,并没有像诗中描写的那样美好。
首先,很多古代的官员就算再老了,也想为朝廷尽一份心力。很多告老回乡的官员都是在朝廷上不顺心意。或者说是作为上一代的老朝,这一代的君王不好直接把他开除,只能换一个好听点的说法,那就是让他告老还乡回家好好地过老年生活。
有的官员一生清贫,在老家根本就没有任何认识的人。当他们回到老家以后,房子破烂不堪,还要重新修葺。而且没有钱,没有地又怎么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生活。
虽然陶渊明所描写的田园生活特别的美好,但是很多官员还是喜欢在京城那种大富大贵的日子。在京城繁华热闹的景象是很多人都不舍得的,在离开的时候还要流连忘返。
就算到了现在很多人在北漂,以后如果告老还乡的话都是很不甘心的。因为北漂就算再忙再苦,但是自己活的开心,这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官员已经当了一辈子的官,突然让他告老还乡,这就证明他已经老了力不从心了。
而且当官的手里面都有一定的把柄,无论是自己的把柄在别人手上或者是别人有把柄在自己手上,都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告老还乡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从此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去过安静祥和的生活。那些在为官中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在告老还乡以后也是可以过的清闲。
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过着溪间垂钓,纵情山水,一似闲云野鹤,无拘无束的生活。
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扩展资料:
从陶渊明自己撰写的诗句中,人们还是能了解到陶渊明当时的生活状况。《归园田居》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十余亩土地,八九间房屋,足以自耕自足,养活自己,这也是他能够享受田园生活的基础。
逯钦立先生在其校注的《陶渊明集》里称,陶渊明故居有三处,其一便是园田居,在庐山南麓,也就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主要居所。朱自清先生也说“渊明始居柴桑,嗣三经移居,上京、南村、浔阳是也”。
而且他在辞彭泽令归来时,曾有“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记载,这也说明他家的经济生活高于一般社会家庭。正是有了物质保障,才可能有富余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寄情山水,激发思维,创作诗文。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所歌咏的不仅是他归隐后的生活写照,也是他理想的生活愿望。“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他创作出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诗句,也创作出《桃花源记》等经典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东晋诗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归园田居 (陶渊明组诗作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6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乾隆为什么不给阿济格平反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