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究“财不外露”,可那时候又没有银行能存钱,古人都把钱藏在哪里呢?
普通人家没有多少钱,就把少量的铜钱穿成串挂在房梁上,随用随取。古代小偷也被称为梁上君子,为啥小偷爱上房梁呢?因为房梁上有钱!
古代还有类似存钱罐的小型储钱物件,叫作“扑满”。扑满一般为陶制或瓷制,形状像一把没有嘴儿和把手的茶壶,也有动物造型的,跟今天的储钱罐很像。扑满上方有一条短而窄的小孔,用于投币。有的扑满腹部还有一个凸起的环,用于拴绳子以便悬挂在房梁上。之所以叫扑满,意为“满则扑之”,即“装满了就敲碎取用”。扑满在秦朝就已出现,在汉唐时流行。今天的中国台湾地区依然将储钱罐称为扑满,歌曲《孤独北半球》里就唱道:“记得把想念存进扑满。”
对于富裕家庭,家财万贯,扑满显然是装不下的。于是,古人就发明了扑满的plus版——储钱坛子。把钱财装进坛子,封好口,埋在自家院子或附近的隐秘处,等今后需要用大数目钱财时,再挖出坛子支取钱财。扑满相当于“零存整取”,储钱坛子则相当于“定期存款”。
古人埋坛子的时候还会在上面做一番伪装,最搞笑的方法就是在上面立块牌子,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有一种“多层掩埋法”——将装有大量钱财的坛子深埋,再将装有少量钱财的坛子埋在其上方浅层。这样一来,盗贼即便挖掘,往往也只能发现浅层的银子。民国时期的上海名医陈存仁家中分家析产,通过记载得知家里藏了20坛银子,但最初只挖出了8坛。剩下的12坛哪儿去了?家人又扩大挖掘面积,将房前屋后挖了个底朝天,也没能挖到。后来有经验的长辈提醒,在挖出8坛的地方继续往下深挖,最后果真又挖出了埋在深层的12坛银子。看来古人挖储藏的银子,真的要掘地三尺啊!
对于土豪家庭,坛子也会不够用,所以又有了坛子的plus版——钱窖。他们选择自家宅院里最安全的地方挖钱窖,窖口狭小隐蔽,内部空间与地窖类似,可存放上吨的钱财。2010年在陕西华县就发现了一个宋代遗留的钱窖,出土了数吨铜钱。钱窖里的钱财怎么还会被遗忘呢?其实历史上这种事并不少见,多是因为政治动荡或家族变故。例如有的大户人家被抄家了,就掩埋了钱窖,想等他日再回来取,但再也没了机会。又比如战乱突袭,举家被迫搬迁,来不及带走的钱财被遗落在钱窖里。陕西发现的这个宋代钱窖,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当年金军南下,主人慌忙南逃,因而最终被历史的沧桑呼啸掩埋。
古时候也经常发生在老宅里挖出前人储藏钱财的事例,特别是在那些历史悠久的古城。古代没有“挖出文物上交国家”的规定,在自家宅院里挖出来的财物都归个人所有。宋代的洛阳就经常发生因为在宅院里挖出前代遗留的财物而暴富的事,以至于当时洛阳人买房子还要额外交一笔“掘屋钱”,给卖房人作为可能挖出钱财的经济补偿。文献记载:“地内多宿藏,凡置第宅,未经掘者例出掘钱。”
除了深埋,古人还有许多奇葩的藏钱地方,比如说墙壁的夹层里。《汉书》记载,秦朝焚书坑儒时,孔子的后裔将古籍藏到孔子故居墙壁夹层中才得以保存。后来有钱人就用这个办法来藏钱,一直沿用到晚清民国时期。我还听说过一种清朝时晋商的奇葩存钱方式,就是将银子熔化后灌进地板,这样肯定丢不了。
近年,经常有老屋拆迁墙壁发现钱财的新闻。2014年,广东雷州一农村祖屋被台风吹倒,清理断壁残垣时在墙壁夹层里意外发现了29枚清末明初时期的银元,价值数百万。2016年,山东一座老屋拆迁,墙壁夹层发现大量铜钱,价值高达千万。如果你的家中有老宅祖屋,不妨拆开墙壁看看,没准儿你就会一夜暴富!
贪官藏钱之苦恼,一直是最大的难题,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多少权倾朝野的人才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堪称科学界第一不可攻克的问题。事实上,随着科技的进步,方便不仅仅是我们,还有我们今天的主角。
在封建时期,铜钱、银锭、金块、古玩玉器才是主流货币,虽然拿在手上货真价实,但是却也难以保存。再加上闭关锁国家属也没办法移民,也没有瑞士银行可以选择,所以对比起来,古人在这一方面略胜一筹。
所以古代贪官除了藏钱之外更多的是开设钱庄、商铺、当铺、酒楼等产业,利用现钱不断扩张。当然有一点和现代一样,那就是都非常钟情房地产。贪官除了大量置办豪宅以外,还有就是囤地出租给农民收租进行财产转化,这便是洗钱。
所以古代贪官再怎么藏钱怎么转化,一旦抄家基本上都是为国家存钱,直到清末,西方银行开始进入中国,才开始有机会将财产转移到国外。
说道贪官,就不得不说和?了,和?曾经被美国《华尔街日报》评为世界历史首富,和?贪污粗略统计有11亿白银之多,相当于建国初期2750亿人民币,算到现在不得了,是清政府十多年的财政总和。
所以和?藏钱的办法可谓只有你想不到,家里的宅院、建造了多个藏宝楼,数百个房间全部都装满了,还挖了许多地窖,墙体里面夹钱,让抄家的官兵都要搜查半天,多的和?自己都忘了藏那了。
现在江苏的国家级文物——高邮当铺曾经就是和?的产业。
每个月对于工薪族来说,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发工资的那一天了。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凭借着网络、银行等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快捷的领到工资。可是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们是怎样领取工资的呢?
中国从秦朝开始,就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大一统王朝,而且采用郡县制度,各地官员都由中央任命。雇人干活,就要付工钱,具体到国家上就是俸禄。
而在古代没有完整地银行金融系统,更没有微信支付宝转账,那么官员是如何领到自己的工资呢?是全部到都城领取,或者皇帝派人下来发吗?
其实,以前发放的俸禄并非钱币,而主要是实物。
春秋战国时期,工资由土地和粮食组成,《孟子》提到:"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
常见的是用谷物、土地和日用品来代替。
汉朝时,根据你的官职和工作表现,决定你将得到多少食物。
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朝廷没有在各地设立属于国家的银行。那时,如果发生饥荒或战争,食物的作用往往大于金钱。
有时也会改成发放土地,来抵押食物。给予官员的这部分土地可以由官员自己耕种或出租。此外,这片土地上生产的谷物不需要缴税。
除了土地和粮食朝廷还将供应一些日常必需品,如衣服和其他材料来抵押工资。
唐代时,在京官员的工资是由太仓署负责发放,地方官员的俸禄是由各地的仓曹负责发放。
实际上在古代,工资就是粮食的观念也深入人心,正因为如此,陶渊明才能写下"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诗句。
唐宋后,社会越来越富庶,以钱币于工资的占比逐渐增加。
在宋朝时期,就有一种叫做"券历"的东西,类似于过去的粮票,上面写有日期,官员凭借此到指定的粮仓或者银库领取工资,超过时间的话,"券历"也就作废了。
至于在清,货币因此基本变成了白银、铜板,使用实打实的货币来进行工资的结算。
使用白银就已经很有我们现在发放工资的感觉了。
毕竟货币的话比起粮食和绢布要方便许多,也更靠谱。
货币的发展,也是科技发展的一种体现。从以前的实物、银子到现在的网络转账,我们已经是方便了太多太多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0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